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打开文言文宝库的金钥匙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主要考点之一。由于广东高考卷中文言文的分值逐年增大,所以很多师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更加关注。但效果并不明显,一直以来全省考生得分率偏低,这给广大师生一个质疑:传统的以枯燥乏味的文白对译和繁琐的语法分析能否适应新的要求?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高考考查情况,笔者认为文言文的诵读非常重要,它是检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对此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诵读可以品味到语言美和培养审美意识。
  高中课文所选文言文章都是精品,有的句子富有阴柔之美,有的句子富有阳刚之美,朗读背诵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比如朗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文美、词优、意深。作者采用急雨的喧嘈和私语的低诉,莺语的间关,流泉的幽咽,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构成了粗重、轻细、宛转、流利、激越、凄清等一系列的音乐形象,并且借琵琶曲表达了主人公的情和志。通过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入境生情”。同时,达到了“情理结合”,使学生由“感情”逐步深化为“明理”。事实证明,在课堂上,综合运用朗读的教学方法,拨动学生心灵之弦,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引导他们从文言作品中去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萌发他们的美感。我们在学生萌发美感时要给予适时引导,而要在课堂上将审美气氛保持到底,还必须在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使学生既时时感到自己处在文章美的境界之中,又能跳出来,从审美的角度观察这个能使自己陶醉其中的境界。
  其次,诵读,是领会课文内容、观点和作者情感的一把钥匙。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明其义。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把文言课文读懂了读通了,并在内容的理解上下点功夫,然后才能进行初步的鉴赏。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反复诵读。例如《陈情表》一文,笔者先让学生自读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然后进行诵读:指名朗读课文、教师作朗读示范、集体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略知字词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掌握文章内容,体会到作者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
  再者,诵读,是积累文言词语的重要手段。
  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目前,学生的文言水平普遍不好,看不懂简短的文言语段,不会做浅易的文言阅读题,甚至连学过的词句都不知出处,这都是不注重诵读的结果。
  因此要反复诵读,注重积累,积累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如看到文言实词“名”,就会想到《石钟山记》的“而独以钟名,何哉”;看到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就会想到《赤壁赋》的“客有吹洞箫者”。读得多,才能记得住,懂得知识迁移。
  最后,诵读,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
  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的敏感性,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悟。良好的语感,是反复诵读、长期积累形成的。兹录一则教学实录,权作说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字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复更射,终不能入。(朱光潜《咬文嚼字》高中《语文》第二册2000年版)作者对此改动评述: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人的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可以提示学生细读数遍,再论两段文字的优劣。读毕有浑然不觉者,也有认为王若虚改文简明扼要的;可以再提示,比较两段差异,再读。学生读罢,定然明白其中主要差异在于原文“复”词叠加和句末有“也”、“矣”两个语气词,然后顺势提示,将这些变化读出来。
  学生个别朗读,可以要求朗读者说说朗读处理的理由,学生会悟出,前一“复”字,宜短促,以验证“中石没镞”的原因,心情急切;后一“复”字宜舒缓,以示失望;“也”、“矣”均宜长声,前者表示“原来如此”而恍然大悟,后者表示“不得其解”的纳闷与怅然。至此改文“索然无味”之因所在,学生经过了这番“细心玩索”也自然得见分晓,尤其是可以借此明白“咬文嚼字”的方法和途径,但教师不是以自己的诵读昭示于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漫读,适时适度地点拨、引导,不只使他们明白诵读的效果,而且在于诱发其求知冲动,唤起其语言悟性,以祖国语言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吸引他们,以达到在诵读中求索、求知的效果。
  (责编 李 晔)
其他文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但在广大的农村,课程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应尽可能充分地开发我们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来丰富语文的课堂。    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1.通过《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
在分析传统考核方式弊端基础上,提出新的高职数学考核模式:课堂教学(40%)+数学素养(30%)+期末(30%),加大过程性考核比例的同时,增加了答辩式考核、论文式考核等数学素养考核
高中教材中平面向量的学习,给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带来了新的思维捷径,许多难题可以用向量轻易解决,向量与平面几何的结合近年来已逐渐成为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笔者通过对有关问题研究,发现构造三角形重心的向量条件,可解决一类与之相关的面积问题,现探讨此类问题解决方法如下: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及实验室检验。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GB/T4789—2003进行。结果:患者22人,其中6人肛拭检出副
目前工作场所空气中氰化物测定采用的方法为异菸酸钠-巴比妥酸钠比色法,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显色剂的原因,显色反应产生的颜色不明显,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很差,测定结果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在信息化数字技术背景下,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也相应增多。因而培养和提高学生
目的:评定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砷的测量不确定度,用于定量说明测定结果的可信程度。方法:应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理论,结合实验方法,确定和计算测定过程各不确定度分量,分析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砷的不确定度。结果:得出该法测定水中砷含量为17.28μg/L时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50μg/L;不确定度最主要的来源是绘制工作曲线中产生。结论:测量不确定度与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同时给出,才能说
在实用型高校中传统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不能满足课程要求,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教学质量,故笔者主要探索基于输出驱动教学的基本流程,将创客学习应用于实用型高校英语
谐波是电网中的元件产生的附加波形,谐波的损耗能直接反映电网的质量,谐波的危害会影响到电网及设备的安全,介绍一种新型谐波抑制措施,通过分析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