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中机电安装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投入和使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建筑机电工程的概述、建筑机电工程安装特点,机电工程安装施工前的准备,机电工程安装施工重点与难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提高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研究
中图分类号:O421+.4 文献标识码:O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65―01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是一项系统且又相对复杂的工程,其不仅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对工程质量要求高,对安装工作要求较为严格,尤其是在当前建筑行业日益蓬勃发展的趋势下,机电安装安装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也对机电安装安装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建筑机电工程概述
一是建筑机电工程具有工程质量要求高、工程量大、施工面大、材料种类多种多样以及工期短等特点,由于机电工程工程量大、工期紧迫,因而经常出现在同一时期进行机电安装、土建、装修施工等情况,致使出现由多专业、多人数共同进行大面积施工的情况。
二是对安装施工技术要求较为严格、交叉作业较多,在进行施工时常出现由多专业、多人数共同进行大面积赶工、交叉施工的情况。因此,必须做好工程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从而创造出现一个良好施工氛围,为项目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在施工前做好各工种管线、安装设备的位置和标高走向的协调工作,以便尽量将各工种管线与安装设备绘制在同一张图纸上,并应始终遵循有压让无压、大管让小管的原则,防止管线和设备出现混乱交叉情况,如果无法避免管线和设备出现交叉,应让设计单位与监理企业对图纸进行整改,从而避开出现交叉。
三是在工程为高层建筑时,必须做好机电设备及材料的吊装运输工作,这是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编制机电设备及材料的吊装运输方案。进行机电设备及材料的吊装运输工作时,应结合现场施工条件与设计方案要求,并遵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及高效率的原则,从而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施工方法与措施[1]。
2.建筑机电工程安装特点
随着人们对机电设备安装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因而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便对机电设备安装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时,采用的新兴技术较多,主要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现阶段,在大型工程施工中,对于吊装、检测技术等的要求愈来愈高,主要是由于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且实际施工中投入较大。机电安装施工贯穿于工程施工全过程,主要部分的施工是在结构工程结束后,并在装饰工程施工前结束,因而其对工程的工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且机电工程安装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竣工后的使用功能。
3.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前准备
机电安装企业在确认安装任务后,应迅速在企业内部组建项目经理部,指派专业人员去仔细了解施工现场并熟悉施工图纸,做好施工技术准备,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组织设编制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同时企业的项目经理部门应与业主方与监理方,共同快速的对施工场地进行接收,并指派工作人员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布置,以便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应对安装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其是按照施工规范标准进行施工[2]。
4.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重点与难点
4.1管道渗漏
进行管道安装施工时应注意套管安装,且在进行不同部位的管道安装时应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与设计要求选用不同的套管。应使用混凝土、沥青等材料并采用分层填充密实的方法填塞管道与套管间的空隙,安装的塑料立管经过楼板位置时,应根据需求增设防漏胶圈。应选择科学合理的连接方式进行管道的连接,且连接方式的选择应以施工材质、工艺及压力要求为前提进行试压没,从而确保管道的承压、时间及温度均满足设计要求,以达到管道防渗的目的。
4.2预埋穿梁套管
建筑工程中穿梁套管的预埋是建筑物的消防系统安装难点,具体表现为:若是设计图纸对于喷淋管穿梁安装作出了说明,则施工人员在进行预埋穿梁套管时,应严格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建筑中有钢构梁,在预埋管道时应严格、谨慎的进行,避开钢构梁,防止因与钢构梁发生碰触而造成管道破损。施工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对预埋的套管进行检查、审核,以此确保套管的位置满足图纸要求。若是在进行泵房内的排水管安装时,应在安装完成后对管道口进行封闭。
4.3空调及通风系统
4.3.1调试和运行
空调及通风系统进行调试运行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进行单机调试配电系统、风系统、水系统等系统,单机调试全部达标后再进行所有系统的综合调试。二是调试风系统时,主要就是对系统的风量分配进行调整,以此确保水力平衡。三是调试水系统时,主要就是对系统的水量分配进行调整。四是进行综合调试时,应让系统连续运行,通常时间应不低于8小时,并按照实际的气象条件对系统进行综合检查、调整及各项指标的考核,确保全部符合设计要求后为合格[3]。
4.3.2空调安装与二次精装修
空调工程与二次精装修的协调及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点是标高方面,应按照施工图纸要求进行空调设备和管道的安装,并对布置的各管道进行协调,尽可能在施工中升高空调的安装高度,以便有利于二次精装修施工的顺利进行。第二点是安装的空调风口应同二次精装修相配合,也就是空调风口设计同二次精装修设计相配合,进行二次精装修施工时安装空调风口设计图纸对风口位置及标高进行确定,以便在施工时实现配合安装,这样不仅确保了空调使用效果,还能确保装修外观效果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4.4敷设电缆
敷设电缆时,若是重长的电缆应采用机械牵引,若是轻短的电缆较应采用人力牵引。敷设电缆时的敷设方法主要有水平敷设与垂直敷设两种。且敷设电缆时的具体操作内容有:第一,固定电缆。敷设的电缆倾斜角度大于45度时,应每间隔2米位置就设置固定点;电缆采用水平敷设时,应在头部和尾部两端及转弯两侧每间隔5到10米左右位置设置固定点;电缆采用垂直敷设时,具体的操作应是每进行敷设一根电缆就进行固定一根,若是全塑型电缆则应每间隔1米设置固定点,其他电缆应每间隔1.5米左右设置固定点。第二,电缆挂标志牌。通常应在电缆上挂标志牌,并在标志牌上注明电缆编号、起始位置、型号规格等。标志牌挂设在直线段时应合理、适当,还应在敷设的电缆两端、转弯位置及交叉位置挂设标志牌。
4.5通电调试
通电调试时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问题高于一切,不仅是设备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人身的安全。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对安全的重要性造成轻视,甚至是忽视。施工中的全部设备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规程进行操作。应遵循一定的施工原则进行。还应对施工时的工程调试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而后提交给相关部门,并确保提交的资料是真实、可靠、准确、完整[4]。
5.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设备安装作为现代建筑物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其不仅对建筑物的投入使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更对人们追求高品質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康杰.建筑机电工程中的安装施工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7:171-172.
[2] 李佩华.浅析建筑机电安装施工管理措施[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2:86-87.
[3] 杨云.建筑机电工程中的安装施工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0:210-211.
[4] 徐辉锋.浅谈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2:139-140.
[关键词]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研究
中图分类号:O421+.4 文献标识码:O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65―01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是一项系统且又相对复杂的工程,其不仅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对工程质量要求高,对安装工作要求较为严格,尤其是在当前建筑行业日益蓬勃发展的趋势下,机电安装安装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也对机电安装安装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建筑机电工程概述
一是建筑机电工程具有工程质量要求高、工程量大、施工面大、材料种类多种多样以及工期短等特点,由于机电工程工程量大、工期紧迫,因而经常出现在同一时期进行机电安装、土建、装修施工等情况,致使出现由多专业、多人数共同进行大面积施工的情况。
二是对安装施工技术要求较为严格、交叉作业较多,在进行施工时常出现由多专业、多人数共同进行大面积赶工、交叉施工的情况。因此,必须做好工程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从而创造出现一个良好施工氛围,为项目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在施工前做好各工种管线、安装设备的位置和标高走向的协调工作,以便尽量将各工种管线与安装设备绘制在同一张图纸上,并应始终遵循有压让无压、大管让小管的原则,防止管线和设备出现混乱交叉情况,如果无法避免管线和设备出现交叉,应让设计单位与监理企业对图纸进行整改,从而避开出现交叉。
三是在工程为高层建筑时,必须做好机电设备及材料的吊装运输工作,这是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编制机电设备及材料的吊装运输方案。进行机电设备及材料的吊装运输工作时,应结合现场施工条件与设计方案要求,并遵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及高效率的原则,从而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施工方法与措施[1]。
2.建筑机电工程安装特点
随着人们对机电设备安装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因而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便对机电设备安装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时,采用的新兴技术较多,主要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现阶段,在大型工程施工中,对于吊装、检测技术等的要求愈来愈高,主要是由于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且实际施工中投入较大。机电安装施工贯穿于工程施工全过程,主要部分的施工是在结构工程结束后,并在装饰工程施工前结束,因而其对工程的工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且机电工程安装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竣工后的使用功能。
3.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前准备
机电安装企业在确认安装任务后,应迅速在企业内部组建项目经理部,指派专业人员去仔细了解施工现场并熟悉施工图纸,做好施工技术准备,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组织设编制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同时企业的项目经理部门应与业主方与监理方,共同快速的对施工场地进行接收,并指派工作人员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布置,以便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应对安装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其是按照施工规范标准进行施工[2]。
4.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重点与难点
4.1管道渗漏
进行管道安装施工时应注意套管安装,且在进行不同部位的管道安装时应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与设计要求选用不同的套管。应使用混凝土、沥青等材料并采用分层填充密实的方法填塞管道与套管间的空隙,安装的塑料立管经过楼板位置时,应根据需求增设防漏胶圈。应选择科学合理的连接方式进行管道的连接,且连接方式的选择应以施工材质、工艺及压力要求为前提进行试压没,从而确保管道的承压、时间及温度均满足设计要求,以达到管道防渗的目的。
4.2预埋穿梁套管
建筑工程中穿梁套管的预埋是建筑物的消防系统安装难点,具体表现为:若是设计图纸对于喷淋管穿梁安装作出了说明,则施工人员在进行预埋穿梁套管时,应严格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建筑中有钢构梁,在预埋管道时应严格、谨慎的进行,避开钢构梁,防止因与钢构梁发生碰触而造成管道破损。施工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对预埋的套管进行检查、审核,以此确保套管的位置满足图纸要求。若是在进行泵房内的排水管安装时,应在安装完成后对管道口进行封闭。
4.3空调及通风系统
4.3.1调试和运行
空调及通风系统进行调试运行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进行单机调试配电系统、风系统、水系统等系统,单机调试全部达标后再进行所有系统的综合调试。二是调试风系统时,主要就是对系统的风量分配进行调整,以此确保水力平衡。三是调试水系统时,主要就是对系统的水量分配进行调整。四是进行综合调试时,应让系统连续运行,通常时间应不低于8小时,并按照实际的气象条件对系统进行综合检查、调整及各项指标的考核,确保全部符合设计要求后为合格[3]。
4.3.2空调安装与二次精装修
空调工程与二次精装修的协调及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点是标高方面,应按照施工图纸要求进行空调设备和管道的安装,并对布置的各管道进行协调,尽可能在施工中升高空调的安装高度,以便有利于二次精装修施工的顺利进行。第二点是安装的空调风口应同二次精装修相配合,也就是空调风口设计同二次精装修设计相配合,进行二次精装修施工时安装空调风口设计图纸对风口位置及标高进行确定,以便在施工时实现配合安装,这样不仅确保了空调使用效果,还能确保装修外观效果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4.4敷设电缆
敷设电缆时,若是重长的电缆应采用机械牵引,若是轻短的电缆较应采用人力牵引。敷设电缆时的敷设方法主要有水平敷设与垂直敷设两种。且敷设电缆时的具体操作内容有:第一,固定电缆。敷设的电缆倾斜角度大于45度时,应每间隔2米位置就设置固定点;电缆采用水平敷设时,应在头部和尾部两端及转弯两侧每间隔5到10米左右位置设置固定点;电缆采用垂直敷设时,具体的操作应是每进行敷设一根电缆就进行固定一根,若是全塑型电缆则应每间隔1米设置固定点,其他电缆应每间隔1.5米左右设置固定点。第二,电缆挂标志牌。通常应在电缆上挂标志牌,并在标志牌上注明电缆编号、起始位置、型号规格等。标志牌挂设在直线段时应合理、适当,还应在敷设的电缆两端、转弯位置及交叉位置挂设标志牌。
4.5通电调试
通电调试时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问题高于一切,不仅是设备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人身的安全。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对安全的重要性造成轻视,甚至是忽视。施工中的全部设备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规程进行操作。应遵循一定的施工原则进行。还应对施工时的工程调试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而后提交给相关部门,并确保提交的资料是真实、可靠、准确、完整[4]。
5.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设备安装作为现代建筑物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其不仅对建筑物的投入使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更对人们追求高品質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康杰.建筑机电工程中的安装施工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7:171-172.
[2] 李佩华.浅析建筑机电安装施工管理措施[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2:86-87.
[3] 杨云.建筑机电工程中的安装施工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0:210-211.
[4] 徐辉锋.浅谈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