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福尔斯在《收藏家》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米兰这极力想摆脱被压制、被摆布的命运。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地与男性抗争以追求个体自由和价值,建构女性主体。福尔斯赋予米兰迭反抗精神,但由于她在困境中的自我贬低、她对男性霸权缺乏明确的认识及其思想上的妥协性,她的主体建构陷入了困境。反抗与依赖,这两者矛盾的纠结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使她走向悲剧命运。
[关键词]主体意识 反抗 自由 建构 困境
启蒙的主体意识
西方女性在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积极、活跃、能动的表现彰显了个体的独立和价值。在西方文化中,个体始终是文学家关注的焦点。《收藏家》中的女主人公米兰达也响应了她生活时代的呼吁。福尔斯说,他自己主要关注的焦点是“维护个体的自由,抵制对世界构成威胁并强迫人们循规蹈矩的种种压力”。
在西方父权制文化里,男性被视为优等,拥有无上的权力,特别是对妻子、对子女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女性被视为劣等,只能屈从于男性,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力。小说中米兰达的父亲为女儿的职业做谋划,坚持让她上卫校,将来从医。可是米兰达酷爱艺术,梦想在艺术领域发展,父女俩意愿相背。父亲是家中的权威,照常理,米兰达只能屈服,而事实上米兰达坚决反对父亲的观点,执意要上美术学校。教育使米兰达获得知识,学会判断,使她形成自我价值观并选择价值取向。米兰达敢于同父亲争辩,坚持对艺术的追求,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伦敦莱斯德美术学校,这一事实无论如何夹带着一个女性对自己个体能力和价值的自我认定,努力以自己的意愿去改变自我的命运,明显地表现了一种个体主体意识的启蒙。
米兰达对于个体价值的追求富有女性主体意识,这是由于她比较清醒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明确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极力想摆脱一个女性被压制、被摆布的命运。她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顾父亲的阻拦,只相信自我,努力去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胜利显然是她积极、主动的自我追求的硕果。她想越过父权控制,有意识地靠自己去把握个体的命运,追求个体价值。
与男权的对峙
米兰达被克莱格绑架后,醒来时表现出镇定、自信、无所畏惧的神情,似乎已经做好了与他展开殊死斗争的心理准备。热爱艺术、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米兰达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无法享受自由,无法体现存在的价值。克莱格是房子的主人,拥有权力,从空间上控制米兰达。整个房间被设计得天衣无缝,其情形恰似一所监狱。米兰达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她无畏地进行抗争。她拒绝进食,设法逃离,从摔家具、摔饰品再到画里丑化克莱格等一系列行为表明女性主体意识与男性话语的对峙。
米兰达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希望成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主体思想。“我活着,我要变化,我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行为”。米兰达喜欢读《爱玛》和《理智与情感》,她认为自己就是爱玛,就是玛丽安娜。米兰达也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力,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克莱格绑架米兰达的动机在于米兰达能成为其女友、妻子。但他视爱为占有,“呆在一起就是爱情”,“只要你名义上做我的妻子和我在一所房子里就成”。米兰达鄙视这样愚蠢的、强制的爱情观。
米兰达有自己独立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她没有恪守传统观念。她认为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因此米兰达愤恨地说:“在这个房子里,我不可能爱上你,在这儿我不可能爱上任何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她对男性的霸权给予彻底的否定。没有自由作前提,何淡爱情。她对自然环境和空间的向往,更激发了她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她与克莱格在爱情观念上的大相径庭,使她意识到她坚决不会容纳他,绝对地不服从于他。
主体建构的困境
无可否认米兰达与男性霸权思想作了勇敢的斗争,但是也显露出她脆弱的一而。她在与男性抗衡的同时,也倒向了男性的霸权,这使她陷入了建构的困境。她利用性诱惑来解决逃生问题,这本身就是对这场斗争的屈服。“那天晚上,如果他要和我睡觉,如果他走过来吻我,我就会顺从的。”米兰达主张与男性平等地交流,对克莱格她始终都没有产生过爱意。此时的“顺从”只是作为逃离囚禁的交换。“只要能活下去,我不在乎他对我做什么。”米兰达违背了自己的原则,玷污了纯洁爱情的本质。她这种自我贬低的心理实质上是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消减。
克莱格对米兰达的囚禁是男性对女性的物化。从被囚禁的那天起,米兰达不断反击克莱格,而性引诱事件证明她最终屈服了这场斗争。传统的男权社会礼仪对女性在姿势、表情、动作等方而作了详细形体规范,如果女性对自己的身体不加约束和改造,就被认为“放纵的女人”。为解救生命,她主动地将自己赤裸裸地置于被观察的对象,再度出现在克莱格的凝视下。
米兰达回归了男性对女性的原始定位,性诱惑事件是克莱格对米兰达情感的转折点,这使他在心理上受到严重的挫伤。他视米兰达为娼妓,因而不再尊重她,不再爱护她。因此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次屈辱性场景,如偷拍裸照。米兰达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因丧失尊严而陷于深深的痛楚中,她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和践踏,注定要走向悲剧命运。一方面米兰达在和克莱格的斗争中彰显了自己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她的软弱性,最终成为男性霸权的牺牲品。
造成米兰达悲剧命运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拥抱男权思想。米兰达在日记里着墨最多的男性是G.P。她明明知道G.P不道德,没有责任感,与许多女性发生过性关系,可她没有对G.P进行批判,反而在内心深处接纳了他,认为他是“了不起的人物”。米兰达追求平等的爱情,同时也能接受不平等的恋爱,可见,米兰达的思想是矛盾的。米兰达视G.P为她的精神导师,回忆与G.P的交往不但能排除她内心的孤独,而且能增强她生存的信念。“他比任何事、任何人都更有力地改变了我。比伦敦,比斯莱德美术学校对我产生的影响都要大。”米兰达盲目地崇拜G.P。
米兰达与G.P之间的恋情是不平等的。在G.P看来,女性只是作为性对象,米兰达也只能是一种客体的存在,难以显现其主体的自觉。G.P一直在把米兰达这样弱势女性群体边缘化,压制她们的欲望要求,以自己的标准界定一切“真理”与“谬误”。他对米兰达的艺术作品提出严厉苛刻的批评旨在压制米兰达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米兰达对此却悄然无知,认为他的思想是纯粹的自由。而事实上G.P就是男权的代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构成了米兰达内心的矛盾,她的个体、自我在分离、在遗弃、在破碎,最终走向了毁灭。
结语
米兰达反对父亲规划她的职业,成功考取美术学校,这为她女性主体建构迈出了第一步。她受制于克莱格,却无畏地抗争。她对克莱格的充满占有欲的爱情观的排斥和鄙夷证明她是一位有独立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女性。米兰达试图建构女性主体,自由地实现女性生命的意义。约翰·福尔斯赋予他的女主人公反抗精神,可是女性一旦认识不清,就会在男权思想面前妥协:
从米兰达对克莱格的性诱惑到她被G.P的思想所控,她逐步退回到男权社会的规训,囚禁在男权思想的牢笼里。克莱格和G.P都是男权思想的典型。米兰达在建构自我的同时,也在解构主体。她追求自由,但又自我放纵;不愿接受规训却又难以摆脱对G.P思想的依赖。这种矛盾的纠结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折磨,米兰达最终的悲剧与此有着必然的关系。米兰达既难以冲破社会定势,又难以克服自己的弱点,其意识上的妥协性与力量上的微弱性注定她个人的斗争以悲剧告终。
参考文献:
[1]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一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李雏屏,英国小说人物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卫新,福尔斯小说的艺术自由主题,复豆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丹,《收藏家》中的男性与女性,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5]张峰,一曲女性物化的悲歌一评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放军外国话学院学报。2003
[关键词]主体意识 反抗 自由 建构 困境
启蒙的主体意识
西方女性在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积极、活跃、能动的表现彰显了个体的独立和价值。在西方文化中,个体始终是文学家关注的焦点。《收藏家》中的女主人公米兰达也响应了她生活时代的呼吁。福尔斯说,他自己主要关注的焦点是“维护个体的自由,抵制对世界构成威胁并强迫人们循规蹈矩的种种压力”。
在西方父权制文化里,男性被视为优等,拥有无上的权力,特别是对妻子、对子女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女性被视为劣等,只能屈从于男性,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力。小说中米兰达的父亲为女儿的职业做谋划,坚持让她上卫校,将来从医。可是米兰达酷爱艺术,梦想在艺术领域发展,父女俩意愿相背。父亲是家中的权威,照常理,米兰达只能屈服,而事实上米兰达坚决反对父亲的观点,执意要上美术学校。教育使米兰达获得知识,学会判断,使她形成自我价值观并选择价值取向。米兰达敢于同父亲争辩,坚持对艺术的追求,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伦敦莱斯德美术学校,这一事实无论如何夹带着一个女性对自己个体能力和价值的自我认定,努力以自己的意愿去改变自我的命运,明显地表现了一种个体主体意识的启蒙。
米兰达对于个体价值的追求富有女性主体意识,这是由于她比较清醒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明确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极力想摆脱一个女性被压制、被摆布的命运。她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顾父亲的阻拦,只相信自我,努力去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胜利显然是她积极、主动的自我追求的硕果。她想越过父权控制,有意识地靠自己去把握个体的命运,追求个体价值。
与男权的对峙
米兰达被克莱格绑架后,醒来时表现出镇定、自信、无所畏惧的神情,似乎已经做好了与他展开殊死斗争的心理准备。热爱艺术、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米兰达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无法享受自由,无法体现存在的价值。克莱格是房子的主人,拥有权力,从空间上控制米兰达。整个房间被设计得天衣无缝,其情形恰似一所监狱。米兰达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她无畏地进行抗争。她拒绝进食,设法逃离,从摔家具、摔饰品再到画里丑化克莱格等一系列行为表明女性主体意识与男性话语的对峙。
米兰达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希望成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主体思想。“我活着,我要变化,我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行为”。米兰达喜欢读《爱玛》和《理智与情感》,她认为自己就是爱玛,就是玛丽安娜。米兰达也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力,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克莱格绑架米兰达的动机在于米兰达能成为其女友、妻子。但他视爱为占有,“呆在一起就是爱情”,“只要你名义上做我的妻子和我在一所房子里就成”。米兰达鄙视这样愚蠢的、强制的爱情观。
米兰达有自己独立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她没有恪守传统观念。她认为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因此米兰达愤恨地说:“在这个房子里,我不可能爱上你,在这儿我不可能爱上任何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她对男性的霸权给予彻底的否定。没有自由作前提,何淡爱情。她对自然环境和空间的向往,更激发了她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她与克莱格在爱情观念上的大相径庭,使她意识到她坚决不会容纳他,绝对地不服从于他。
主体建构的困境
无可否认米兰达与男性霸权思想作了勇敢的斗争,但是也显露出她脆弱的一而。她在与男性抗衡的同时,也倒向了男性的霸权,这使她陷入了建构的困境。她利用性诱惑来解决逃生问题,这本身就是对这场斗争的屈服。“那天晚上,如果他要和我睡觉,如果他走过来吻我,我就会顺从的。”米兰达主张与男性平等地交流,对克莱格她始终都没有产生过爱意。此时的“顺从”只是作为逃离囚禁的交换。“只要能活下去,我不在乎他对我做什么。”米兰达违背了自己的原则,玷污了纯洁爱情的本质。她这种自我贬低的心理实质上是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消减。
克莱格对米兰达的囚禁是男性对女性的物化。从被囚禁的那天起,米兰达不断反击克莱格,而性引诱事件证明她最终屈服了这场斗争。传统的男权社会礼仪对女性在姿势、表情、动作等方而作了详细形体规范,如果女性对自己的身体不加约束和改造,就被认为“放纵的女人”。为解救生命,她主动地将自己赤裸裸地置于被观察的对象,再度出现在克莱格的凝视下。
米兰达回归了男性对女性的原始定位,性诱惑事件是克莱格对米兰达情感的转折点,这使他在心理上受到严重的挫伤。他视米兰达为娼妓,因而不再尊重她,不再爱护她。因此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次屈辱性场景,如偷拍裸照。米兰达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因丧失尊严而陷于深深的痛楚中,她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和践踏,注定要走向悲剧命运。一方面米兰达在和克莱格的斗争中彰显了自己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她的软弱性,最终成为男性霸权的牺牲品。
造成米兰达悲剧命运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拥抱男权思想。米兰达在日记里着墨最多的男性是G.P。她明明知道G.P不道德,没有责任感,与许多女性发生过性关系,可她没有对G.P进行批判,反而在内心深处接纳了他,认为他是“了不起的人物”。米兰达追求平等的爱情,同时也能接受不平等的恋爱,可见,米兰达的思想是矛盾的。米兰达视G.P为她的精神导师,回忆与G.P的交往不但能排除她内心的孤独,而且能增强她生存的信念。“他比任何事、任何人都更有力地改变了我。比伦敦,比斯莱德美术学校对我产生的影响都要大。”米兰达盲目地崇拜G.P。
米兰达与G.P之间的恋情是不平等的。在G.P看来,女性只是作为性对象,米兰达也只能是一种客体的存在,难以显现其主体的自觉。G.P一直在把米兰达这样弱势女性群体边缘化,压制她们的欲望要求,以自己的标准界定一切“真理”与“谬误”。他对米兰达的艺术作品提出严厉苛刻的批评旨在压制米兰达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米兰达对此却悄然无知,认为他的思想是纯粹的自由。而事实上G.P就是男权的代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构成了米兰达内心的矛盾,她的个体、自我在分离、在遗弃、在破碎,最终走向了毁灭。
结语
米兰达反对父亲规划她的职业,成功考取美术学校,这为她女性主体建构迈出了第一步。她受制于克莱格,却无畏地抗争。她对克莱格的充满占有欲的爱情观的排斥和鄙夷证明她是一位有独立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女性。米兰达试图建构女性主体,自由地实现女性生命的意义。约翰·福尔斯赋予他的女主人公反抗精神,可是女性一旦认识不清,就会在男权思想面前妥协:
从米兰达对克莱格的性诱惑到她被G.P的思想所控,她逐步退回到男权社会的规训,囚禁在男权思想的牢笼里。克莱格和G.P都是男权思想的典型。米兰达在建构自我的同时,也在解构主体。她追求自由,但又自我放纵;不愿接受规训却又难以摆脱对G.P思想的依赖。这种矛盾的纠结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折磨,米兰达最终的悲剧与此有着必然的关系。米兰达既难以冲破社会定势,又难以克服自己的弱点,其意识上的妥协性与力量上的微弱性注定她个人的斗争以悲剧告终。
参考文献:
[1]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一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李雏屏,英国小说人物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卫新,福尔斯小说的艺术自由主题,复豆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丹,《收藏家》中的男性与女性,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5]张峰,一曲女性物化的悲歌一评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放军外国话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