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作者群的开发及生态维护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120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学术期刊面临稿源与作者源失衡、作者资源生态枯竭的现实困境。作者群生态失衡的原因是学术期刊评价机制使期刊选稿标准异化、学术水平量化指标考核制度使作者科研目的严重异化。开发作者群要提高适应性和增强执行力:准确定位,建立作者基地;借助学术交流载体,搜寻作者;研究业内同行,善“挖”作者;巩固办刊特色,吸引作者。作者资源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既要开发也要涵养。涵养作者资源生态要培植与开发并重,编辑要用真诚“黏合”作者,提高作者群稳定度;增强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延伸服务链条;以培养作者为本,提高作者忠诚度和信任度;同时期刊社也要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避免边保护边破坏。
  关键词:作者群;作者资源;开发;生态;涵养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6—0170—04
  作者简介:王惠,女,领导科学杂志社学术编辑室主任,福建行政学院对外合作培训部兼职副教授(郑州450002)。
  优秀的作者资源是学术期刊生存之本,是决定其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学术期刊必须重视作者资源,不断努力培植和充实作者资源,以作者资源的丰盈来获取精优稿件。然而,目前学术期刊面临着稿源与作者源失衡、作者资源生态失调的现实困境。如何保持稳定而质优的作者群,如何涵养作者资源生态,使期刊与作者实现双赢,是学术期刊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得不理智思考的问题。
  一、学术期刊作者群生态失衡的表现及原因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命体即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借鉴生态学的观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与参与出版的物、人、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期刊生态平衡可具体地理解为出版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功能优化、运行健康及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同[1]。作者群作为期刊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其人员结构是否合理、成果质量是否优秀、后备人员储备是否充足等都会影响子系统的生态平衡,其生态失衡的负效应也会扩延至整个期刊,影响期刊整体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学术期刊作者群生态失衡的表现
  一是现有优质作者资源开发过度。作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研究“瓶颈”,科研成果也有产出的高峰期和低潮期。对此,学术期刊要正确认识作者资源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不能因多次约稿无果就对作者产生意见,甚至认为作者另投高枝;也不能因收到作者质量一般的稿件不主动交流,而是草率地弃之不用,甚至给作者贴上“江郎才尽”的标签。这种“实用主义”的作者资源开发理念,将会造成期刊与作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使作者的信任度、期刊的社会美誉度下降,导致期刊的生态环境恶化。
  二是后备作者资源储备不足。学术期刊考虑到市场和作者群,不得不去追求论文的转载率、引用率,而作者的名气越大、身份越高,论文被转载和引用相对来说就更容易。[2]因此,学术期刊在对年轻作者群的培养上缺乏动力。年轻的学术研究者经常因身份原因在投稿时受到歧视,这已俨然成为期刊选稿的“潜规则”。年轻作者群发展空间狭隘,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梯次发展,造成科研成果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缺失。同时,学术期刊对年轻作者群开发乏力,后备作者资源储备不足,会直接影响期刊作者资源的新陈代谢,致使其后续发展缺乏能源供给。
  三是遭遇“劣币驱逐良币”困境。核心期刊的吸引力,使得一些并不完全符合期刊选稿、用稿标准的稿件因金钱、权力等多种因素被采用。而被“驱逐”走的优秀科研成果,多是自由来稿。虽然这些作者当前的科研能力稳定性不足,但是他们思想活跃、观点新锐、生长性强,具备作为学术期刊后备作者资源的潜质。如果长期被忽视、被替代,作者资源就会慢慢流失。
  (二)引发学术期刊作者群生态失衡的原因
  1.学术期刊评价机制使期刊选稿标准异化
  当前,评价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标尺主要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布拉德福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现在核心期刊评价的体系主要是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大版的CSSCI来源期刊和中科院的CSCD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既为图书馆(室)优选期刊、节省经费、指导读者阅读提供参考依据,也为科研管理和科研机构扩大影响、社科及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然而,随着核心期刊学术价值的凸显,其作用也呈现出了“泛化”的趋势。核心期刊被不恰当地扩大了“作用”的外延,造成论文质量评价的混乱现象,不仅误导了作者、读者,并且严重危害了学术界特别是期刊出版界[3]。
  学术期刊能否进入“核心区”,直接关系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只要期刊被评选为核心期刊,那么稿源就会纷至沓来,源源不断,作者也趋之若鹜,期刊根本无需发愁作者资源。但如果没有被评选上核心期刊或者被淘汰出核心期刊的队列,那随之而来的就是优质作者资源逐渐枯竭的残酷现实。进入核心期刊队列是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肯定,既是一种荣誉,也在无形中给期刊带来了压力。尤其是保核心的压力,使期刊在选稿上更加“势利”,依据转载率、引用率等来选稿,造成作者身份、作者单位重于学术质量的现象。
  2.学术水平量化指标考核制度使作者科研目的严重异化
  核心期刊原本属于文献工作的范畴,只是参考工具,但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学术成果申报、鉴定,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科研、人事部门的科研成果统计等工作中。核心期刊俨然成为一种超级评价尺度,与学术研究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据了解,目前在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已成为科研成果考核的“硬指标”。
  因此,没有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在科研评价时就会被想当然地视为是低质量的,作者自然也无缘津贴、奖励、荣誉。这种“以刊论文”现象,使科研工作的目的严重异化:有的作者不是把心思用在创新学术成果、创造学术精品上,而是集中精力研究核心期刊的用稿特点上,然后精心打造、量体裁衣订制学术文章,以期能够入期刊编辑的“法眼”,进而早日刊发;有的作者尤其是一些名气不大、身份不高的作者,宁愿千方百计拉关系、走偏门以求在核心期刊上刊发,也不愿意把自己高水平的心血之作交给非核心期刊发表。   可见,学术期刊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必须开发具备独有性、优势性和稳定性的作者资源。
  二、开发作者群要提高适应性和增强执行力
  “内容为王”,说明了作者群对于期刊发展的重要性。学术期刊要有学术个性,就一定要开发符合自身期刊定位的作者资源,以作者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来打造期刊在学界的地位,进而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赢得生存的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作者群,笔者认为要从提高开发方法的适应性和增强落实的执行力上下工夫。
  1.准确定位,建立作者基地
  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优化队伍建设是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法宝。定位决定着期刊发展的方向。办好学术期刊最重要的是办刊人明确自己的定位:期刊要侧重的是哪些学科?在聚集作者方面的优势在哪里?属于哪个学术圈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发作者。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对全国高校学术研究中心和专业科研院所的普查,搜寻与期刊研究方向契合度高的研究基地,并与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建立这种合作关系,打破原来双方简单的编者——作者关系,而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同盟。期刊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向研究基地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协助研究者出新成果,同时,又营造了一种学者专心致志做学问的环境,研究者不必再为刊发文章而量体裁衣搞学术“定制”,也不必为无处发布学术成果而担心,尤其是对于青年研究者而言,期刊靠学术质量而不是靠学术荣誉的用稿标准,更助其在学术研究上踏实奋进。
  2.借助学术交流载体,搜寻作者
  目前,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一些专家学者的相关学术信息也会公布。另外,网络还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评论以及新闻报道等。可以说网络是个聚宝盆,关键看期刊编辑有没有一双发现的“慧眼”。期刊编辑要有在网络中掘地三尺的劲头,使用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通过信息间的关联性,来了解作者的动态,掌握作者有关信息。相对于网络这个“聚宝盆”,学术研讨会则是一个学术成果的集散地,是经筛选过的“金砂”,只需再提炼了。编辑要结合期刊研究方向,关注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和讨论的各种问题,从中发现好的选题、找到合适的作者。这种开发作者的方式比较常用,有效率,效果好。
  3.研究业内同行,善“挖”作者
  在这里,“挖”的意思主要是挖潜,挖掘作者的潜能或者作者学术成果中的潜在价值,进行二次或者多次开发。期刊是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因而编辑是个开放性工作,不能关起门来办刊,尤其是编辑更不能坐等来稿,而要多学习同类期刊,带着研究的态度,从中发掘有用信息。例如,一篇文章中的某个论点、观点,作者在文章只是点到了,还没有深入论述,那么就可以与作者联系,交流想法,约请作者就这个论点重新开题进行研究。编辑在浏览其他期刊时,不仅要研究作者、研究风格、研究学术价值,还要研究其他期刊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掌握同行的刊文信息,编辑可以很快锁定目标作者,在有限的资源中进行深度开发。另外,因为熟知作者的学术研究状况,编辑在与作者的交流中能占据主动,约请作者写某些方面的文章也会方向明确。尤其是那些深陷学术研究思维中的作者,当遭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时,如果能遇到一个“内行”编辑的提点或者思想交流碰撞,必会产生遇到知音的感觉,与编辑成为朋友、成为编辑忠实作者也就自然而然了。
  4.巩固办刊特色,吸引作者
  以“真方法、真问题、真学问、真文章”为办刊理念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其刊发15000字以上长文章的学术风格,在业内独树一帜,吸引了不少有研究实力、潜心做学问的学者。虽然目前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还不是核心期刊,但是它每期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认可和好评。在当前浮躁的学术研究氛围下,数量替代质量大行其道,学者学术水平和成果是以数量多少来评价的,至于质量则是无法真实评价的。然而,被众多成果充斥着的学术海洋中,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还是那些真学问、真文章。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的成功,就说明期刊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用特色吸引、凝聚有特点的作者。有的期刊以观点新锐为特点,有的期刊栏目别具匠心,有的期刊专门为年轻作者开辟平台,总之,特色就相当于期刊的标志,使其在作者资源竞争中,获得作者多看一眼的机会,因此期刊必须下工夫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来吸引作者。
  三、涵养作者资源生态要培植与开发并重
  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不断有能量和物质的输出输入。作者资源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既要开发也要涵养,两者之间动态平衡失调,必将导致作者资源枯竭。对作者资源的开发和生态涵养的水平、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
  1.用真诚“黏合”作者,提高作者群稳定度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被尊重的需要是人较高级别的精神需求。真诚地对待他人,是体现对他人尊重的前提。中国社会是一个注重感情的人情社会,感情是黏合剂,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相融并保持稳定。提高作者群的稳定度,得到作者全力支持,编辑首先要真诚对待作者。编辑在与作者交往中要主动与其做朋友,把感情投入在平时的交往交流中。当看到自己认识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刊发后,要主动与他们联系,表示祝贺。对科研成果突出的学者多鼓掌喝彩,对遭遇研究瓶颈、一时无成果的学者多鼓励提点,而不能急功近利,以“有用论”来指挥自己的行为。作为编辑还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努力提升自己与专家学者交流的能力,不说外行话,能与专家学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共鸣。
  2.增强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延伸服务链条
  编辑作为读者、作者之间的桥梁,要热情帮助作者,与作者建立工作关系甚至私人朋友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作者服务。《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中形容编辑是一群热情地献身于工作,富于爱心的专业人士,他们关怀作者,愿意全力以赴,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容。[4]这也是编辑为作者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编辑为作者服务,表现在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自由投稿的作者经常会发E-mail或打电话咨询关于投稿要求、发表周期、学术格式和投稿方式等问题,对此编辑要认真对待,耐心地给予答复。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作者对期刊的信任感,强化投稿意愿,而且也能在与作者交流中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对于约稿作者,编辑应该保持与作者的经常沟通,让其了解稿件进展情况。尤其是对稿件在审稿阶段各级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可以反馈给作者,使其及时完善和修正。在稿件编辑过程中,编辑服务作者体现为充分尊重作者,保持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学术观点,只需要尽量把稿件中的文字、语法、逻辑、知识等常规差错率降到最低点,而不能大刀阔斧地删改,使文章失去了鲜明的个性。文章刊出后,不是向作者寄送杂志和稿费后就完事大吉了。编辑还要延伸服务链条,既要经常与作者沟通,了解作者的研究动态,表达希望作者再次投稿的意愿;也要向权威的转载机构推荐优秀文章,提高文章的学术影响力;还要向相关学科的知名网站推荐,提高文章的阅读频次。   3.以培养作者为本,提高作者忠诚度和信任度
  培养作者对期刊来说,就相当于通过植树育林来涵养水源。这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难见实效,但是期刊自己培养成熟的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是最高的。有些作者有思想火花,但不善于总结和提炼。假如编辑不认真审读稿件,就很难发现那些隐藏之深的思想“金子”,优秀的学术成果也就无法面世。编辑遇到这类“用之困难、弃之可惜”的稿件,要主动与作者沟通,帮助和指导作者重新调整文章结构,完善内容,突出新思想、新见解。这些在期刊编辑帮助下成长成熟起来的作者,无疑会成为期刊忠实的作者。编辑对一些确实不能采用的稿件,向作者退稿时也要注重方法艺术,而不能一退了之。现在不少期刊社都在投稿说明中规定:来稿三个月未刊发,请自行处理。在稿源供大于求的期刊界,期刊社因为人员紧张,做出这样的要求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却在无意中破坏了作者资源的生态。这些作者是处于生长期的小树,有着涵养水源的作用,如果被砍伐掉,森林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不能维持,必然导致生态失衡。因此,期刊在稿件处理上,对质量达不到发表要求的稿件退换作者时,要做到“退稿不退人”[5]。编辑要将审稿意见转达给作者,既要明确指出稿件存在的问题,又要注意语言策略,并鼓励作者再次投稿。编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会使作者产生被尊重的心理感觉,对期刊的忠诚度和信任度会随之增强,自然也会起到留人、稳人的作用。
  4.构建科学管理制度,避免边保护边破坏
  期刊社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护作者资源生态的“法规”。用制度约束远比靠个人自觉更能保持工作的延续性,提高工作成效。在期刊社工作管理制度安排下,编辑的审稿、编校、退稿、联系作者等工作与会计的核对邮汇稿费及发行部门的邮寄样刊等工作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作者服务。保护作者资源生态是期刊社的整体工作任务。期刊社要构建科学管理的制度,涉及编辑、管理等各环节,比如,规定送稿时间、校对时间,规范审稿程序、校对程序、编后工作程序,制定稿件送审标准、各校次差错标准等。编辑无意中的一些行为,如回复作者敷衍、语气生硬,作者多次催要样刊无果等都可能会影响作者的投稿热情,降低作者对期刊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期刊社也会因此面临优质稿源流失、新稿源开拓不畅的困境。只有大家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给作者留下期刊社团结、积极向上的印象,有效避免边保护边破坏的现象发生。
  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发展态势下,期刊必须注重涵养作者资源生态:对已有优质作者资源要实施保护性开发,既要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又要给其休养生息、补充能量的时间;对年轻的、有潜质的作者资源,要实施生长性开发,既要悉心培育、适度开发,又要给其慢慢学习、积累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整个作者资源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才能为期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参考文献
  [1]何晓林.时代呼唤生态出版[J].中国出版,2006,(2):42—43.
  [2]夏守智.本科生发论文屡遭歧视,国内学术刊物应反思[EB/OL].红网,http://hlj.rednet.cn/c/2012/05/12/2611524.htm
  [3]张和仕.试论核心期刊作用的泛化——兼论学术论文质量评价[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3,(3):69—72.
  [4][美]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5]孟建安.略论编辑退稿的语言策略[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1):97—99.
其他文献
印度制浆造纸研究所科技人员研究了应用表面活性剂对制浆与减轻污染负荷的影响,用DCA-100(蒽醌(AQ)+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IGSURF-1206(混合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RDCA-1000(非离子型
20多年前,当胡年丰教授提出在国内研发新型产品“钢丝绳隔振器”时,除了中科院力学所张强星、田千里等教授支持外,几乎没有人认同该产品技术的应用价值。但这并没有改变一位教授
2010年11月20日至21日,由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冯友兰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冯友兰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纪念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D683系列船用柴油机是根据国内外各种高速船用柴油机的需要和船艇的特点,设计和研制的高速轻型、低排放、低噪声、节能型高功率柴油机。该系列船用柴油机的功率从110~258kW(150~3
近日,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又传捷报,通过一年零一个月的奋战,杭发公司萧山新厂区首台发动机产品18日上午正式下线。
化控栽培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新兴技术。大豆采用化控栽培,可以调节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花保荚,提高产量。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
一、五料面的制作:大茴、小茴、红扣、肉扣、白志,丁香、干姜、草扣、草果、三奈、碧拨、千里香各一两、花椒、桂皮、桔皮各二两放在一起打碎成粉备用。
以MATLAB6.5为工作平台,设计了基于模糊逻辑工具箱的类模糊控制器,编制了变尺度混沌算法的优化程序,建立了水翼艇可调桨推进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通过对模糊控制器系数优化,并将优
河南省哲学学会2013年年会于2013年9月26日至28日在河南安阳举行。会议由河南省哲学学会主办,安阳师范学院承办。来自全省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庆祥教授做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思路的哲学梳理》的学术报告。
病案举例:有一名教师.她退休后外出旅游时.因所坐旅游车一路颠簸,车行到半途,感到后腰疼痛不止.不得不终止旅行。到医院检查.竟是腰椎压缩性骨折,病因是重度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