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从而导致许多农村变为城中村,变成城市的"夹缝地",随之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包括收入不足、户籍混乱、公共基础建设不完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城中村"的调查,总结出村民及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从而得出在以后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细节。
【关键词】城中村;村民;城镇化;生活情况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十八大报告中放出的一个明确信号便是:"推进城镇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范围和职能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需要更多的土地,随之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城中村"。
一、城中村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城市社会学家P.E.Park在研究19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时,发现城市社区是历史的、动态的现象,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社区不断变动的同时,存在城中村的发展过程。发展过程包括聚落形成、城乡接触、城乡冲突以及城中村瓦解四个阶段。
二、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也在积极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并且在2013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城市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其必然结果就是导致了许多的"城中村"的出现。城市化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地方的政策不同,使得"城中村"变成了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使之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原来的农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然而在转变为"城市"以后,土地流转便出现了问题,如果土地被征用,农民丧失了土地,收入和就业问题便成为热点和难点,好多农民可能会出去打工,随之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在农民变为城市人后,农民的思想与城市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城中村"居民的思想状况也在调查研究的范围之内"。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
三、洪洞县中几个城中村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城中村"农民的生活情况,以山西省洪洞县的几个比较典型的"城中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的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原始存在的由于城市规划扩建产生的城中村(例如屯里村、梗壁村)、由于移民新居产生的城中村(例如窑上新村以及即将移民的笔架庄村)。
首先先了解第一大类也就是原始存在的农村由于城市的规划和扩建而变成的城中村,我所调查的对象就是屯里村和梗壁村。
梗壁村,该村位于洪洞县城东2公里处,霍侯一级路和洪古路交叉于该村,全村有原始居民近3000人,700余户,外来暂住人口1300余人,全村耕地1000亩。由于该村位于交通交叉处,交通便捷,人员流动量大,有大概30%的人收入来源是自己创业,随着政府对城市的不断规划,该村的许多土地被征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已经无法维持农民的日常所需,许多人加入了当今的农民工大军,大概占54%,还有大概16%的人口在家留守,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与之相同的还有屯里村,屯里村位于辛村乡的东南部,东临汾河,距洪洞县城大约5里。全村共500多户,总人口2000多人,耕地面积1800多亩,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农业村。大概有50%的人都留在村里,其中有30%的人在自己创业,其余的人以种地为生。但是随着县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屯里村的路边开始新建了一大批商品房,所以将会有越来越少的人出去打工,外来的务工人员也会越来越多。但是现在仍然有大概50%的人在外打工。
其次调查的第二大类也就是由于移民新居产生的"城中村",例如窑上新村以及即将移民的笔架庄村。这两个城中村同样也是在新民新村中比较典型的。首先先说窑上新村,该村位于城北108线和恒富大道交汇处,全村共有163户,总人数707人,人均不到一分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城郊村。窑上新村建于恒富大道的路旁,汾河西岸,洪三公路北侧,是为实施恒富大街还迁而进行的一项惠民工程,新村于2008年11月开工,占地26亩,规划设计住宅80户,经营门店59间。根据统一规划,以分户设计的原则进行建设。至于即将搬到县城的笔架庄村,笔架庄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山头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但是由于附近的山体里煤矿资源丰富,所以就有了许多煤矿开采。过度的开采煤矿使得村里的耕地、房屋有了裂痕,村里危机四伏。所以在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南3公里的洪崖壁下,毗邻霍候一级公路的秦壁村建成了笔架庄村的移民新村,并且已经完工。笔架庄存的村民80%的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留守的是老弱病残以及照顾他们的人。
四、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这次调查这几个典型的城中村的时候,观察到城中村的村民生活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方面
在原来的农村,村民的收入可以通过第一产业获得,收入比较长久,但是在变为城中村后,村民原来的土地被城市征收,虽然政府给了一定的补助,但是他们长期生活下去便成了问题。所以村民通过自己创业、打工等方法开始寻求新的收入来源。城中村的村民外出打工,直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的投资减少,农民先进技术的发展受到影响,对我们推行的现代农业也产生了影响。例如调查中的屯里村,调查的村民中大约有30%的人在自己创业,有租赁、餐饮、休闲等,也有许多人加入了当今的农民工大军,村中这些人大概有50%,其余的老年人、弱势群体在家留守。村里的农业还是沿袭传统的铁犁牛耕,现代农业的普及率不高。 (二)户籍方面
城中村的居民户籍比较混乱,有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外地户口。例如屯里村,由于当地在政府规划时增加了一些企业,所以有外来务工的人员前来谋生,他们是外地户口。还有一些城市居民也掺杂住在其中,他们拥有城市户口。最主要的还是当地的原始居民,他们都还是农村户口。村里的流动人口比较多,社会治安不稳定,这些户口的混乱也导致社会保障不完善,人们之间享受的社会福利等存在着差异。例如梗壁村,由于交通便捷,所以经济有比较好的发展,全村有原住居民3000余人,外来人员1300余人,还有部分城市居民。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就导致治安问题比较突出。村里现有人员的户籍比较复杂,这也导致了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也比较难以健全完善。村里的村民、城市居民、外来人员在社会福利方面有差异。村民享受的是农村的社会福利,城市居民享受的是城市的社会福利,而外来人员则无法享受当地的社会福利保障。
(三)村民的精神文化方面
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村民平常的娱乐消遣的方法,村民对农村变成城中村后的思想方面的变化。例如屯里村,原来的农村经济不发达,社会公共基础还不完善,所以村民平常的娱乐和活动也比较单一,主要就是打麻将、玩扑克,偶尔去县城中心的文化广场散步,跳广场舞。村民的业余生活比较匮乏,打麻将等赌博性质的活动导致社会的不良风气盛行,容易引发村民之间的矛盾,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再有原来的传统村民变成为城中村的村民后,村民对于新的技术、新的思想一时难以接受,村民与城市的居民之间会产生矛盾,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四)村民的子女教育方面
城中村的村民外出打工后,家里的老人与儿童在家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暴露出来。城中村的村民在原来的农村可以按照国家的政策--就近就学,但是变为城中村后,村民增加了许多的可以选择的机会,所以村民可以选择的学校变多了,由于对城市的学校不了解,所以只能盲目听从城市居民的想法。例如窑上新村,村里的居民盲目选择学校,导致子女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从而导致许多的学生辍学,无法完成义务教育。
五、针对城中村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城中村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讨论出几点解决的办法:
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农民和政府两个方面来解决,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开办培训班,开设农家书屋,教授农民一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提高农民的自身知识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丰富收入的来源,增加农民的收入,寻求发展的机会;户籍方面的混乱问题,需要政府方面深化户籍体制的改革,例如效仿广东的积分入户,加强社会保障机制,这样可以让原始居民、城市居民、外来居民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内心感受到平等;村民的精神文化方面,政府应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晚会,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先进思想的引导工作,让村民可以更快地接受新的技术、新的思想,加快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融合;子女教育方面,村民不能单单听信城市居民的建议,也不能自己盲目选择,要综合各种途径,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方法收集资料,合理地选择学校,避免耽误子女接受教育。
六、结语
从传统农村变为城中村,从第一产业变为二三产业,这不仅仅是农民的居住空间和地域的改变,更是一种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2012年11月29日,习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了"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在当代中国,农民占据了一个重要的比率,农民的问题不能小觑,而在我的这次调查中,更是发现了一个夹缝地-城中村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城中村这样的夹缝地也将会越来越多,其引发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所以需要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块"不平凡的"土地,让其可以完成向城市的转变,为城市的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永桃. 市政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立云. 城中村改造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2).
[3]包路芳. 挂甲屯百年变迁[J]. 赤峰学院学报,2009.30(1):57-60.
【关键词】城中村;村民;城镇化;生活情况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十八大报告中放出的一个明确信号便是:"推进城镇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范围和职能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需要更多的土地,随之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城中村"。
一、城中村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城市社会学家P.E.Park在研究19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时,发现城市社区是历史的、动态的现象,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社区不断变动的同时,存在城中村的发展过程。发展过程包括聚落形成、城乡接触、城乡冲突以及城中村瓦解四个阶段。
二、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也在积极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并且在2013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城市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其必然结果就是导致了许多的"城中村"的出现。城市化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地方的政策不同,使得"城中村"变成了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使之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原来的农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然而在转变为"城市"以后,土地流转便出现了问题,如果土地被征用,农民丧失了土地,收入和就业问题便成为热点和难点,好多农民可能会出去打工,随之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在农民变为城市人后,农民的思想与城市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城中村"居民的思想状况也在调查研究的范围之内"。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
三、洪洞县中几个城中村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城中村"农民的生活情况,以山西省洪洞县的几个比较典型的"城中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的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原始存在的由于城市规划扩建产生的城中村(例如屯里村、梗壁村)、由于移民新居产生的城中村(例如窑上新村以及即将移民的笔架庄村)。
首先先了解第一大类也就是原始存在的农村由于城市的规划和扩建而变成的城中村,我所调查的对象就是屯里村和梗壁村。
梗壁村,该村位于洪洞县城东2公里处,霍侯一级路和洪古路交叉于该村,全村有原始居民近3000人,700余户,外来暂住人口1300余人,全村耕地1000亩。由于该村位于交通交叉处,交通便捷,人员流动量大,有大概30%的人收入来源是自己创业,随着政府对城市的不断规划,该村的许多土地被征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已经无法维持农民的日常所需,许多人加入了当今的农民工大军,大概占54%,还有大概16%的人口在家留守,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与之相同的还有屯里村,屯里村位于辛村乡的东南部,东临汾河,距洪洞县城大约5里。全村共500多户,总人口2000多人,耕地面积1800多亩,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农业村。大概有50%的人都留在村里,其中有30%的人在自己创业,其余的人以种地为生。但是随着县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屯里村的路边开始新建了一大批商品房,所以将会有越来越少的人出去打工,外来的务工人员也会越来越多。但是现在仍然有大概50%的人在外打工。
其次调查的第二大类也就是由于移民新居产生的"城中村",例如窑上新村以及即将移民的笔架庄村。这两个城中村同样也是在新民新村中比较典型的。首先先说窑上新村,该村位于城北108线和恒富大道交汇处,全村共有163户,总人数707人,人均不到一分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城郊村。窑上新村建于恒富大道的路旁,汾河西岸,洪三公路北侧,是为实施恒富大街还迁而进行的一项惠民工程,新村于2008年11月开工,占地26亩,规划设计住宅80户,经营门店59间。根据统一规划,以分户设计的原则进行建设。至于即将搬到县城的笔架庄村,笔架庄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山头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但是由于附近的山体里煤矿资源丰富,所以就有了许多煤矿开采。过度的开采煤矿使得村里的耕地、房屋有了裂痕,村里危机四伏。所以在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南3公里的洪崖壁下,毗邻霍候一级公路的秦壁村建成了笔架庄村的移民新村,并且已经完工。笔架庄存的村民80%的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留守的是老弱病残以及照顾他们的人。
四、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这次调查这几个典型的城中村的时候,观察到城中村的村民生活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方面
在原来的农村,村民的收入可以通过第一产业获得,收入比较长久,但是在变为城中村后,村民原来的土地被城市征收,虽然政府给了一定的补助,但是他们长期生活下去便成了问题。所以村民通过自己创业、打工等方法开始寻求新的收入来源。城中村的村民外出打工,直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的投资减少,农民先进技术的发展受到影响,对我们推行的现代农业也产生了影响。例如调查中的屯里村,调查的村民中大约有30%的人在自己创业,有租赁、餐饮、休闲等,也有许多人加入了当今的农民工大军,村中这些人大概有50%,其余的老年人、弱势群体在家留守。村里的农业还是沿袭传统的铁犁牛耕,现代农业的普及率不高。 (二)户籍方面
城中村的居民户籍比较混乱,有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外地户口。例如屯里村,由于当地在政府规划时增加了一些企业,所以有外来务工的人员前来谋生,他们是外地户口。还有一些城市居民也掺杂住在其中,他们拥有城市户口。最主要的还是当地的原始居民,他们都还是农村户口。村里的流动人口比较多,社会治安不稳定,这些户口的混乱也导致社会保障不完善,人们之间享受的社会福利等存在着差异。例如梗壁村,由于交通便捷,所以经济有比较好的发展,全村有原住居民3000余人,外来人员1300余人,还有部分城市居民。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就导致治安问题比较突出。村里现有人员的户籍比较复杂,这也导致了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也比较难以健全完善。村里的村民、城市居民、外来人员在社会福利方面有差异。村民享受的是农村的社会福利,城市居民享受的是城市的社会福利,而外来人员则无法享受当地的社会福利保障。
(三)村民的精神文化方面
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村民平常的娱乐消遣的方法,村民对农村变成城中村后的思想方面的变化。例如屯里村,原来的农村经济不发达,社会公共基础还不完善,所以村民平常的娱乐和活动也比较单一,主要就是打麻将、玩扑克,偶尔去县城中心的文化广场散步,跳广场舞。村民的业余生活比较匮乏,打麻将等赌博性质的活动导致社会的不良风气盛行,容易引发村民之间的矛盾,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再有原来的传统村民变成为城中村的村民后,村民对于新的技术、新的思想一时难以接受,村民与城市的居民之间会产生矛盾,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四)村民的子女教育方面
城中村的村民外出打工后,家里的老人与儿童在家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暴露出来。城中村的村民在原来的农村可以按照国家的政策--就近就学,但是变为城中村后,村民增加了许多的可以选择的机会,所以村民可以选择的学校变多了,由于对城市的学校不了解,所以只能盲目听从城市居民的想法。例如窑上新村,村里的居民盲目选择学校,导致子女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从而导致许多的学生辍学,无法完成义务教育。
五、针对城中村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城中村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讨论出几点解决的办法:
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农民和政府两个方面来解决,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开办培训班,开设农家书屋,教授农民一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提高农民的自身知识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丰富收入的来源,增加农民的收入,寻求发展的机会;户籍方面的混乱问题,需要政府方面深化户籍体制的改革,例如效仿广东的积分入户,加强社会保障机制,这样可以让原始居民、城市居民、外来居民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内心感受到平等;村民的精神文化方面,政府应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晚会,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先进思想的引导工作,让村民可以更快地接受新的技术、新的思想,加快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融合;子女教育方面,村民不能单单听信城市居民的建议,也不能自己盲目选择,要综合各种途径,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方法收集资料,合理地选择学校,避免耽误子女接受教育。
六、结语
从传统农村变为城中村,从第一产业变为二三产业,这不仅仅是农民的居住空间和地域的改变,更是一种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2012年11月29日,习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了"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在当代中国,农民占据了一个重要的比率,农民的问题不能小觑,而在我的这次调查中,更是发现了一个夹缝地-城中村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城中村这样的夹缝地也将会越来越多,其引发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所以需要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块"不平凡的"土地,让其可以完成向城市的转变,为城市的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永桃. 市政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立云. 城中村改造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2).
[3]包路芳. 挂甲屯百年变迁[J]. 赤峰学院学报,2009.30(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