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南亩镇的振兴之路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在南雄市南亩镇岭下村,众多村民不畏严寒早早便来到一处非常不起眼的山脚下,兴致勃勃地参加在自家门口举行的板栗基地建设项目开工仪式。“老板就是自己家里人,也是优秀乡贤,他回乡发展我们当然支持,希望他的项目能带给村里更多发展。”村民蔡敏华朴实地说道。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新建板栗种植基地2000亩,新建食品生产工厂 15 亩,其中板栗加工车间 5000 平方米。项目将分三期进行,首期种植500亩,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2000万元。
  “乡村振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能回到家里面发展产业,我非常激动。”南雄市富财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蔡仁财介绍,他们将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打响南亩板栗品牌,把更多村民带进来,一起创业增收。
  板栗基地的开工建设,也是南亩镇继“山与山间”茶叶基地后的又一乡村振兴战略项目落地,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该镇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偏远山区也有发展路子
  南亩镇位于南雄市东南部,距市区30公里,与江西省全南县陂头镇交界,全镇地少山多,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经济产业以种养业为主。辖区有16089人,其中農业人口15189人,贫困户230户615人。“以前整个镇除了水稻外,就是靠茶叶、凉果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后来大家都出去打工了,都荒废了,这些传统产业没人理也没人发展。”南亩镇党委书记池宏安说,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大机遇,南亩农业产业基础这么好,我们很有信心把产业搞上去。
  正如池宏安所说,南亩镇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传统,地方史志可追溯至清朝初期,是广东历史上的两大茶叶起源地之一。流传至今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亩采茶戏”“南亩茶花灯”等民俗文化活动,鲜活的反映了茶叶种植是当地先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南亩镇历史上茶叶种植的繁荣景象。上世纪70年代,南亩公社掀起了大规模茶叶种植的热潮,茶叶一度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出产的“南亩绿茶”得到广泛认可,至今仍是老茶客们难得的奇货。
  近年来,南亩镇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抢抓机遇,按照“一镇一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筹建了南雄市山与山间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南亩镇鱼鲜老茶场(即始建于1974年原公营茶场)为主要种植基地,辐射整个南雄市其它茶叶种植场,将茶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镇新建茶园达到2000亩,改造老茶园500余亩,并于今年秋季开始陆续采摘400亩,产茶达到近2000斤,预计2019年进入丰产期。此外,笔者了解到,除不少农户开始自己种植销售外,村里一些贫困户还来到茶园基地务工,每天劳务费有80至100元,一年下来能有3000元左右收入。
  单靠种植销售还不够。据介绍,该镇下一步将吸引乡贤、社会等方面投资,对茶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推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同时争取在2021年茶叶种植规模超过5000亩,实现产业总产值1亿元。
  “两茶一凉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每年寒露过后,南亩秋茶便迎来了采摘期,山与山间茶园千亩茶树经过近4年的培育发展,今年初次采摘便迎来了丰收。而作为南亩镇的另一传统产业—油茶,也会在寒露后进行采摘,随后集中处理出籽、晒干、榨油。
  据了解,南亩镇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大量人工栽培油茶林。至上世纪80年代末达到顶峰油茶种植面积达2万亩。2017年以来,南亩镇党委、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及林业经济发展主动谋划,提出了“稳基础、保提高、促发展”油茶发展三步走战略,由政府每年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用于扶持油茶产业发展,林业部门带领农户开始对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垦复新油茶基地。同时,培植一批油茶大户,准备建立一批油茶基地和成立油茶合作社。
  目前,南亩全镇油茶面积达1.5万亩,培育油茶种植企业2家,油茶加工作坊6家,筹备建立专业化油茶加工厂1家。今年预计茶油产量约400多吨,产值约2500万元,油茶已成为该镇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而说起“南亩凉果”,至今仍然能勾起南雄人民的美好回忆。南亩镇素有“南雄水果之乡”美誉,曾于1989年建立了“南亩镇金味果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李果、话梅、酸萝卜、酸荞头等凉果类食品,产品曾在南雄、韶关地区畅销,并远销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品牌、品质都深入人心。后由于政策及市场等原因,凉果产业逐渐衰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南亩镇注重发挥传统优势,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吸引优秀乡贤返乡创业,于今年成立南亩果品厂,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周边各镇特色水果种植发展,实现果园从开发、种植到产出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并计划流转山林地1000亩,用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发,建设成为集特色水果、四季采摘园、农庄、民宿、休闲为一体的农业公园。
  作为今年南雄市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果品厂负责人叶秋华自豪地告诉笔者,在自家村里种植的400亩贡柑今年实现了丰收,接下来要带领村民发展更多特色水果,重振南亩凉果新辉煌。
  万亩油茶、千亩茶叶、千亩板栗、凉果加工制作……一幅幅产业兴旺的画面正加速呈现在世人面前,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南亩镇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
  池宏安告诉笔者,下一步要继续做好板栗基地项目的相关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大力推动发展两茶和凉果产业,把南亩镇建成一个农副产品种植基地、贸易中心、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实现偏远山区振兴,助推南雄乡村三产融合发展。
其他文献
8月26日,梅州市第十九次(大埔瑞山)百人诗会在老区大埔县洲瑞镇瑞山生态旅游度假村召开。广东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罗概祥,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刘麒子,大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伟平,各地诗词学会和诗社代表,市文联、市诗词学会、各县(市、区)代表等共130多人参加了诗会。  活动中,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罗概祥,梅州市文联、市诗词学会,大埔诗社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分别作发言。随后,嘉宾、诗友们一同乘车游览瑞山生
期刊
时至九月,封开县老区镇莲都龙潭村又迎来了莲藕收成的季节,当地村民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  据悉,龙潭村位于封开十里画廊风景区内,全村40户300多人口,以往农业生产靠种植水稻和花生为主,偶尔也采集龙潭藕增加收入。由于龙潭村四面环石灰岩山,地理位置与别处不同,其村边有一个十多亩的大水潭—龙潭。潭水清澈甘醇,冬暖夏凉,所孕育的野生藕口味清爽、细滑清甜、生态环保、很受食客喜爱,谓之餐中佳餚。  近年,龙潭
期刊
5月11日,在“红色古驿道·重走长征路”韶关市仁化县第二届红旅足迹徒步活动地城口镇,2000多名身着红军服的徒步爱好者,浩浩荡荡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在中央办公厅批准设立的广东唯一一个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此馆外墙砌筑完毕,初见宏伟规模;在城口镇106国道沿线,统一由青砖、白墙、红星等构成的居民楼,成为了一条靓丽风景线……  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城口镇,充分挖
期刊
2019年5月,我被选派到广宁县赤坑镇花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始为期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也许是教师职业的本能反应,我对适龄小孩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在所有户贫困户中,她,给了我最初的感动和最深的印象。  这位小朋友叫谢楚怡,今年6岁,家住木龙村,距离村委会6公里。她是一个孤儿,2009年被马群芳夫妇领养回家。2014年养父因病去世,家中失去唯一的经济支柱,母亲没有任何技能,只能靠帮人砍竹和外家接濟度日,
期刊
“每逢节假日,到这里旅游的游客竟达上万人次……”徐闻角尾乡放坡村党支书林树松高兴地说。放坡村是革命老区村,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多次的海上游击战斗和解放海南岛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就发生在这里。如今,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南极村”,使昔日落后的老区村变身特色旅游地。  今夏的一天,笔者慕名走进这个小村庄,探索了它的前世今生……  追忆当年战争烽火岁月  放坡村,位于徐闻县角
期刊
比赛评委会  主 任  范以锦 南方日报社原社长,中国记者协会原副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白 玲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原党委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评 委  陈中秋 原中国演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京剧艺术促进会会长  卢锡铭 广东省期刊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陈湘年 广东省期刊协会会长  黄镜棠 羊城晚报原副总编辑  谭世勋 广东省老促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副
期刊
摘要:以昆明周边的彝族古村落乐居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利用SPSS19.0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袁明,乐居村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愿较强烈,对村落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但整个村寨村民的参与层次低,处于起步参与阶段;参与内容单一,参与面较窄,且乐居村知名度较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乐居村  随着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开展,那些具有深
期刊
夏日热烈到来/见证了我们的相会与告别/将所有纯粹的快乐承载进枝叶繁茂的绿色/是最难忘的记忆/最美不过相遇/我们的到来是偶然/却也是命运的使然/我们在夏枝繁茂时相会  这是大学生助理离开梅州市一个贫困村时留下一首小诗《献给中洞村》。广州海关驻五华县水寨镇中洞村扶贫队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涵,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助理的优势,在协助开展扶贫工作期间为贫困户学生进行暑期作业辅导,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期刊
7月底的一天,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红色文化室座无虚席,60多位村民聚精会神地聆听村委宣讲员讲述本村红色革命斗争故事。这是英德“红色课堂”首次开讲。  据了解,龙华村是“三隅乡”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现有龙华革命中心,华屋交通站,苗山游击队哨所等7个革命遗址。该村2018年纳入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后,积极配合英德市有关部门聘请专人搜集挖掘龙华革命斗争的史料,发动党员、村民尤其是革命后代征集革命
期刊
近日,笔者在新丰县丰城街道走访时了解到,该街道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一共10人,都是从各方抽调来的精兵强将,年青的二十出头,年长的接近退休,平均年龄40多岁,突出的特点就是女性较多、党员较多。但无论男女、无论老少,近三年来他们共同战斗在扶贫一线,冲锋陷阵在扶贫攻坚战中,成为街道里最耀眼的“扶贫战队”。  据介绍,丰城街道是新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5个村、7个社区。在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