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2-0118-02
愛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在心理学上叫做内驱力,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作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寻求突破。
1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为人师表,强化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师道德情感的中心。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当具备两条:一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二是让学生喜欢你上的这门课。一位教师,只有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能使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你的这门课。
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创新形式的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着青春,充盈着情思。通俗地说,语文教师要做一个魅力四射的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同时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重视自己知识的积累,夯实基础,形成浓厚的文化沉淀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力争做到。这样,使学生内心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诲。
2 加强学习目的和作用教育,活化语文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个体活动,使之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对动机和兴趣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从多侧面、多层次激发培养学习动机是非常必要的。人们的日常经验和许多实验表明,个人在活动中,有无目标对其活动效率影响很大。语文动机是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的一种心理动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可通过强化学习需要、明确学习目的、丰富课外活动、开展语文竞赛等方式形成和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针对学习目的和作用,利用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的机会,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组织参观、采访、课外阅读、各类课外语文竞赛、给电台报社投稿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语文是基础、是工具,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中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参加社会活动的起码要求。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学好其它各种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的成长打好基础。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使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3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上每堂课都应达到三个境界: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不绝。”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多是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极强,容易扣人心弦。可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者的教学设计没有牢牢地抓住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只要抓住学生,激发起兴趣,就可以说你牢牢地把握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节奏和灵魂。而抓住学生的实质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的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怎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这种状态呢?这就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借助生动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开展乐学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如通过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登堂入室,渐入佳境。在一节课中如何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一般说来,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最初1-2分钟注意不稳定,学生心理处于上节课和课间活动兴奋的影响之中。其后20-30分钟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逐渐趋于衰退。这就为我们把握教学节奏划定了大致区域。授课伊始,教师不宜立即进行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而应注意诱发,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移至课内。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学习的材料感兴趣,激发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可以用一段新奇的故事,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提问,可以巧设悬念,创设情境,开展回忆,演示直观教具等等,以快节奏运行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瞬间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其后,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稳定。此时,节奏或快或慢,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这时应注意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节奏艺术,教学体态艺术等,或阅读、或思考、或质疑,或讨论,做到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这一阶段要解决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悦。教师要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师更要适时给以肯定鼓励,营造情景,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增强学习自主性。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如由讲述转到练习,由讨论转到评价,由课内转到课外等。使学生注意力再次反弹,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规律和方法等。
这样,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调控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投入课堂,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最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努力积累,精心耕耘,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提高。
愛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在心理学上叫做内驱力,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作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寻求突破。
1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为人师表,强化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师道德情感的中心。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当具备两条:一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二是让学生喜欢你上的这门课。一位教师,只有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能使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你的这门课。
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创新形式的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着青春,充盈着情思。通俗地说,语文教师要做一个魅力四射的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同时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重视自己知识的积累,夯实基础,形成浓厚的文化沉淀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力争做到。这样,使学生内心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诲。
2 加强学习目的和作用教育,活化语文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个体活动,使之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对动机和兴趣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从多侧面、多层次激发培养学习动机是非常必要的。人们的日常经验和许多实验表明,个人在活动中,有无目标对其活动效率影响很大。语文动机是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的一种心理动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可通过强化学习需要、明确学习目的、丰富课外活动、开展语文竞赛等方式形成和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针对学习目的和作用,利用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的机会,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组织参观、采访、课外阅读、各类课外语文竞赛、给电台报社投稿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语文是基础、是工具,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中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参加社会活动的起码要求。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学好其它各种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的成长打好基础。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使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3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上每堂课都应达到三个境界: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不绝。”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多是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极强,容易扣人心弦。可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者的教学设计没有牢牢地抓住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只要抓住学生,激发起兴趣,就可以说你牢牢地把握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节奏和灵魂。而抓住学生的实质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的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怎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这种状态呢?这就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借助生动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开展乐学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如通过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登堂入室,渐入佳境。在一节课中如何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一般说来,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最初1-2分钟注意不稳定,学生心理处于上节课和课间活动兴奋的影响之中。其后20-30分钟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逐渐趋于衰退。这就为我们把握教学节奏划定了大致区域。授课伊始,教师不宜立即进行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而应注意诱发,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移至课内。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学习的材料感兴趣,激发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可以用一段新奇的故事,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提问,可以巧设悬念,创设情境,开展回忆,演示直观教具等等,以快节奏运行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瞬间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其后,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稳定。此时,节奏或快或慢,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这时应注意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节奏艺术,教学体态艺术等,或阅读、或思考、或质疑,或讨论,做到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这一阶段要解决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悦。教师要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师更要适时给以肯定鼓励,营造情景,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增强学习自主性。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如由讲述转到练习,由讨论转到评价,由课内转到课外等。使学生注意力再次反弹,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规律和方法等。
这样,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调控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投入课堂,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最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努力积累,精心耕耘,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