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方言把“下”念“ha”,“下楼”说成“哈楼”,“下基层”读作“哈基层”。众多关中方言当中,有一个词的使用频率特别高——“下数”,关中人读作“哈数”。意为规矩、规定、讲究、标准、原则等等,也可以理解为“分寸”或“度”。为了方便阅读,本文当中统称为“哈数”。
在陕西,东起潼关,西到宝鸡,八百里秦川,经常会听到长辈训斥晚辈:“这崽娃子,不懂‘哈数’。”估计这年轻人,办事不懂规矩,给长辈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十多年前,初次去妻子家,饭桌上,我就给老丈人留下了一个不懂“哈数”的印象。
那时与妻子谈恋爱,老丈人态度很勉强,总觉得把女儿从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咸阳市杨凌区嫁到干旱半干旱的北部乾县,有点太委屈女儿。在这种情况下,我极力想好好表现,让老丈人打消顾虑。有一天,妻子约我与她的家人一起吃饭,席间,我双手端起酒杯,起身给未来的老丈人敬酒。越是想好好表现,越容易紧张,结果双手颤抖,话不利索,最要命的是碰杯时我的酒杯高出老丈人酒杯一点点。而我当时过于紧张,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是事后妻子悄悄告诉我的。第二天,妻子传话来,他爸对我的印象是——“这娃不懂哈数”。
听了这话,我沮丧了好几天。后来,为了消除这个不好的印象,工作上我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生活中处处留心细节,时时在意礼节。最重要的是在妻子家人面前,努力表现为一个懂“哈数”的人。最终,我赢得了老丈人的信任。
杨凌人康克俭先生在新疆工作多年,有一次去一家陕西人开的岐山面馆吃臊子面。面端上来后,他吃了两口,对老板娘说:“面薄、劲道、汤酸、辣香,就是有一点需要改进——臊子肉太少。”康先生让老板娘多加一份臊子肉,他多付一份肉钱。老板娘不同意,好说歹说都不行。“为啥不行?”康先生十分不解。老板娘说:“不行就是不行,赶早做多少臊子,擀多少面,那是有哈数的!”
一碗面吃得康先生又气又笑,感叹陕西乡党做生意不灵活,太死板。据说两年后,康先生再去吃面时,那位强调“哈数”的老板娘想家,回岐山了,她的儿子管理面馆。这一次,康先生如愿以偿,臊子面里面多加了一份臊子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中小伙子谈对象,要给女方家配“四色礼”,这是“哈数”;婚后回门,新女婿会带一名本门子侄一同前往,到了丈人家,老丈人和丈母娘都要给带去的小孩红包,大小无所谓,但是必须有,这也是“哈数”。若是大人们忘了给小孩红包,新媳妇的公婆会嘲笑她娘家人不懂“哈数”。在这个层面上,“哈数”所体现的更多是传统礼数。
如今,“哈数”在关中仍然被频繁使用,懂“哈数”不懂“哈数”,有“哈数”没“哈数”,成为关中人判断人或事的基本标准。老一辈人教育下一代:凡事要讲“哈数”,做人要懂“哈数”,工作要守“哈数”,遇事心里要有“哈数”。“哈数”意识代代相传,已经潜移默化到关中人的灵魂深处。
当然,讲“哈数”也不能墨守成规,对于陈规陋习要坚决唾弃。许多方面,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需要年轻一代的关中人不断创新,最好能赋予“哈数”更多的新意。
在陕西,东起潼关,西到宝鸡,八百里秦川,经常会听到长辈训斥晚辈:“这崽娃子,不懂‘哈数’。”估计这年轻人,办事不懂规矩,给长辈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十多年前,初次去妻子家,饭桌上,我就给老丈人留下了一个不懂“哈数”的印象。
那时与妻子谈恋爱,老丈人态度很勉强,总觉得把女儿从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咸阳市杨凌区嫁到干旱半干旱的北部乾县,有点太委屈女儿。在这种情况下,我极力想好好表现,让老丈人打消顾虑。有一天,妻子约我与她的家人一起吃饭,席间,我双手端起酒杯,起身给未来的老丈人敬酒。越是想好好表现,越容易紧张,结果双手颤抖,话不利索,最要命的是碰杯时我的酒杯高出老丈人酒杯一点点。而我当时过于紧张,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是事后妻子悄悄告诉我的。第二天,妻子传话来,他爸对我的印象是——“这娃不懂哈数”。
听了这话,我沮丧了好几天。后来,为了消除这个不好的印象,工作上我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生活中处处留心细节,时时在意礼节。最重要的是在妻子家人面前,努力表现为一个懂“哈数”的人。最终,我赢得了老丈人的信任。
杨凌人康克俭先生在新疆工作多年,有一次去一家陕西人开的岐山面馆吃臊子面。面端上来后,他吃了两口,对老板娘说:“面薄、劲道、汤酸、辣香,就是有一点需要改进——臊子肉太少。”康先生让老板娘多加一份臊子肉,他多付一份肉钱。老板娘不同意,好说歹说都不行。“为啥不行?”康先生十分不解。老板娘说:“不行就是不行,赶早做多少臊子,擀多少面,那是有哈数的!”
一碗面吃得康先生又气又笑,感叹陕西乡党做生意不灵活,太死板。据说两年后,康先生再去吃面时,那位强调“哈数”的老板娘想家,回岐山了,她的儿子管理面馆。这一次,康先生如愿以偿,臊子面里面多加了一份臊子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中小伙子谈对象,要给女方家配“四色礼”,这是“哈数”;婚后回门,新女婿会带一名本门子侄一同前往,到了丈人家,老丈人和丈母娘都要给带去的小孩红包,大小无所谓,但是必须有,这也是“哈数”。若是大人们忘了给小孩红包,新媳妇的公婆会嘲笑她娘家人不懂“哈数”。在这个层面上,“哈数”所体现的更多是传统礼数。
如今,“哈数”在关中仍然被频繁使用,懂“哈数”不懂“哈数”,有“哈数”没“哈数”,成为关中人判断人或事的基本标准。老一辈人教育下一代:凡事要讲“哈数”,做人要懂“哈数”,工作要守“哈数”,遇事心里要有“哈数”。“哈数”意识代代相传,已经潜移默化到关中人的灵魂深处。
当然,讲“哈数”也不能墨守成规,对于陈规陋习要坚决唾弃。许多方面,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需要年轻一代的关中人不断创新,最好能赋予“哈数”更多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