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是一种集群体意识与合作意识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结合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本文深入探讨了合唱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问题,对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培养群体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合唱 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06-02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音乐教育中,合唱活动正是矫正这种不健康心理结构的有效手段。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意识。从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养成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合作、互相尊重、文明高尚的情操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在聆听欣赏中培养
欣赏是合唱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聆听则是合唱欣赏的主要手段,聆听声部的旋律性及声部间的层次感,音准和节奏的环环紧扣,旋律声部与其他声部的均衡,音乐力度情绪变化的处理等等。缺少聆听就会缺少对比,缺少想象与表现,也更会缺少感情的迸发。要让学生在初听范唱时,同时倾听两个声部;复听时,注意倾听低声部的旋律。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提高对合唱的感知能力,从而在演唱中不断调整自己,與同伴合作。聆听全歌感受情绪,学唱A段由教师带领学一个乐句,第二个乐句让学生聆听后找出两个乐句的异同,然后自学,并在其中再次聆听同伴与钢琴的音准对自己的音准音色进行调整。在全班学生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的同时,无形中也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音高、音色,在与他人合作时,表现出合唱和谐、均衡之美,塑造音乐形象。
二、在发声练习中培养
和谐不仅来自于平衡、协调、对称、均匀等因素,更基于不同因素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多样统一”和“对立统一”。从合唱的本质来讲,它是一种美的和声,是通过声音的和谐统一来增强乐器的表现效果,个人的演唱必须服从整体的要求,如果各行其是,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只能是一种杂乱的音响,无法取得协调的效果,那就谈不上艺术表现了。只有在各种技术因素都达到高度统一,才可能使合唱队灵巧而有表现力, 演出才能有魅力、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因此合唱的统一要求决定了合唱队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声练习,让学生之间创造一种“和”的关系,集体创造音响来表达歌曲内容和塑造艺术形象。归结起来,合唱中的和谐包含统一、均衡、协和几个层面。
三、在作品表现中培养
合唱除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获得合唱经验外,还要通过合唱的教学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和明白合作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的对不同演唱形式都做出不同的表演合作要求:如齐唱时要求学生对歌曲情绪有准确的把握,要有统一分句、以及力度、速度的变化;分声部合唱时,首先对各声部的提出明确要求,使每个声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表演整体;其次各个声部间要配合默契,通力合作,对音乐作品做出尽可能完美的诠释。在作品合排时,应把主旋律声部的人员和其余声部人员进行连续多次的分工合作,然后把主旋律声部演唱分别与每个伴奏声部合作,最后大合奏,形成全体合作。
四、在姊妹学科中培养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音乐和其他学科艺术亦是如此。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在合唱教学中,通过其他学科的借力,提高学生的兴趣程度,多维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学科特长,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和合作意识。
合唱训练是一种教育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简单化、形式化、技巧化是它的大敌,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不仅能使学生领悟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欣赏和谐之美的同时,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德)奇拉著,于嵩楠译.《童声合唱团指导手册实用建议》.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
[4]李智.《和谐的艺术——中小学合唱训练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关键词】合唱 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06-02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音乐教育中,合唱活动正是矫正这种不健康心理结构的有效手段。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意识。从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养成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合作、互相尊重、文明高尚的情操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在聆听欣赏中培养
欣赏是合唱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聆听则是合唱欣赏的主要手段,聆听声部的旋律性及声部间的层次感,音准和节奏的环环紧扣,旋律声部与其他声部的均衡,音乐力度情绪变化的处理等等。缺少聆听就会缺少对比,缺少想象与表现,也更会缺少感情的迸发。要让学生在初听范唱时,同时倾听两个声部;复听时,注意倾听低声部的旋律。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提高对合唱的感知能力,从而在演唱中不断调整自己,與同伴合作。聆听全歌感受情绪,学唱A段由教师带领学一个乐句,第二个乐句让学生聆听后找出两个乐句的异同,然后自学,并在其中再次聆听同伴与钢琴的音准对自己的音准音色进行调整。在全班学生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的同时,无形中也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音高、音色,在与他人合作时,表现出合唱和谐、均衡之美,塑造音乐形象。
二、在发声练习中培养
和谐不仅来自于平衡、协调、对称、均匀等因素,更基于不同因素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多样统一”和“对立统一”。从合唱的本质来讲,它是一种美的和声,是通过声音的和谐统一来增强乐器的表现效果,个人的演唱必须服从整体的要求,如果各行其是,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只能是一种杂乱的音响,无法取得协调的效果,那就谈不上艺术表现了。只有在各种技术因素都达到高度统一,才可能使合唱队灵巧而有表现力, 演出才能有魅力、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因此合唱的统一要求决定了合唱队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声练习,让学生之间创造一种“和”的关系,集体创造音响来表达歌曲内容和塑造艺术形象。归结起来,合唱中的和谐包含统一、均衡、协和几个层面。
三、在作品表现中培养
合唱除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获得合唱经验外,还要通过合唱的教学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和明白合作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的对不同演唱形式都做出不同的表演合作要求:如齐唱时要求学生对歌曲情绪有准确的把握,要有统一分句、以及力度、速度的变化;分声部合唱时,首先对各声部的提出明确要求,使每个声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表演整体;其次各个声部间要配合默契,通力合作,对音乐作品做出尽可能完美的诠释。在作品合排时,应把主旋律声部的人员和其余声部人员进行连续多次的分工合作,然后把主旋律声部演唱分别与每个伴奏声部合作,最后大合奏,形成全体合作。
四、在姊妹学科中培养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音乐和其他学科艺术亦是如此。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在合唱教学中,通过其他学科的借力,提高学生的兴趣程度,多维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学科特长,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和合作意识。
合唱训练是一种教育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简单化、形式化、技巧化是它的大敌,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不仅能使学生领悟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欣赏和谐之美的同时,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德)奇拉著,于嵩楠译.《童声合唱团指导手册实用建议》.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
[4]李智.《和谐的艺术——中小学合唱训练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