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损伤部位三个角度去分析网球损伤特征与运动水平之间的关联性,旨在帮助教练及医务人员加强对网球损伤的了解,为网球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网球损伤相关文献资料后经对比分析撰写而成;结果:高水平运动员网球损伤发生率高于低水平者,低水平运动员中男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高水平运动员反之无明显差异;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网球损伤类型有略微差异;运动水平低者损伤部位多发在上肢,运动水平高者腰背部及下肢、膝、踝损伤高发;结论:运动水平的差异性对网球损伤特征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网球损伤调查或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充分考虑运动水平差异性因素。
网球运动源于14世纪法国宫廷内流行的“掌球游戏”,经过16-17世纪的演变发展,逐渐在欧美国家盛行。19世纪后期传入中国,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网球运动只在传教士、商人等上流社会人群中开展,因此网球运动又有贵族运动、绅士运动的称号。随着我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网球运动逐渐发展,特别在2011年李娜获得亚洲首位大满贯冠军后,网球运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网球运动作为一项集竞技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隔网对抗性项目,在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引导下,高校及住宅区相继修建了网球场,学校开设了网球专项课,网球协会、网球俱乐部日益增多,全民掀起一场网球热。由于网球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并且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所以无论是水平高的专业运动员还是水平较低的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时有发生,据文献资料了解,两种人群损伤特征有较大差异。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的文献进行综述,从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损伤部位三个角度去分析网球损伤特征与运动水平之间的关联性,旨在帮助教练及医务人员加强对网球损伤的了解,为网球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参考。
1 网球损伤特征的相关研究
1.1 损伤发生率
国内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栾丽霞等对华中科技大学511名网球运动参与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损伤概率为8.2%,其中男性(85.7%)占比明显高于女性(14.3%);陆光平通过问卷方式抽查广东省1500名有网球爱好的大学生一年内网球运动损伤情况,运动损伤概率为10.53%,与栾丽霞的调查结果相似,男性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吴丽君、陈艳、叶松等对一级以上男子网球运动员进行损伤调查,共同点是发现损伤发病率高达100%,每人平均发生过3次以上运动损伤,健将级运动员损伤概率明显高于一级运动员;这些数据不能单单说明在网球损伤中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也不能说明高水平运动员的损伤概率高于低水平运动员,更与网球运动的时间有关,Jayanthi等对美国网球协会运动员比赛研究发现,随着网球运动时间的持续增加,网球运动损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国际上研究者将运动员每参加1000场比赛训练或每参与网球运动1000h所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统计,这样的统计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Hjelm等对网球俱乐部的低水平运动员进行了长达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男性损伤率为1.7次/1000h,而女性低至0.6次/1000h,二者存在明显差异;Mccurdie等对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的研究表明,男女运动员损伤概率差异不大(男:17.7次/1000场,女:23.4次/1000场);Silva对巴西优秀网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男、女运动员损伤概率分别为1.6次和1.0次每1000h,不存在明显差异;Sell等对美网公开赛的研究结果显示,男37.7次/1000场,女35.74次/1000场,男、女运动员运动损伤概率依然没有显著性差异。
针对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研究显示,对于低水平运动员来说,男女参与网球运动的时间差异较大,由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原因引起,男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在高水平运动员中,男女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与比赛训练的时间和强度相差不大有关。
1.2 损伤类型
表一是国内不同地区学者对低水平运动员的调查研究统计,与此同时Hutchinson对美国青少年网球参与者的损伤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关节扭伤的病例最多,占比58.6%,其余8类分别是拉伤、擦伤、挫伤、撕裂伤、炎症、其他类,关节脱位、骨折几乎没有。Sell等对美国网球公开赛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肌肉肌腱损伤率最高,占84.3%,关节韧带损伤在慢性损伤中也较为常见;国内叶松等对一级以上男子网球运动员进行损伤调查的结果显示:损伤类型中关节韧带损伤和肌肉损伤概率分别居首位和第二位,骨膜炎排第三位,软组织挫伤、腱鞘炎、滑囊炎损伤概率接近,关节脱臼和骨折少有发生。
因此在损伤类型方面,运动水平不同的人群差异性不大,两者均为急性损伤居多,相同点是损伤类型以关节韧带及肌肉拉伤为主,擦伤、滑囊炎、软组织挫伤、腱鞘炎、骨膜炎、关节脱位和骨折等类型发生率略有差别,主要差别体现在:低水平人群擦伤容易发生,往往与初学者运动水平较低,动作不规范、肢体不协调等原因有关,且球拍、护手胶等装备不专业、场地安全系数低等外部因素也会引起擦伤;关节脱位和骨折在低水平运动员中不易发生,该人群以娱乐、健身为主,而运动员人群以竞技性获胜为主,心理素质要求高,比赛进行到关键时刻容易出现嚴重的意外损伤。
1.3 损伤部位
在上肢部位损伤的研究中,Hennig等对高水平运动员握拍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握拍力量小,手腕承受的负荷低,因此损伤风险较小。低水平运动爱好者缺乏专业教练对握拍方式的指导,击球时手臂僵硬造成手腕冲击力导致腕关节过度背伸,或是网球动作不规范造成腕关节受力不均匀,负荷过大,引发慢性损伤。黄祁平对网球运动中肘部韧带损伤进行了解剖学分析,研究表明肘关节屈曲60°-145°时尺侧副韧带后束出现明显紧张,提示肘关节出现损伤的概率增加,低水平运动者由于肌力不足,主动肌、对抗肌发展不协调,韧带韧性较弱,无法适应击发球时爆发式用力,或是因技术动作错误,导致肘关节过分伸屈或外翻从而引起网球肘,在高水平运动员中肘关节损伤往往来源于过度疲劳状态下动作发生错误变形。陈疾忤对上海部分专业运动队肩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上肢过顶类项目中,肩袖损伤占肩关节损伤的三分之一,早在1979年荷兰学者范克拉莫调查发现肩袖损伤占网球运动损伤39%。网球发球时力矩可达到100Nm,而肩关节的安全力矩范围是50Nm以内,低水平运动爱好者多在引拍动作发生损伤,因为半开放或开放式的不良站姿,为了突破身体躯干结构的限制会充分拉伸肩关节,往往会过度内旋和外展肩关节,起内收作用的肩胛下肌会造成疲劳引起功能退化,外展过度则会引起冈上肌肌腱收到摩擦挤压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这类人群击球时对击球点选择错误,击球时肩关节处于身体冠状面或在体后,这就对后部肩袖产生了超强负荷,肩袖肌群极易受损引发肩袖损伤。 通过对以上网球运动上肢损伤相关文献研究的总结,分析运动水平低的人群损伤好发在上肢的原因:水平低的网球运动爱好者身体素质欠佳,没有完全掌握技术动作,握拍或击球方式不对,不能充分利用腰发力,较多的利用手臂发力,因此发病率多在腕、肘、肩等上肢部位,下肢和躯干发病率很小。
Gaw等从美国国家伤害检测系统中提取所有网球损伤病例进行分析,下肢损伤占比最高为42.1%,其次是上肢(26.7%)、頭颈部(19.6%)和躯干(9%)。石永秀在《我国青少年男子运动员腰部损伤现状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标准正确的发球要求脊柱进行90°的绕轴旋转,脊柱两侧的腰背部肌肉长期急扭转弯曲容易造成扭伤和慢性劳损,正确的击发球还要求充分利用腰部发力,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挥拍速度,腰椎超常活动引发腰椎周围肌肉韧带关节的过度牵引、扭转而发生撕裂、肿胀等闭合性急性损伤,竖脊肌附近的胸腰筋膜极易受到牵连,长期的负荷过重也会导致肌肉变得僵硬无弹性,血液循环受阻造成代谢异常引发无菌性炎症。在比赛或训练激烈的对抗中,运动员需要根据不同方向的来球进行高速奔跑、急停等一系列交替性运动后挥拍,这对运动员下肢的要求极高,与地面直接接触的踝关节要承受惯性或制止惯性产生的巨大力量,因此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极易发生扭伤,与此同时膝关节不仅承受全身的重力以及急停缓冲产生的负荷,同时它需要完成扭转来给球拍提供初速度,使得股骨对半月板产生重力作用,半月板与胫骨连接的韧带张力增大从而引起半月板两角磨损,严重时发生撕裂,膝关节扭转产生的剪切力还会导致半月板中心受损。
Kovacs等对美国青少年网球协会的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肢损伤概率从36%下降至24%,同时下肢损伤概率由39%提高至54%,运动员的主要损伤部位由上肢转移到下肢。因此高水平运动员损伤部位集中在腰背部及下肢,这类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相比于低水平人群较高,加上技术的定型,能够摆出正确的接发球姿势,弊端就是腰背部长期承受高负荷造成急慢性损伤,另外比赛训练激烈的急停扭转导致踝关节和膝关节易损。
2 结论
由于运动水平差异引起的比赛训练时间和激烈程度不同,高水平优秀运动员人群发生过损伤的概率高达100%,低水平网球爱好者人群10%左右的损伤发生率也不算低,低水平运动员中男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高水平运动员男、女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运动水平高低对人群损伤类型略有影响,运动水平低者错误不规范的动作和外界环境等因素会增加擦伤的可能性,运动水平高者则参与比赛训练时激烈对抗会增加骨折脱臼的风险,其他损伤类型特征基本一致;运动水平低引起的击发球技术不规范和身体素质欠佳导致损伤多发在上肢部位,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正确利用腰背部力量发力及比赛激烈的高速奔跑、急停、扭转等特性,导致了腰背部及下肢膝踝损伤高发的可能性。
3 建议
国内对专业运动员的损伤研究文献较少,同时文献中样本量较低且均为男性运动员,且调查的方式不严谨,造成与国内外多位学者研究的结果有差异的情况,建议后续学者在进行网球损伤调查或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充分考虑运动水平差异性因素,同时注意将运动水平进行明确的分级,建立国际统一的损伤定义、分类和记录方法,增加研究对象数量和追踪时间,进一步探究不同运动水平、不同性别网球运动员损伤特征和预防康复措施。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网球运动源于14世纪法国宫廷内流行的“掌球游戏”,经过16-17世纪的演变发展,逐渐在欧美国家盛行。19世纪后期传入中国,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网球运动只在传教士、商人等上流社会人群中开展,因此网球运动又有贵族运动、绅士运动的称号。随着我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网球运动逐渐发展,特别在2011年李娜获得亚洲首位大满贯冠军后,网球运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网球运动作为一项集竞技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隔网对抗性项目,在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引导下,高校及住宅区相继修建了网球场,学校开设了网球专项课,网球协会、网球俱乐部日益增多,全民掀起一场网球热。由于网球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并且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所以无论是水平高的专业运动员还是水平较低的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时有发生,据文献资料了解,两种人群损伤特征有较大差异。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的文献进行综述,从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损伤部位三个角度去分析网球损伤特征与运动水平之间的关联性,旨在帮助教练及医务人员加强对网球损伤的了解,为网球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参考。
1 网球损伤特征的相关研究
1.1 损伤发生率
国内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栾丽霞等对华中科技大学511名网球运动参与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损伤概率为8.2%,其中男性(85.7%)占比明显高于女性(14.3%);陆光平通过问卷方式抽查广东省1500名有网球爱好的大学生一年内网球运动损伤情况,运动损伤概率为10.53%,与栾丽霞的调查结果相似,男性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吴丽君、陈艳、叶松等对一级以上男子网球运动员进行损伤调查,共同点是发现损伤发病率高达100%,每人平均发生过3次以上运动损伤,健将级运动员损伤概率明显高于一级运动员;这些数据不能单单说明在网球损伤中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也不能说明高水平运动员的损伤概率高于低水平运动员,更与网球运动的时间有关,Jayanthi等对美国网球协会运动员比赛研究发现,随着网球运动时间的持续增加,网球运动损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国际上研究者将运动员每参加1000场比赛训练或每参与网球运动1000h所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统计,这样的统计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Hjelm等对网球俱乐部的低水平运动员进行了长达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男性损伤率为1.7次/1000h,而女性低至0.6次/1000h,二者存在明显差异;Mccurdie等对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的研究表明,男女运动员损伤概率差异不大(男:17.7次/1000场,女:23.4次/1000场);Silva对巴西优秀网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男、女运动员损伤概率分别为1.6次和1.0次每1000h,不存在明显差异;Sell等对美网公开赛的研究结果显示,男37.7次/1000场,女35.74次/1000场,男、女运动员运动损伤概率依然没有显著性差异。
针对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研究显示,对于低水平运动员来说,男女参与网球运动的时间差异较大,由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原因引起,男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在高水平运动员中,男女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与比赛训练的时间和强度相差不大有关。
1.2 损伤类型
表一是国内不同地区学者对低水平运动员的调查研究统计,与此同时Hutchinson对美国青少年网球参与者的损伤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关节扭伤的病例最多,占比58.6%,其余8类分别是拉伤、擦伤、挫伤、撕裂伤、炎症、其他类,关节脱位、骨折几乎没有。Sell等对美国网球公开赛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肌肉肌腱损伤率最高,占84.3%,关节韧带损伤在慢性损伤中也较为常见;国内叶松等对一级以上男子网球运动员进行损伤调查的结果显示:损伤类型中关节韧带损伤和肌肉损伤概率分别居首位和第二位,骨膜炎排第三位,软组织挫伤、腱鞘炎、滑囊炎损伤概率接近,关节脱臼和骨折少有发生。
因此在损伤类型方面,运动水平不同的人群差异性不大,两者均为急性损伤居多,相同点是损伤类型以关节韧带及肌肉拉伤为主,擦伤、滑囊炎、软组织挫伤、腱鞘炎、骨膜炎、关节脱位和骨折等类型发生率略有差别,主要差别体现在:低水平人群擦伤容易发生,往往与初学者运动水平较低,动作不规范、肢体不协调等原因有关,且球拍、护手胶等装备不专业、场地安全系数低等外部因素也会引起擦伤;关节脱位和骨折在低水平运动员中不易发生,该人群以娱乐、健身为主,而运动员人群以竞技性获胜为主,心理素质要求高,比赛进行到关键时刻容易出现嚴重的意外损伤。
1.3 损伤部位
在上肢部位损伤的研究中,Hennig等对高水平运动员握拍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握拍力量小,手腕承受的负荷低,因此损伤风险较小。低水平运动爱好者缺乏专业教练对握拍方式的指导,击球时手臂僵硬造成手腕冲击力导致腕关节过度背伸,或是网球动作不规范造成腕关节受力不均匀,负荷过大,引发慢性损伤。黄祁平对网球运动中肘部韧带损伤进行了解剖学分析,研究表明肘关节屈曲60°-145°时尺侧副韧带后束出现明显紧张,提示肘关节出现损伤的概率增加,低水平运动者由于肌力不足,主动肌、对抗肌发展不协调,韧带韧性较弱,无法适应击发球时爆发式用力,或是因技术动作错误,导致肘关节过分伸屈或外翻从而引起网球肘,在高水平运动员中肘关节损伤往往来源于过度疲劳状态下动作发生错误变形。陈疾忤对上海部分专业运动队肩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上肢过顶类项目中,肩袖损伤占肩关节损伤的三分之一,早在1979年荷兰学者范克拉莫调查发现肩袖损伤占网球运动损伤39%。网球发球时力矩可达到100Nm,而肩关节的安全力矩范围是50Nm以内,低水平运动爱好者多在引拍动作发生损伤,因为半开放或开放式的不良站姿,为了突破身体躯干结构的限制会充分拉伸肩关节,往往会过度内旋和外展肩关节,起内收作用的肩胛下肌会造成疲劳引起功能退化,外展过度则会引起冈上肌肌腱收到摩擦挤压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这类人群击球时对击球点选择错误,击球时肩关节处于身体冠状面或在体后,这就对后部肩袖产生了超强负荷,肩袖肌群极易受损引发肩袖损伤。 通过对以上网球运动上肢损伤相关文献研究的总结,分析运动水平低的人群损伤好发在上肢的原因:水平低的网球运动爱好者身体素质欠佳,没有完全掌握技术动作,握拍或击球方式不对,不能充分利用腰发力,较多的利用手臂发力,因此发病率多在腕、肘、肩等上肢部位,下肢和躯干发病率很小。
Gaw等从美国国家伤害检测系统中提取所有网球损伤病例进行分析,下肢损伤占比最高为42.1%,其次是上肢(26.7%)、頭颈部(19.6%)和躯干(9%)。石永秀在《我国青少年男子运动员腰部损伤现状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标准正确的发球要求脊柱进行90°的绕轴旋转,脊柱两侧的腰背部肌肉长期急扭转弯曲容易造成扭伤和慢性劳损,正确的击发球还要求充分利用腰部发力,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挥拍速度,腰椎超常活动引发腰椎周围肌肉韧带关节的过度牵引、扭转而发生撕裂、肿胀等闭合性急性损伤,竖脊肌附近的胸腰筋膜极易受到牵连,长期的负荷过重也会导致肌肉变得僵硬无弹性,血液循环受阻造成代谢异常引发无菌性炎症。在比赛或训练激烈的对抗中,运动员需要根据不同方向的来球进行高速奔跑、急停等一系列交替性运动后挥拍,这对运动员下肢的要求极高,与地面直接接触的踝关节要承受惯性或制止惯性产生的巨大力量,因此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极易发生扭伤,与此同时膝关节不仅承受全身的重力以及急停缓冲产生的负荷,同时它需要完成扭转来给球拍提供初速度,使得股骨对半月板产生重力作用,半月板与胫骨连接的韧带张力增大从而引起半月板两角磨损,严重时发生撕裂,膝关节扭转产生的剪切力还会导致半月板中心受损。
Kovacs等对美国青少年网球协会的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肢损伤概率从36%下降至24%,同时下肢损伤概率由39%提高至54%,运动员的主要损伤部位由上肢转移到下肢。因此高水平运动员损伤部位集中在腰背部及下肢,这类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相比于低水平人群较高,加上技术的定型,能够摆出正确的接发球姿势,弊端就是腰背部长期承受高负荷造成急慢性损伤,另外比赛训练激烈的急停扭转导致踝关节和膝关节易损。
2 结论
由于运动水平差异引起的比赛训练时间和激烈程度不同,高水平优秀运动员人群发生过损伤的概率高达100%,低水平网球爱好者人群10%左右的损伤发生率也不算低,低水平运动员中男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高水平运动员男、女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运动水平高低对人群损伤类型略有影响,运动水平低者错误不规范的动作和外界环境等因素会增加擦伤的可能性,运动水平高者则参与比赛训练时激烈对抗会增加骨折脱臼的风险,其他损伤类型特征基本一致;运动水平低引起的击发球技术不规范和身体素质欠佳导致损伤多发在上肢部位,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正确利用腰背部力量发力及比赛激烈的高速奔跑、急停、扭转等特性,导致了腰背部及下肢膝踝损伤高发的可能性。
3 建议
国内对专业运动员的损伤研究文献较少,同时文献中样本量较低且均为男性运动员,且调查的方式不严谨,造成与国内外多位学者研究的结果有差异的情况,建议后续学者在进行网球损伤调查或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充分考虑运动水平差异性因素,同时注意将运动水平进行明确的分级,建立国际统一的损伤定义、分类和记录方法,增加研究对象数量和追踪时间,进一步探究不同运动水平、不同性别网球运动员损伤特征和预防康复措施。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