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战略工程。
[关键词]小学 德语 把握
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专职教育者,教书育人是其天职,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责任。为了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任务和目标,我觉得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该着力把握好以下“四个学会”。
第一、学会关爱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情感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等。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教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
第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在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能力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的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可是我们许多教师,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其实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此外,在实际班工作中,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先听听他(她)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让他(她)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以及产生的根源。大多数学生往往在老师教育之前,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也有了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再去严厉指责,反而会把事情搞僵。很多学生在犯错误之后,对教师的慈爱和宽厚的态度,会比采取任何办法更有教育效果。
第三、学会欣赏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套用这一句名言“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虽然差生毛病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教师就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
第四、学会赞美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它和表扬不同,它不是当着学生面前的表扬,而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它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实践表明,两个互相仇视的人,如果在背后听到“敌人”在赞美自己,马上就会烟消云散了,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眨眼之间就归于乌有了。老师的倾听是不是假的,老师的欣赏是不是做作出来的,只有当学生听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才会对老师的教育感激,对老师的教育感恩,才会肯定老师的诚意,才会不自觉地在老师的期望方向上,迈出步子。
作为教师,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学生面前中肯地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的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盐”,在做菜过程中放得过少了,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了,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心灵世界。做好教师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这样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完善人格,走向人生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文圣路小学)
[关键词]小学 德语 把握
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专职教育者,教书育人是其天职,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责任。为了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任务和目标,我觉得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该着力把握好以下“四个学会”。
第一、学会关爱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情感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等。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教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
第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在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能力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的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可是我们许多教师,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其实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此外,在实际班工作中,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先听听他(她)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让他(她)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以及产生的根源。大多数学生往往在老师教育之前,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也有了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再去严厉指责,反而会把事情搞僵。很多学生在犯错误之后,对教师的慈爱和宽厚的态度,会比采取任何办法更有教育效果。
第三、学会欣赏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套用这一句名言“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虽然差生毛病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教师就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
第四、学会赞美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它和表扬不同,它不是当着学生面前的表扬,而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它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实践表明,两个互相仇视的人,如果在背后听到“敌人”在赞美自己,马上就会烟消云散了,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眨眼之间就归于乌有了。老师的倾听是不是假的,老师的欣赏是不是做作出来的,只有当学生听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才会对老师的教育感激,对老师的教育感恩,才会肯定老师的诚意,才会不自觉地在老师的期望方向上,迈出步子。
作为教师,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学生面前中肯地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的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盐”,在做菜过程中放得过少了,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了,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心灵世界。做好教师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这样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完善人格,走向人生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文圣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