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股迎来政策最强音。
8月10日,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指出,“信息消费是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速、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對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新时期提振国民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有利于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实现供需新平衡,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普惠社会民生。”同时,《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到15万亿元”的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的发布,突出了信息消费对于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表明政府对于信息消费的高度重视。《行动计划》从供给、消费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助力信息产业未来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同日,工信部还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下称“《实施指南》”),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鼓励各地加快推动开展云上创新创业,支持各类企业和创业者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而在此前的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务院决定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调整为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任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4个重要部委和科研单位的主要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及重大政策;讨论、审议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项目;协调国务院各部门之间及部门与地方之间涉及科技的重大事项。
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成立,将自上而下产生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对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产生重大意义,在国家政策层面彰显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心和意志。而随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科技兴国战略获得了顶层设计的支持,相关政策、战略有望落地。
招商证券表示,新科技已成为提高供给质量的主要发力领域,信息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供给质量成为重要任务之一,新科技、新领域成为主要发力领域;从需求端来看,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达78.5%,创了历史新高,大幅高于2017年同期的63.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信息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以“智能革命”为代表的科技领域从2019年开始将会迎来“三年科技上行周期”——三年技术上行周期,叠加政府科技三年投资周期,叠加未来三年的并购上行周期。当前,优质科技标的应该考虑逐步加大布局力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半导体等都是重点布局的领域。
近期以来,科技兴国政策不断加码,政策信号确立。
7月8日,《人民日报》正版刊登科技兴国内容,中国科技政策的坚定信号基本确立。7月1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全面强调科技兴国战略,主要包括: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调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要求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而在此前的2017 年7 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为了体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应有的经济价值,研发支出不再作为成本扣除而被纳入GDP,类似于企业研发投入的资本化。同时,淡化GDP增速目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也是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宏观经济的核心。落实到地方,各地方政府也频频表态要更注重GDP质量上的增长,尤其是创新类GDP的发展状况。
此后,随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成立,包括《行动计划》在内的诸多政策出台已是水到渠成。
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表示,信息消费作为重要的新兴消费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据测算,2018年上半年,中国信息消费规模达2.3万亿元,同比增长15%,是同期GDP增速的2.2倍,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但是,中国发展信息消费也面临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部分地区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消费环境有待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对此,《行动计划》提出了五大目标:消费规模显著增长(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拉动相关领域产出15万亿元)、覆盖范围惠及全民(到2020年98%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和4G网络覆盖)、载体建设稳步推进(打造区域性信息消费创新应用高地)、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消费环境日趋完善(努力实现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行动计划》还提出了四大行动,包括: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供给创新水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提升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音响等各类终端产品的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加快新型显示产品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突破新型背板、超高清、柔性面板等量产技术,带动产品创新,实现产品结构调整;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形成平台相关标准,支撑高度自动驾驶(HA级);培育行业信息消费支撑服务,积极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建设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垂直电商平台,到2020年,实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60%。 招商证券认为,《行动计划》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出发,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供给质量成为重要任务之一,新科技、新领域成为主要发力领域;从需求端来看,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达78.5%,创历史新高,大幅高于2017年同期的63.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信息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具体来说,信息产品已经从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扩展到智慧家庭、智能汽车等终端产品;信息服务从语音通信转向数字内容、应用服务等多种服务形态,甚至包括云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政策对信息消费定位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位置,已成为提振国民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消费需求总量快速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8.5%,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而信息消费作为重要的新兴消费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逐渐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抓手。
事实上,《行动计划》并非第一次提及信息消费政策,是对2013年和2017年发布的相关文件的延续和落实。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下称“32号文”),提出了在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消费需求、公共服务信息化等方面促进信息消费,并要求“‘十二五’后三年平均增速达 20%”。根据工信部官网数据,信息消费规模由2013年的2.2万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9万亿元,年均增幅高达21%,为同期最终消费增速的2.4倍,达成上述目标。
此后的2017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下称“40号文”)对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快突破发展瓶颈。一方面,从供给端着手,扩大有效供给,提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另一方面,从需求端发力,扩大信息消费覆盖面,让更多人民群众都能用得起、用得惯、用得好信息消费,共享技术发展成果。
整体而言,相比32号文,40号文对于信息消费总体要求上更加强调创新驱动、需求拉动、协同联动,打造信息消费升级版;供给端对于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的要求迈上了新的高度;需求端更加强化扩大信息消费覆盖面;同时保障措施更加完善。
此次《行动计划》提出,信息消费未来年均增速为11%以上,到2020年,规模预计达到6万亿元,而这已是40号文中设立的目标。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干扰,假设未来GDP的增速保持在6%的中枢水平,据此推测,信息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信息消费变化/GDP变化)将从2017年的9.61%进一步上升到2020年的11.03%,信息消费对GDP贡献也将由2017年的0.54%增长到2020年的0.62%。
从投资角度看,本次《行动计划》明确了四大着力点: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提质行动(涉及领域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车、高清终端设备等)、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涉及领域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消费者赋能行动(涉及领域包括4G、5G、光纤覆盖)、信息消费环境优化行动(涉及领域包括网络安全等),涉及的相关领域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招商证券认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信息消费规模的重要前提。本次《行动计划》设立四大发展行动,其中之一为信息消费赋能行动。该行动指出要“持续推动基础设施提速降费”,并为中国未来三年网络建设指出明确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5G、云计算以及IDC、物联网、光纤光缆等有望从中受益。
其中,本次《行动计划》中,涉及5G的部分包括“加快推進第五代移动通信(5G)标准的研究、技术试验、推进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确保启动5G商用”。对比2017年8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对于5G商用的措辞从之前的“力争”变为“确保”,体现出了国家发展5G的决心。
5G是十年一遇的通信产业升级大机遇。5G拥有核心需求和客观经济效益,将人、事、物的连接需求抽象为三大类场景,将能够满足智能家居、超高速通信、超高清视频、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VR/AR/MR等所有领域的规模部署和应用创新的需求,并有望掀动ICT又一波新浪潮。此外,5G的建设和运营将大幅带动经济总支出、就业机会,提升经济活力。
根据中国信通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2030年5G间接拉动的GDP将达到3.6万亿元。按照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测算,2020年,5G间接拉动GDP增长将超过4190亿元;2025年,间接拉动的GDP将达到2.1万亿元;2030年,5G间接拉动的GDP将增长到3.6万亿元。十年间,5G间接拉动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
据东吴证券预计,2030年电信运营商流量收入所产生的GDP约9000亿元,占当年5G对GDP总贡献的31%,各类信息服务商提供信息服务将产生约1.7万亿元的GDP,占当年5G对GDP总贡献的58%。
面对5G和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可观机遇,各国政府都积极推进,不断加码相关政策。中国也自上而下,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5G有望成为中国核心技术的突破。中国在经历“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后,5G进展已经处于全球领先位置——计划是2018年规模试验、2019年预商用、2020年规模商用,有望在2025年前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 5G市场。 招商证券表示,2018年6月,随着独立组网标准的冻结,全球5G商用正式进入冲刺阶段。标准之后,围绕5G频谱的划分成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2018年上半年以来,包括韩国、英国等在内的主要国家已相继完成5G频谱的拍卖工作,预计下半年至2019年包括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有望陆续完成5G频谱划分的相关工作。工信部早在2017年年底全球首发5G中低频段频谱规划,预计在全球主要国家加速推进5G商用的背景之下,中国频谱划分工作有望于下半年实现落地,并推动5G商用稳步前进。
5G产业链包括天线、射频、通信设备、光模块、光纤光缆和网络运维等环节。按照申万宏源的测算,中国三大运营商5G总投资有望超过1.3万亿元,相较于4G时代增长超过60%。每个产业链环节的投资占比不同,其中,通信网络设备占比最大,达到近40%,基站天线、射频、光纤光缆和光模块的投资占比分别为3%、10.6%、3.3%、4.6%。
通信网络设备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无线、传输、核心网及业务承载支撑等系统设备,通信网络设备占5G总投资近40%。依据运营商测算,在4G系统中通信网络设备的投资超过了4000亿元,申万宏源预计5G基于SDN/NFV重构的网络架构,将形成硬件设备和软件定义化解决方案两大部分,实现进一步降价,但由于承载业务和支撑的基站数较4G有明显增加,预计整体投资将增长30%,投资总额将超5000亿元。
申万宏源认为,通信网络设备作为5G投资的核心环节,投资周期较长,预计5G建设前4年期间(2020-2023年)均会有较大规模的投资,2021年随着宏站和小站双双放量提升预计会达到峰值。
而从产业链受益先后次序来看,申万宏源认为天线与射频模块将率先受益。基于5G基站数量的关键假设(宏站和小站数量分别以320万座和640万座计算),申万宏源测算,天线部分预计总投资416亿元,射频部分预计总投资1472亿元,两者合计近2000亿元。
由于运营商进行规模部署网络前,设备商需要首先进行天线射频的集采和集成。结合4G经验来看,射频天线企业往往在牌照发放后业绩开始有所表现,申万宏源认为2020年起天线行业将会迎来爆发。
5G在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创新,也为线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光纤光缆领域,随着全球范围内光通信改造需求巨幅攀升,光纤光缆需求也将持续上扬。据市场研究机构 Research and Market的分析师预测,2017-2021年全球光纤市场将以年复合增率11.45%增长。据测算,5G的C-RAN架构将导致光纤光缆的需求大规模增加,考虑到光纤复用情况,未来三年5G对光纤光缆的需求至少达到6亿芯公里,近千亿元市场空间,是4G的3-4倍。
除了5G无线网络,光纤光缆的投资还需重点关注家庭宽带及传输网的需求情况,本次《行动计划》也要求继续深入落实“宽带中国”战略,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光纤宽带深度覆盖。这也将进一步拉動光纤光缆的需求。
申万宏源表示,5G天线通道大幅增加,以及应用场景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作为光电转换环节的高速光模块升级趋势确定。4G时代采用的前传光模块为6G/10G,5G前传网络将采用25G/100G的光模块,回传采用100G/200G 甚至400G光模块。
光模块升级带动投资增长,无论从数量还是从价格上相对于4G时代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申万宏源预计无线网光模块投资超600亿元,为4G时代数倍,是5G时代弹性最大的产业链环节之一。从时间来看,2020年,随着5G大规模商用建设,光模块开始放量增长,到2022年小站和宏站均迎来高峰建设,光模块需求达到峰值,远超4G需求。
因此,申万宏源表示,从5G产业链投资角度,建议重点关注主设备(受益最大)、光模块(弹性最大)、光纤光缆(估值优势最大)、基站天线与射频(最先受益)等环节;在投资时序上,基于2020 年5G规模建设的判断,天线、射频和光模块有望率先受益(2019上半年),随后为最大受益的通信设备商(2019下半年),最后5G垂直行业应用逐步落地(2021 年规模建网后)。
随着5G网络全面商用的推进,各类5G应用测试也将为未来5G商用后车联网、物联网等应用的快速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工信部的口径,车联网产业是依托信息通信技术,通过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数据交互,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车联网产业有利于推动智能交通,实现自动驾驶,促进信息消费,有利于推动汽车节能减排,对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和融合网络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国家已经将发展车联网作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应用的重要方面,并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重点转型方向之一。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等重要政策均提出大力发展车联网。发改委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确定了车联网未来发展目标,目标到2020年大城市、高速公路的LTE-V2X覆盖率达到90%,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5G-V2X基本满足智能汽车发展需要。
2018年6月,工信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等系列文件,确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该文件将规范车联网产业发展,为车联网产业链确定锚点,营造有利于车联网企业发展的环境,迎来未来发展制高点。
根据华为预测,车联网是物联网高速领域内行业成熟度最高并且连接数量最多的领域,预计2020年,车联网连接数量将达到6000万规模。根据中国联通预计,2015年中国车联网用户的渗透率保守估计有5%;到2020年车联网渗透率将超过20%。2020年中国车联网数量将达到6000万辆。以每辆车5000元的硬件+软件产品价格来估算,车联网市场将达3000亿元的规模,复合增速为72%。 东兴证券认为,在5G进程不断推进、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的契机下,车联网将注入新的生命力,不再拘束于车内娱乐项目以及车载导航的提供,车联网产业生态联盟的逐步完善将开启国内共享汽车、辅助驾驶等新兴产业,万亿市场可期。
而车联网则是自动驾驶的基础,是智慧交通终极形态。自动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环境感知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和识别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是汽车智能化和网络化的体现。车联网实际上是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汽车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也是智能交通的必要前提,整个过程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信息、驾驶人信息、道路拥堵以及事故信息和各种多媒体应用领域等重要信息元素组成,并且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网络化交互性控制。
全球无人驾驶牌照发放在2015年后增速逐渐加快,全球2017年发放无人驾驶牌照25件,2018年2月起,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已经进行开放道路测试工作。作为第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标志着国内首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车辆正式进入开放道路测试,也是国内首次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路段。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催生出一个2000亿-1.9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至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2025-2035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48.35%,届时中国将占据全球市场24%的份额。
《行动计划》指出,“推动企业利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指南》则明确了企业上云的整体工作部署,指出“到2020年,力爭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为《行动计划》在信息领域的落实指明了重点方向。
国家层面对于企业上云的鼎力支持,有望推动国内云计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给行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海外对比,中国企业信息化市场存在巨大空间。根据Gartner的数据,美国企业级SaaS在2016年的规模是1000亿美元,而根据易观的数据,中国企业级SaaS在2016年的数据是300亿元,即是45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市场的5%。
国盛证券表示,恰当的发展时机、相对独立的市场所带来的规模优势、意识形态原因导致的保护效应、充足的资本支持与助推,造就了腾讯、阿里巴巴等世界级的中国消费级互联网企业。而企业级互联网产业由于先天的起点落后而回报率偏低,因此导致其所需的资本、人才等资源被消费级互联网侵蚀且占用,在发展水平上持续落后于发达国家。
2015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只有7318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7.4%,世界平均的40%,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仍是劳动力相对密集、资本相对不密集的粗放型经济。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和劳动力的相对廉价自然不会让中国企业对管理信息化和生产信息化具有强烈的需求。
但在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在1995-2015年期间经历了14.5%的年均增长率,精益管理和成本控制必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提上议程。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渐降低并维持L型的走势,市场边界逐渐稳定,产业逐渐成熟,中国企业在收入增长潜力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必然更加注重内部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节省成本、降低费用,从而提高利润。
国盛证券认为,云计算能够带来企业服务内容深化、企业服务易推广、海内外差距拉近,从而有望带来整体企业效率提升。因此,上云带来企业运营效率提升,是完成产业升级的关键。
传统企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大部分行业例如零部件生产、制造组装、系统集成等存在着技术成熟、进入门坎低、市场集中度低等特点,普遍化的技术容易导致企业的毛利率偏低,即低附加价值产业。上云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重生的重要路径,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将大幅降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助力企业快速获取数字化能力,实现创新转型发展。Gartner2018年上半年度报告显示,63%的集团企业都会选择上云,整体云计算市场将保持22.8%年复合增长率,未来三年,SaaS服务将占中小型企业IT支出的70%。
目前,企业云平台发展正处于规模化扩张期,以美德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战略重点,各国领军企业通过发展企业云平台,不断巩固和强化它们在制造业的地位。
对于云计算的产业大趋势,《行动计划》与《实施指南》加以认可,推动企业发展与扶持核心科技并进。
《实施指南》认为,首先企业上云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各类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从软件、平台、网络等方面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步伐。其次企业借助云上的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能够更迅速、更便捷、更高效地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加速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第三,以云平台为基础,通过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可以有效整合优化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重塑生产组织方式和创新机制。
《实施指南》提出,针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及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实施指南》对适宜采用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的部署方式给出了建议。鼓励各地建立政府部门、云平台服务商、上云企业等多方合作推进机制。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设立企业上云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大对企业上云的引导推进力度,加强政策宣贯解读,普及上云知识,提高企业上云意识和实践能力,持续扩大企业上云影响力。
8月14日,工信部王新哲总经济师也表示,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的助推器,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用云量与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全国“用云量”快速增长,2017年下半年全国“用云量”总量较上半年增长66.5%,年化增长率达133.1%;2018年第一季度增速再上台阶,较2018年同期增長了138.6%。而作为占据国内公有云60%市场份额的阿里云,自2016财年第一季度以来已经连续9个季度保持着超过100%的高速增长,可见中国云计算增长速度之快。
但截至2016年中国公有云的渗透率只有3.3%,美国则为10.8%,所以后续增长空间还非常大。按照产业信息网的预计,2017-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1366亿元,其中IaaS、SaaS是增长驱动力。
对于云计算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中信建投表示,云计算产业链未来确定性最强。底层服务器的放量是云计算中最为确定的一个层面,主要原因是,设备是行业需求的一阶导数。近期Gartner发布的2017年全球公有云报告显示云计算IAAS高速发展的同时集中度迅速提升,国内阿里、腾讯、华为打造公有云,资本开支持续在加大,信息流量的爆发以及行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使得行业对服务器的采购呈现加速趋势,而服务器领域规模效应十分显著,强者恒强。从应用层面上来看,首先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必然是上云的主力军,其次细分行业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其上云的难易程度和先后顺序都有差别,预计企业级服务应用将会最先上云。
而随着企业上云规模的扩大,信息消费的普及,信息资产将成为国家和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之一,网络安全的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伴随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合,近年来信息安全问题频发并呈现出愈加复杂的趋势。中国政府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信息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相关数据,从产业规模来看,2015年北美地区的信息安全产业规模达到339.3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的40.70%;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信息安全产业规模达到193.01亿美元,占全球市场规模比例为23.20%。中国信通院预计2015- 2019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地区的信息安全产业年复合增速达到13.80%。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信息安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信息安全硬件、软件、服务市场的规模为4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91%, 2012-201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10%,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在信息安全政策和新兴技术驱动下,中国信息安全行业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据IDC预计,到2020年,中国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将达到68.41亿美元,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60%。
8月10日,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指出,“信息消费是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速、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對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新时期提振国民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有利于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实现供需新平衡,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普惠社会民生。”同时,《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到15万亿元”的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的发布,突出了信息消费对于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表明政府对于信息消费的高度重视。《行动计划》从供给、消费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助力信息产业未来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同日,工信部还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下称“《实施指南》”),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鼓励各地加快推动开展云上创新创业,支持各类企业和创业者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而在此前的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务院决定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调整为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任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4个重要部委和科研单位的主要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及重大政策;讨论、审议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项目;协调国务院各部门之间及部门与地方之间涉及科技的重大事项。
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成立,将自上而下产生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对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产生重大意义,在国家政策层面彰显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心和意志。而随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科技兴国战略获得了顶层设计的支持,相关政策、战略有望落地。
招商证券表示,新科技已成为提高供给质量的主要发力领域,信息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供给质量成为重要任务之一,新科技、新领域成为主要发力领域;从需求端来看,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达78.5%,创了历史新高,大幅高于2017年同期的63.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信息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以“智能革命”为代表的科技领域从2019年开始将会迎来“三年科技上行周期”——三年技术上行周期,叠加政府科技三年投资周期,叠加未来三年的并购上行周期。当前,优质科技标的应该考虑逐步加大布局力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半导体等都是重点布局的领域。
政策信号确立
近期以来,科技兴国政策不断加码,政策信号确立。
7月8日,《人民日报》正版刊登科技兴国内容,中国科技政策的坚定信号基本确立。7月1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全面强调科技兴国战略,主要包括: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调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要求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而在此前的2017 年7 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为了体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应有的经济价值,研发支出不再作为成本扣除而被纳入GDP,类似于企业研发投入的资本化。同时,淡化GDP增速目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也是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宏观经济的核心。落实到地方,各地方政府也频频表态要更注重GDP质量上的增长,尤其是创新类GDP的发展状况。
此后,随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成立,包括《行动计划》在内的诸多政策出台已是水到渠成。
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表示,信息消费作为重要的新兴消费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据测算,2018年上半年,中国信息消费规模达2.3万亿元,同比增长15%,是同期GDP增速的2.2倍,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但是,中国发展信息消费也面临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部分地区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消费环境有待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对此,《行动计划》提出了五大目标:消费规模显著增长(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拉动相关领域产出15万亿元)、覆盖范围惠及全民(到2020年98%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和4G网络覆盖)、载体建设稳步推进(打造区域性信息消费创新应用高地)、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消费环境日趋完善(努力实现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行动计划》还提出了四大行动,包括: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供给创新水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提升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音响等各类终端产品的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加快新型显示产品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突破新型背板、超高清、柔性面板等量产技术,带动产品创新,实现产品结构调整;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形成平台相关标准,支撑高度自动驾驶(HA级);培育行业信息消费支撑服务,积极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建设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垂直电商平台,到2020年,实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60%。 招商证券认为,《行动计划》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出发,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供给质量成为重要任务之一,新科技、新领域成为主要发力领域;从需求端来看,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达78.5%,创历史新高,大幅高于2017年同期的63.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信息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具体来说,信息产品已经从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扩展到智慧家庭、智能汽车等终端产品;信息服务从语音通信转向数字内容、应用服务等多种服务形态,甚至包括云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政策对信息消费定位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位置,已成为提振国民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消费需求总量快速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8.5%,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而信息消费作为重要的新兴消费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逐渐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抓手。
事实上,《行动计划》并非第一次提及信息消费政策,是对2013年和2017年发布的相关文件的延续和落实。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下称“32号文”),提出了在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消费需求、公共服务信息化等方面促进信息消费,并要求“‘十二五’后三年平均增速达 20%”。根据工信部官网数据,信息消费规模由2013年的2.2万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9万亿元,年均增幅高达21%,为同期最终消费增速的2.4倍,达成上述目标。
此后的2017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下称“40号文”)对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快突破发展瓶颈。一方面,从供给端着手,扩大有效供给,提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另一方面,从需求端发力,扩大信息消费覆盖面,让更多人民群众都能用得起、用得惯、用得好信息消费,共享技术发展成果。
整体而言,相比32号文,40号文对于信息消费总体要求上更加强调创新驱动、需求拉动、协同联动,打造信息消费升级版;供给端对于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的要求迈上了新的高度;需求端更加强化扩大信息消费覆盖面;同时保障措施更加完善。
此次《行动计划》提出,信息消费未来年均增速为11%以上,到2020年,规模预计达到6万亿元,而这已是40号文中设立的目标。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干扰,假设未来GDP的增速保持在6%的中枢水平,据此推测,信息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信息消费变化/GDP变化)将从2017年的9.61%进一步上升到2020年的11.03%,信息消费对GDP贡献也将由2017年的0.54%增长到2020年的0.62%。
从投资角度看,本次《行动计划》明确了四大着力点: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提质行动(涉及领域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车、高清终端设备等)、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涉及领域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消费者赋能行动(涉及领域包括4G、5G、光纤覆盖)、信息消费环境优化行动(涉及领域包括网络安全等),涉及的相关领域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5G大机遇
招商证券认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信息消费规模的重要前提。本次《行动计划》设立四大发展行动,其中之一为信息消费赋能行动。该行动指出要“持续推动基础设施提速降费”,并为中国未来三年网络建设指出明确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5G、云计算以及IDC、物联网、光纤光缆等有望从中受益。
其中,本次《行动计划》中,涉及5G的部分包括“加快推進第五代移动通信(5G)标准的研究、技术试验、推进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确保启动5G商用”。对比2017年8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对于5G商用的措辞从之前的“力争”变为“确保”,体现出了国家发展5G的决心。
5G是十年一遇的通信产业升级大机遇。5G拥有核心需求和客观经济效益,将人、事、物的连接需求抽象为三大类场景,将能够满足智能家居、超高速通信、超高清视频、工业自动化、无人驾驶、VR/AR/MR等所有领域的规模部署和应用创新的需求,并有望掀动ICT又一波新浪潮。此外,5G的建设和运营将大幅带动经济总支出、就业机会,提升经济活力。
根据中国信通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2030年5G间接拉动的GDP将达到3.6万亿元。按照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测算,2020年,5G间接拉动GDP增长将超过4190亿元;2025年,间接拉动的GDP将达到2.1万亿元;2030年,5G间接拉动的GDP将增长到3.6万亿元。十年间,5G间接拉动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
据东吴证券预计,2030年电信运营商流量收入所产生的GDP约9000亿元,占当年5G对GDP总贡献的31%,各类信息服务商提供信息服务将产生约1.7万亿元的GDP,占当年5G对GDP总贡献的58%。
面对5G和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可观机遇,各国政府都积极推进,不断加码相关政策。中国也自上而下,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5G有望成为中国核心技术的突破。中国在经历“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后,5G进展已经处于全球领先位置——计划是2018年规模试验、2019年预商用、2020年规模商用,有望在2025年前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 5G市场。 招商证券表示,2018年6月,随着独立组网标准的冻结,全球5G商用正式进入冲刺阶段。标准之后,围绕5G频谱的划分成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2018年上半年以来,包括韩国、英国等在内的主要国家已相继完成5G频谱的拍卖工作,预计下半年至2019年包括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有望陆续完成5G频谱划分的相关工作。工信部早在2017年年底全球首发5G中低频段频谱规划,预计在全球主要国家加速推进5G商用的背景之下,中国频谱划分工作有望于下半年实现落地,并推动5G商用稳步前进。
5G产业链包括天线、射频、通信设备、光模块、光纤光缆和网络运维等环节。按照申万宏源的测算,中国三大运营商5G总投资有望超过1.3万亿元,相较于4G时代增长超过60%。每个产业链环节的投资占比不同,其中,通信网络设备占比最大,达到近40%,基站天线、射频、光纤光缆和光模块的投资占比分别为3%、10.6%、3.3%、4.6%。
通信网络设备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无线、传输、核心网及业务承载支撑等系统设备,通信网络设备占5G总投资近40%。依据运营商测算,在4G系统中通信网络设备的投资超过了4000亿元,申万宏源预计5G基于SDN/NFV重构的网络架构,将形成硬件设备和软件定义化解决方案两大部分,实现进一步降价,但由于承载业务和支撑的基站数较4G有明显增加,预计整体投资将增长30%,投资总额将超5000亿元。
申万宏源认为,通信网络设备作为5G投资的核心环节,投资周期较长,预计5G建设前4年期间(2020-2023年)均会有较大规模的投资,2021年随着宏站和小站双双放量提升预计会达到峰值。
而从产业链受益先后次序来看,申万宏源认为天线与射频模块将率先受益。基于5G基站数量的关键假设(宏站和小站数量分别以320万座和640万座计算),申万宏源测算,天线部分预计总投资416亿元,射频部分预计总投资1472亿元,两者合计近2000亿元。
由于运营商进行规模部署网络前,设备商需要首先进行天线射频的集采和集成。结合4G经验来看,射频天线企业往往在牌照发放后业绩开始有所表现,申万宏源认为2020年起天线行业将会迎来爆发。
5G在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创新,也为线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光纤光缆领域,随着全球范围内光通信改造需求巨幅攀升,光纤光缆需求也将持续上扬。据市场研究机构 Research and Market的分析师预测,2017-2021年全球光纤市场将以年复合增率11.45%增长。据测算,5G的C-RAN架构将导致光纤光缆的需求大规模增加,考虑到光纤复用情况,未来三年5G对光纤光缆的需求至少达到6亿芯公里,近千亿元市场空间,是4G的3-4倍。
除了5G无线网络,光纤光缆的投资还需重点关注家庭宽带及传输网的需求情况,本次《行动计划》也要求继续深入落实“宽带中国”战略,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光纤宽带深度覆盖。这也将进一步拉動光纤光缆的需求。
申万宏源表示,5G天线通道大幅增加,以及应用场景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作为光电转换环节的高速光模块升级趋势确定。4G时代采用的前传光模块为6G/10G,5G前传网络将采用25G/100G的光模块,回传采用100G/200G 甚至400G光模块。
光模块升级带动投资增长,无论从数量还是从价格上相对于4G时代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申万宏源预计无线网光模块投资超600亿元,为4G时代数倍,是5G时代弹性最大的产业链环节之一。从时间来看,2020年,随着5G大规模商用建设,光模块开始放量增长,到2022年小站和宏站均迎来高峰建设,光模块需求达到峰值,远超4G需求。
因此,申万宏源表示,从5G产业链投资角度,建议重点关注主设备(受益最大)、光模块(弹性最大)、光纤光缆(估值优势最大)、基站天线与射频(最先受益)等环节;在投资时序上,基于2020 年5G规模建设的判断,天线、射频和光模块有望率先受益(2019上半年),随后为最大受益的通信设备商(2019下半年),最后5G垂直行业应用逐步落地(2021 年规模建网后)。
千亿车联网
随着5G网络全面商用的推进,各类5G应用测试也将为未来5G商用后车联网、物联网等应用的快速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工信部的口径,车联网产业是依托信息通信技术,通过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数据交互,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车联网产业有利于推动智能交通,实现自动驾驶,促进信息消费,有利于推动汽车节能减排,对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和融合网络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国家已经将发展车联网作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应用的重要方面,并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重点转型方向之一。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等重要政策均提出大力发展车联网。发改委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确定了车联网未来发展目标,目标到2020年大城市、高速公路的LTE-V2X覆盖率达到90%,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5G-V2X基本满足智能汽车发展需要。
2018年6月,工信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等系列文件,确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该文件将规范车联网产业发展,为车联网产业链确定锚点,营造有利于车联网企业发展的环境,迎来未来发展制高点。
根据华为预测,车联网是物联网高速领域内行业成熟度最高并且连接数量最多的领域,预计2020年,车联网连接数量将达到6000万规模。根据中国联通预计,2015年中国车联网用户的渗透率保守估计有5%;到2020年车联网渗透率将超过20%。2020年中国车联网数量将达到6000万辆。以每辆车5000元的硬件+软件产品价格来估算,车联网市场将达3000亿元的规模,复合增速为72%。 东兴证券认为,在5G进程不断推进、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的契机下,车联网将注入新的生命力,不再拘束于车内娱乐项目以及车载导航的提供,车联网产业生态联盟的逐步完善将开启国内共享汽车、辅助驾驶等新兴产业,万亿市场可期。
而车联网则是自动驾驶的基础,是智慧交通终极形态。自动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环境感知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和识别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是汽车智能化和网络化的体现。车联网实际上是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汽车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也是智能交通的必要前提,整个过程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信息、驾驶人信息、道路拥堵以及事故信息和各种多媒体应用领域等重要信息元素组成,并且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网络化交互性控制。
全球无人驾驶牌照发放在2015年后增速逐渐加快,全球2017年发放无人驾驶牌照25件,2018年2月起,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已经进行开放道路测试工作。作为第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标志着国内首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车辆正式进入开放道路测试,也是国内首次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路段。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催生出一个2000亿-1.9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至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2025-2035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48.35%,届时中国将占据全球市场24%的份额。
云计算爆发
《行动计划》指出,“推动企业利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指南》则明确了企业上云的整体工作部署,指出“到2020年,力爭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为《行动计划》在信息领域的落实指明了重点方向。
国家层面对于企业上云的鼎力支持,有望推动国内云计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给行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海外对比,中国企业信息化市场存在巨大空间。根据Gartner的数据,美国企业级SaaS在2016年的规模是1000亿美元,而根据易观的数据,中国企业级SaaS在2016年的数据是300亿元,即是45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市场的5%。
国盛证券表示,恰当的发展时机、相对独立的市场所带来的规模优势、意识形态原因导致的保护效应、充足的资本支持与助推,造就了腾讯、阿里巴巴等世界级的中国消费级互联网企业。而企业级互联网产业由于先天的起点落后而回报率偏低,因此导致其所需的资本、人才等资源被消费级互联网侵蚀且占用,在发展水平上持续落后于发达国家。
2015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只有7318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7.4%,世界平均的40%,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仍是劳动力相对密集、资本相对不密集的粗放型经济。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和劳动力的相对廉价自然不会让中国企业对管理信息化和生产信息化具有强烈的需求。
但在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在1995-2015年期间经历了14.5%的年均增长率,精益管理和成本控制必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提上议程。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渐降低并维持L型的走势,市场边界逐渐稳定,产业逐渐成熟,中国企业在收入增长潜力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必然更加注重内部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节省成本、降低费用,从而提高利润。
国盛证券认为,云计算能够带来企业服务内容深化、企业服务易推广、海内外差距拉近,从而有望带来整体企业效率提升。因此,上云带来企业运营效率提升,是完成产业升级的关键。
传统企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大部分行业例如零部件生产、制造组装、系统集成等存在着技术成熟、进入门坎低、市场集中度低等特点,普遍化的技术容易导致企业的毛利率偏低,即低附加价值产业。上云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重生的重要路径,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将大幅降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助力企业快速获取数字化能力,实现创新转型发展。Gartner2018年上半年度报告显示,63%的集团企业都会选择上云,整体云计算市场将保持22.8%年复合增长率,未来三年,SaaS服务将占中小型企业IT支出的70%。
目前,企业云平台发展正处于规模化扩张期,以美德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战略重点,各国领军企业通过发展企业云平台,不断巩固和强化它们在制造业的地位。
对于云计算的产业大趋势,《行动计划》与《实施指南》加以认可,推动企业发展与扶持核心科技并进。
《实施指南》认为,首先企业上云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各类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从软件、平台、网络等方面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步伐。其次企业借助云上的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能够更迅速、更便捷、更高效地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加速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第三,以云平台为基础,通过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可以有效整合优化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重塑生产组织方式和创新机制。
《实施指南》提出,针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及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实施指南》对适宜采用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的部署方式给出了建议。鼓励各地建立政府部门、云平台服务商、上云企业等多方合作推进机制。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设立企业上云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大对企业上云的引导推进力度,加强政策宣贯解读,普及上云知识,提高企业上云意识和实践能力,持续扩大企业上云影响力。
8月14日,工信部王新哲总经济师也表示,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的助推器,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用云量与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全国“用云量”快速增长,2017年下半年全国“用云量”总量较上半年增长66.5%,年化增长率达133.1%;2018年第一季度增速再上台阶,较2018年同期增長了138.6%。而作为占据国内公有云60%市场份额的阿里云,自2016财年第一季度以来已经连续9个季度保持着超过100%的高速增长,可见中国云计算增长速度之快。
但截至2016年中国公有云的渗透率只有3.3%,美国则为10.8%,所以后续增长空间还非常大。按照产业信息网的预计,2017-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1366亿元,其中IaaS、SaaS是增长驱动力。
对于云计算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中信建投表示,云计算产业链未来确定性最强。底层服务器的放量是云计算中最为确定的一个层面,主要原因是,设备是行业需求的一阶导数。近期Gartner发布的2017年全球公有云报告显示云计算IAAS高速发展的同时集中度迅速提升,国内阿里、腾讯、华为打造公有云,资本开支持续在加大,信息流量的爆发以及行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使得行业对服务器的采购呈现加速趋势,而服务器领域规模效应十分显著,强者恒强。从应用层面上来看,首先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必然是上云的主力军,其次细分行业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其上云的难易程度和先后顺序都有差别,预计企业级服务应用将会最先上云。
而随着企业上云规模的扩大,信息消费的普及,信息资产将成为国家和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之一,网络安全的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伴随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合,近年来信息安全问题频发并呈现出愈加复杂的趋势。中国政府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信息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相关数据,从产业规模来看,2015年北美地区的信息安全产业规模达到339.3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的40.70%;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信息安全产业规模达到193.01亿美元,占全球市场规模比例为23.20%。中国信通院预计2015- 2019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地区的信息安全产业年复合增速达到13.80%。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信息安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信息安全硬件、软件、服务市场的规模为4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91%, 2012-201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10%,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在信息安全政策和新兴技术驱动下,中国信息安全行业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据IDC预计,到2020年,中国信息安全市场规模将达到68.41亿美元,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