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废名是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小说名家,他在内在诗意的挖掘和外在审美的表现上既体现了自身卓尔不群的创作气质,同时也契合了京派的文化心理,成为京派代表性作家。因此在京派视域下观照废名的小说创作,从而探讨出废名在京派中产生的“呼应”和“共鸣”对于研究废名与京派之间的创作联系则显得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废名;京派;诗化小说;距离的审美;出世与入世 作者简介:李晶晶(1991-),女,汉,安徽池州人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家们喜欢并欣赏梨花,歌咏梨花的作品也很多。中国人认为梨花是美的象征,用来比喻美人,歌颂其洁白。也用“梨花”表示惜春之情。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正如清少纳言所讲,日本人认为梨花扫兴,甚至用来形容丑女人的脸。但是,清少纳言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后,改变了以往的即成认识,认为梨花很好,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这表明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在吸收消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美的新发现。在汉语中,
摘 要:我们江南之有佛法,乃是自三国孙吴始。虽然嘉兴佛教历史悠久,但是很少有专门针对嘉兴佛教传播现状的研究。寺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香海禅寺的建筑极具特色。香海禅寺广为人知的当属禅修文化,为此还设置专门的禅修班,希望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开辟一条静心养性的乡间小道。 关键词:嘉兴佛教;香海禅寺;建筑特点;禅修文化 作者简介:王银沙,女,嘉兴学院大学本科在读;刘茜,嘉兴学院教授。 [中图
摘 要:文章立足于文本,从人性角度对铁凝《玫瑰门》中的主要的人物形象司猗纹、姑爸、竹西和苏眉逐一作了解读,展示了这些女性在情感压抑下和社会压抑下或扭曲,或封閉,或放纵,或探寻的不同人性表达方式。 关键词:女性;人性;情感(性);压抑;表达 作者简介:曾辉(1976-),男,江西丰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秘、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Vladimir Nabokov),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纳博科夫自1919年从俄国移民之后就再未回到俄国。但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白银时代却给当时的青年纳博科夫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白银时代的各种文艺思潮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深入探究白银时代的文学思想就无法真正理解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及隐藏在其作品主题背后的内
摘 要:文章主要对沉樱的婚恋小说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沉樱婚恋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和男性形象,挖掘沉樱婚恋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其对女性自身成长的肯定。 关键词:沉樱;婚恋小说;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二十世纪30年代,沉樱用理性、冷静的目光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女性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及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女性在“五
乌裕尔河缓缓流淌 顾盼之间 脚下汪起一片湿地 我藏在湿地的怀里 像躲在母亲的子宫 一呼一吸之间 谛听湿地的心跳 感受温润的旖旎 湿地阵痛的时候 我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呼唤 挺了挺腰身钻出土地 好美的湿地呀 广袤,不足以形容她的壮阔 漂亮,概括不了她的神奇 我沉醉在浩荡的绿风中 忘了摇曳的韵律 我行走在多情的水岸 湿地就眉峰蜿蜒 明眸溢出春意 湿地,是风姿绰约的母亲
慢慢的,我品出花茶不好,都是用比较差的茶叶,全靠茉莉花押阵。但那时,喝很酽的花茶,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一种文化象征。 谢老端起他办公桌上的磁杯,揭开盖,一股浓重的茉莉花茶味扑面而来。 他喝了一口,继续和我聊。 我站在他的办公室,表达我的意见。 我不同意他刚才的看法才来的。 他刚才在课堂上讲平仄音律,说,诗以律诗为佳,新诗没什么难度,没诗味。我当场就表达了不同意见,才讲几句,下课铃就响了。谢
当你被身边的“圣母心”所打扰的时候,大可宽容对待,我们谁又曾经没当过圣母呢? 有段时间,我每天早晨睡醒后点开微信,都能收到A君的微信红包,数目不大,但寓意都很吉祥,还配上类似“龙马精神,元气满满”之类的祝福语。我说无功不受禄,问他为何如此客气,他只是回了个笑脸,说他对很多人都这样。 我和A君相识于朋友的喜宴上,喜宴过后就没怎么见过面,天天受他这般馈赠让我很是不好意思,所以约他出来喝咖啡看电影,
我曾经认为 爱是吻你在唇 爱是蜜语甜言 爱是永不放手 爱是整个世界里只有你我 然而我走不出这方迷雾 喜歡用最恶毒的言语 蛰伤你的心 切割你的自由 捣碎你的梦幻 践踏你的追求 而我却没有获得一丝快感 因为爱你 我反复的咀嚼爱的滋味 在欲火的苦涩里锤炼自己的考量 你不是我床头的玩偶 不是我手中的那束玫瑰 不是我任意撥打的号码 不是我任意涂抹的那方天空 因为深爱你
摘 要:鲁迅在小说中创造出独特的“看与被看”的模式,形成视角交错的“聚焦网”,尤其是对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运用,将读者、作者、文本紧密联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余华的《活着》继承这种“聚焦网”,设置两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发展聚焦的先锋性,方方的《风景》创新这种“聚焦网”,以亡灵视角担当第一人称叙述者,设计“叙述者已死”的聚焦创新。这两个文本对阐释“鲁迅式聚焦网”在当代小说中的沿革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