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避免;合作学习;误区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07—0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这种学习模式的作用,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笔者认为,准确理解合作学习的理念,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
1.将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而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交头接耳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让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有些教师上课开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若无其事地在各小组间走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状态。
3.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积极性高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即少数人滔滔不绝,多数学生人云亦云。
二、避免合作学习走入误区的几点做法
1.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小组由4~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教师课堂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有事可做。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验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定每位成员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2.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检验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并将检验结果同激励性评价结合起来。
3.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生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实现。
4.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07—0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这种学习模式的作用,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笔者认为,准确理解合作学习的理念,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
1.将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而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交头接耳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让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有些教师上课开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若无其事地在各小组间走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状态。
3.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积极性高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即少数人滔滔不绝,多数学生人云亦云。
二、避免合作学习走入误区的几点做法
1.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小组由4~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教师课堂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有事可做。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验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定每位成员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2.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检验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并将检验结果同激励性评价结合起来。
3.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生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实现。
4.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