我们在按“常理”选择吗?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ai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性还是非理性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受尽自然和社会磨难的人们因为伤痛而放弃了直觉,选择了理性。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学会从现象看到本质,其中,学会“理性”地做决定算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了。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人是理性动物,在做决定的时候会衡量收益和损失,从而做出用最少损失得到最大收益的选择。比如当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同样品质的商品,一个理性人应该选择那个价钱最低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项理论,很容易就会发现其过于关注外界环境刺激,而“人”作为做出决定的主体被忽略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纳入人的内在动机和需求这样的“非理性”因素,从更复杂的角度解释了人的“抉择”行为,并由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收益和损失如此分明的经济学领域都是如此,更别说在其他领域和日常生活中了。真实的情况是——人们做出的大多数决定都是非理性的,随心所欲的。畅销书《精明思维与行动》(Think Smart-Act Smart)的作者Jim Nightingale在书中说:“大多数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并不按常理出牌。”那做决定的“常理”是什么呢?一般认为做决定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目标;(2)列出自己的所有选择;(3)收集信息分析每个选择与目标的契合度;(4)选择与目标契合度最高的决定,并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样的四部曲,看似简单,实际上每一步要做好都非常艰难。这里想重点说一下信息的收集和整合。
  收集收集再收集
  做决定之前必须要收集一定的信息。古人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收集和信息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干扰。比如,心理学家Scott Plous在1993年提出了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说明了“人只会看见自己想看见的”这一无奈的事实。这在做决定的过程中表现为,自己心里其实早就凭借直觉做好了决定,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就会无意识地收集那些对自己决定有利的信息,从而忽略了那些默默抗议的声音。这种对信息的不公平待遇很有可能让人们忽略选择带来的风险,从而为日后埋下隐患。再比如,人们常用“走得远了就忘了初衷”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对当时选择的迷茫。其实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将注意力放在当前环境刺激的处理上,从而遗忘“最初的梦想”。再比如还有一个叫做选择偏见(availability bias)的坏家伙,这个偏见说的是,如果什么常在你面前出现,你就会觉得什么一定会发生,并且在做决定的时候倾向于这件事情。比如经常看警匪片的人会感觉周围犯罪更多,更不安全。
  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每一步似乎都充满了陷阱和考验,稍有不慎也许就会满盘皆输,那信息是不是收集得越多越好呢?如果人是一台超级计算机的话,当然是收集越多的信息越有利于做出更好的决定。但是,别忘了人的思考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过多的信息输入对于做决定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很多研究发现“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与做决定好坏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信息过载的程度越大,做出的决定更加不理性。2007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提出了“知识幻觉”(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的概念,该研究认为一个人摄入的知识会与做决定的能力相互干扰。
  对应到生活中,收集信息不足是懒惰;而过于收集引起信息过载是穷忙。在大学校园中,这两种人都很常见。大四来临,很多人再次面临选择,究竟是考研、就业还是出国呢?一些人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规划,甚至没有期待,可能看着哪个更方便,更省力就进行了抉择,完全不去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顾及未来的发展。另外一些人,面对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有着兴奋,有着期待,但是也有着恐惧。在焦虑的驱使下,他们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做准备,每天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很多人却发现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没做好。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之中,做决定的时候到底该如何来收集信息呢?在这里我想提一个观点——人有的时候是需要一点儿“个人中心主义”。这里的个人中心并非是自私,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你是你,周围的都是可用的资源,你要去选择,学会为自己打算从而为自己负责。除了有这样的姿态,更要有适合的方法。上文谈到了做决定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其实理性和非理性是相对的,它们都是生活中的变量,只不过“理性”的变量更容易被人看到,而“非理性”却躲躲藏藏,若隐若现。也许我们应该将其一视同仁,逐个击破。所以如果你正面临选择考研和工作,不如学会做一个“计划”。将自己从网上和他人口中得到的信息列出来,分析其中的利弊,但是别忘了在其中加入“我自己”这一栏,将自己的性格、需求等纳入选择的体系。在参考老师和前辈的信息时,一定要清楚每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存在自我的偏好和立场,不要去迷信前辈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激动人心的时刻
  你收集了所有选择的资料,找到与自身相契合的那一个,内心无比激动,心想终于可以做出决定了。但在喜悦的同时,哪怕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有些人却开始了犹豫,他们会开始怀疑:这个决定适合我吗?我后悔了怎么办?有人甚至因为这一点儿犹豫而患上了选择困难症(Analysis paralysis)。
  了解如何做出好的决定是一码事,有勇气做决定是另一码事。在这里我们并非倡导意气用事冲动行事,而是想谈谈犹豫背后的文化和人性。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写过一本名为《逃避自由》的书,他在书中针对当代人因为面对众多选择而出现的逃避心理进行了探讨。自由这个概念在人类史中是非常暧昧的存在,早期人类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哪有什么自由可言。近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得到解除,所以人才能得到一些“自由”。但是这种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对于很多人来说,你可以去任何地方,可以学习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这种自由带来了生活的焦虑。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而不是其他呢?为什么我要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其他呢?很多人迷失在这样的选择中而失去了深入了解生活的机会。在大学时代,我们并非不愿鼓励大家去尝试多种生活和身份,而是更怕一个人迷失在众多选择中,浅尝辄止地生活,最终失去将生活链接和贯穿的能力。
  除了逃避自由,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做决定源于过于理想化。其实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存在较高的满意度,每个人似乎都在期待新的生活。做决定就是通向新生活的第一步,所以很多人把做决定看得很重很重。但是别忘了,做决定并不能带来美好的生活,现在的你和读研的你、工作的你以及出国的你,都是你。你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并不会因为做了什么决定,你就不是原来的你了。除此之外,这个世界上并没有100%正确的决定,任何的决定背后都承载着风险和责任。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任何的决定都会在后来的日子里将你打得措手不及。不要去理想化一个决定,就像当初高考毕业的你幻想大学生活那样,如果四年的大学教育还没有给你一个理性的思维和强大的分析取舍能力,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所以如果选择了,当某一天晚上,那些后悔和害怕像潮水一样涌来的时候,你只能承受着、煎熬着,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出路。当一切柳暗花明之后,你感受到的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成长。
  大学从一个选择中开始,也会从一个选择中结束。只愿站在大学末班车站台上的你,在做后一个决定的时候更独立、更主动、更理性,也更有担当。
其他文献
摘 要:现阶段“冒名顶替”事件时有发生,此类行为严重损害公民的个人权利和档案的真实性,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新《档案法》对其处罚力度较弱,难以实现有效的法益保护。刑法现行法条中又因构成要件不对应而暂无法条能够适用,难以有效地惩治伪造、篡改档案行为。这就造成了行刑之间衔接的缺失,进而导致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行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适用问题与罪名适用问题。但无论是从实质的违法性论,还是缓和的违法一元论角
三年前,先是为了敷衍家人,应付式地报考了家乡广西的乡镇公务员,幸运地通过笔试面试,最后的考核、体检依旧顺风顺水,2009年8月底,稀里糊涂地被安排到了我们县某个乡政府工作。对我来说一切都来不及计划,来不及接受,来不及适应,这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一个结果,而在这之前,对于“公务员”这个行业一无所知,只知道大批大批的人疯抢一个职位,仅此而已。    工作:忙!    先说说我所在乡的概况吧,离县城25公
冰天雪地里的探索  2012年2月,我在一所与众不同的preschool(相当于国内幼儿园的小、中班)里实习。为什么说它与众不同呢?因为这所preschool强调培养孩子天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它只收12名学生,由两位老师负责,Ms. April主要负责课程设计,Ms. Jane主要负责和艺术相关的教学活动与学校行政的资金管理。  2月的教学主题是五官与感觉。2月的第一天,孩子们就开始了他们对各种触
万圣节的临近,为灰头土脸埋在图书馆里看书写论文的我们带来了一丝光彩,而伴随着鬼魅之夜到来的,还有我们旅游专业将在10月末实习的消息。在仔细向教授询问了实习的事宜后,我想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想法是好的,可内容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我们的实习并不是让大家羡慕嫉妒恨的欧洲8日游,而是要跟着一群疯疯癫癫的老外,在英国西南部季节性的飓风中,下、农、庄。  我们为什么要下农庄呢?因为我的专业是旅游,有一门课可
潘连根简介:潘连根,1964年12月出生,浙江上虞市人,“九三学社”社员。现任绍兴文理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系中国档案学会会员、浙江省档案学会理事、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秘书学会会员、绍兴市档案学会理事、“九三学社”绍兴文理学院基层委员会副主委、绍兴市越城区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迄今,已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档案学》上全
谈起身边的博士,真是比比皆是,尤其是女博士,更是层出不穷。先不说眼前的小女生博士,她们有才有貌,就连二十年前的女博士生活学习也是多姿多彩,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上尽情地展示女性魅力。    萍(Ping),中国豪放大姐型博士。  见到萍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那时,我来到瑞典已有两年。聚会上,大家举杯祝贺她拿到了驾照。萍真的是不简单,她不仅是女生,还是男生的偶像。她早早就念了博士,还拿到了驾照。别看小小的
摘 要:面对电子档案“单轨制”,文章从“单轨制”是相对于同质备份还是异质备份,对“单轨制”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认为单轨制备份是同质备份;多套制的备份是异质备份,亦可以是同质备份;以期对基层档案工作者在“单轨制”面前产生的疑惑给予解答。  关键词:电子档案;单轨制;同质备份;异质备份  1 引言  2019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电子档案管理论坛围绕“新时代中国电子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主题,从大数据时
“荷花开在树枝上”    在早期(十五、十六世纪),西班牙想征服中国,可是当时的中国很强大。十九世纪末,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力衰落,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向西方学习,而西方人对我们的文化丧失了兴趣。我在格拉纳达教书时,该校一度想取消汉语,改成日语,因为他们和日本有经贸往来,和中国没有。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学西班牙语的人很多,西班牙学汉语的人也开始多了。西班牙至少有四个孔子学院,分别在马德里、巴伦西
重读大学的珍妮  当珍妮重新走进美国一所大学的本科教室时,她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年妇人。回想20年前,珍妮大学本科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干了没几年,便结婚生子,丈夫是名收入不错的律师,曾经踌躇满志的珍妮也和许多美国已婚妇女一样,当起了全职妈妈。日子一晃就到了空巢期——她的孩子们都陆续上了大学。陪着孩子参观挑选大学的一趟趟旅程,又重新激起了珍妮对大学的美好回忆。珍妮深深感受到自己渴望再进修,更新知识。再说她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弟弟即将参军的前夕。  一天上午,学校预备钟刚刚响过,我想,应该去教室检查一下,看学生们是否已准备好上第一节课的学习用品,刚出办公室门,便看见弟弟一路向我跑来。  “出了什么事?”我看着只穿一条单裤,内套一条破秋裤,在凛冽的寒风中却满头大汗的弟弟说。  “姐……接兵的要我给他借自行车,说是上公社去办事,你看……”  啊!刹那间,我的脑子里反应出:弟弟着实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左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