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互动条件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41-01
新课改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加强协作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实施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主要讨论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组织与实施课堂教学。
一、把握教改目标,改变教学模式
新课改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现行教学重知识内容和结果轻学习过程和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方式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个目标主要概括为: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为此。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学模式。把“填鸭式”教学变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师在课堂中应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课堂多元整合
1.以多媒体为工具创设教学情境。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替代了挂图、标本、模型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它突破了课本的局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场景、更具体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同时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灵活的形式。学生可以分工合作,互相交流帮助,共同进步。
2.以实验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在很多演示实验中。学生并不能充分感知学习对象。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进行,让学生对有关实验进行改变与探索,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如《苯》一节中苯分子结构的确定,先做苯的燃烧实验,通过观察从燃烧现象让学生思考它的组成与前边学过的哪类烃相似,回答肯定是炔烃,所以苯的最简式应与乙炔相同。给出苯的分子式后,让学生猜测它的结构,更多的人想得到的是链状不饱和烃,接着再问如何证明不饱和键的存在。学生自然想到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实验的结果却出乎意料。这时再阐述苯分子的结构,然后说明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退色的原因。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从而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目标。
3.以问题为线索创设教学情境。新课程教学过程应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组织与控制课堂教学的主线,使教师变成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主体。以问题为线索创设情境有四种模式:悬念式,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设置一些问题悬念。把知识的载体变新变活;辐射式,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途径和层次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渗透式:从不同学科的知识交汇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设置渗透式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式,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让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加强思维的深刻性。
三、创造互动条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下的教学特点是“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有利条件,设计教学,让课堂教学成为互动学习过程。教学方式上由以讲为主转向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学科特点,创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与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多合作。教学内容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进行筛选、加工、组合,提炼出开放丰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学会合作与分享。教学评价上由重结果转向多元评价,运用艺术化语言给予学生及时准确、激励性的评价,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课堂教学是组织与实施新课改教学的场所,所以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使課堂教学适应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编辑:张昀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B)-0041-01
新课改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加强协作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实施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主要讨论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组织与实施课堂教学。
一、把握教改目标,改变教学模式
新课改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现行教学重知识内容和结果轻学习过程和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方式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个目标主要概括为: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为此。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学模式。把“填鸭式”教学变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师在课堂中应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课堂多元整合
1.以多媒体为工具创设教学情境。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替代了挂图、标本、模型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它突破了课本的局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场景、更具体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同时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灵活的形式。学生可以分工合作,互相交流帮助,共同进步。
2.以实验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在很多演示实验中。学生并不能充分感知学习对象。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进行,让学生对有关实验进行改变与探索,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如《苯》一节中苯分子结构的确定,先做苯的燃烧实验,通过观察从燃烧现象让学生思考它的组成与前边学过的哪类烃相似,回答肯定是炔烃,所以苯的最简式应与乙炔相同。给出苯的分子式后,让学生猜测它的结构,更多的人想得到的是链状不饱和烃,接着再问如何证明不饱和键的存在。学生自然想到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实验的结果却出乎意料。这时再阐述苯分子的结构,然后说明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退色的原因。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从而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目标。
3.以问题为线索创设教学情境。新课程教学过程应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组织与控制课堂教学的主线,使教师变成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主体。以问题为线索创设情境有四种模式:悬念式,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设置一些问题悬念。把知识的载体变新变活;辐射式,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途径和层次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渗透式:从不同学科的知识交汇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设置渗透式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式,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让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加强思维的深刻性。
三、创造互动条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下的教学特点是“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有利条件,设计教学,让课堂教学成为互动学习过程。教学方式上由以讲为主转向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学科特点,创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与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多合作。教学内容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进行筛选、加工、组合,提炼出开放丰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学会合作与分享。教学评价上由重结果转向多元评价,运用艺术化语言给予学生及时准确、激励性的评价,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课堂教学是组织与实施新课改教学的场所,所以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使課堂教学适应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