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康区是江西省赣州市辖区之一,被誉为“江西的温州、义乌”,是中国实木家居之都、世界家具集散地,拥有全国第8个内陆双向开放口岸,革命老区中唯一一个“无水港”——赣州国际港。
但这里同时也是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该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的工作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治本之策、以改善基础设施破解脱贫瓶颈,以作风为保障、以小康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减贫之路。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一举摘掉了“贫困帽”,成为脱贫典范。
以党建为引领,统筹各方资源,构筑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南康区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把脱贫攻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坚定不移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坚持以上率下,构筑三级书记抓扶贫格局。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书记抓”与“抓书记”相结合,落实区委主体责任和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区乡村三级的协同推进机制和责任包干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立下军令状,一级抓一级,逐级传导压力。
统筹各方资源,形成“三集中、一边倒”工作态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全员出征”“尽锐出战”和“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的要求,坚持一切力量向脱贫攻坚聚焦,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倾斜,一切工作为脱贫攻坚让路,形成了集中精力狠抓落实、集中人力“尽锐出战”、集中物力财力保障攻坚的工作态势。
落实“党建+”理念,激发脱贫攻坚强大动力。坚持把抓党建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源泉动力,实现党建与扶贫的“双促双赢”。一是加强基层基础,筑牢攻坚堡垒。以完成村级“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加强对新进“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二是抓好教育培训,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全覆盖培训机制,围绕精准扶贫业务知识、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等内容,统筹各部门力量共计举办扶贫相关培训班43期,培训14195人次。三是强化正向激励,树立鲜明导向。坚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以精准为核心,坚持对标对表,推动各项方针政策落地见效
南康区始终严格对标对表中央各项脱贫攻坚方针政策,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更加精准、更加务实绣好脱贫攻坚的“一针一線”,确保高质量脱贫。
聚焦对象精准,做到不漏评、不错退。南康区在脱贫攻坚初期,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准识别上,区乡村三级严把标准关、程序关、复核关,着力扣准精准扶贫第一颗“扣子”,做到了应纳尽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强化贫困户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同时,定期开展已脱贫户、已退出村“回头看”,坚决防止“错退”。特别是在脱贫摘帽之年,通过整村普查、帮扶干部自查、组织力量全区“地毯式”大排查和接受省市督导检查等方式,牢牢把握扶贫对象,做到不漏评、不错退,确保真扶贫、扶真贫。针对脱贫质量不高和潜在返贫对象,有侧重地加大了帮扶力度,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聚焦脱贫标准,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实事求是,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标准,在解决好吃、穿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让贫困群众“应享尽享”各类扶贫政策。近年来,教育资助惠及13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5.3万人次享受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贫困群众个人住院医疗负担下降至10%以下;实施水利扶贫项目1188个,受益贫困群众6.6万人;3.09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拨付医疗救助、临时救助资金5726万元。所有的贫困群众都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安全房,都能够看得起病、上得起学,都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聚焦脱贫实效,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始终坚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脱贫攻坚实效的标准,用心用情推进脱贫攻坚,使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聚焦深度贫困,确保脱贫攻坚整体推进不留盲区;开展扶贫扶志,确保内生动力有提升。
以产业为抓手,强化就业带动,奋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的增收致富,最终还要靠发展产业。南康区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指导思想,打出了一系列产业扶贫“组合拳”,同时通过“产业促就业,培训加就业”,做好“产业+就业”这篇文章,让贫困户可持续增收、高质量脱贫。
注重特色、扬优成势,把家具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最大优势、最强支撑,最大深挖潜力推动脱贫攻坚。2012年南康区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时,南康家具产业已有百亿规模,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作用还不强,辐射效应还不突出。从2013年开始,该区抢抓苏区振兴《若干意见》的历史机遇,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通过“搭平台、育集群,拆转建、促转型,重创新、塑品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短短五年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的重大跨越,2017年达到1300亿元,各类从业人员40多万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最强支撑、最大优势。一是鼓励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在家具重点乡镇和家具产业园区搭建了产业扶贫平台,加大对“扶贫车间”奖补和就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吸纳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在家具企业及配套产业直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为1.35万人,占已就业贫困劳动力总数的33.4%,人均工资每月可达3000元左右。二是把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紧密与家具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家具产业园区、镜坝工业园、龙岭工业园西区等交通便利、就业便捷的位置规划建设安置点,并在家具产业园建立区级易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为贫困户就业、就医、就学提供便利,现已安置919户3899人,实现1250人搬迁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确保搬迁贫困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家具电商帮扶带动贫困户实现创销增收。着力打造以家具为主的电商运营体,2017年被评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开辟贫困户子女电商培训就业渠道,对学费、教材费、食宿费等费用全免,累计培训923人(次),带动445户贫困户创业就业。同时,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电商精准扶贫站点,聘请贫困群众为站点负责人,帮助解决农产品“卖不出、卖不好”的问题。四是组织家具企业深入开展社会扶贫“百千万”工程。按照“村企共建,实现双赢”原则,选派6个商会、协会和38家企业实现对全区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集体经济水平。全区家具企业累计捐资捐物2200万元,帮扶贫困学生2458名,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带动扶贫。充分发挥蔬菜、甜柚、优质稻、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按照“自主干、抱团干”等方式,推进链条式农业产业扶贫。一是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促脱贫。采取奖补和加强农业产业技能培训的办法,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2018年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达2.24万户奖补资金5291万元,覆盖面91%。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带动促脱贫。以高标准农田为抓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1个,联结带动 4504户贫困户增收。其中在贫困村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86人,带动1244户贫困户增收。三是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促脱贫。全区光伏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6681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7%,其中5744户贫困户安装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站,46个“十二五”“十三五”贫困村和2个深度贫困村建设光伏电站带动贫困户287户,7家龙头企业建设光伏电站带动贫困户650户。
广泛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多举措推动实现“一人就业、脱贫一家”。“土地亩产值再高,也不如外出务工收入高”。为推动实现有劳动力的家庭就业增收,有稳定可持续收入,一是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就业技能。采取送培训下乡的方式,对4361名贫困劳动力开展了免费培训,着力讓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二是创建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开发扶贫专岗,托底安置实现就业。累计开发乡村保洁员、生态护林员、乡村公路养护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城乡电商管理员、河道巡查员、木材加工监督员等各类就业扶贫专岗3968个。四是实施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引导就业。2017年和2018年累计69515人次享受交通补贴,发放金额7624万元,极大地降低了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成本。脱贫攻坚以来,全区有4.05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占4.25万贫困劳动力的95.2%。
当贫困渐行渐远,幸福就越来越近。如今,在脱贫攻坚的引领和推动下,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地开花,一件件民生实事破浪前行,无论是贫困村还是非贫困村,无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都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温暖在每个南康人的心中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