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理论与实践历程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8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统计数据质量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已有的统计数据技术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再从实践历程的角度提出了三个策略,即健全相关统计体制、完善统计标准和科学化统计工作方法。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理论研究;实践历程
  引言:在当代社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数据逐渐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统计的影响已经不可忽视了。相应的,在如此高速发展、变化如此之快的复杂社会环境之下,各个行业对统计数据的质量的品质也越来越高要求了,统计数据的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统计工作的成败[1]。自从1980年以来,在学术界对统计数据的质量理论研究是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于此同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体制以及法律上来推动统计质量的实践历程。
  一、基于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认识。数据是一项具体开展的统计工作中的产品,这个产品必须是能够准确反映社会客观现实的,这些数据也必须得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2]。基于统计数据这些基本的特点,所以数据的表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也即是要求统计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它也必须满足一定的适用性。在这些基础之上,也要求统计数据满足一定的多维特性等。统计数据的这三个基本要求,最核心的一项特性则是准确性,同时多维特性中的及时性则是确保统计数据时效性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国内的研究中,基于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期许,对目前我国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分析。首先,由于数据收集手段的多样性造成的调查、设计以及汇总误差;其次,统计的管理体制基础比较薄弱,政府干预能力较弱;最后,统计相关的法制不够健全,对统计数据的质量保障不足。
  (二)基于相关技术方法的研究。国家为了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统计误差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测量误差检验、非抽样、抽样、统计分布等方面。在具体的实践历程中,主要应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和非抽样误差控制技术,基于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理论研究,也有不少学者针对改善数据质量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究。比如从技术控制的方法出发,傅德印提出一种分类技术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马安基于统计数据误差来源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一种揭示、防止和减少误差的方法。
  (三)基于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前面所谈及的基于统计数据质量相关技术的理论研究,只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鉴于统计数据质量能否改善还是得依靠一套合理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比如,学者金勇进针对数据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动态博弈模型,以此模型来有效监督和管理统计工作过程中数据的虚假问题。高敏雪在对国家、企业两者的统计运行机制进行对比之后,提出外部监管理论,从外部切入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基于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的实践历程
  (一)健全相关统计体制。管理体制是制约统计数据质量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为此,从1990年以来,国家便开始对政府的体制进行改革,意在完善管理体系,使统计数据的质量能够有效反映社会的总体活动情况。对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确立了国家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抽样调查和普查最核心的地位;其次,国民经济核算體系的制度也走上了国际化道路,逐步在转变和完善;再者,统计数据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同时公众相比从前也可以更加简便的得到服务;最后,针对统计调查过程中的独立性,对统计相关的机构实施一定的改革,以使数据收集渠道和管理更加规范化、统一化。
  (二)完善统计标准。标准是一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参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自1990年以来,政府出台了多项国家统计标准。比如,制定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该标准能够充分反映国民经济行业的发展历程;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也发布和修订了所有制体制中涉及的分类标准;国家统计局针对调查单位也设定了一套标准,并在很多行业都先后制定并修订了分类标准。
  (三)科学化统计工作方法。较高的统计数据质量和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统计方法是紧密相关的,为此也需要对统计方法进行合理创新。在对国际上流行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管理实践和质量控制也逐步展开,比如建立一整套合理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工作机制等。
  三、结语
  一直以来,统计数据都是社会信息化的一种有效反映,它的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信息化相关决策的制定,因此,不断加速统计数据质量的理论研究并且推进它的实践历程是我国信息化产业、政府的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就这两个方面开展了自己的分析,希望未来统计数据的质量能够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余根钱. 统计数据全程质量管理初探[J]. 统计方略, 2008, 2(12): 6-8.
  [2] 陈弗里,林明,杨滨,刘昕光.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与完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7(6).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海南城市汉族体型特征.方法 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体型方法,对海南文昌城市汉族成年人315例(男为150例,女为165例)进行体型评定.结果 1.海南城市汉族平均体型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是在探索一条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法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
宋仕平,男,1964年11月出生,湖北蕲春人。法学博士,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1995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科学
期刊
目的比较军校国防生和本科学员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差异,为国防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方法采取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87名国防生和165名普通高中毕业生本
小学是每个学生学习成长的初级阶段,意识以及价值观都在这个阶段形成,因此如何引导小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建立正确健康的性格及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四能”的目标要求,这样的改变意味着什么呢?一线教师又应该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应对呢?如何让“四能”培养落实到每节恒常课是教师研究的重点。文章探讨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构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能力培养的策略,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指导性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实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既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实
体育活动对人具有身心调节的作用,体育健身教学过程中是为了通过专业体育知识的讲解,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够为自
目的:分析使用输尿管镜治疗患儿下尿路结石的护理.方法:对40例施行微创治疗患儿的护理情况进行剖析.结果:只有1例患儿由于尿道畸形导致治疗失败以外,其余的39例患儿只进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