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人教版教科书上的“数学广角”是分专题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训练,体现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渗透。本文笔者在《植树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解题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每册教材都通过“数学广角”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教学,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老师往往特别注重《植树问题》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别,即“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并要求学生牢牢地记住相应的计算法则。希望学生面对类似问题时,能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反映出学生只是“机械应用”,思维的灵活性显然不够。因此,笔者尝试用本节课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引领《植树问题》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结合这节课的教学,浅述如何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借“一一对应”,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哲学家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也是如此,激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植树问题》的导入环节中,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并能让学生理解“一一对应”思想方法的导入,为后面探究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片断一】
……
师: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发现手指头比间隔数多1。
师:除了数数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发现这个规律,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伸出5个手指头: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说,手指对间隔,手指对间隔,……
手指。
同学们恍然大悟。
师:大家明白这种方法了吗?
生:明白了。手指对间隔,一个对一个,最后只有一个手指了。
师:像这样的方法,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法。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哪里我们已经用过“一一对应”这种方法呢?
生1:在比较两排物体谁多谁少的时候。
生2:在学习排列的时候,比如:一个苹果对应两个梨子。
……
师:同学们对这种方法掌握得真好。
教学反思: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先利用孩子们熟悉的小手,一个手指对应一个间隔,再让孩子们回想以前在什么情况下用过这种方法,加深对“一一对应”法的理解,从“一对一”联想到“一对多”或者“多对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借“化繁为简”,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了很多,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就不知所措。归根到底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此,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领悟隐藏在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植树问题》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领悟“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片断二】
题目:同学們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
课件展示画图模拟种树过程。
师:种了这么久,现在已经种了几米了?
生:35米。
师:还要5米5米地种到100米,大家有什么感想?
生:烦,浪费时间。
师:老师也有同感,像这条路100米那么长,画起图来比较麻烦,那怎么办好啊?
生:把路先缩短来研究,找出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创新思维真不错。
师:可以把100米变成几米来研究好呢?
生1:10米。
生2:15米。
……
师:老师的想法跟你们一样,把100米的路缩短到10米、15米、20米等比较短的路来研究,这样子画图探究规律就容易多了。
……
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教学画图模拟植树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遇到大数据时,画起图来十分麻烦,从而产生思想冲突。这时,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思考能否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想出了缩短路程探究规律的方法,意识到将复杂问题转换成简单问题来解决。这个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借“数形结合”,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新课程的教学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新知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要有所经历和体验。
【片断三】
师:下面分小组开始研究,第一小组负责总长10米的路,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种了几棵树?这些树中间有几个间隔?第二小组负责总长15米的;第三小组负责总长20米的;第四小组负责总长25米的。
合作研究要求:
①用“丨”表示一棵树,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间隔5米,在学习表的空白处画出植树的情况;
②结合画出的图形,和同桌合作把学习表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结果:
①展示画的图形
②汇报发现的规律。(棵数比间隔数多1)
师:为什么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呢?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利用“一一对应法”理解棵数比间隔数多1)
③结合线段图,理解“间距”和“间隔数”
……
师:大家一起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读一遍。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 1=棵数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发现了两端都栽的植树规律。
……
教学反思:这节课中,同学们通过画图表示实际植树,结合图形,既清晰明了地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规律:棵数比间隔数多1,又能直观地理解“间距”“间隔数”这些新名词。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培养了思维的形象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祥彬.课程、教材、教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7.
[3]葛海霞. 浅谈问题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教育现代化,2015.8.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每册教材都通过“数学广角”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教学,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老师往往特别注重《植树问题》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别,即“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并要求学生牢牢地记住相应的计算法则。希望学生面对类似问题时,能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反映出学生只是“机械应用”,思维的灵活性显然不够。因此,笔者尝试用本节课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引领《植树问题》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结合这节课的教学,浅述如何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借“一一对应”,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哲学家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也是如此,激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植树问题》的导入环节中,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并能让学生理解“一一对应”思想方法的导入,为后面探究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片断一】
……
师: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发现手指头比间隔数多1。
师:除了数数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发现这个规律,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伸出5个手指头: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说,手指对间隔,手指对间隔,……
手指。
同学们恍然大悟。
师:大家明白这种方法了吗?
生:明白了。手指对间隔,一个对一个,最后只有一个手指了。
师:像这样的方法,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法。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哪里我们已经用过“一一对应”这种方法呢?
生1:在比较两排物体谁多谁少的时候。
生2:在学习排列的时候,比如:一个苹果对应两个梨子。
……
师:同学们对这种方法掌握得真好。
教学反思: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先利用孩子们熟悉的小手,一个手指对应一个间隔,再让孩子们回想以前在什么情况下用过这种方法,加深对“一一对应”法的理解,从“一对一”联想到“一对多”或者“多对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借“化繁为简”,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了很多,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就不知所措。归根到底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此,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领悟隐藏在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植树问题》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领悟“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片断二】
题目:同学們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
课件展示画图模拟种树过程。
师:种了这么久,现在已经种了几米了?
生:35米。
师:还要5米5米地种到100米,大家有什么感想?
生:烦,浪费时间。
师:老师也有同感,像这条路100米那么长,画起图来比较麻烦,那怎么办好啊?
生:把路先缩短来研究,找出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创新思维真不错。
师:可以把100米变成几米来研究好呢?
生1:10米。
生2:15米。
……
师:老师的想法跟你们一样,把100米的路缩短到10米、15米、20米等比较短的路来研究,这样子画图探究规律就容易多了。
……
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教学画图模拟植树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遇到大数据时,画起图来十分麻烦,从而产生思想冲突。这时,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思考能否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想出了缩短路程探究规律的方法,意识到将复杂问题转换成简单问题来解决。这个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借“数形结合”,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新课程的教学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新知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要有所经历和体验。
【片断三】
师:下面分小组开始研究,第一小组负责总长10米的路,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种了几棵树?这些树中间有几个间隔?第二小组负责总长15米的;第三小组负责总长20米的;第四小组负责总长25米的。
合作研究要求:
①用“丨”表示一棵树,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间隔5米,在学习表的空白处画出植树的情况;
②结合画出的图形,和同桌合作把学习表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结果:
①展示画的图形
②汇报发现的规律。(棵数比间隔数多1)
师:为什么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呢?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利用“一一对应法”理解棵数比间隔数多1)
③结合线段图,理解“间距”和“间隔数”
……
师:大家一起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读一遍。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 1=棵数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发现了两端都栽的植树规律。
……
教学反思:这节课中,同学们通过画图表示实际植树,结合图形,既清晰明了地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规律:棵数比间隔数多1,又能直观地理解“间距”“间隔数”这些新名词。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培养了思维的形象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祥彬.课程、教材、教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7.
[3]葛海霞. 浅谈问题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教育现代化,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