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人中,我最敬佩和最欣赏的莫过于苏轼,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书、文四绝,更在于他的洒脱,在于那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数学专业毕业的我,一直希望能从东坡先生身上汲取到自身成长的无尽营养,使自己的人生也因为乐观豁达的情感因子的滋养,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20岁那年,大学专科毕业的我,因成绩优异而被分配在县直属中学任教高中。孰料,三年后却被掌握我命运的“肉食者”,以“自高自大、目无领导”为由,被“发配”到衡阳县最边远、最偏僻、最贫瘠的乡村初中——金屏中学。那是当地有名的刘祠堂改成的学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生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特别贫乏的山区,没有电,学生都不寄宿,下一次雨,便有好几天无路可行。正是在那样的恶劣的环境中,我却随遇而安地养成了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课余,或者夜阑人静之时,就着一盏煤油灯,持一本学生们想方设法在山外为我找来的书或杂志,随心所欲地阅读。这种无选择的阅读,让我拥有了十分博杂的知识,天文地理、奇闻逸事应有尽有。这为我的课堂增添了无穷的趣味,也为后来的业余写作垫实了一定的基础。说来也许印证了古人“寒门隐高士,深山聚名流”的名言,那里的学生特别能吃苦耐劳,早上天不亮就得跋山涉水往学校赶,下午放学回家已是黑灯瞎火了。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格外令人感动,至今还留在记忆深处,影响着我的一生。
1983年因所任教的学生成绩优异,我被调离了金屏中学,到了素有“江南瓷都”之称的界牌一所初级中学就职。那里虽然也是货真价实的山区,但是,由于坐落着中外驰名的“湖南省界牌陶瓷总厂”,外来“拉瓷泥、拖瓷器”的车辆也穿梭般的络驿不绝,它们不仅带去了山外的精彩,还带去了车水马龙般热闹和辉煌。曾被戏称为“小香港”。由于基本条件优越和人口相对集中,想要调往那里的教师趋之若骛,拉关系、走后门,有的甚至不惜请动那些“管官的官”为其出面,好似一场场“比钱、比势、比后台”的“不正之风”的擂台赛。静观那纷繁的“调动之战”,我的心态却是异常平衡和沉静,大有当年姜子牙独自一人在渭水河边用直钩垂钓的风度——“两耳不闻世上事,埋头只教我的书”。这时,因为参加县里的优质课比赛而获得了一点资本,更因为县教研室领导和评委们的抬举,我的数学课有了点薄名。赶上学校又是位懂业务的校长,在走进我任教的课堂听了我一节数学课后,告诉我说这是他听过的最好的数学课。第一次听到同行对我有如此高的评价,似乎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于是,我对数学原本就根深蒂固的热爱之情,又因为人为的因素而空前高涨起来。为了能跳出小圈子感受数学,我先是将能够搜集到的名师教案一课课研究,然后又借助市县教仪站朋友的帮忙,从外面借来了名师课堂实况录像带,依靠那一股虔诚的劲儿,一笔笔地将名师课堂录像记录了下来,细致到了名师的每一个提问,包括语气和语调的处理。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模仿,让我获得了远高于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视角。在上世纪80年代,小组讨论尚未形成气候,启发式教学刚刚开始时,我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85年,我获得了赴衡阳市观摩了黎世法教授带领他《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的课题实验小组授课展示活动的机会。那次的活动中,一位姓王的年轻教师的一句话,成了我以后教学生涯中时刻谨记的座右铭。他在授课以后的说课中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能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那么,工作十年后,他的个人水平,也就只能等同于他所执教的年级学生的水平。”这样的话语,从一个比我还要年轻的省级名师口中说出,其震撼力别人也许没有感觉,于我却是发聋振聩。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变得勤奋,一度由于满足于小范围内的成绩而生发出的沾沾自喜,也被无名的紧张恐惧所替代。我又开始发奋读书,开始一点点地研究教材和教法,研究《六课型单元教学法》。1986年,我开始在县里的初级中学扬名。先是在所有骨干教师参加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上压倒了众多县级名师而夺魁;又在全县青年教师比武课中取得好成绩;几篇教学文章,也都相继在省、市级报刊上登载出来;本科函授文凭也即将到手。这年,可能是我初中教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年。1988年,全国开始了首次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磨难再次降临了。我和全区其他十余名教师开始竞争8个中级职称名额,暗中计算各自取得的成绩,我深信没有人能达到我的高度。遗憾的是,我太天真幼稚,教育园地也并不是一方净土,任何教育教学上的业绩,都抵不上晚间坐在一张桌子上搓麻将或打字牌所营造出的感情。苍天有眼,在后来对“有突出贡献”的追加指标中,我才被所谓“破格”(年龄在34岁以下为其条件之一)评上了中级职称。
说实话,当年的被贬和职评的不如意,与我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是一个从不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尤其是当我沉浸到了数学教学的探讨快乐中之后,就基本上不和他人有工作之外的情感联系。两次的教训,我基本上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应对过去,我想,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为已经成为历史的事情伤神,不如在学习和教学上多多投入,做出让别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成绩。“一蓑烟雨任平生”,过分地纠缠历史的旧账,反而让别人看不起。
1990年,我被任命为界牌区办高中教导处副主任职务,并任教高二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星期天还要兼任全区小学师资培训的辅导任务。0.8元一节课的酬劳也十分令人羡慕。1992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因种种原因,迟迟未接到公安局被任命为国庆乡“派出所所长”的调令。中学数学讲台上摇唇鼓舌二十余年的我,被委任为联合学区中函站负责人兼专职数学辅导教师。尽职尽责的我朝于斯,暮于斯,魂系于斯,梦萦于斯,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让曾经是我过去的老师及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胡子学生”、“阿姨学员”们,捧回了一张张毕业文凭和继续教育结业证书。几年下来,自己则一事无成,浑然不知瞎忙些什么,尽管学员和熟人仍称呼我老师,但总觉得这一称呼离我渐渐生疏和遥远。精神上似乎失去了某种寄托。在那无聊的工作闲暇之余,我拒绝了字牌、朴克和麻将的诱惑,一头扎进文字之中,勇敢地拿起笔,异想天开地欲圆少年的文学梦。也就是当年衡阳市教委主办的内部刊物《教育通讯》中,我的那“一句话消息”被刊登后,令我兴奋不已,从此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5年撤区并乡,我终因“毫无经济实力”和“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被排挤在“新的领导班子”之外,此刻的我并无半点失落感。我始终笃信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至理名言。由于干了多年的辅导,业务不但没有生疏,学识反而大有长进,加之笔头经常在“磨”,“豆腐干”文章常见诸报端,因而被一所重点高中的“伯乐”相中,校长亲自登门“求贤”,我喜形于色,欣然前往,从此便在这里安营扎寨了。
世路多歧,三十有七才半路出家跳进业余写作的门槛,所幸天地有心,给我安排了武汉大学《写作》杂志社新闻写作刊授和《衡阳日报》通讯员培训,令我在写作之道卓然前行;造化有眼,给我造设了《衡阳日报》、《衡阳晚报》、《衡阳广播电视报》、《湖南教育》等多方阵地,使我将岁月流进激情的琼浆,尽情地挥洒、涂抹。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终于大器晚成地在文学领域里崭露头角,先后被吸收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兼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作品辑入《中国散文大观》、《中国当代散文精华》、《中华散文精粹》、《散文世界》等书籍中。在国家、省、市各项征文赛中多次夺魁,先后两次荣登了“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的领奖台。部分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湖南名人资料中心收藏。名字和事迹已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湖南省当代作家辞典》等辞书。不仅相继出版了个人散文专集《山情》、《村缘》;而且编著了50多万字的文学丛书《字词天地》、《语文知识》。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倏忽已过天命。面对日新月异、五彩斑澜的新世纪,尚不知老已将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的名言将为我日后的创作道路作结。我不敢想象今后活着的每一天会是什么模样,所以追求是永远的山,直至生命的尽头……
20岁那年,大学专科毕业的我,因成绩优异而被分配在县直属中学任教高中。孰料,三年后却被掌握我命运的“肉食者”,以“自高自大、目无领导”为由,被“发配”到衡阳县最边远、最偏僻、最贫瘠的乡村初中——金屏中学。那是当地有名的刘祠堂改成的学校,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生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特别贫乏的山区,没有电,学生都不寄宿,下一次雨,便有好几天无路可行。正是在那样的恶劣的环境中,我却随遇而安地养成了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课余,或者夜阑人静之时,就着一盏煤油灯,持一本学生们想方设法在山外为我找来的书或杂志,随心所欲地阅读。这种无选择的阅读,让我拥有了十分博杂的知识,天文地理、奇闻逸事应有尽有。这为我的课堂增添了无穷的趣味,也为后来的业余写作垫实了一定的基础。说来也许印证了古人“寒门隐高士,深山聚名流”的名言,那里的学生特别能吃苦耐劳,早上天不亮就得跋山涉水往学校赶,下午放学回家已是黑灯瞎火了。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格外令人感动,至今还留在记忆深处,影响着我的一生。
1983年因所任教的学生成绩优异,我被调离了金屏中学,到了素有“江南瓷都”之称的界牌一所初级中学就职。那里虽然也是货真价实的山区,但是,由于坐落着中外驰名的“湖南省界牌陶瓷总厂”,外来“拉瓷泥、拖瓷器”的车辆也穿梭般的络驿不绝,它们不仅带去了山外的精彩,还带去了车水马龙般热闹和辉煌。曾被戏称为“小香港”。由于基本条件优越和人口相对集中,想要调往那里的教师趋之若骛,拉关系、走后门,有的甚至不惜请动那些“管官的官”为其出面,好似一场场“比钱、比势、比后台”的“不正之风”的擂台赛。静观那纷繁的“调动之战”,我的心态却是异常平衡和沉静,大有当年姜子牙独自一人在渭水河边用直钩垂钓的风度——“两耳不闻世上事,埋头只教我的书”。这时,因为参加县里的优质课比赛而获得了一点资本,更因为县教研室领导和评委们的抬举,我的数学课有了点薄名。赶上学校又是位懂业务的校长,在走进我任教的课堂听了我一节数学课后,告诉我说这是他听过的最好的数学课。第一次听到同行对我有如此高的评价,似乎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于是,我对数学原本就根深蒂固的热爱之情,又因为人为的因素而空前高涨起来。为了能跳出小圈子感受数学,我先是将能够搜集到的名师教案一课课研究,然后又借助市县教仪站朋友的帮忙,从外面借来了名师课堂实况录像带,依靠那一股虔诚的劲儿,一笔笔地将名师课堂录像记录了下来,细致到了名师的每一个提问,包括语气和语调的处理。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模仿,让我获得了远高于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视角。在上世纪80年代,小组讨论尚未形成气候,启发式教学刚刚开始时,我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85年,我获得了赴衡阳市观摩了黎世法教授带领他《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的课题实验小组授课展示活动的机会。那次的活动中,一位姓王的年轻教师的一句话,成了我以后教学生涯中时刻谨记的座右铭。他在授课以后的说课中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能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那么,工作十年后,他的个人水平,也就只能等同于他所执教的年级学生的水平。”这样的话语,从一个比我还要年轻的省级名师口中说出,其震撼力别人也许没有感觉,于我却是发聋振聩。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变得勤奋,一度由于满足于小范围内的成绩而生发出的沾沾自喜,也被无名的紧张恐惧所替代。我又开始发奋读书,开始一点点地研究教材和教法,研究《六课型单元教学法》。1986年,我开始在县里的初级中学扬名。先是在所有骨干教师参加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上压倒了众多县级名师而夺魁;又在全县青年教师比武课中取得好成绩;几篇教学文章,也都相继在省、市级报刊上登载出来;本科函授文凭也即将到手。这年,可能是我初中教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年。1988年,全国开始了首次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磨难再次降临了。我和全区其他十余名教师开始竞争8个中级职称名额,暗中计算各自取得的成绩,我深信没有人能达到我的高度。遗憾的是,我太天真幼稚,教育园地也并不是一方净土,任何教育教学上的业绩,都抵不上晚间坐在一张桌子上搓麻将或打字牌所营造出的感情。苍天有眼,在后来对“有突出贡献”的追加指标中,我才被所谓“破格”(年龄在34岁以下为其条件之一)评上了中级职称。
说实话,当年的被贬和职评的不如意,与我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是一个从不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尤其是当我沉浸到了数学教学的探讨快乐中之后,就基本上不和他人有工作之外的情感联系。两次的教训,我基本上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应对过去,我想,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为已经成为历史的事情伤神,不如在学习和教学上多多投入,做出让别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成绩。“一蓑烟雨任平生”,过分地纠缠历史的旧账,反而让别人看不起。
1990年,我被任命为界牌区办高中教导处副主任职务,并任教高二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星期天还要兼任全区小学师资培训的辅导任务。0.8元一节课的酬劳也十分令人羡慕。1992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因种种原因,迟迟未接到公安局被任命为国庆乡“派出所所长”的调令。中学数学讲台上摇唇鼓舌二十余年的我,被委任为联合学区中函站负责人兼专职数学辅导教师。尽职尽责的我朝于斯,暮于斯,魂系于斯,梦萦于斯,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让曾经是我过去的老师及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胡子学生”、“阿姨学员”们,捧回了一张张毕业文凭和继续教育结业证书。几年下来,自己则一事无成,浑然不知瞎忙些什么,尽管学员和熟人仍称呼我老师,但总觉得这一称呼离我渐渐生疏和遥远。精神上似乎失去了某种寄托。在那无聊的工作闲暇之余,我拒绝了字牌、朴克和麻将的诱惑,一头扎进文字之中,勇敢地拿起笔,异想天开地欲圆少年的文学梦。也就是当年衡阳市教委主办的内部刊物《教育通讯》中,我的那“一句话消息”被刊登后,令我兴奋不已,从此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5年撤区并乡,我终因“毫无经济实力”和“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被排挤在“新的领导班子”之外,此刻的我并无半点失落感。我始终笃信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至理名言。由于干了多年的辅导,业务不但没有生疏,学识反而大有长进,加之笔头经常在“磨”,“豆腐干”文章常见诸报端,因而被一所重点高中的“伯乐”相中,校长亲自登门“求贤”,我喜形于色,欣然前往,从此便在这里安营扎寨了。
世路多歧,三十有七才半路出家跳进业余写作的门槛,所幸天地有心,给我安排了武汉大学《写作》杂志社新闻写作刊授和《衡阳日报》通讯员培训,令我在写作之道卓然前行;造化有眼,给我造设了《衡阳日报》、《衡阳晚报》、《衡阳广播电视报》、《湖南教育》等多方阵地,使我将岁月流进激情的琼浆,尽情地挥洒、涂抹。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终于大器晚成地在文学领域里崭露头角,先后被吸收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兼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作品辑入《中国散文大观》、《中国当代散文精华》、《中华散文精粹》、《散文世界》等书籍中。在国家、省、市各项征文赛中多次夺魁,先后两次荣登了“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的领奖台。部分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湖南名人资料中心收藏。名字和事迹已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湖南省当代作家辞典》等辞书。不仅相继出版了个人散文专集《山情》、《村缘》;而且编著了50多万字的文学丛书《字词天地》、《语文知识》。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倏忽已过天命。面对日新月异、五彩斑澜的新世纪,尚不知老已将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的名言将为我日后的创作道路作结。我不敢想象今后活着的每一天会是什么模样,所以追求是永远的山,直至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