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佗五禽戏”兼有养生哲学和道家文化的深厚审美底蕴,它也是更本质、更高层次上的健康养生文化。而它的演练不仅体现着“五禽”的形神,同时还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感悟生命动力的元气精神、归纳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顺应生命活动的自然节律,进而调顺身心、舒血畅气、节用炼本、强身健体,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命质量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华佗五禽戏 市场经济 道教文化 养生哲学 生命情韵
【基金项目】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及亳州师专校级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04BZX057)
华佗五禽戏兼有养生哲学和道家文化的深厚审美底蕴,它也是更本质、更高层次上的健康养生文化。神医华佗一生献身华夏医学事业,曾便尝百草、青囊济世、普济众生,深得世人的崇敬和爱戴。而神医凭据虎、鹿、熊、猿、鸟创编的五禽戏,数千年来华夏后人代代相传,习练不息,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疗疾的先河。
▲▲ 一、华佗“五禽戏”的搏击技艺及养生哲学
华佗五禽戏是依据虎的威猛、鹿的俊逸、熊的敦厚、猿的灵敏和鸟的潇洒,运用导引术、吐纳术、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的理论等所演化的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也是安徽亳州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作为具有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健身气功功法,具有良好的健身养生、防疾祛病、延年益寿的价值功用。为此,2003年,华佗五禽戏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四种健身气功功法之一而在全国推广。2005年,华佗五禽戏又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亳州市正将之积极筹备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人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追求身心健康与生命和谐的意识也愈来愈强,华佗五禽戏作为濒危、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将与时俱进,从而让更多世人获益非凡。
华佗五禽戏追求养生哲学,它符合生理、医学、美学的诸多规律。它在编创中,从不同角度丰富文化内涵,尤其在动作设计时,充分利用脏腑、经络学说等原理,达到条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跃气血的疗效。同时动作注重多样化统一,譬如模仿天上飞翔的鹤、树上攀爬的猿、地上善跑的鹿、行走敦厚的熊和飞蹿善扑的虎的形神相貌,像在虎戏中演化着虎的威猛,神发于目、虎视眈眈、威生于爪、伸缩有力、神威并重、气势凌人,动作变化刚中有柔、柔中生刚,外刚内柔,刚柔相济。而在熊戏中却表现了憨厚沉稳、松静自然的神态。可谓“运势外阴内阳,外动内静,外刚内柔,以意领气,气沉丹田;行步外观笨重拖沓,其实笨重生灵”。
华佗五禽戏的功法可谓是源渊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渗透了老庄哲学的精髓。华佗五禽戏中的“戏”有玩耍、游戏之意,而游戏可谓:“是那样天然的、本源的潜藏在我们的天性之中,运行在我们的本然的生存方式之中。它是那样恰到好处地将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思想与行动、先验与经验这一切根本对立统一起来的乐园。由此,我们将可以欢欣鼓舞回到真理的近旁;由此,我们将可以信心百倍地建造理想的生活世界”。由此可见,五禽戏的搏击动作自然就是利用了游戏的无功利性的形式化的活动特点加以构想完善。
华佗五禽戏的动作造型中显现着“圆”与“方”的体姿美。而对“五禽戏”整套功法来说,它像一幅图画,波浪起伏,高低适度;旋中求正,方中求圆;转头并转体,四肢皆协调;神情又气爽,痛快且淋漓;在变化中求美,在运动中治病。真所谓“静似秋月夜,动若柳随飘;稳如泰山固,刚凝柔韵中”。同时,“圆”是由事物旋转运动而形成完美曲线的球体状态,象征某种事物的整体性、全局性和广大性。“它源于虚无,是内涵万友,化育万物的灵空之境,它是虚无之君,宁静之王”。同时,“圆是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一切形式中,圆是最完美的形式,是一大恒定的审美法则”。由此可见,“圆”正符合生命美学的定律,因它有着优美的弧线,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且追逐无限的多样性。但它的圆心又使人们保持一种平衡与等距,半径、直径却使人产生“方”的感觉。“圆”与“方”可谓是对立统一,正如古人所云“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华佗五禽戏由此也引伸拓展出“圆为动,方为静”的搏击理念。并在每套戏技中都能体现圆与方的和谐之美。而华佗五禽戏的演练正是借“禽戏”的仿生形式加之以虚拟化来表现。即意念皆会通过意会各禽的神韵而得到身体内在的转化,其实质恰似道家文化追求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佳境。而“物化境界在审美领域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它指的是主体抛弃了各种功利因素,真正契入对象的内在精神之中,与对象合为一体。在至一中得到了统一,形成出神入化的意境”。因此,华佗五禽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练习诸戏之前都要意想各禽之象,强调荡涤杂念、忘却自我、天人合一,脑中就自然呈现“禽”的意境。譬如,“鹿戏”动作及其养生功效就强调两手两脚撑地,伸直头颈,抬起头颈用力转动向身后回视。可见,“鹿戏”从运动与康复医学的角度分析,反复用力转动头颈回视,模仿鹿左顾右盼的动作姿态,可防治颈椎病;锻炼颈部肌肉,防治颈部肌肉的劳损和颈椎骨质增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的恢复;锻炼腰腹部肌肉,防治腰肌劳损;模仿爬行动物四肢着地的动作可以促进颈椎和腰椎屈度回位,促进椎间盘脱出的恢复;此外,在整个动作过程中,由于要保持躯干伸的动作,能有效地发展腹肌与髂腰肌的静力性力量。根据中医脏腑学说分析,鹿戏主肾,富含益气补肾,引伸筋脉,益腰健肾,增进行走等生命演练价值。
▲▲ 二、道教生命观对“五禽戏”说的审美映射
中国传统生命文化深厚悠远,而道教可谓是从生命哲学、生命科学和生命美学等诸多方面构建了一个举世无双的生命文化体系。“生命美学”可界定为:它是“以生命为本体,以生命体验为手段,以寻求实现生命自由为归宿的美学思潮。它产生于实践美学又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恢复了人的审美地位,使美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也使自由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可以说,道家文化注重对“人”的关注,崇尚对人的意义世界、人的主体价值、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它克服了传统理性所把持的美学所具有的疏远人性、淡化主体、漠视人本的生存尴尬,真正还美于人,使“人的美”成为高尚的文化品格。它立足于生命运动,而不仅仅在于实践领域,真正地走进了人的生存世界、生命世界、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拓宽了审美的自由时空。
道教的生命哲学中论涉“生命”的义理极为丰富多彩,它是道教文化中最具社会价值的理论功绩,也是人类“生命学”艺术园地的文化奇葩。《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教主张弘阐宇宙万物相生相利的整体协合观念。倡导正确对待自我内在心性修养,达到清静自正的境界;正确对待尘世社会的欲海烦扰,达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确认识客观外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维护自然和谐,达到修持与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由此,道教崇尚不靠天,不靠地,靠自身修行得道,而“守道存生”的最为积极有效的办法便是进行自身炼养,以求自我完善。道教在创建之初便继承了中国古代神仙、方术之士及黄老道的大量神奇方技,尔后又融摄了诸子百家及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术,逐渐营构成了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养生文化体系,以显示其理论与方术并茂延寿与登仙可期的道家仙境。
道教追求诸如内外丹道、服气导引、炼气吐纳、胎息坐忘、内家武功等练功技艺。另外,在持行中有关阴阳、顺逆、性命、有无、情性、动静、神气、火候、境界诸方面的指导性理论,也都包容有精湛的生命哲理与实践体验。可以说,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健身锻练的历史起源,可上溯至先秦道家,像《庄子》中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汉末华佗采取“君倩”道家导引、吐纳的熊经鸟伸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禽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编成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健身术。华佗的这一创举使之成为最早推行保健与体育防治结合的先行者。但华佗五禽戏却深受道家的推崇,并逐渐融入了道教的呼吸、吐纳、存思、意守等养生观念。华佗五禽戏的演练就人的精神生命意义而言,可概括为:人们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能借助五禽的“象”即意念转换来感受“立象以尽意”的审美趋向;同时面对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时可受其形、声、色等特殊环境的折射而产生无尽的想象,并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超越感,从而产生灵的沟通、情的激动和理的感悟。
华佗五禽戏正是利用“以形引气”来强化生命机体的质量,它的价值意义惟有凭借审美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五禽戏的演练也必然会让世人悟化到生命存在的自由灵性的价值体征。像五禽戏中的“握固”首见于《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而“握固”特指五禽戏的拇指中屈,其余四指握住拇指的屈拳姿势,即所谓“小儿拳”。老子所谓“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说法正蕴含深刻隽永的生命哲理,即返朴归真之美。老子赞美婴儿从养生角度就是气功中的“返婴论”。它包括无知无欲、身心和谐的纯真姿态和骨弱筋柔、生机盎然的柔弱体征,并以此来体现婴儿葆住先天元气而又使精、气、神处于融和的自然状态。它是生命的理想状态和身体的中和之气充足的象征,以追求返老还童、回归自然、蓬勃兴盛的生命之美。而华佗五禽戏中“引气归元”说认为:血气充实于胸腹,除去欲望的邪气,便可更好的观照自身,以体认生命真正的美感。而庄子“心斋说”是指人心不为物欲烦扰而宁静吉祥,且升华为艺术人格修养。它注重“虚”、“静”、“明”,即不为一时之耳目心意所左右,截断意念,敞开观照,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充实,并使虚静的人生成为艺术的人生,即人生艺术化、诗意化、愉悦化,就可借之寻觅“五禽戏”习练中“引气归元”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华佗“五禽戏”的演练不仅体现着“五禽”的形神,同时还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感悟生命动力的元气精神、归纳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顺应生命活动的自然节律,进而调顺身心、舒血畅气、节用炼本、强身健体,以提升人类的“生命质量”。可以说,华佗五禽戏是深受道家推崇且流传至今并具有较为广泛的民族特色的大众健身艺术。由于诸多演练者缺乏对其深入的感悟而导致盲目习练且降低了五禽戏的健身功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从道教的生命理念深入探讨五禽戏的健身功效和演化事项,将对推广我国传统健身体操具有意味隽永的审美情韵。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4.
[2]、朱贻渊.价值论美学论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7.
[3]、昌沧.中华武术的一个新发展:记张广德教授及其导引养生功[J].中华武术,1995,(10):6.
[4]、马建勋.圆点哲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37.
[5]、袁济喜.中国古典审美理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88.
[6]、赵伯飞,韦统义.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30-31.
(责任编辑:刘璐)
关键词:华佗五禽戏 市场经济 道教文化 养生哲学 生命情韵
【基金项目】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及亳州师专校级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04BZX057)
华佗五禽戏兼有养生哲学和道家文化的深厚审美底蕴,它也是更本质、更高层次上的健康养生文化。神医华佗一生献身华夏医学事业,曾便尝百草、青囊济世、普济众生,深得世人的崇敬和爱戴。而神医凭据虎、鹿、熊、猿、鸟创编的五禽戏,数千年来华夏后人代代相传,习练不息,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疗疾的先河。
▲▲ 一、华佗“五禽戏”的搏击技艺及养生哲学
华佗五禽戏是依据虎的威猛、鹿的俊逸、熊的敦厚、猿的灵敏和鸟的潇洒,运用导引术、吐纳术、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的理论等所演化的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也是安徽亳州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作为具有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健身气功功法,具有良好的健身养生、防疾祛病、延年益寿的价值功用。为此,2003年,华佗五禽戏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四种健身气功功法之一而在全国推广。2005年,华佗五禽戏又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亳州市正将之积极筹备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人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追求身心健康与生命和谐的意识也愈来愈强,华佗五禽戏作为濒危、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将与时俱进,从而让更多世人获益非凡。
华佗五禽戏追求养生哲学,它符合生理、医学、美学的诸多规律。它在编创中,从不同角度丰富文化内涵,尤其在动作设计时,充分利用脏腑、经络学说等原理,达到条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跃气血的疗效。同时动作注重多样化统一,譬如模仿天上飞翔的鹤、树上攀爬的猿、地上善跑的鹿、行走敦厚的熊和飞蹿善扑的虎的形神相貌,像在虎戏中演化着虎的威猛,神发于目、虎视眈眈、威生于爪、伸缩有力、神威并重、气势凌人,动作变化刚中有柔、柔中生刚,外刚内柔,刚柔相济。而在熊戏中却表现了憨厚沉稳、松静自然的神态。可谓“运势外阴内阳,外动内静,外刚内柔,以意领气,气沉丹田;行步外观笨重拖沓,其实笨重生灵”。
华佗五禽戏的功法可谓是源渊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渗透了老庄哲学的精髓。华佗五禽戏中的“戏”有玩耍、游戏之意,而游戏可谓:“是那样天然的、本源的潜藏在我们的天性之中,运行在我们的本然的生存方式之中。它是那样恰到好处地将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思想与行动、先验与经验这一切根本对立统一起来的乐园。由此,我们将可以欢欣鼓舞回到真理的近旁;由此,我们将可以信心百倍地建造理想的生活世界”。由此可见,五禽戏的搏击动作自然就是利用了游戏的无功利性的形式化的活动特点加以构想完善。
华佗五禽戏的动作造型中显现着“圆”与“方”的体姿美。而对“五禽戏”整套功法来说,它像一幅图画,波浪起伏,高低适度;旋中求正,方中求圆;转头并转体,四肢皆协调;神情又气爽,痛快且淋漓;在变化中求美,在运动中治病。真所谓“静似秋月夜,动若柳随飘;稳如泰山固,刚凝柔韵中”。同时,“圆”是由事物旋转运动而形成完美曲线的球体状态,象征某种事物的整体性、全局性和广大性。“它源于虚无,是内涵万友,化育万物的灵空之境,它是虚无之君,宁静之王”。同时,“圆是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一切形式中,圆是最完美的形式,是一大恒定的审美法则”。由此可见,“圆”正符合生命美学的定律,因它有着优美的弧线,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且追逐无限的多样性。但它的圆心又使人们保持一种平衡与等距,半径、直径却使人产生“方”的感觉。“圆”与“方”可谓是对立统一,正如古人所云“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华佗五禽戏由此也引伸拓展出“圆为动,方为静”的搏击理念。并在每套戏技中都能体现圆与方的和谐之美。而华佗五禽戏的演练正是借“禽戏”的仿生形式加之以虚拟化来表现。即意念皆会通过意会各禽的神韵而得到身体内在的转化,其实质恰似道家文化追求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佳境。而“物化境界在审美领域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它指的是主体抛弃了各种功利因素,真正契入对象的内在精神之中,与对象合为一体。在至一中得到了统一,形成出神入化的意境”。因此,华佗五禽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练习诸戏之前都要意想各禽之象,强调荡涤杂念、忘却自我、天人合一,脑中就自然呈现“禽”的意境。譬如,“鹿戏”动作及其养生功效就强调两手两脚撑地,伸直头颈,抬起头颈用力转动向身后回视。可见,“鹿戏”从运动与康复医学的角度分析,反复用力转动头颈回视,模仿鹿左顾右盼的动作姿态,可防治颈椎病;锻炼颈部肌肉,防治颈部肌肉的劳损和颈椎骨质增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的恢复;锻炼腰腹部肌肉,防治腰肌劳损;模仿爬行动物四肢着地的动作可以促进颈椎和腰椎屈度回位,促进椎间盘脱出的恢复;此外,在整个动作过程中,由于要保持躯干伸的动作,能有效地发展腹肌与髂腰肌的静力性力量。根据中医脏腑学说分析,鹿戏主肾,富含益气补肾,引伸筋脉,益腰健肾,增进行走等生命演练价值。
▲▲ 二、道教生命观对“五禽戏”说的审美映射
中国传统生命文化深厚悠远,而道教可谓是从生命哲学、生命科学和生命美学等诸多方面构建了一个举世无双的生命文化体系。“生命美学”可界定为:它是“以生命为本体,以生命体验为手段,以寻求实现生命自由为归宿的美学思潮。它产生于实践美学又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恢复了人的审美地位,使美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也使自由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可以说,道家文化注重对“人”的关注,崇尚对人的意义世界、人的主体价值、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它克服了传统理性所把持的美学所具有的疏远人性、淡化主体、漠视人本的生存尴尬,真正还美于人,使“人的美”成为高尚的文化品格。它立足于生命运动,而不仅仅在于实践领域,真正地走进了人的生存世界、生命世界、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拓宽了审美的自由时空。
道教的生命哲学中论涉“生命”的义理极为丰富多彩,它是道教文化中最具社会价值的理论功绩,也是人类“生命学”艺术园地的文化奇葩。《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教主张弘阐宇宙万物相生相利的整体协合观念。倡导正确对待自我内在心性修养,达到清静自正的境界;正确对待尘世社会的欲海烦扰,达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确认识客观外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维护自然和谐,达到修持与天地造化同途的境界。由此,道教崇尚不靠天,不靠地,靠自身修行得道,而“守道存生”的最为积极有效的办法便是进行自身炼养,以求自我完善。道教在创建之初便继承了中国古代神仙、方术之士及黄老道的大量神奇方技,尔后又融摄了诸子百家及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术,逐渐营构成了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养生文化体系,以显示其理论与方术并茂延寿与登仙可期的道家仙境。
道教追求诸如内外丹道、服气导引、炼气吐纳、胎息坐忘、内家武功等练功技艺。另外,在持行中有关阴阳、顺逆、性命、有无、情性、动静、神气、火候、境界诸方面的指导性理论,也都包容有精湛的生命哲理与实践体验。可以说,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健身锻练的历史起源,可上溯至先秦道家,像《庄子》中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汉末华佗采取“君倩”道家导引、吐纳的熊经鸟伸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禽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编成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健身术。华佗的这一创举使之成为最早推行保健与体育防治结合的先行者。但华佗五禽戏却深受道家的推崇,并逐渐融入了道教的呼吸、吐纳、存思、意守等养生观念。华佗五禽戏的演练就人的精神生命意义而言,可概括为:人们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能借助五禽的“象”即意念转换来感受“立象以尽意”的审美趋向;同时面对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时可受其形、声、色等特殊环境的折射而产生无尽的想象,并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超越感,从而产生灵的沟通、情的激动和理的感悟。
华佗五禽戏正是利用“以形引气”来强化生命机体的质量,它的价值意义惟有凭借审美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五禽戏的演练也必然会让世人悟化到生命存在的自由灵性的价值体征。像五禽戏中的“握固”首见于《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而“握固”特指五禽戏的拇指中屈,其余四指握住拇指的屈拳姿势,即所谓“小儿拳”。老子所谓“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说法正蕴含深刻隽永的生命哲理,即返朴归真之美。老子赞美婴儿从养生角度就是气功中的“返婴论”。它包括无知无欲、身心和谐的纯真姿态和骨弱筋柔、生机盎然的柔弱体征,并以此来体现婴儿葆住先天元气而又使精、气、神处于融和的自然状态。它是生命的理想状态和身体的中和之气充足的象征,以追求返老还童、回归自然、蓬勃兴盛的生命之美。而华佗五禽戏中“引气归元”说认为:血气充实于胸腹,除去欲望的邪气,便可更好的观照自身,以体认生命真正的美感。而庄子“心斋说”是指人心不为物欲烦扰而宁静吉祥,且升华为艺术人格修养。它注重“虚”、“静”、“明”,即不为一时之耳目心意所左右,截断意念,敞开观照,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充实,并使虚静的人生成为艺术的人生,即人生艺术化、诗意化、愉悦化,就可借之寻觅“五禽戏”习练中“引气归元”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华佗“五禽戏”的演练不仅体现着“五禽”的形神,同时还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感悟生命动力的元气精神、归纳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顺应生命活动的自然节律,进而调顺身心、舒血畅气、节用炼本、强身健体,以提升人类的“生命质量”。可以说,华佗五禽戏是深受道家推崇且流传至今并具有较为广泛的民族特色的大众健身艺术。由于诸多演练者缺乏对其深入的感悟而导致盲目习练且降低了五禽戏的健身功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从道教的生命理念深入探讨五禽戏的健身功效和演化事项,将对推广我国传统健身体操具有意味隽永的审美情韵。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4.
[2]、朱贻渊.价值论美学论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7.
[3]、昌沧.中华武术的一个新发展:记张广德教授及其导引养生功[J].中华武术,1995,(10):6.
[4]、马建勋.圆点哲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37.
[5]、袁济喜.中国古典审美理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88.
[6]、赵伯飞,韦统义.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30-31.
(责任编辑: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