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雨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在读朱光潜的美学散文《厚积落叶听雨声》,想到他专为了听雨,满院落叶厚积不扫,心下不禁宛然。我想起老家那个小小院落里,曾有棵高大的梧桐。梧桐叶子宽厚,每逢盛夏的午后,骤雨袭来,我躲在屋内都能听见大大的雨点密集地打在梧桐叶子上,发出一阵阵响亮的声音。
  待到急雨过后,天色放晴,我从屋里跑出来,享受着暑天暴热被大雨驱走后的清凉。这时,梧桐树上残存的雨水顺着层层叠叠的叶子不时滚落下来,发出间或“啪嗒啪嗒”的声响,在我听来格外的清亮、愉悦。
  那时的我也就十二三岁,刚刚离开家门,到镇上一个初中去读书,正是“少年壮志不知愁”,而内心却趋于细腻、敏感,易于感知情绪和心境的年龄。
  长大后读诗,我发现梧桐和雨这两个意象常常同时出现,组合成一个包含独特意蕴和审美的“梧桐雨”,或凄清或惆怅地滴落在一首首诗词歌赋和一出出小说戏文里。
  晚年的李清照流落江南,孀居独处,曾经歌诗唱和、赌书泼茶的爱人赵明诚早已离她远去,寄托着她和爱人毕生心血的金石文物也散落殆尽,她的愁绪、她的孤独、她的苦闷,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被渲染到极致。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用“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形象地展示了人生悲喜境遇的两个极端。过往的回忆有多明媚鲜妍,现世的悲苦就有多落寞暗淡。这梧桐雨的意象是如此地契合愁人心绪,惹人无限联想,以至于元人白朴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就以《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为题。
  “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唐明皇梦中与杨贵妃相会,美梦却被梧桐夜雨惊醒。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梧桐树上滴滴夜雨更衬托出现实的残酷和凄凉。就算是沉稳威仪的唐明皇也忍不住要把梧桐“锯倒,把泼枝叶做柴烧”。可怜梧桐,它若能言,或许也会长叹一声“我本秀挺,怎奈因雨惹祸”呢!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暗想,天下草木多矣,为什么雨落到梧桐上,就格外引人愁绪呢?
  这也是高力士的疑问。《梧桐雨》里,高力士问:“主上,这诸样草木,皆有雨声,岂独梧桐?”而愁闷无端的唐明皇此刻也放下皇上的架子,耐心解释了起来:
  “润蒙蒙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装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翩,豆花雨绿叶潇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
  其他草木的雨声或有倩影,或有妙音,或有美感,而偏偏梧桐的雨却是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这看似是唐明皇恼恨梧桐,不讲道理,其实与长久以来“梧桐知秋”的文人潜意识密不可分。
  古语有云“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或许因为梧桐叶阔,立秋天凉,梧桐首先落叶,因此古人看见梧桐叶落,便立刻意识到盛夏已尽,寒凉渐至,生命的葳蕤茂盛与衰败凋落,仿佛因梧桐一叶而成分水岭,这不由得人将悲秋情绪转移到梧桐上。且梧桐叶子阔大,叶量丰厚,昔日高大繁盛的树木,入秋几日便飘零殆尽,萧条冷落,不光普通百姓容易生出兴衰之感,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忍辱被囚的岁月里,夜深难寐、无言登楼,也是那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最能牵惹他的今昔感慨、愁绪无端。
  梧桐除了承载千古文客、离人的千愁百绪,还是高洁品质的代表。自古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诗经·大雅》也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描写,可见梧桐迥异于其他树木,而是凤凰独栖、品质高洁的吉祥嘉木。宋晏殊的《梧桐》就不吝赞美:“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美禽来鸣。”
  因梧桐高洁,古往今来不少诗人就借梧桐言志。王安石《孤桐》诗云:“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白居易《云居寺孤桐》云:“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这既是对梧桐的赞赏,也是对自我品质的肯定。
  被唐太宗称赞“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的虞世南,性格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他曾以蝉托物寓意:“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笔下的蝉能居高声远,它栖息的是枝干高挺清拔的“疏桐”,这也是对梧桐品质的内心认同。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因安史之乱滞留夔州的杜甫回忆故土的丰盛与美好,犹不忘这珍禽栖息的一树碧梧。而十余年因读书、工作在异地久居,远离家乡的我,此刻也忍不住怀念我老家院中那树梧桐。
  流光易逝,人生易老,转眼间,那个在农村小院梧桐听雨的少年已经长大,为人父母,成为石油大军中的一员,不再过着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里刨食的生活,就像一只飞出农家的凤凰,我在更广阔的天空展翅翱翔,却不能常有机会再回故乡去抚摸碧梧的倩影。而更令我难过的是,几年前的一天,父亲告诉我,因为种种原因竟把院里的梧桐砍掉了。
  梧桐往矣,凤凰何依?那曾寄托了我对未来美好向往和展望的梧桐,那曾给我少年的心以美感和启迪的梧桐,如今只能在回忆中去追寻它的旧影。过了少年聽雨“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纪,到了客舟西风的中年,我有心去听一听这一人生阶段的梧桐雨声,却再也找不到心灵深处的那棵梧桐。
  这绵密的乡愁,要到哪里去找一个寄托。
其他文献
胡性能上党书一  汽车沿着山脊上的公路前行,两旁皆是巨大的虚空。从岳家寨出来前往平顺县城有一段公路被称之为“天路”,陡峭、弯曲、狭窄、难以控制和驾驭,我一直暗自祈祷对面不要有来车。这是八百里太行的一段,隆起的山脊,高耸、雄浑、苍翠。公路两侧能够看到铺陈到远天的连绵群山,一道道逶迤的山梁,颜色由浓渐淡,如同由强变弱的乐曲,最远处似乎融化在天光里。在我所居住的云南,山不是这个样子。于坚写过一首《高山》
期刊
2020年5月,曹文轩的新书《寻找一只鸟》出版并进行了线上的新书发布会。同年六月,《美文》与未来青少年文学文化公益计划行动办、松果公益一同推出了“寻找一只鸟” 首届曹文轩青少年文化素养大赛。在与自己的学生徐则臣、丛治辰、陈思交流时,曹文轩非常放松地讲述着自己对于文学,对于新书的见解。以此为契机,《美文》预约了他的专访,在2021跨年之际,曹文轩接受了《美文》的采访,讲述了他创作的动力,谈到对写作的
期刊
别忘了那一缕炊烟。  ——题记  “奶奶,快点!”碧绿的田埂间,一个欢脱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着,活像只小兔子。“囡囡,小心点——”一个中年妇女正紧跟在女孩几米远的后面,一边快步走着一边看着前面女孩生怕她磕着碰着。  回到家里,小女孩便奔向厨灶找老猫,老猫是一只橘黄色的条纹猫,爱吃爱睡,爱整日待在厨灶里的柴堆里。“喵,今天我种了番薯,明年给你晒番薯干好不好!”老猫正打盹儿,翻了翻眼皮,发出了点“唔唔
期刊
陈楠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所著《春秋》作传,阐发了孔子《春秋》的微言大义,写成了一部《春秋左氏传》。又传其在双目失明后仍以顽强的毅力汇集整理各国史料,编纂了我国第一部“以国为别,分而述之”的国别体史书,后人称之为《国语》。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采用了这个说法。而经过考证,左丘明作《国语》一事未必属实,很可能是他的弟子根据左丘明的记载整理加工而成。  汉代学者认为《国语》和《春秋左氏传》都是
期刊
张炜  苏东坡的确是作随手文章的高手。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他的诗词只是有韵的记述而已,即兴记下,场景簇新。因为这种文字太多,作为游戏和记录方式未尝不可,但有时又显得过分随意了一点。历史上那些纵才不拘的诗人常有这样的放松自娱。苏东坡当年似乎没有想得太多,不过是信手而为,随作随掷,看上去没有更多的挂记也不想深究。一篇文字耗掉了多少心力其实是可察的。有人认为苏东坡所有的诗词中,占比最大的文字都是挥挥洒洒,才
期刊
明堂前,几株剑麻静静地矗立在那儿。乍暖还寒之时,阳光温暖了初秋的萧索,歪歪斜斜地洒在小径上,倩影斑驳。其间夹杂着几簇杜鹃,似火,似蝶,点缀着静谧的绿。屋檐下,那盆吊兰缱绻安详,似乎比离开时更加温厚娇艳。不远处,几缕炊烟悠然升起,在波澜不惊的空气中荡漾开来,弥漫出一股氤氲甜气——家的味道。  时隔一个月,我回家了。奶奶如往常一样,恬静地坐在小木椅上,用亲切却又有点陌生的温州话哼唱着诗歌。见到我回家,
期刊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精气神。  每次去往温州都要经过瓯江,凝眸而望,总是心怀敬意,那一条800里的母亲江,已然流淌了几千年。她迂回于崇山峻岭,舒缓于宽海深潭,有过急流险滩,有过静谧安详,滔滔不绝,一路向前,流入东海。是她见证着两岸勤劳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见证了温州人创造灿烂文明,锻造出温州人的精气神……  今天,我想循着瓯江的潮水,去寻找这精神的根和魂。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古老温州,先民
期刊
春天,我去了一趟乌镇。  路过染坊和剧院的时候,我踏在木质的小桥上,哒哒哒,声音闷闷的,又好像湿湿的。到了青石板路上,脚步声叩响心门,面前静谧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不由自主将心门打开得敞亮,享受一年中难得的休憩时光。  来到第一座石桥上,我扭头望去,正巧有一艘摇橹船驶过不远处的另一座小桥,慢悠悠钻进桥洞,被船拨动的水痕懒洋洋地扩散开,像是有什么特别的气味迎面扑来。  我纳闷,那气味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
期刊
风吹过,我的视线投向窗外的那朵玫瑰,花朵已然綻放,美丽耀眼。我会心一笑,望向了我珍藏的画本,我知道那里盛开着永不凋落的玫瑰。思绪不由飘向远方,想起那次美丽的绽放。  因兴趣使然,我无可救药地迷上了绘画。每当遇到写生的人,我总会驻足,流连,凝望。看画布上线条有趣的交杂缠络,些许间就勾勒出活灵活现的画面。绘画者那炉火纯青的画技,那气定神闲的气质,总是让我神往。  初见老师,她正坐在画架前,那娴静如兰的
期刊
外公爱看书,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认识外公的人都知道他的喜好,如此便有许多人为他寻来书。看到外公喜不自胜的样子,外婆每次都要翻上几个白眼。她认为像外公这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是没资格看书的。外公则恼火地反驳:“世人都有资格看书,我咋就没有资格了?”  当外公看了看身边的四个孩子,他的语气不由得弱了下去,可是看书的兴趣却没有减弱半分。外公去哪都随身携带着书,见缝插针地也要看上几眼。  一次,外公晚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