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叫创造
创造,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人类智慧之源;创造,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成果的最有价值的劳动过程。
二、如何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1、改应试教育为创造教育
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被动者,由教师来精心雕塑——学生是可塑之材,教师是雕塑家。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把教学过程仅仅看成知识的授受过程,忽视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思维的启迪、方法的掌握。
传统的教育观念,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观地把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化,强调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虽然在几千年传统教育历史中,也有过典型的案例。如: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韩愈“师生互学”的教育态度,龚自珍“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念等,均在现代教育思想中被吸收。但是,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这些耀眼的光芒又何时真正得到淋漓尽致的辉映?
这和我国无论是封建历史上还是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把教育当成政治服务的工具有密切关系。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是现代教育特别是创造教育的桎梏。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造教育,就要端正对教育对象的态度,把学生从视为物到视为人,即认识到学生是具有思维、能动性强的人,把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看成师生双方努力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教与学的过程从单纯传授端正到双方交流启发的认识上来。传授知识当然不可缺少,但是传授知识的目的,却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获得知识的方法、手段,以及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我认为,教师不必“有一桶水”,重要的是具有给学生一杯水、几杯水甚至几桶水的方法、渠道,即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由搜索。这就是现行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新理念。
法国当代教学家凯奇在访华时,有人问他:“您怎样指导您的学生?”他说:“我告诉他们,前面有一片森林,森林里有猎物,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凯奇先生的话形象而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前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曾说过:“给学生一只野兔,不如给学生一支猎枪。”这话也点明了教育的重心所在。在今天这句话也不妨再改动一下,即“不如教给学生怎样使用猎枪”。这就和创造教育的指导思想更贴切了。
2、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创造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大。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一种趋势,所谓专业发展,就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不仅教师培训已经逐渐发展为专业教育的形态,在职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也成为传统的“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进修”概念的整合与延伸。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教育院校与初等学校的合作;强调教师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强调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无限的;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性情的发展(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责任,行为表现有弹性,能够容忍压力,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3、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进行创造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受形式。学校的一切安排,充分保证了知识的传授、道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聆听,学生用以自学、用以实践、用以进行创造尝试、用以自由娱乐的时间却没有保证,即使偶有走出校园的活动,也是在严格组织下进行的。更有一种理论强调,学校要占领学生的一切时空阵地,似乎只有这样,学校才算对学生负起了教育职责,结果把一切可以自由发展情趣、思维任意驰骋、想象无拘无束、创造尝试得以进行的时空都剥夺了,学生成为笼中之鸟、网中之鱼,还谈什么创造力的培养?
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突出之点是能独立思考。而只有把它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产生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两条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敢于假设,要有根据,不凭空遐想,仔细求证,严肃审查,实事求是。标新,是以继承已知规律为基础;立异,是以批判历史遗产为依据,存同求异;还要自圆其说,顺理成章。实质上,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
4、改造现有的课程设计
进行创造教育,应改造现有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应体现出不断现代化的趋势,应注重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和更新课程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的教育以及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砍掉一些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必需的课程,删节一些多年来一致认为是必修的内容,忍痛“割爱”才能增加选修的门类。在一定的目标要求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要减少一些传统的但针对性不强的教育活动,腾出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情趣、寻找创造的课题,表现自己的才华。学校和教师应该把拉“马”的缰绳松一松,让“马儿”自由奔驰一下——这决不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失职:教师的任务是要启发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让他们初尝一下创造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以锻炼心理品质。说到底,是要“引导”学生,以培养创造力。相邻阶段进行创造教育,必须把期望收获的目光放得远一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则会一无所获。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进行创造教育时应持无所欲的态度——这也许是最冷静的态度。
总之,在小学阶段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播种在今天,收获在未来。
(作者单位:61701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37中小学)
创造,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人类智慧之源;创造,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成果的最有价值的劳动过程。
二、如何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1、改应试教育为创造教育
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被动者,由教师来精心雕塑——学生是可塑之材,教师是雕塑家。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把教学过程仅仅看成知识的授受过程,忽视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思维的启迪、方法的掌握。
传统的教育观念,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观地把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化,强调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虽然在几千年传统教育历史中,也有过典型的案例。如: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韩愈“师生互学”的教育态度,龚自珍“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念等,均在现代教育思想中被吸收。但是,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这些耀眼的光芒又何时真正得到淋漓尽致的辉映?
这和我国无论是封建历史上还是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把教育当成政治服务的工具有密切关系。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是现代教育特别是创造教育的桎梏。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造教育,就要端正对教育对象的态度,把学生从视为物到视为人,即认识到学生是具有思维、能动性强的人,把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看成师生双方努力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教与学的过程从单纯传授端正到双方交流启发的认识上来。传授知识当然不可缺少,但是传授知识的目的,却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获得知识的方法、手段,以及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我认为,教师不必“有一桶水”,重要的是具有给学生一杯水、几杯水甚至几桶水的方法、渠道,即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由搜索。这就是现行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新理念。
法国当代教学家凯奇在访华时,有人问他:“您怎样指导您的学生?”他说:“我告诉他们,前面有一片森林,森林里有猎物,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凯奇先生的话形象而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前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曾说过:“给学生一只野兔,不如给学生一支猎枪。”这话也点明了教育的重心所在。在今天这句话也不妨再改动一下,即“不如教给学生怎样使用猎枪”。这就和创造教育的指导思想更贴切了。
2、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创造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大。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一种趋势,所谓专业发展,就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不仅教师培训已经逐渐发展为专业教育的形态,在职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也成为传统的“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进修”概念的整合与延伸。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教育院校与初等学校的合作;强调教师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强调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无限的;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性情的发展(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责任,行为表现有弹性,能够容忍压力,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3、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进行创造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受形式。学校的一切安排,充分保证了知识的传授、道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聆听,学生用以自学、用以实践、用以进行创造尝试、用以自由娱乐的时间却没有保证,即使偶有走出校园的活动,也是在严格组织下进行的。更有一种理论强调,学校要占领学生的一切时空阵地,似乎只有这样,学校才算对学生负起了教育职责,结果把一切可以自由发展情趣、思维任意驰骋、想象无拘无束、创造尝试得以进行的时空都剥夺了,学生成为笼中之鸟、网中之鱼,还谈什么创造力的培养?
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突出之点是能独立思考。而只有把它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产生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两条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敢于假设,要有根据,不凭空遐想,仔细求证,严肃审查,实事求是。标新,是以继承已知规律为基础;立异,是以批判历史遗产为依据,存同求异;还要自圆其说,顺理成章。实质上,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
4、改造现有的课程设计
进行创造教育,应改造现有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应体现出不断现代化的趋势,应注重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和更新课程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的教育以及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砍掉一些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必需的课程,删节一些多年来一致认为是必修的内容,忍痛“割爱”才能增加选修的门类。在一定的目标要求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要减少一些传统的但针对性不强的教育活动,腾出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情趣、寻找创造的课题,表现自己的才华。学校和教师应该把拉“马”的缰绳松一松,让“马儿”自由奔驰一下——这决不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失职:教师的任务是要启发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让他们初尝一下创造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以锻炼心理品质。说到底,是要“引导”学生,以培养创造力。相邻阶段进行创造教育,必须把期望收获的目光放得远一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则会一无所获。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进行创造教育时应持无所欲的态度——这也许是最冷静的态度。
总之,在小学阶段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播种在今天,收获在未来。
(作者单位:61701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37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