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活动是人类的基本社会实践之一,它涵盖着民族的、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这个时代的建筑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维吾尔族是我国最古老,最文明的民族之一,维吾尔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点。维吾尔建筑是维吾尔族自古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宝库,对中国传统建筑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及砧石建筑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是维吾尔建筑文化园林中一枝瑰丽的奇葩。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主要包括清真寺建筑和陵墓(麻扎)建筑两大类,这两大类建筑是维吾尔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是新疆伊斯兰教文化艺术的主要载体。它集中展示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维吾尔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在了解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历史、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和祖国传统文化等方面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发展历程
1.伊斯兰教传入以前的维吾尔族建筑概况
维吾尔族建筑文化是维吾尔族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劳动的结果。维吾尔建筑的历史与维吾尔族历史以来所处的地理条件、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个国家相邻,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我國陆地国境线总长的四分之一。
新疆地形复杂,主要由三大山脉即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两大盆地即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有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的农田、原始森林及库尔班通古特沙漠,降水量相对南部较多。南疆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河流灌溉着几十块肥沃的绿洲。南疆降水量很小,气候干燥,有些地方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塔里木河是南疆最大的水系。
新疆地处亚欧腹地,曾是古代许多种族和部落繁衍生息,过往交融的历史大舞台。新疆又处在我国汉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波斯文化、西亚阿拉伯文化、欧洲希腊罗马文化等古代文明中心的边缘,也即诸文明中心的交汇点,东西方文化传播和交汇的通道。维吾尔族文化以新疆这片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背景,以丝绸之路为历史大舞台,从而产生、传播和发展的。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肥田沃野上和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一些绿洲地带。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周围有肥沃的绿洲,是新疆重要的农业基地,靠高峰雪山融化形成的大小河流灌溉着这片土地。北疆有辽阔的草原,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维吾尔族多少世纪以来,就繁衍生息在新疆这块土地上,经过世世代代的辛勤耕耘和艰苦努力,不但创造了新疆辉煌的历史文化,而且也为创造现代文明、繁荣昌盛的新新疆立下卓著功绩。
从宗教信仰方面,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和部分基督教,最后信仰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信仰,奇异的地域环境、长期的多元文化融合和积淀,给维吾尔族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维吾尔族建筑艺术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艺术,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宗教和文化的特点。在维吾尔族所信仰的数种宗教中,佛教和伊斯兰教尤其是伊斯兰教对维吾尔建筑的影响非常重大。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由克什米尔向东越过葱岭进入西域。西域便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要道,是丝绸之路中文化交流、传经布道的重要场所。因而,当时的于阗、龟兹、高昌便逐渐成为西域佛教中心。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佛教遗产大多集中在这三个地方。
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6世纪,即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新疆发展的高峰时期。这期间的于阗、疏勒等地寺庙林立,在龟兹的佛寺遗址、石窟等规模可谓全疆最大,数量都最多。接着龟兹国建造了克孜尔尕哈(今库车)、克孜尔(今拜城)、等石窟寺,这些石窟寺都规模较大,雕塑和壁画精美。从此可见,佛教文化的影响在新疆已非常普遍。公元6—10世纪,即隋、唐时期,除于阗外,疏勒、龟兹、焉耆、高昌等地的佛教也都更加繁荣兴盛。这时中原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佛教文化随之进一步兴盛起来,对西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存的高昌、交河故城里佛教寺庙的形制明显地吸收了中原佛寺庙建筑的影响。公元10—15时期,即宋、元、明时期,佛教在新疆逐渐衰退,并逐渐被伊斯兰教所取代。总之,新疆的佛寺佛塔建筑随佛教的传入、发展、兴盛、衰退而逐渐演变,规模从小到大,形式从简到繁,直至后来因佛教衰退而荒废。今日的佛教文化遗产对研究新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所创立的各个王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曾对维吾尔族建筑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创立过鄂尔浑回鹘汗国、高昌回鹘汗国、喀喇朝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等汗国和王朝,这些汗国和王朝根据自己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需要,在自己的疆域内促进了宫殿、堡垒、城墙和宗教建筑的发展。
回纥汗国从744年至840年前后共存在一个世纪。回纥汗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合作关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内地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回纥社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回纥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据考古和文献记载,证明回纥人先后所建的可汗城,贵富城等,在建筑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都深受汉族建筑艺术的影响。
高昌回鹘王国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当地的文化比较发达,继而又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影响,逐渐形成王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态。根据遗留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和各种文字的历史文献记载,都说明高昌回鹘王国时期是维吾尔族的文化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发展时代。佛教的哲学思想与佛教艺术在高昌回鹘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据考证,今日的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坐落在吐鲁番市东40公里处地的木头沟三角洲地段。城墙高耸宏伟,全城分内城、外城和宫城三部分,周长约5.4公里。这里曾是古代新疆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孟凡人编著.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页]、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坐落在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处地高台上,河水从四周交流而过,是为交河。全城长约1600米,最宽处约300米,无城墙,以约30米高的土崖为天然屏障,有南、东、西三座城门,城市集中建在中南部长1000米的范围内。一条中央大道串起一条条小港,中南部是官署、民居还有地宫,北部是集中的佛教寺院区。高昌回鹘时期这遗迹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孟凡人编著.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5页]、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约12公里处,是唐代北庭大都护驻节之所。古城城墙为内外两重,外城周长4596米,为唐朝构筑;内城周长3003米,在高昌回鹘时期修建。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凡人编著.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页]等都是当时回鹘王国的佛教中心。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南40多公里的处的火焰山峡谷出口一处叫木头沟的半圆形山腰断崖平台上。现已编号的洞窟有77个,其中保留壁画的约40多个,大都开凿于公元6—10世纪的氏高唱王国和回鹘高唱王国时期,是吐鲁番地区现存洞窟最多,壁画最丰富的一处石窟群。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樊传庚著.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北庭佛寺、库木吐拉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新疆第二大石窟群,位于库车县西约25公里处的崖壁上。现已编号洞窟112个,建造年代大致分三个时期:约5—6世纪的龟兹王国时期,约7—8世纪的安西大都护府时期,9世纪始的回鹘时期。库木吐拉石窟的多元文化现象在世界佛教文化遗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樊传庚著.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是新疆最重量级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位于拜城县东约50公里的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戈壁悬崖上。是新疆最大的石窟,大约建于公元3世纪,止于公元8—9世纪,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目前暴露在地面上的洞窟有339个,壁画有5000多平方米,其中窟形保存比较完整、壁画保存较好的洞窟约80多个。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樊传庚著.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页]都有回鹘王国时期的壁画与彩绘。
喀喇汗王朝时代是在维吾尔文化史上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这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是回鹘人全面接受伊斯兰教以后,文化生活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逐步伊斯兰化了。佛教文化逐渐被抛弃,形成了受伊斯兰文化洗涤的新思想观念。
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维吾尔文化艺术也有了巨大发展,对以后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遠的影响。叶尔羌汗国的首府叶尔羌周围的广大地区正是伊斯兰教的依禅派势力占优势的地方。依禅派传入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地区的数百年间,不但在维吾尔的政治、经济领域有着强大的势力,而且对维吾尔族的思想和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对维吾尔建筑的影响
公元10世纪上半叶,喀拉汗王朝统治者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古代维吾尔人宗教信仰上的一个重大历史转变,此后,维吾尔族信仰过的数种宗教逐渐被伊斯兰教所取代,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族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礼仪以及婚姻、丧葬、遗产分配等制度,渗透到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文化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不断协调和融合,伊斯兰文化给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成分。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维吾尔族建筑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伊斯兰教的教规和教义融入到了维吾尔族建筑之中,并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和伊斯兰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风格。根据伊斯兰教宗教活动的需求,逐渐建立了清真寺、教经堂和麻扎等伊斯兰教宗教建筑。随着清真寺的建立和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发展,佛教艺术逐渐被伊斯兰建筑艺术所取代,适应伊斯兰教教义的一种新的建筑文化也即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文化逐步形成。
伊斯兰教建筑的创建和发展因伊斯兰教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清真寺是伊斯兰教重要的活动中心,穆斯林每日“五时拜”,每主麻日的会礼,每年的两次会礼,都在清真寺举行。清真寺还是穆斯林交往的场所。穆斯林每日、每周到到清真寺共同礼拜,可借机互致问候、联络感情、沟通思想、交流信息。早期的清真寺是非常简陋的,清真寺建筑艺术伴随伊斯兰教开端而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清真寺反映了伊斯兰教的盛衰,消长。清真寺是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创建的。622年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并建造了伊斯兰教首个清真寺——库巴伊寺[ 库巴伊寺:随着穆斯林的宗教活动、政治活动以及其它社会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急需一个从事这些活动的场所,于是,伊斯兰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便应运而生。穆圣鉴于新形势的需要,领导迁士与辅士,离麦地纳城西南3公里处,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因附近有古巴义井,该寺也叫古巴义清真寺。当时穆斯林的事业处于草创阶段,经济条件、物质基础都比较差,因此,穆斯林因陋就简,用一些土坯、枣椰干、树枝和泥土为建筑材料,建起了这座清真寺,奠定后来所有清真寺建设的原则基础,树立了基本模式。参见:马明良著.伊斯兰文化新论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麦地那清真寺最早是四面土坯墙环绕的庭院,以两排椰枣树干遮顶。当时清真寺的形制简单,陈设朴素,仅作为穆斯林礼拜真主的净地。清真寺的建造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发展的,伊斯兰国家将建清真寺作为宗教制度的核心和重要政策,穆斯林也视建清真寺为神圣的宗教义务和信仰虔诚的表现。因此,在伊斯兰国家,清真寺一般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出资建设,随着伊斯兰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清真寺得以普遍建立。
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在其传统建筑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不断改革、充实和发展,具有了独有的风格和艺术特点。伊斯兰教对维吾尔建筑的影响具体地体现在建筑物的使用范围、内容和建筑艺术等方面。伊斯兰教严禁绘画和雕塑人物或动物,适应这一教义,其绘画和雕塑艺术自然也受到这一戒律的影响。根据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关不允许描绘生物形象的规定,将佛教寺院和佛像毁掉,再将绘有生物形象的装饰改成花卉纹样,清真寺内装修非常漂亮,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绘着各种色彩艳丽的植物和花草的图案,有的饰以花果形,有的饰以多层深进的米合拉甫之内,用阿拉伯书法写有大量的《古兰经》文,以其作为装饰,从而使殿内清新爽目。例如,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阿帕克和卓陵墓建筑都是用一种石膏混合物和彩色陶砖,按图样拼成的各种砌体和镶嵌体。墙壁和屋顶、房檐和廊柱,都绘有彩色的图案花纹,色彩明朗鲜艳,而且庄重肃穆。可以说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以独具一格的构图和雕刻技法显示出民族特有的装饰风格。
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艺术是古老的传统图案装饰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方面,文化的传入与融合,并不像宗教的更替那样简单,信仰这一宗教就需要彻底摈弃了那一宗教。而在文化方面,存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和客观自然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地域文化。当伊斯兰教最初传来时,这里已经存在着诸多文化的融合现象,它不能将这些已存的文化毁掉,而完全换成阿拉伯文化。相反只能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对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文化的吸收、选择与融合的结果。伊斯兰教传入以后,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经信仰过的各种宗教文化也即萨满文化,摩尼教和佛教文化,这些都造成了多元文化在此地沉淀与融合的现象。虽然,伊斯兰教取代了其他的宗教,但是,蕴藏在民间的佛教艺术中与伊斯兰教不相矛盾的东西却保存了下来。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的特殊风格表现在:它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一些西方艺术的风味;它既吸收了伊斯兰教艺术的精华,同时又继承和掺杂了佛教、基督教、祆教、摩尼教和其他宗教的特殊纹样;它具有维吾尔族图案艺术传统的特殊纹样组织形式,同时又吸收了汉、回、哈萨克等民族的纹样特点。另一方面,兴建清真寺的都是本地工匠和艺人,他们虽然学习了不少阿拉伯清真寺的建筑文化,但原有的传统文化,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他们的记忆之中,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搬用阿拉伯或中国的建筑文化概念,而是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融汇贯通,使之成为互相补充的因素,创造独特的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从而对祖国和世界建筑宝库,对整个人类文化,提供了富有创造性智慧的贡献。
3.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的发展历程
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形成(喀喇汗时期)、发展(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时期)、高峰时期(清朝)及缓慢持续时期(民国—解放前)等发展历史阶段,对维吾尔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喀喇汗时期:喀喇汗王朝是突厥人建立的政权,先后定都巴拉沙衮和喀什葛尔,曾经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木萨·阿尔斯兰汗统治时期(公元960年),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从此,喀喇汗王朝大力推行伊斯兰教。在哈龙·布格拉汗二世统治时期(1074-1102),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喀什噶尔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喀喇汗王朝时代是维吾尔文化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这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是回鹘人全面接受伊斯兰教以后,文化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逐步伊斯兰化了。佛教文化逐渐被抛弃,形成了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新思想观念。接受伊斯兰教以前,喀什噶尔曾是塔里木盆地西部与龟兹齐名的佛教中心,绘画和雕塑艺术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伊斯兰教传入以后,伊斯兰教对喀喇汗朝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与普及,佛教的绘画和雕塑逐渐被伊斯兰艺术所取代,维吾尔族建筑风格逐渐被伊斯兰化了。当时修建了许多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原来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相融合而具有了独具的特色。
喀喇汗王朝是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形成和普及的时期。喀喇汗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在结构和造型方面,继承了伊斯兰教传播之前的古代建筑风格,是在根据伊斯兰教的教规和风俗习惯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首先以清真寺、教经堂建筑为主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烧制砖块的普遍使用,使大型建筑可以建的更高、更大,装饰书法则普遍采用色彩瓷砖,使建筑外观更加美丽。更能体现维吾尔建筑风格的是一些大的宗教建筑。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伊斯兰学术文化和宗教教育开始在各地兴起,兴建了一大批以培养阿訇、伊玛目、毛拉等宗教职业者为目的经文学校(麦德里斯)。“麦德里斯”是阿拉伯语,其意是:“授课之处”或“学堂”。在伊斯兰世界将中等和高等学府称为“麦德里斯”。关于在喀喇汗王朝大都巴拉沙衮有过多少麦德里斯,现存第一手资料极少。喀喇汗王朝时期,在喀什噶尔创建的麦德里斯,现存比较著名的有萨吉亚麦德里斯、麦斯吾迪亚麦德里斯、海姆迪亚麦德里斯、马赫穆迪亚麦德里斯等。这些麦德里斯,当时汇集了中亚各地学者,历史学家和作家诗人,并成为学术活动的中心。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清真寺和麦德里斯在建筑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是极其华丽的建筑。这些建筑,既继承了维吾尔族古典建筑之风格,又体现了伊斯兰教建筑艺术风格。伊斯兰教给维吾尔族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麦德里斯的贡献之一就是既吸取了阿拉伯语言学和伊斯兰文化之精华,又继承了突厥语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民俗学等民族文化传统,同时也全面阐明了哲学、道德观念,并培养出了诸如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等许多著名学者。
在喀喇汗时代,麻扎建筑也得以普遍建立。萨图克·布格拉汗去世后,在阿图什出现了他的麻扎,这是新疆第一座受到谒拜的伊斯兰教“圣墓”。后来,新疆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伊斯兰教的君主,传道者以及战场中死去的“殉教徒”和文化名人的麻扎。属于喀喇汗朝时期著名的麻扎除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扎[ 苏图克·布格拉汗麻扎——苏图克·布格拉汗麻扎是新疆地区喀喇汗朝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可汗苏图
克·布格拉汗的陵墓,位于新疆阿图什市逊塔克乡。该麻扎始建于(955—956年),为新疆伊斯兰最早的麻扎。据传,初建的拱北坍塌后,曾重新建高大的九顶拱北。曾分别于叶尔羌汗国时期和1872年进行重建和扩建。参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以外,还有阿帕克和卓麻扎[ 阿帕克和卓麻扎——阿帕克和卓麻扎位于喀什市东约5公里的艾孜来提乡,是新疆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代陵墓。阿帕克和卓麻扎最早于公元1640年因埋葬阿帕克和卓之父阿吉·穆罕默德·玉素甫而修建。1956年该麻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政府出资按1874年式样予以重建。参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叶尔羌汗国王陵—阿勒同鲁克[ 叶尔羌汗国王陵—阿勒同鲁克:阿勒同鲁克位于莎车老城和新城之间的阿勒同德尔瓦兹以北,是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王陵,它最早是在公元1533年为悼念赛义德王朝第一个汗王苏里唐·赛义德汗而修建的。參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突厥语大词典》作者马赫穆德·喀什葛里的麻扎[ 马赫穆德·喀什葛里的麻扎——马赫穆德·喀什葛里的麻扎坐落在喀什疏附县乌帕尔区西部,《塔西比里克山》(艾孜来提毛拉山)前面的清泉上。为纪念喀喇汗王朝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葛里而修建的。参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麻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是喀喇汗王朝时期著名的社会人士、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1085年去世,安葬于喀什市东南吐曼河旁“巴尔嘎赫”的地方,并修建了陵墓。1957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等。
察合台汗国和叶儿羌汗国时期:公元1131年西辽王朝统治了新疆,这时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没有得到发展,形成停滞不前局面。公元1212年,乃曼部落的首领屈出律夺去了西辽的皇帝—直鲁古的王位之后,伊斯兰教受到排斥,强迫当地居民不得信仰伊斯兰教。公元1218年后,蒙古人在新疆建立政权,虽然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蒙古统治者起初因为不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伊斯兰建筑艺术发展较为缓慢,据《马克波罗的游记》记载,“察合台汗在一个时期,曾重用过天主教人士,允许拆除清真寺,修建天主教堂。[ 李德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尤其是后来发生的察合台的后代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使伊斯兰教文化艺术遭到很大程度的毁灭。十四世纪初,察合台统治者,为了缓和当地穆斯林们日益增长的不满,维护社会安定,允许进行宗教活动,起用索菲、依禅、和卓们。从此之后,迷信和卓,修建和卓陵墓的活动迅速发展,并且传播到南疆各地。十四世纪后半叶,新疆的内外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公元1352年,秃黒鲁克帖木儿汗信仰了伊斯兰教,并重新统治了察合台兀鲁斯(后裔),公元1380年克迪尔霍加在别失八里、吐鲁番、哈密地区传播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教在新疆变成主要宗教,并使伊斯兰教建筑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建筑艺术和建筑材料也得到迅速发展。
在赛义德王朝时代,不仅修建了许多新清真寺、教经堂和陵墓,而且建筑工艺也得到了提高。随着谒拜圣人陵墓,迷信和卓活动的增加,陵墓修建得很宏伟,结果麻扎建筑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维吾尔文化艺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对以后的维吾尔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尔羌汗国的首府叶尔羌周围的广大地区正是伊斯兰教的依禅派势力占优势的地方。依禅派传入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地区的数百年间,不但在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领域有着强大的势力,而且对维吾尔族的思想、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叶尔羌汗国时期,建立了较巩固的地方政权,社会相对稳定,同时与中亚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这时期的文化,艺术都受到了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具有伊斯兰教的深厚色彩。在穆罕默德汗统治时期,在叶尔羌兴建了许多伊斯兰教建筑,其中汗勒克麦德里斯(王室教经堂)是比较著名的建筑。这个时期,麻扎谒拜形成一个高潮,“麻扎”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圣灵之地”、“伟人之墓”,在维吾尔族中一般的墓地也称为“麻扎”。谒拜麻扎,是指对那些所谓“圣墓”顶礼膜拜,围绕墓地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除奉安拉为惟一神以外,反对任何人物或有形物的崇拜,当然,崇拜陵墓也在禁止之列,因此,在正统派看来,朝拜麻扎是一种背离伊斯兰教教旨的“异端行为”。后来,随着伊斯兰教内部的分化和演变,在某些教派中逐渐形成对其首领及其陵墓的崇拜,并且成为一部分穆斯林宗教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麻扎谒拜的内容、形式和对象不尽相同,但是将麻扎神圣化并加以膜拜是一致的。
这个时期,传播苏非主义的活动得到了叶尔羌汗国统治者的支持,因此,在各地修建了好几所道堂(罕尼卡),都专门配备职业人员和奴仆,瓦合甫土地等。在南疆,伊斯兰教传入喀什噶尔不久,就有崇拜麻扎的现象。萨图克·布格拉汗去世后,在阿图什修建了他的麻扎,这是新疆第一座受到谒拜的伊斯兰教“圣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陵墓建筑被荒废,有些被多次修复。麻扎成为部分群众重要活动场所后,其管理机构和经济地位也不断加强。大型麻扎附设有礼拜寺,教经堂和宗教法庭。随着麻扎影响的扩大,占有的瓦合甫土地也越来越多。在叶尔羌汗朝,麻扎瓦合甫土地已成为宗教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时期:清代是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艺术全面发展和繁荣的时代。这个时期,维吾尔族清真寺、教经堂和陵墓等公共建筑在建筑艺术、结构、造型、修建技术、建筑材料和雕花装饰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使原有的清真寺、教经堂和麻扎重新修葺扩大,而且又修建了规模大,建筑艺术水平高的新清真寺和陵墓、大门、塔楼的修造技术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集中使用彩色琉璃砖、彩绘、木刻雕花、石膏花饰等建筑装饰工艺技术,并逐渐成为新疆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清代得到大规模扩建的喀什噶尔的阿帕克和卓麻扎和艾提尕清真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近现代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概况:在十年动乱时期,许多古代建筑和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部分古建筑被毁掉。许多宝贵的建筑艺术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例如,库木吐拉千佛洞遭到了人为的水淹现象,喀什等地的许多古老的礼拜寺被破坏,几百个具有历史价值的麻扎被拆除或捣毁。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古代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为新疆伊斯兰教建筑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建清真寺如雨后春笋。经过10年内乱,清真寺遭到破坏,仅余152座。解放初期,清真寺发展到12000余座。现在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穆斯林人口发展到17.3万余,清真寺也已恢复到6000余座。每条街巷几乎都有一座甚至几座清真寺,人们的宗教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这种密集化的分布,成了新疆维吾尔等民族地区清真寺的一大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清真寺得以全面修改,并重修了穆罕默德·喀什噶里麻扎,木卡姆音乐大师阿曼尼沙汗麻扎,以及《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等。民族色彩的传统艺术图案,在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兴建的许多公用建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人民剧场,博物馆,展览馆,还有一些影剧院也采用了传统的民族图案做装饰。2003年,在乌鲁木齐建设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人情的、集商贸娱乐为一体的建筑群——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国际大巴扎将民族特色民族特色与现代商业完美结合,成为乌鲁木齐商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属于商业,也是建筑艺术的经典,更是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大巴扎在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维吾尔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基础上,以砖石砌筑建筑手法,采用黄色为主色调,外墙饰面采用传统的与现代的饰面工艺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体现出空间和光影的变化,集中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国际大巴扎是乌鲁木齐展现民族风貌的窗口,成为乌鲁木齐市民族特色的象征。新疆国际大巴扎集旅游、观光、购物于一体,使之具有现代的独特的风情和商业氛围,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此休闲购物观光,从而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了认真贯彻和落实,着手修复被破坏了的一些文化古迹,有关部门曾多次对维吾尔建筑图案艺术组织调查,整理和出版民族民间图案集,举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新疆全面正确的贯彻和落实,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伊斯兰教清真寺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000多座发展到现在的2.43万座,教职人员由3000多人增加到2.8万多人。新疆经学院成立以来,为全疆各地培养了489名伊玛目、哈提甫或宗教学校教师等。
总上所述,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是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是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文化与伊斯兰建筑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同时,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与建筑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装饰艺术中,蕴涵着地域环境、民情风俗、审美价值等丰富的内容,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本质特征。对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的研究,有利于公众对维吾尔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认识与欣赏;有利于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来体味其中深厚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了解和认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和维吾尔族文化的历史关系,互相交流和影响的关系。对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建筑的研究,使人们从不同层面进一步深入了解新疆,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大团结,发展新疆的旅游业,推进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國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上,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第一版
[2] 李进新著:《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3] 阿里木江·马合苏提,阿布都许库尔·马合苏提著:《维吾尔建筑历史》
(维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李德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 李德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月第一版
[6] 张胜仪著:《新疆传统建筑艺术》,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7] 左力光,李安宁著:《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建筑》,新疆美术摄影
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8] 伊力夏提·吐尔逊著:《维吾尔建筑艺术范本丛书》,喀什维吾尔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9] 樊传庚著:《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维吾尔族是我国最古老,最文明的民族之一,维吾尔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点。维吾尔建筑是维吾尔族自古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宝库,对中国传统建筑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及砧石建筑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是维吾尔建筑文化园林中一枝瑰丽的奇葩。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主要包括清真寺建筑和陵墓(麻扎)建筑两大类,这两大类建筑是维吾尔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是新疆伊斯兰教文化艺术的主要载体。它集中展示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维吾尔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在了解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历史、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和祖国传统文化等方面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发展历程
1.伊斯兰教传入以前的维吾尔族建筑概况
维吾尔族建筑文化是维吾尔族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劳动的结果。维吾尔建筑的历史与维吾尔族历史以来所处的地理条件、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个国家相邻,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我國陆地国境线总长的四分之一。
新疆地形复杂,主要由三大山脉即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两大盆地即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有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的农田、原始森林及库尔班通古特沙漠,降水量相对南部较多。南疆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河流灌溉着几十块肥沃的绿洲。南疆降水量很小,气候干燥,有些地方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塔里木河是南疆最大的水系。
新疆地处亚欧腹地,曾是古代许多种族和部落繁衍生息,过往交融的历史大舞台。新疆又处在我国汉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波斯文化、西亚阿拉伯文化、欧洲希腊罗马文化等古代文明中心的边缘,也即诸文明中心的交汇点,东西方文化传播和交汇的通道。维吾尔族文化以新疆这片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背景,以丝绸之路为历史大舞台,从而产生、传播和发展的。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肥田沃野上和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一些绿洲地带。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周围有肥沃的绿洲,是新疆重要的农业基地,靠高峰雪山融化形成的大小河流灌溉着这片土地。北疆有辽阔的草原,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维吾尔族多少世纪以来,就繁衍生息在新疆这块土地上,经过世世代代的辛勤耕耘和艰苦努力,不但创造了新疆辉煌的历史文化,而且也为创造现代文明、繁荣昌盛的新新疆立下卓著功绩。
从宗教信仰方面,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和部分基督教,最后信仰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信仰,奇异的地域环境、长期的多元文化融合和积淀,给维吾尔族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维吾尔族建筑艺术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艺术,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宗教和文化的特点。在维吾尔族所信仰的数种宗教中,佛教和伊斯兰教尤其是伊斯兰教对维吾尔建筑的影响非常重大。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由克什米尔向东越过葱岭进入西域。西域便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要道,是丝绸之路中文化交流、传经布道的重要场所。因而,当时的于阗、龟兹、高昌便逐渐成为西域佛教中心。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佛教遗产大多集中在这三个地方。
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6世纪,即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新疆发展的高峰时期。这期间的于阗、疏勒等地寺庙林立,在龟兹的佛寺遗址、石窟等规模可谓全疆最大,数量都最多。接着龟兹国建造了克孜尔尕哈(今库车)、克孜尔(今拜城)、等石窟寺,这些石窟寺都规模较大,雕塑和壁画精美。从此可见,佛教文化的影响在新疆已非常普遍。公元6—10世纪,即隋、唐时期,除于阗外,疏勒、龟兹、焉耆、高昌等地的佛教也都更加繁荣兴盛。这时中原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佛教文化随之进一步兴盛起来,对西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存的高昌、交河故城里佛教寺庙的形制明显地吸收了中原佛寺庙建筑的影响。公元10—15时期,即宋、元、明时期,佛教在新疆逐渐衰退,并逐渐被伊斯兰教所取代。总之,新疆的佛寺佛塔建筑随佛教的传入、发展、兴盛、衰退而逐渐演变,规模从小到大,形式从简到繁,直至后来因佛教衰退而荒废。今日的佛教文化遗产对研究新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所创立的各个王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曾对维吾尔族建筑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创立过鄂尔浑回鹘汗国、高昌回鹘汗国、喀喇朝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等汗国和王朝,这些汗国和王朝根据自己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需要,在自己的疆域内促进了宫殿、堡垒、城墙和宗教建筑的发展。
回纥汗国从744年至840年前后共存在一个世纪。回纥汗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合作关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内地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回纥社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回纥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据考古和文献记载,证明回纥人先后所建的可汗城,贵富城等,在建筑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都深受汉族建筑艺术的影响。
高昌回鹘王国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当地的文化比较发达,继而又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影响,逐渐形成王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态。根据遗留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和各种文字的历史文献记载,都说明高昌回鹘王国时期是维吾尔族的文化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发展时代。佛教的哲学思想与佛教艺术在高昌回鹘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据考证,今日的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坐落在吐鲁番市东40公里处地的木头沟三角洲地段。城墙高耸宏伟,全城分内城、外城和宫城三部分,周长约5.4公里。这里曾是古代新疆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孟凡人编著.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页]、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坐落在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处地高台上,河水从四周交流而过,是为交河。全城长约1600米,最宽处约300米,无城墙,以约30米高的土崖为天然屏障,有南、东、西三座城门,城市集中建在中南部长1000米的范围内。一条中央大道串起一条条小港,中南部是官署、民居还有地宫,北部是集中的佛教寺院区。高昌回鹘时期这遗迹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孟凡人编著.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5页]、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约12公里处,是唐代北庭大都护驻节之所。古城城墙为内外两重,外城周长4596米,为唐朝构筑;内城周长3003米,在高昌回鹘时期修建。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凡人编著.新疆古代雕塑辑佚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页]等都是当时回鹘王国的佛教中心。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南40多公里的处的火焰山峡谷出口一处叫木头沟的半圆形山腰断崖平台上。现已编号的洞窟有77个,其中保留壁画的约40多个,大都开凿于公元6—10世纪的氏高唱王国和回鹘高唱王国时期,是吐鲁番地区现存洞窟最多,壁画最丰富的一处石窟群。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樊传庚著.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北庭佛寺、库木吐拉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新疆第二大石窟群,位于库车县西约25公里处的崖壁上。现已编号洞窟112个,建造年代大致分三个时期:约5—6世纪的龟兹王国时期,约7—8世纪的安西大都护府时期,9世纪始的回鹘时期。库木吐拉石窟的多元文化现象在世界佛教文化遗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樊传庚著.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是新疆最重量级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位于拜城县东约50公里的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戈壁悬崖上。是新疆最大的石窟,大约建于公元3世纪,止于公元8—9世纪,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目前暴露在地面上的洞窟有339个,壁画有5000多平方米,其中窟形保存比较完整、壁画保存较好的洞窟约80多个。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樊传庚著.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页]都有回鹘王国时期的壁画与彩绘。
喀喇汗王朝时代是在维吾尔文化史上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这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是回鹘人全面接受伊斯兰教以后,文化生活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逐步伊斯兰化了。佛教文化逐渐被抛弃,形成了受伊斯兰文化洗涤的新思想观念。
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维吾尔文化艺术也有了巨大发展,对以后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遠的影响。叶尔羌汗国的首府叶尔羌周围的广大地区正是伊斯兰教的依禅派势力占优势的地方。依禅派传入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地区的数百年间,不但在维吾尔的政治、经济领域有着强大的势力,而且对维吾尔族的思想和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对维吾尔建筑的影响
公元10世纪上半叶,喀拉汗王朝统治者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古代维吾尔人宗教信仰上的一个重大历史转变,此后,维吾尔族信仰过的数种宗教逐渐被伊斯兰教所取代,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族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礼仪以及婚姻、丧葬、遗产分配等制度,渗透到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文化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不断协调和融合,伊斯兰文化给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成分。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维吾尔族建筑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伊斯兰教的教规和教义融入到了维吾尔族建筑之中,并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和伊斯兰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风格。根据伊斯兰教宗教活动的需求,逐渐建立了清真寺、教经堂和麻扎等伊斯兰教宗教建筑。随着清真寺的建立和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发展,佛教艺术逐渐被伊斯兰建筑艺术所取代,适应伊斯兰教教义的一种新的建筑文化也即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文化逐步形成。
伊斯兰教建筑的创建和发展因伊斯兰教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清真寺是伊斯兰教重要的活动中心,穆斯林每日“五时拜”,每主麻日的会礼,每年的两次会礼,都在清真寺举行。清真寺还是穆斯林交往的场所。穆斯林每日、每周到到清真寺共同礼拜,可借机互致问候、联络感情、沟通思想、交流信息。早期的清真寺是非常简陋的,清真寺建筑艺术伴随伊斯兰教开端而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清真寺反映了伊斯兰教的盛衰,消长。清真寺是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创建的。622年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并建造了伊斯兰教首个清真寺——库巴伊寺[ 库巴伊寺:随着穆斯林的宗教活动、政治活动以及其它社会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急需一个从事这些活动的场所,于是,伊斯兰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便应运而生。穆圣鉴于新形势的需要,领导迁士与辅士,离麦地纳城西南3公里处,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因附近有古巴义井,该寺也叫古巴义清真寺。当时穆斯林的事业处于草创阶段,经济条件、物质基础都比较差,因此,穆斯林因陋就简,用一些土坯、枣椰干、树枝和泥土为建筑材料,建起了这座清真寺,奠定后来所有清真寺建设的原则基础,树立了基本模式。参见:马明良著.伊斯兰文化新论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麦地那清真寺最早是四面土坯墙环绕的庭院,以两排椰枣树干遮顶。当时清真寺的形制简单,陈设朴素,仅作为穆斯林礼拜真主的净地。清真寺的建造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发展的,伊斯兰国家将建清真寺作为宗教制度的核心和重要政策,穆斯林也视建清真寺为神圣的宗教义务和信仰虔诚的表现。因此,在伊斯兰国家,清真寺一般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出资建设,随着伊斯兰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清真寺得以普遍建立。
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在其传统建筑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不断改革、充实和发展,具有了独有的风格和艺术特点。伊斯兰教对维吾尔建筑的影响具体地体现在建筑物的使用范围、内容和建筑艺术等方面。伊斯兰教严禁绘画和雕塑人物或动物,适应这一教义,其绘画和雕塑艺术自然也受到这一戒律的影响。根据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关不允许描绘生物形象的规定,将佛教寺院和佛像毁掉,再将绘有生物形象的装饰改成花卉纹样,清真寺内装修非常漂亮,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绘着各种色彩艳丽的植物和花草的图案,有的饰以花果形,有的饰以多层深进的米合拉甫之内,用阿拉伯书法写有大量的《古兰经》文,以其作为装饰,从而使殿内清新爽目。例如,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阿帕克和卓陵墓建筑都是用一种石膏混合物和彩色陶砖,按图样拼成的各种砌体和镶嵌体。墙壁和屋顶、房檐和廊柱,都绘有彩色的图案花纹,色彩明朗鲜艳,而且庄重肃穆。可以说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以独具一格的构图和雕刻技法显示出民族特有的装饰风格。
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艺术是古老的传统图案装饰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方面,文化的传入与融合,并不像宗教的更替那样简单,信仰这一宗教就需要彻底摈弃了那一宗教。而在文化方面,存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和客观自然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地域文化。当伊斯兰教最初传来时,这里已经存在着诸多文化的融合现象,它不能将这些已存的文化毁掉,而完全换成阿拉伯文化。相反只能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对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文化的吸收、选择与融合的结果。伊斯兰教传入以后,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经信仰过的各种宗教文化也即萨满文化,摩尼教和佛教文化,这些都造成了多元文化在此地沉淀与融合的现象。虽然,伊斯兰教取代了其他的宗教,但是,蕴藏在民间的佛教艺术中与伊斯兰教不相矛盾的东西却保存了下来。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的特殊风格表现在:它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一些西方艺术的风味;它既吸收了伊斯兰教艺术的精华,同时又继承和掺杂了佛教、基督教、祆教、摩尼教和其他宗教的特殊纹样;它具有维吾尔族图案艺术传统的特殊纹样组织形式,同时又吸收了汉、回、哈萨克等民族的纹样特点。另一方面,兴建清真寺的都是本地工匠和艺人,他们虽然学习了不少阿拉伯清真寺的建筑文化,但原有的传统文化,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他们的记忆之中,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搬用阿拉伯或中国的建筑文化概念,而是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融汇贯通,使之成为互相补充的因素,创造独特的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从而对祖国和世界建筑宝库,对整个人类文化,提供了富有创造性智慧的贡献。
3.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的发展历程
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形成(喀喇汗时期)、发展(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时期)、高峰时期(清朝)及缓慢持续时期(民国—解放前)等发展历史阶段,对维吾尔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喀喇汗时期:喀喇汗王朝是突厥人建立的政权,先后定都巴拉沙衮和喀什葛尔,曾经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木萨·阿尔斯兰汗统治时期(公元960年),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从此,喀喇汗王朝大力推行伊斯兰教。在哈龙·布格拉汗二世统治时期(1074-1102),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喀什噶尔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喀喇汗王朝时代是维吾尔文化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这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是回鹘人全面接受伊斯兰教以后,文化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逐步伊斯兰化了。佛教文化逐渐被抛弃,形成了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新思想观念。接受伊斯兰教以前,喀什噶尔曾是塔里木盆地西部与龟兹齐名的佛教中心,绘画和雕塑艺术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伊斯兰教传入以后,伊斯兰教对喀喇汗朝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与普及,佛教的绘画和雕塑逐渐被伊斯兰艺术所取代,维吾尔族建筑风格逐渐被伊斯兰化了。当时修建了许多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原来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相融合而具有了独具的特色。
喀喇汗王朝是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形成和普及的时期。喀喇汗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在结构和造型方面,继承了伊斯兰教传播之前的古代建筑风格,是在根据伊斯兰教的教规和风俗习惯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首先以清真寺、教经堂建筑为主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烧制砖块的普遍使用,使大型建筑可以建的更高、更大,装饰书法则普遍采用色彩瓷砖,使建筑外观更加美丽。更能体现维吾尔建筑风格的是一些大的宗教建筑。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伊斯兰学术文化和宗教教育开始在各地兴起,兴建了一大批以培养阿訇、伊玛目、毛拉等宗教职业者为目的经文学校(麦德里斯)。“麦德里斯”是阿拉伯语,其意是:“授课之处”或“学堂”。在伊斯兰世界将中等和高等学府称为“麦德里斯”。关于在喀喇汗王朝大都巴拉沙衮有过多少麦德里斯,现存第一手资料极少。喀喇汗王朝时期,在喀什噶尔创建的麦德里斯,现存比较著名的有萨吉亚麦德里斯、麦斯吾迪亚麦德里斯、海姆迪亚麦德里斯、马赫穆迪亚麦德里斯等。这些麦德里斯,当时汇集了中亚各地学者,历史学家和作家诗人,并成为学术活动的中心。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清真寺和麦德里斯在建筑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是极其华丽的建筑。这些建筑,既继承了维吾尔族古典建筑之风格,又体现了伊斯兰教建筑艺术风格。伊斯兰教给维吾尔族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麦德里斯的贡献之一就是既吸取了阿拉伯语言学和伊斯兰文化之精华,又继承了突厥语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民俗学等民族文化传统,同时也全面阐明了哲学、道德观念,并培养出了诸如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等许多著名学者。
在喀喇汗时代,麻扎建筑也得以普遍建立。萨图克·布格拉汗去世后,在阿图什出现了他的麻扎,这是新疆第一座受到谒拜的伊斯兰教“圣墓”。后来,新疆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伊斯兰教的君主,传道者以及战场中死去的“殉教徒”和文化名人的麻扎。属于喀喇汗朝时期著名的麻扎除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扎[ 苏图克·布格拉汗麻扎——苏图克·布格拉汗麻扎是新疆地区喀喇汗朝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可汗苏图
克·布格拉汗的陵墓,位于新疆阿图什市逊塔克乡。该麻扎始建于(955—956年),为新疆伊斯兰最早的麻扎。据传,初建的拱北坍塌后,曾重新建高大的九顶拱北。曾分别于叶尔羌汗国时期和1872年进行重建和扩建。参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以外,还有阿帕克和卓麻扎[ 阿帕克和卓麻扎——阿帕克和卓麻扎位于喀什市东约5公里的艾孜来提乡,是新疆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代陵墓。阿帕克和卓麻扎最早于公元1640年因埋葬阿帕克和卓之父阿吉·穆罕默德·玉素甫而修建。1956年该麻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政府出资按1874年式样予以重建。参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叶尔羌汗国王陵—阿勒同鲁克[ 叶尔羌汗国王陵—阿勒同鲁克:阿勒同鲁克位于莎车老城和新城之间的阿勒同德尔瓦兹以北,是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王陵,它最早是在公元1533年为悼念赛义德王朝第一个汗王苏里唐·赛义德汗而修建的。參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突厥语大词典》作者马赫穆德·喀什葛里的麻扎[ 马赫穆德·喀什葛里的麻扎——马赫穆德·喀什葛里的麻扎坐落在喀什疏附县乌帕尔区西部,《塔西比里克山》(艾孜来提毛拉山)前面的清泉上。为纪念喀喇汗王朝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葛里而修建的。参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麻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是喀喇汗王朝时期著名的社会人士、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1085年去世,安葬于喀什市东南吐曼河旁“巴尔嘎赫”的地方,并修建了陵墓。1957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等。
察合台汗国和叶儿羌汗国时期:公元1131年西辽王朝统治了新疆,这时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没有得到发展,形成停滞不前局面。公元1212年,乃曼部落的首领屈出律夺去了西辽的皇帝—直鲁古的王位之后,伊斯兰教受到排斥,强迫当地居民不得信仰伊斯兰教。公元1218年后,蒙古人在新疆建立政权,虽然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蒙古统治者起初因为不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伊斯兰建筑艺术发展较为缓慢,据《马克波罗的游记》记载,“察合台汗在一个时期,曾重用过天主教人士,允许拆除清真寺,修建天主教堂。[ 李德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尤其是后来发生的察合台的后代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使伊斯兰教文化艺术遭到很大程度的毁灭。十四世纪初,察合台统治者,为了缓和当地穆斯林们日益增长的不满,维护社会安定,允许进行宗教活动,起用索菲、依禅、和卓们。从此之后,迷信和卓,修建和卓陵墓的活动迅速发展,并且传播到南疆各地。十四世纪后半叶,新疆的内外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公元1352年,秃黒鲁克帖木儿汗信仰了伊斯兰教,并重新统治了察合台兀鲁斯(后裔),公元1380年克迪尔霍加在别失八里、吐鲁番、哈密地区传播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教在新疆变成主要宗教,并使伊斯兰教建筑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建筑艺术和建筑材料也得到迅速发展。
在赛义德王朝时代,不仅修建了许多新清真寺、教经堂和陵墓,而且建筑工艺也得到了提高。随着谒拜圣人陵墓,迷信和卓活动的增加,陵墓修建得很宏伟,结果麻扎建筑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维吾尔文化艺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对以后的维吾尔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尔羌汗国的首府叶尔羌周围的广大地区正是伊斯兰教的依禅派势力占优势的地方。依禅派传入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地区的数百年间,不但在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领域有着强大的势力,而且对维吾尔族的思想、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叶尔羌汗国时期,建立了较巩固的地方政权,社会相对稳定,同时与中亚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这时期的文化,艺术都受到了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具有伊斯兰教的深厚色彩。在穆罕默德汗统治时期,在叶尔羌兴建了许多伊斯兰教建筑,其中汗勒克麦德里斯(王室教经堂)是比较著名的建筑。这个时期,麻扎谒拜形成一个高潮,“麻扎”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圣灵之地”、“伟人之墓”,在维吾尔族中一般的墓地也称为“麻扎”。谒拜麻扎,是指对那些所谓“圣墓”顶礼膜拜,围绕墓地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除奉安拉为惟一神以外,反对任何人物或有形物的崇拜,当然,崇拜陵墓也在禁止之列,因此,在正统派看来,朝拜麻扎是一种背离伊斯兰教教旨的“异端行为”。后来,随着伊斯兰教内部的分化和演变,在某些教派中逐渐形成对其首领及其陵墓的崇拜,并且成为一部分穆斯林宗教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麻扎谒拜的内容、形式和对象不尽相同,但是将麻扎神圣化并加以膜拜是一致的。
这个时期,传播苏非主义的活动得到了叶尔羌汗国统治者的支持,因此,在各地修建了好几所道堂(罕尼卡),都专门配备职业人员和奴仆,瓦合甫土地等。在南疆,伊斯兰教传入喀什噶尔不久,就有崇拜麻扎的现象。萨图克·布格拉汗去世后,在阿图什修建了他的麻扎,这是新疆第一座受到谒拜的伊斯兰教“圣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陵墓建筑被荒废,有些被多次修复。麻扎成为部分群众重要活动场所后,其管理机构和经济地位也不断加强。大型麻扎附设有礼拜寺,教经堂和宗教法庭。随着麻扎影响的扩大,占有的瓦合甫土地也越来越多。在叶尔羌汗朝,麻扎瓦合甫土地已成为宗教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时期:清代是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艺术全面发展和繁荣的时代。这个时期,维吾尔族清真寺、教经堂和陵墓等公共建筑在建筑艺术、结构、造型、修建技术、建筑材料和雕花装饰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使原有的清真寺、教经堂和麻扎重新修葺扩大,而且又修建了规模大,建筑艺术水平高的新清真寺和陵墓、大门、塔楼的修造技术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集中使用彩色琉璃砖、彩绘、木刻雕花、石膏花饰等建筑装饰工艺技术,并逐渐成为新疆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清代得到大规模扩建的喀什噶尔的阿帕克和卓麻扎和艾提尕清真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近现代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概况:在十年动乱时期,许多古代建筑和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部分古建筑被毁掉。许多宝贵的建筑艺术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例如,库木吐拉千佛洞遭到了人为的水淹现象,喀什等地的许多古老的礼拜寺被破坏,几百个具有历史价值的麻扎被拆除或捣毁。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古代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为新疆伊斯兰教建筑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建清真寺如雨后春笋。经过10年内乱,清真寺遭到破坏,仅余152座。解放初期,清真寺发展到12000余座。现在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穆斯林人口发展到17.3万余,清真寺也已恢复到6000余座。每条街巷几乎都有一座甚至几座清真寺,人们的宗教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这种密集化的分布,成了新疆维吾尔等民族地区清真寺的一大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清真寺得以全面修改,并重修了穆罕默德·喀什噶里麻扎,木卡姆音乐大师阿曼尼沙汗麻扎,以及《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等。民族色彩的传统艺术图案,在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兴建的许多公用建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人民剧场,博物馆,展览馆,还有一些影剧院也采用了传统的民族图案做装饰。2003年,在乌鲁木齐建设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人情的、集商贸娱乐为一体的建筑群——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国际大巴扎将民族特色民族特色与现代商业完美结合,成为乌鲁木齐商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属于商业,也是建筑艺术的经典,更是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大巴扎在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维吾尔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基础上,以砖石砌筑建筑手法,采用黄色为主色调,外墙饰面采用传统的与现代的饰面工艺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体现出空间和光影的变化,集中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国际大巴扎是乌鲁木齐展现民族风貌的窗口,成为乌鲁木齐市民族特色的象征。新疆国际大巴扎集旅游、观光、购物于一体,使之具有现代的独特的风情和商业氛围,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此休闲购物观光,从而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了认真贯彻和落实,着手修复被破坏了的一些文化古迹,有关部门曾多次对维吾尔建筑图案艺术组织调查,整理和出版民族民间图案集,举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新疆全面正确的贯彻和落实,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伊斯兰教清真寺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000多座发展到现在的2.43万座,教职人员由3000多人增加到2.8万多人。新疆经学院成立以来,为全疆各地培养了489名伊玛目、哈提甫或宗教学校教师等。
总上所述,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是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是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文化与伊斯兰建筑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同时,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与建筑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装饰艺术中,蕴涵着地域环境、民情风俗、审美价值等丰富的内容,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本质特征。对维吾尔族伊斯兰建筑的研究,有利于公众对维吾尔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认识与欣赏;有利于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来体味其中深厚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了解和认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和维吾尔族文化的历史关系,互相交流和影响的关系。对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建筑的研究,使人们从不同层面进一步深入了解新疆,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大团结,发展新疆的旅游业,推进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國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上,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第一版
[2] 李进新著:《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3] 阿里木江·马合苏提,阿布都许库尔·马合苏提著:《维吾尔建筑历史》
(维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李德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 李德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艾山·阿布都热依木:《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月第一版
[6] 张胜仪著:《新疆传统建筑艺术》,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7] 左力光,李安宁著:《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建筑》,新疆美术摄影
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8] 伊力夏提·吐尔逊著:《维吾尔建筑艺术范本丛书》,喀什维吾尔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9] 樊传庚著:《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