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健康威胁因素之一。该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普遍低下,每周仅有2.34天达到身体活动的国际推荐量,显著低于国际身体活动平均水平。此外,其身体活动水平呈现同年龄组男生高于女生、城镇学校略高于农村学校,以及高年龄组显著高于低年龄组的特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的运动强度较小,尚未起到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作用,校外体育兴趣俱乐部和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参与度较低。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5-0086-22
作者简介:王富百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健康促进、健康老龄化、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李雅倩,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身体活动;冯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康复。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最重要的潜在资源与财富。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及重视,也是全球最重要、最优先的共同议题之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态,不仅是其一生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更对教育历程、发展机会、未来福祉、终身能力等有着全程性的深刻影响,具有难以估量的代际传递效应。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地区0~14岁的儿童青少年人口数量多达2.35亿(占人口总数的16.8%),属于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之一(仅次于印度)。近年来,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度下降和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持续性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及代谢性疾病患病风险增加等潜在社会问题逐渐暴露。为此,中国相关部门出台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民健身条例》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法规制度,并从2007年开始针对儿童青少年推行了“阳光体育计划”“每天一小时校园身体活动”等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政策,以增加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但是取得效果不甚理想[1]。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身体活动定义为“由骨骼肌肉產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体动作”,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内的玩耍、游戏、体育运动、交通往来、娱乐、体育课或有计划的锻炼等。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最近30年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呈现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仅8.9%的儿童青少年达到国际推荐量,即每天至少60分钟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缩写为MVPA),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5%~40%),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多数儿童青少年存在活动量严重不足、运动强度较低等问题。与此同时,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26%和8.1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积极的体育参与和规律的身体活动被视为最适宜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每天至少60分钟的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保持心肺功能健康,以及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有助于预防当下以及未来的健康问题。对于处于可塑性强、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青少年而言,早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是其一生健康行为模式建立的基础,将对终身体质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身体姿态测评与综合干预课题组”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身体姿态与生活方式”专题调查,以期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儿童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生活习惯、身体姿态异常现状等问题,深人探讨上述问题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实践指导和循证决策支持。
一、基本特征
本报告数据来源为2019年“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身体姿态与生活方式”专题调查,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为6~19岁,样本量为9014人,基本特征如下。
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男生约占51.0%,女生约占49.0%。以汉族为主,占到被调查总体的86.9%。调查的年龄范围覆盖6~19岁,其中,12岁和13岁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18.0%和18.1%;其次是8~11岁,所占比例分别为9.0%、9.1%、10.1%和11.4%;其余年龄组的被调查人数相对较少,均不超过7%(见图1)。以城镇户籍为主,约为63.1%;农村户籍的儿童青少年只占36.9%。从家庭居住地的情况看,过半者居住在城市(包括县)的中心地区,比例达到56.3%;其次有28.8%的被调查者居住在城市(包括县)的郊区;仅有8.2%的被调查者居住在农村;约有6.7%的被调查者居住在乡镇中心地区。本次调查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市(包括县)中心地区或郊区,这两类地区学校的学生合计约占90%(55.2%和34.0%)。
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
(一)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指任何使身体动起来的活动,消耗的能量比安静时多,包括体育课和各种体育活动、游戏、家务、交通出行以及休闲娱乐等,如:打球、跳绳、捉迷藏、拖地、骑车、爬山等。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是指能够使身体微微出汗及呼吸、心跳加快的活动,如快走、骑车等;大强度的身体活动是指能够使身体出汗较多、心跳明显加快、呼吸急促的活动,如快跑、打篮球。
1.每周身体活动水平及频率分布
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每周平均仅有2.34天达到国际推荐量,即每天至少60分钟MVPA。其中,男生每周仅有2.50天达到国际推荐量,普遍高于女生(2.18天)。城镇儿童青少年每周仅有2.33天达到国际推荐量,略低于农村(2.34天)。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60分钟MVPA频率分布在不同性别、城乡中,从大到小依次为乡男(2.56天)、城男(2.47天)、城女(2.21天)、乡女(2.12天)。随年龄增加,儿童青少年每周身体活动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单因素方差分析在性别与年龄组间差异显著(见表1)。 2.每周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
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每周参与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的较多。每周有5~6天参与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比最高(38.6%);其次为每周1~2天和3~4天,占比分别为26.5%和22.6%;一周内7天都参与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者占比仅为8.3%;值得注意的是,仍有4.0%的儿童青少年在一周内从未参与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分性别看,男生一周内7天都有此类活动的占比高于女生,但女生在5~6天和3~4天频率上的比例相对更高(见表2)。
3.大强度身体活动参与度
大强度身体活动(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缩写为VPA)是指相当于儿童青少年静息强度的7倍及以上的各种形式活动,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时自身会感觉呼吸急促加重、心跳明显加快且出汗较多。
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每周7天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仅为3.7%;每周有1~2天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者约占43.1%;达到3~4天和5~6天的比例分别为17.3%和16.1%;而约有19.8%的儿童青少年在一周7天内没有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分性别看,明显差异体现在:每天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而一周没有任何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见表3)。
(二)体育课和体育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体育活动也是身体活动的主要方式。为此,本次调查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校内体育课及体育活动进行了重点调查。以校内与校外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进行区分。校内体育活动主要包含早操和上午课间操、下午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其他体育活动(体育兴趣班、体育社团、舞蹈课、形体课等)。校外体育活动主要为体育锻炼(包括放学后在校园外进行的自发体育活动)及周末和节假日、寒暑假的体育活动。
1.校内体育活动
(1)上学日校内早操和上午课间操
整体看,在上学日(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学时间内),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94.1%)所在学校有早操和上午课间操,仅有5.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早操和上午课间操。分城乡看,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参加早操和上午课间操的比例低于在农村学校就读者。城市学校中约有6.3%的被调查者表示未上过早操和上午课间操,而农村学校中的此类儿童青少年占比仅为2.1%(见表4)。
每周上学日校内早操和上午课间操次数主要集中在5次(74.3%);其次为1~4次,占到22.2%。城市学校儿童青少年参加早操和上午课间操周次数在1~4次和5次以上的占比稍高于农村学校儿童青少年(见表5)。
表6数据显示,被调查学校每次早操和上午课间操的时间长度主要集中在30~60分钟,回答为此时长的被调查儿童青少年占到总数的62.8%;其次为20~30分钟和10~20分钟,占比分别为23.8%和10.9%;早操和上午课间操时长在10分钟以下和60分钟及以上的情况都比较少见。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每次早操和上午课间操时长主要在30~60分钟,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这一时长主要在30~60分钟和20~30分钟。
儿童青少年在进行早操和上午课间操运动时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最高,约为65.8%;达到大强度的比例仅为6.0%。对比城乡学校,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在早操和上午课间操达到大强度的比例高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见表7)。
(2)上学日校内下午课间操
相比早操与上午课间操,下午课间操的参与人数有所减少。71.5%的被调查者参与到学校的下午课间操中,28.5%的被调查者并没有参加过学校的下午课间操。分城乡看,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参与下午课间操的情况明显好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前者的这一比例为74.2%,后者的这一比例则只有48.9%(见表8)。
表9显示了校内下午课间操每周次数的分布状况。被调查儿童青少年在上学日每周5次在下午参加课间操的比例为59.7%;其次是每周1~4次,比例为37.8%。对比城乡情况来看,在每周下午参加课间操的次数上,城乡两类学校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从每天下午课间操时长来看,以30~60分钟最为常见,占到67.4%;其次是20~30分钟,占到16.7%;时长为10~20分鐘的占比为11.9%。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每天下午课间操时长主要为30~60分钟,约占69.8%;而农村地区的学校,每天下午课间操的时间长度为30~60分钟的只占38.7%,与城市地区的学校相去甚远;此外,农村地区学校下午课间操时长为20~30分钟和10~20分钟的占比都要比城市地区学校约高一倍,分别占到30.0%和24.7%(见表10)。
儿童青少年在进行下午课间操时达到中等强度的占比最高(62.0%);其次为小强度(31.9%);达到大强度的比例仅为6.1%。对比城乡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达到大强度和中等强度的比例相对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进行下午课间操时的运动强度整体上明显低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11)。
(3)上学日校内体育课
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在校期间身体运动的重要课程。从调查数据看,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98.9%)能正常参加学校的体育课,体育课参与率远高于早操和课间操,被调查总体中,每百名学生只有1人表示未上过学校的体育课。城市地区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的参与程度高于农村地区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前者只有0.9%表示未上过体育课,而后者的这一比例为2.0%(见表12)。
由表13可知,约有51.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校期间每周会上3~4次体育课,47.2%的被调查者每周会上1~2次体育课,5次及以上的情形占比极小(1.0%)。 对比城乡学校的情况,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上体育课的周次数整体要多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53.9%的就读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每周会上3~4次体育课,农村学校儿童青少年的这一比例仅有34.5%,后者每周上1~2次体育课的比例较高,占到64.1%。
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体育课每节课的时长都主要是40~45分钟,被调查者选择此项的比例都超过95%。在体育课每节课的时长上,城乡学校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见表14)。
儿童青少年在参加体育课的运动强度上,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最高,约为63.2%,约有25.9%的儿童青少年在体育课上进行小强度运动,仅有10.9%的被调查者达到大强度。对比城乡的学校,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相对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课运动强度整体上小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15)。
(4)上学日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
在上学日,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活动课丰富着儿童青少年的在校生活。此次调查发现,68.5%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参与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中;超过三成(31.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这类活动的参与情况在城乡学校间的差异显著。城市学校儿童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学校同龄者8.8个百分点(见表16)。
在校期间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每周次数主要集中于1~2次,比例达到62.2%;除此之外,有29.1%的被调查者每周能够参与3~4次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8.7%的儿童青少年表示每周能够参与5次及以上这类活动。对比城乡情况看,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上学日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的整体频数更高,3~4次和5次及以上的占比都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17)。
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的时长主要集中在30~60分钟,占比超过3/4(76.9%);其次是20~30分钟(占比为9.5%)和60分钟及以上(占比为7.3%)。对比城乡两类学校,尽管时长分布上存在些许不同,但差距不大(见表18)。
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时,以中等运动强度最为普遍,占比近六成(59.1%);小强度约占32.8%;仅有8.1%的儿童青少年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时运动达到大强度。城乡不同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时运动强度并无显著不同(见表19)。
(5)上学日校内其他体育活动
其他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兴趣班、体育社团、舞蹈课、形体课等,是丰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一半左右(50.1%)的被调查者表示上学日参加过校内其他体育活动;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校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比例(52.1%)显著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34.3%)(见表20)。
儿童青少年在校期间每周参与其他体育活动的次数普遍为1~2次(占到85.6%)。对比城乡两类学校,被调查者在校参加其他体育活动周次数的分布情况没有明显差异(见表21)。
参加校内其他体育活动的时间长度主要集中于30~60分钟(占48.6%)和60分钟及以上(占42.3%),以中长时间长度较为普遍。
对比城乡两类学校,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参与校内其他体育活动的时长整体上长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其中,有43.6%的被调查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每次活动时長在60分钟及以上;而在农村学校就读者这一时长的比例仅为25.0%(见表22)。
儿童青少年在参加校内其他体育活动时,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最高,约为52.0%;其次为小强度,约占39.0%;仅有9.0%的儿童青少年在参加校内其他体育活动时达到大强度。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儿童青少年在校内参加其他体育活动时以中等强度和小强度为主,比例分别为49.6%和41.5%;而这两类运动强度在城市地区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中,占比分别为52.2%和38.8%(见表23)。
2.校外体育活动
(1)上学日校外体育锻炼
上学日校外体育锻炼主要是指放学后在校园外进行的自发体育锻炼和活动。根据调查统计,在上学日,有54.9%的被调查者参加了校外体育锻炼;其余45.1%的儿童青少年并未参加过此类活动。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相比,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参加此类活动的比例更高(见表24)。
每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次数集中于1~2次(57.1%);每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达到3~4次和5次及以上的分别占到20.0%和22.9%。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参加此类活动的周次数整体上略多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25)。
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单次时长多为30~60分钟(41.2%)和20~30分钟(24.0%),10~20分钟和60分钟及以上的占比分别为18.3%、12.7%。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单次时长整体上略长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见表26)。
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占58.8%);小强度约占31.9%;仅有9.3%的被调查者达到大强度。城乡不同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并无显著不同(见表27)。
(2)周末和节假日校外体育活动
在周末和节假日,有约七成(70.4%)的被调查者会进行校外体育活动;近三成(29.6%)的儿童青少年表示在此期间不会进行校外体育活动。对比城乡发现,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占比明显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分别为71.3%和63.6%)(见表28)。
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次数集中于1~2次(占到86.0%);参与次数能达到3~4次和5次及以上的比例都不高,分别占8.1%和5.9%。城乡儿童青少年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情况大体一致(见表29)。 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儿童青少年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单次时长多为30~60分钟(44.9%)和60分钟及以上(27.3%),其次为20~30分钟(17.2%)。分城乡看,城市学校儿童青少年周末和节假日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时长为30分钟及以上的占比略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30)。
儿童青少年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进行校外体育活动时,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约为60.1%;约有26.5%的儿童青少年仍为小强度;仅有13.4%的儿童青少年达到大强度。城乡不同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进行此类活动时的运动强度并无显著不同(见表31)。
(3)寒暑假校外体育活动
寒暑假期间,78.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进行校外体育活动,21.2%的儿童青少年在此期间并不会进行校外体育活动。对比城乡发现,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寒暑假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二者分别为79.7%和71.3%(见表32)。
在寒暑假期间,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1~2次(占43.3%);每周参加校外体育活动能达到3~4次和5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8.8%和27.9%。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假期每周参加校外体育活动5次及以上的比例高出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3.3个百分点(见表33)。
近一半(48.8%)的被调查者假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单次时长为30~60分钟;每次达到60分钟及以上的比例为24.6%;每次为20~30分钟的比例仅为16.2%。比较而言,城市学校儿童青少年寒暑假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时长为30~60分钟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34)。
儿童青少年在寒暑假期间进行校外体育活动时的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比例约为61.4%;小强度的占到24.2%;仅有14.4%的被调查者达到大强度。对比城乡,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略高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小强度的比例相对低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35)。
三、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主要特点
尽管世界范围内各国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并相应推出一系列规定政策和促进干预措施,然而达到身体活动指南推荐量的儿童青少年比例仍普遍较低。伴随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个国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日益凸显,全球范围内多达32个国家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普遍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中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健康中国2020”战略尤其强调了“全民健康教育普及的科技行动计划实施”,要求相关教育部门编写健康行为教育教材,从学校开始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行为和积极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身体活动是含义更宽泛的运动形式,它包括体育活动。无论是广义的身体活动,还是狭义、聚焦的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次调查既了解了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情况,也专门了解了他们的体育活动情况,为分别分析两类活动状况及其特点提供了可能,也为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机会。国际上关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具体建议为“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等强度到大强度的身体活动”,体育活动则被视为达到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2]。因此,参照此标准,以每天6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到大强度的身体活动作为体育活动评价量,将其定义为体育活动达标率。
(一)身体活动的主要特点
积极进行身体活动并达到每日6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推荐量,有助于儿童青少年骨骼肌系统发育、提高心肺机能并改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且是抑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因子。积极进行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社会适应性也得以综合发展,对整个国民健康行为和素养有着深远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1.身体活动达标率较低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达标率较低,仅有3.7%的被调查者能够达到国际推荐量(每天6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到大强度身体活动)(见图2),显著低于全球范围内达标率(25%~40%),显著低于爱尔兰(20%)、英国(19%)、苏格兰(18%)、葡萄牙(15.6%)等国家②。
HBSC评价标准提出,每周不少于5天,每天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身体活动时间至少60分钟,达到标准的为活跃,未达到的为不活跃。本次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5天达到60分钟及以上MVPA的比例仅为15.1%。男生达到该评价标准的比例为16.1%,高于女生(14%)。有超过1/4(25.2%)的儿童青少年在一周内并未进行过此类身体活动(见表36)。
2.身体活动达标率存在性别差异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达标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尽管男生、女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均较低,但相对而言,男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稍高于女生。其中被调查男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为4.8%,而被调查女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仅为2.5%,两者相差了2.3个百分点(见图3)。
3.身体活动达标率存在年龄差异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达标率在年龄上也表现出差异。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处于9~14岁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达标率整体上稍高于其他年龄段者(见图4)。该指标最高的为14岁,身体活动达标率为6.3%。
(二)体育活动的特点
1.校内体育活动较为丰富,常规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贯彻较好,但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仍需加强。
在各類校内体育活动中,儿童青少年参加状况最好的是体育课,达到了98.9%;参加状况最不好的是其他体育活动(体育兴趣班、体育社团、舞蹈课、形体课等),有约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没参加;相比早操和上午课间操,下午课间操落实情况较差,仅有71.5%的被调查者表示有下午课间操(见图5)。 2.校外体育活动在周末和节假日及寒暑假情况相对较好,上学日的校外体育锻炼参与率偏低。
约有45.1%的被调查者表示上学日没有校外体育锻炼;约三成的儿童青少年周末和节假日没有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另有超过1/5的儿童青少年寒暑假没有参与校外体育活动。由此可见,虽然儿童青少年处于长身体、活泼好动的阶段,但无论是上学日,还是周末和节假日或寒暑假,儿童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均不乐观(见图6)。
3.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及其他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存在城乡差异。
从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和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其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从图7可以看到,无论是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还是其他体育活动,在農村学校就学的儿童青少年不参与的比例均高于在城市学校就学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体育兴趣班、体育社团、舞蹈课、形体课等其他体育活动,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未参加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二者相差17.8个百分点;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中,二者也相差8.8个百分点。
(三)体育活动达标率
1.上学日的体育活动达标率低于寒暑假体育活动达标率。
从表37可以看出,儿童青少年上学日和寒暑假的体育活动达标率都很低,上学日更低,只有1.8%的被调查者上学日的体育活动能达标。
2.体育活动达标率性别差异很小,男生体育活动达标率略高于女生,整体水平较低。
被调查男生、女生的体育活动达标率均较低,只有2.3%的男生达标,女生仅为1.4%(见图8)。
3.体育活动达标率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地区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相对较高。
城乡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达标率都极低,相比之下,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达标率稍高于农村儿童青少年。
4.超重、肥胖问题较为严重,体育活动参与不足可能是重要外因。
全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均较高,尤其是美国、新西兰、南非等国家有超过1/3的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加拿大比例高达4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标准计算,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20.4%和12.5%,1/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中国儿童青少年中的超重、肥胖问题已较为严重,超重、肥胖者体育活动达标率仅为4.2%、4.7%,且与体重正常者相差不大。体育活动参与程度普遍较低,这可能是超重和肥胖的外因之一。相关数据参见图9、表38、图10。
四、研究结论
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健康威胁因素之一。研究显示,身体活动水平持续性下降且逐渐呈现低龄化特点,这成为世界公共卫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健康认知程度较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呈现暂时性、易变性等特点,但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从支持性环境角度看,尽管各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身体活动促进计划,并提供了体育锻炼场地、器械设备,但缺少对该计划执行效果的有效评估,该问题依然是全球健康促进策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从促进儿童青少年骨骼肌系统发育、提高心肺机能并改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提出了每日至少60分钟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推荐量,这一建议不仅可抑制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肥胖风险,还能有效增强体质、改善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性,利于终身的综合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普遍低下,每周仅有2.34天达到身体活动的国际推荐量,远低于国际的健康标准,显著低于国际身体活动平均水平。很多实证研究也从不同角度佐证了这一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时间少且运动负荷低,校外有组织体育锻炼或体育俱乐部参与度低,进而对身体活动总量贡献率低[3]。中国学校教育历来重视文化成绩,而忽视体育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从社会到学校、家长再到孩子,教育大环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素质发展不足,进而造成儿童青少年对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期望价值和动机信念不高[4]。本报告发现儿童青少年目前校内体育活动强度仍相对较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的运动负荷尚未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在政策推广上,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指南建议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指导建议。尽管近年来校内“阳光体育计划”等广泛推行,却缺少对运动项目、运动计划、运动强度和运动形式的指导细则,在推广实施中量化标准不明确,进而累计有效身体活动量不足。欧美国家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指南建议更为细化,并对日常身体活动形式、强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干预和激励性政策更为全面和颇具趣味性,如美国推行的“积极生活方式总统奖”及“学生安全上学计划”,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步行校车”政策。相对而言,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及健康效益的普及教育力度远远不足,尚未引起全社会对身体活动和积极户外玩耍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沈建华,时维金,万宇.学生校内身体活动特征透视——上海市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身体活动”质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36(04):94-98.
[2] 王富百慧.家庭资本与教养方式: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阶层差异[J].体育科学,2019,39(03):48-57.
[3] 冯晓玲.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4] 李培红,王梅,王富百慧.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与全球AHKC报告相关指标的比较[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02):99-102+119.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5-0086-22
作者简介:王富百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健康促进、健康老龄化、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李雅倩,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身体活动;冯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康复。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最重要的潜在资源与财富。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及重视,也是全球最重要、最优先的共同议题之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态,不仅是其一生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更对教育历程、发展机会、未来福祉、终身能力等有着全程性的深刻影响,具有难以估量的代际传递效应。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地区0~14岁的儿童青少年人口数量多达2.35亿(占人口总数的16.8%),属于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之一(仅次于印度)。近年来,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度下降和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持续性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及代谢性疾病患病风险增加等潜在社会问题逐渐暴露。为此,中国相关部门出台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民健身条例》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法规制度,并从2007年开始针对儿童青少年推行了“阳光体育计划”“每天一小时校园身体活动”等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政策,以增加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但是取得效果不甚理想[1]。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身体活动定义为“由骨骼肌肉產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体动作”,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内的玩耍、游戏、体育运动、交通往来、娱乐、体育课或有计划的锻炼等。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最近30年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呈现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仅8.9%的儿童青少年达到国际推荐量,即每天至少60分钟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缩写为MVPA),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5%~40%),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多数儿童青少年存在活动量严重不足、运动强度较低等问题。与此同时,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26%和8.1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积极的体育参与和规律的身体活动被视为最适宜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每天至少60分钟的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保持心肺功能健康,以及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有助于预防当下以及未来的健康问题。对于处于可塑性强、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青少年而言,早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是其一生健康行为模式建立的基础,将对终身体质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身体姿态测评与综合干预课题组”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身体姿态与生活方式”专题调查,以期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儿童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生活习惯、身体姿态异常现状等问题,深人探讨上述问题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实践指导和循证决策支持。
一、基本特征
本报告数据来源为2019年“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身体姿态与生活方式”专题调查,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为6~19岁,样本量为9014人,基本特征如下。
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男生约占51.0%,女生约占49.0%。以汉族为主,占到被调查总体的86.9%。调查的年龄范围覆盖6~19岁,其中,12岁和13岁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18.0%和18.1%;其次是8~11岁,所占比例分别为9.0%、9.1%、10.1%和11.4%;其余年龄组的被调查人数相对较少,均不超过7%(见图1)。以城镇户籍为主,约为63.1%;农村户籍的儿童青少年只占36.9%。从家庭居住地的情况看,过半者居住在城市(包括县)的中心地区,比例达到56.3%;其次有28.8%的被调查者居住在城市(包括县)的郊区;仅有8.2%的被调查者居住在农村;约有6.7%的被调查者居住在乡镇中心地区。本次调查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市(包括县)中心地区或郊区,这两类地区学校的学生合计约占90%(55.2%和34.0%)。
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
(一)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指任何使身体动起来的活动,消耗的能量比安静时多,包括体育课和各种体育活动、游戏、家务、交通出行以及休闲娱乐等,如:打球、跳绳、捉迷藏、拖地、骑车、爬山等。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是指能够使身体微微出汗及呼吸、心跳加快的活动,如快走、骑车等;大强度的身体活动是指能够使身体出汗较多、心跳明显加快、呼吸急促的活动,如快跑、打篮球。
1.每周身体活动水平及频率分布
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每周平均仅有2.34天达到国际推荐量,即每天至少60分钟MVPA。其中,男生每周仅有2.50天达到国际推荐量,普遍高于女生(2.18天)。城镇儿童青少年每周仅有2.33天达到国际推荐量,略低于农村(2.34天)。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60分钟MVPA频率分布在不同性别、城乡中,从大到小依次为乡男(2.56天)、城男(2.47天)、城女(2.21天)、乡女(2.12天)。随年龄增加,儿童青少年每周身体活动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单因素方差分析在性别与年龄组间差异显著(见表1)。 2.每周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
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每周参与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的较多。每周有5~6天参与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比最高(38.6%);其次为每周1~2天和3~4天,占比分别为26.5%和22.6%;一周内7天都参与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者占比仅为8.3%;值得注意的是,仍有4.0%的儿童青少年在一周内从未参与3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分性别看,男生一周内7天都有此类活动的占比高于女生,但女生在5~6天和3~4天频率上的比例相对更高(见表2)。
3.大强度身体活动参与度
大强度身体活动(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缩写为VPA)是指相当于儿童青少年静息强度的7倍及以上的各种形式活动,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时自身会感觉呼吸急促加重、心跳明显加快且出汗较多。
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每周7天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仅为3.7%;每周有1~2天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者约占43.1%;达到3~4天和5~6天的比例分别为17.3%和16.1%;而约有19.8%的儿童青少年在一周7天内没有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分性别看,明显差异体现在:每天进行大强度身体活动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而一周没有任何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见表3)。
(二)体育课和体育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体育活动也是身体活动的主要方式。为此,本次调查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校内体育课及体育活动进行了重点调查。以校内与校外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进行区分。校内体育活动主要包含早操和上午课间操、下午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其他体育活动(体育兴趣班、体育社团、舞蹈课、形体课等)。校外体育活动主要为体育锻炼(包括放学后在校园外进行的自发体育活动)及周末和节假日、寒暑假的体育活动。
1.校内体育活动
(1)上学日校内早操和上午课间操
整体看,在上学日(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学时间内),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94.1%)所在学校有早操和上午课间操,仅有5.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早操和上午课间操。分城乡看,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参加早操和上午课间操的比例低于在农村学校就读者。城市学校中约有6.3%的被调查者表示未上过早操和上午课间操,而农村学校中的此类儿童青少年占比仅为2.1%(见表4)。
每周上学日校内早操和上午课间操次数主要集中在5次(74.3%);其次为1~4次,占到22.2%。城市学校儿童青少年参加早操和上午课间操周次数在1~4次和5次以上的占比稍高于农村学校儿童青少年(见表5)。
表6数据显示,被调查学校每次早操和上午课间操的时间长度主要集中在30~60分钟,回答为此时长的被调查儿童青少年占到总数的62.8%;其次为20~30分钟和10~20分钟,占比分别为23.8%和10.9%;早操和上午课间操时长在10分钟以下和60分钟及以上的情况都比较少见。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每次早操和上午课间操时长主要在30~60分钟,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这一时长主要在30~60分钟和20~30分钟。
儿童青少年在进行早操和上午课间操运动时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最高,约为65.8%;达到大强度的比例仅为6.0%。对比城乡学校,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在早操和上午课间操达到大强度的比例高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见表7)。
(2)上学日校内下午课间操
相比早操与上午课间操,下午课间操的参与人数有所减少。71.5%的被调查者参与到学校的下午课间操中,28.5%的被调查者并没有参加过学校的下午课间操。分城乡看,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参与下午课间操的情况明显好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前者的这一比例为74.2%,后者的这一比例则只有48.9%(见表8)。
表9显示了校内下午课间操每周次数的分布状况。被调查儿童青少年在上学日每周5次在下午参加课间操的比例为59.7%;其次是每周1~4次,比例为37.8%。对比城乡情况来看,在每周下午参加课间操的次数上,城乡两类学校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从每天下午课间操时长来看,以30~60分钟最为常见,占到67.4%;其次是20~30分钟,占到16.7%;时长为10~20分鐘的占比为11.9%。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每天下午课间操时长主要为30~60分钟,约占69.8%;而农村地区的学校,每天下午课间操的时间长度为30~60分钟的只占38.7%,与城市地区的学校相去甚远;此外,农村地区学校下午课间操时长为20~30分钟和10~20分钟的占比都要比城市地区学校约高一倍,分别占到30.0%和24.7%(见表10)。
儿童青少年在进行下午课间操时达到中等强度的占比最高(62.0%);其次为小强度(31.9%);达到大强度的比例仅为6.1%。对比城乡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达到大强度和中等强度的比例相对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进行下午课间操时的运动强度整体上明显低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11)。
(3)上学日校内体育课
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在校期间身体运动的重要课程。从调查数据看,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98.9%)能正常参加学校的体育课,体育课参与率远高于早操和课间操,被调查总体中,每百名学生只有1人表示未上过学校的体育课。城市地区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的参与程度高于农村地区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前者只有0.9%表示未上过体育课,而后者的这一比例为2.0%(见表12)。
由表13可知,约有51.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校期间每周会上3~4次体育课,47.2%的被调查者每周会上1~2次体育课,5次及以上的情形占比极小(1.0%)。 对比城乡学校的情况,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上体育课的周次数整体要多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53.9%的就读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每周会上3~4次体育课,农村学校儿童青少年的这一比例仅有34.5%,后者每周上1~2次体育课的比例较高,占到64.1%。
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体育课每节课的时长都主要是40~45分钟,被调查者选择此项的比例都超过95%。在体育课每节课的时长上,城乡学校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见表14)。
儿童青少年在参加体育课的运动强度上,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最高,约为63.2%,约有25.9%的儿童青少年在体育课上进行小强度运动,仅有10.9%的被调查者达到大强度。对比城乡的学校,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相对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课运动强度整体上小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15)。
(4)上学日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
在上学日,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活动课丰富着儿童青少年的在校生活。此次调查发现,68.5%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参与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中;超过三成(31.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这类活动的参与情况在城乡学校间的差异显著。城市学校儿童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学校同龄者8.8个百分点(见表16)。
在校期间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每周次数主要集中于1~2次,比例达到62.2%;除此之外,有29.1%的被调查者每周能够参与3~4次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8.7%的儿童青少年表示每周能够参与5次及以上这类活动。对比城乡情况看,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上学日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的整体频数更高,3~4次和5次及以上的占比都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17)。
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的时长主要集中在30~60分钟,占比超过3/4(76.9%);其次是20~30分钟(占比为9.5%)和60分钟及以上(占比为7.3%)。对比城乡两类学校,尽管时长分布上存在些许不同,但差距不大(见表18)。
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时,以中等运动强度最为普遍,占比近六成(59.1%);小强度约占32.8%;仅有8.1%的儿童青少年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时运动达到大强度。城乡不同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时运动强度并无显著不同(见表19)。
(5)上学日校内其他体育活动
其他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兴趣班、体育社团、舞蹈课、形体课等,是丰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一半左右(50.1%)的被调查者表示上学日参加过校内其他体育活动;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校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比例(52.1%)显著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34.3%)(见表20)。
儿童青少年在校期间每周参与其他体育活动的次数普遍为1~2次(占到85.6%)。对比城乡两类学校,被调查者在校参加其他体育活动周次数的分布情况没有明显差异(见表21)。
参加校内其他体育活动的时间长度主要集中于30~60分钟(占48.6%)和60分钟及以上(占42.3%),以中长时间长度较为普遍。
对比城乡两类学校,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参与校内其他体育活动的时长整体上长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其中,有43.6%的被调查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每次活动时長在60分钟及以上;而在农村学校就读者这一时长的比例仅为25.0%(见表22)。
儿童青少年在参加校内其他体育活动时,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最高,约为52.0%;其次为小强度,约占39.0%;仅有9.0%的儿童青少年在参加校内其他体育活动时达到大强度。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儿童青少年在校内参加其他体育活动时以中等强度和小强度为主,比例分别为49.6%和41.5%;而这两类运动强度在城市地区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中,占比分别为52.2%和38.8%(见表23)。
2.校外体育活动
(1)上学日校外体育锻炼
上学日校外体育锻炼主要是指放学后在校园外进行的自发体育锻炼和活动。根据调查统计,在上学日,有54.9%的被调查者参加了校外体育锻炼;其余45.1%的儿童青少年并未参加过此类活动。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相比,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参加此类活动的比例更高(见表24)。
每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次数集中于1~2次(57.1%);每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达到3~4次和5次及以上的分别占到20.0%和22.9%。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参加此类活动的周次数整体上略多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25)。
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单次时长多为30~60分钟(41.2%)和20~30分钟(24.0%),10~20分钟和60分钟及以上的占比分别为18.3%、12.7%。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单次时长整体上略长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见表26)。
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占58.8%);小强度约占31.9%;仅有9.3%的被调查者达到大强度。城乡不同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并无显著不同(见表27)。
(2)周末和节假日校外体育活动
在周末和节假日,有约七成(70.4%)的被调查者会进行校外体育活动;近三成(29.6%)的儿童青少年表示在此期间不会进行校外体育活动。对比城乡发现,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占比明显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分别为71.3%和63.6%)(见表28)。
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次数集中于1~2次(占到86.0%);参与次数能达到3~4次和5次及以上的比例都不高,分别占8.1%和5.9%。城乡儿童青少年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情况大体一致(见表29)。 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儿童青少年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单次时长多为30~60分钟(44.9%)和60分钟及以上(27.3%),其次为20~30分钟(17.2%)。分城乡看,城市学校儿童青少年周末和节假日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时长为30分钟及以上的占比略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30)。
儿童青少年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进行校外体育活动时,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约为60.1%;约有26.5%的儿童青少年仍为小强度;仅有13.4%的儿童青少年达到大强度。城乡不同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在进行此类活动时的运动强度并无显著不同(见表31)。
(3)寒暑假校外体育活动
寒暑假期间,78.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进行校外体育活动,21.2%的儿童青少年在此期间并不会进行校外体育活动。对比城乡发现,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寒暑假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二者分别为79.7%和71.3%(见表32)。
在寒暑假期间,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1~2次(占43.3%);每周参加校外体育活动能达到3~4次和5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8.8%和27.9%。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假期每周参加校外体育活动5次及以上的比例高出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3.3个百分点(见表33)。
近一半(48.8%)的被调查者假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单次时长为30~60分钟;每次达到60分钟及以上的比例为24.6%;每次为20~30分钟的比例仅为16.2%。比较而言,城市学校儿童青少年寒暑假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时长为30~60分钟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34)。
儿童青少年在寒暑假期间进行校外体育活动时的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比例约为61.4%;小强度的占到24.2%;仅有14.4%的被调查者达到大强度。对比城乡,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达到中等强度的比例略高于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小强度的比例相对低于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见表35)。
三、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主要特点
尽管世界范围内各国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并相应推出一系列规定政策和促进干预措施,然而达到身体活动指南推荐量的儿童青少年比例仍普遍较低。伴随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个国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日益凸显,全球范围内多达32个国家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普遍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中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健康中国2020”战略尤其强调了“全民健康教育普及的科技行动计划实施”,要求相关教育部门编写健康行为教育教材,从学校开始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行为和积极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身体活动是含义更宽泛的运动形式,它包括体育活动。无论是广义的身体活动,还是狭义、聚焦的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次调查既了解了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情况,也专门了解了他们的体育活动情况,为分别分析两类活动状况及其特点提供了可能,也为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机会。国际上关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具体建议为“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等强度到大强度的身体活动”,体育活动则被视为达到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2]。因此,参照此标准,以每天6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到大强度的身体活动作为体育活动评价量,将其定义为体育活动达标率。
(一)身体活动的主要特点
积极进行身体活动并达到每日6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推荐量,有助于儿童青少年骨骼肌系统发育、提高心肺机能并改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且是抑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因子。积极进行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社会适应性也得以综合发展,对整个国民健康行为和素养有着深远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1.身体活动达标率较低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达标率较低,仅有3.7%的被调查者能够达到国际推荐量(每天6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到大强度身体活动)(见图2),显著低于全球范围内达标率(25%~40%),显著低于爱尔兰(20%)、英国(19%)、苏格兰(18%)、葡萄牙(15.6%)等国家②。
HBSC评价标准提出,每周不少于5天,每天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身体活动时间至少60分钟,达到标准的为活跃,未达到的为不活跃。本次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5天达到60分钟及以上MVPA的比例仅为15.1%。男生达到该评价标准的比例为16.1%,高于女生(14%)。有超过1/4(25.2%)的儿童青少年在一周内并未进行过此类身体活动(见表36)。
2.身体活动达标率存在性别差异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达标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尽管男生、女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均较低,但相对而言,男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稍高于女生。其中被调查男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为4.8%,而被调查女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仅为2.5%,两者相差了2.3个百分点(见图3)。
3.身体活动达标率存在年龄差异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达标率在年龄上也表现出差异。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处于9~14岁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达标率整体上稍高于其他年龄段者(见图4)。该指标最高的为14岁,身体活动达标率为6.3%。
(二)体育活动的特点
1.校内体育活动较为丰富,常规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贯彻较好,但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仍需加强。
在各類校内体育活动中,儿童青少年参加状况最好的是体育课,达到了98.9%;参加状况最不好的是其他体育活动(体育兴趣班、体育社团、舞蹈课、形体课等),有约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没参加;相比早操和上午课间操,下午课间操落实情况较差,仅有71.5%的被调查者表示有下午课间操(见图5)。 2.校外体育活动在周末和节假日及寒暑假情况相对较好,上学日的校外体育锻炼参与率偏低。
约有45.1%的被调查者表示上学日没有校外体育锻炼;约三成的儿童青少年周末和节假日没有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另有超过1/5的儿童青少年寒暑假没有参与校外体育活动。由此可见,虽然儿童青少年处于长身体、活泼好动的阶段,但无论是上学日,还是周末和节假日或寒暑假,儿童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均不乐观(见图6)。
3.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及其他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存在城乡差异。
从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和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其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从图7可以看到,无论是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还是其他体育活动,在農村学校就学的儿童青少年不参与的比例均高于在城市学校就学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体育兴趣班、体育社团、舞蹈课、形体课等其他体育活动,农村学校的儿童青少年未参加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学校的儿童青少年,二者相差17.8个百分点;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中,二者也相差8.8个百分点。
(三)体育活动达标率
1.上学日的体育活动达标率低于寒暑假体育活动达标率。
从表37可以看出,儿童青少年上学日和寒暑假的体育活动达标率都很低,上学日更低,只有1.8%的被调查者上学日的体育活动能达标。
2.体育活动达标率性别差异很小,男生体育活动达标率略高于女生,整体水平较低。
被调查男生、女生的体育活动达标率均较低,只有2.3%的男生达标,女生仅为1.4%(见图8)。
3.体育活动达标率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地区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相对较高。
城乡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达标率都极低,相比之下,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达标率稍高于农村儿童青少年。
4.超重、肥胖问题较为严重,体育活动参与不足可能是重要外因。
全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均较高,尤其是美国、新西兰、南非等国家有超过1/3的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加拿大比例高达4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标准计算,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20.4%和12.5%,1/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中国儿童青少年中的超重、肥胖问题已较为严重,超重、肥胖者体育活动达标率仅为4.2%、4.7%,且与体重正常者相差不大。体育活动参与程度普遍较低,这可能是超重和肥胖的外因之一。相关数据参见图9、表38、图10。
四、研究结论
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健康威胁因素之一。研究显示,身体活动水平持续性下降且逐渐呈现低龄化特点,这成为世界公共卫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健康认知程度较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呈现暂时性、易变性等特点,但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从支持性环境角度看,尽管各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身体活动促进计划,并提供了体育锻炼场地、器械设备,但缺少对该计划执行效果的有效评估,该问题依然是全球健康促进策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从促进儿童青少年骨骼肌系统发育、提高心肺机能并改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提出了每日至少60分钟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推荐量,这一建议不仅可抑制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肥胖风险,还能有效增强体质、改善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性,利于终身的综合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普遍低下,每周仅有2.34天达到身体活动的国际推荐量,远低于国际的健康标准,显著低于国际身体活动平均水平。很多实证研究也从不同角度佐证了这一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时间少且运动负荷低,校外有组织体育锻炼或体育俱乐部参与度低,进而对身体活动总量贡献率低[3]。中国学校教育历来重视文化成绩,而忽视体育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从社会到学校、家长再到孩子,教育大环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素质发展不足,进而造成儿童青少年对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期望价值和动机信念不高[4]。本报告发现儿童青少年目前校内体育活动强度仍相对较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课的运动负荷尚未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在政策推广上,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指南建议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指导建议。尽管近年来校内“阳光体育计划”等广泛推行,却缺少对运动项目、运动计划、运动强度和运动形式的指导细则,在推广实施中量化标准不明确,进而累计有效身体活动量不足。欧美国家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指南建议更为细化,并对日常身体活动形式、强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干预和激励性政策更为全面和颇具趣味性,如美国推行的“积极生活方式总统奖”及“学生安全上学计划”,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步行校车”政策。相对而言,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及健康效益的普及教育力度远远不足,尚未引起全社会对身体活动和积极户外玩耍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沈建华,时维金,万宇.学生校内身体活动特征透视——上海市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身体活动”质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36(04):94-98.
[2] 王富百慧.家庭资本与教养方式: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阶层差异[J].体育科学,2019,39(03):48-57.
[3] 冯晓玲.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4] 李培红,王梅,王富百慧.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与全球AHKC报告相关指标的比较[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02):99-1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