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震驚中外,举世闻名。长征期间,苏维埃国家银行曾在遵义成功发行“红军票”,成为我国红色金融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34年10月,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率领曹菊如、黄亚光、钱希均、曹根全等14人参加长征,从瑞金云石山下的陂子村出发。就这样,红军家当挑上了一百余副担子,国家银行变成了“扁担银行”,绵延数里,行动缓慢。
国家银行积攒的这份家当受到高度重视,苏维埃中央政府总务厅长袁福清担任大队长,并由一个连的兵力护卫前行。然而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九万红军骤减至不足四万人。护送红军“家当”的工作面临困难,坛坛罐罐,行动迟缓,顾此失彼,被动挨打。
1935年初,红军进入黔北重镇遵义。在这里,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但是此时的遵义城中,人们还不知道这个惊天动地的变化,仍然是静悄悄。甚至在一些反动分子的谣言蛊惑下,一些遵义城的百姓跑的跑、藏的藏、家家闭户、店铺关门,街上垃圾成堆,难有几个人影。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看见这种情况,立即请示中央:能否破例在遵义搞一次“红军票”的发行?中央同意后,毛泽民不顾疲劳,率领国家银行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作人员,立即准备,付诸行动。
国家银行选中位于遵义老城杨柳街的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犹国才公馆作为办公地,发布告示发行红军票。
1935年1月12日,在遵义三中(今遵义十一中)操场上,“万人大会”召开。会议宣布成立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毛泽民负责筹款和征集物资。于是,毛泽民兵分两路,一路去查抄、没收、拍卖反动军阀王家烈、柏辉章等垄断开办的米行、盐行、烟行、布庄和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田产财物,将他们的不义之财,大部分分给贫苦大众,少部分留作银行资金;另一路,动员、发动遵义的开明绅士、工商业者向红军募捐军饷,为国家银行筹集资金。
国家银行在红军进驻遵义、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用没收来的官僚资本和物资,换回了大量银元,这就为“红军票”的发行、流通和回笼,提供了充足的“准备金”,按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就是银根坚挺。
“红军票”上市流通时,一开始并不顺利。一小撮坏人造谣,构陷“红军票”就是以前军阀常用的“军用票”,过后就是废纸一张,煽动少数群众拒用。这时,红色政权为其保驾护航,保障了“红军票”的流通。在遵义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罗梓铭等的领导下,毫不手软地镇压了投机奸商黄老四等,并大力宣传,号召人们大胆使用“红军票”。
随后,毛泽民率领国家银行人员上街动员,红军官兵全力配合。一时间,三类店铺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是酒店餐馆,红军官兵带头使用“红军票”,然后又告知酒店老板,手拿“红军票”,可前往犹公馆的国家银行办公地点兑换银元。一元“红军票”,可以兑到一块银元,外加贰角银毫。一时间小商小贩四处可见,醪糟鸡蛋、各类熟食,地摊叫卖非常活跃。遵义街上,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熙熙攘攘。连那些一贫如洗的人,也分到了不法财主的钱物,走上街头,消费或兑换。“犹公馆”打破了原来的寂静,前往兑换银元者,络绎不绝。二是洋货铺,店中的套鞋、面巾,销售一空,这是红军长征途中需要的用品,日后有备无患。三是书店,新旧书籍、杂志、铅笔、练习本,销售一空,军民学文化,一时掀起高潮。特别是红军官兵,纪律严明,买卖公平,秋毫无犯,老百姓看到了久违的清平世界,喜笑颜开,无不欢欣鼓舞。原来每人多多少少留存的“伙食尾子”(苏区零星钞票),这时也被激活,可到市面上买东西。群众看见红军官兵也在使用,更是非常放心。
1935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红军撤出遵义。但当时还有相当数量“红军票”在群众手中。为了不让群众受损,维护红军信用,忙坏了国家银行几名工作人员。他们当即以苏维埃国家银行名义发出公告,欢迎社会各界来兑换苏区钞票。接着,在遵义闹市区设立6个兑换处,桌上堆放着银元、食盐等硬通货和物资,任其挑选,市价兑换,还有优惠。
在遵义,一元“红军票”可以买七八斤食盐,可兑换大洋一元二角。当然,也可兑换当时的二元国民党钞票。为了方便驻扎在城外的红军和群众,遵义周边的桐梓、绥阳、鸭溪、团漠、龙溪、余庆、湄潭等地设立了19个兑换点。就在撤离遵义的前夜,国家银行的同志通宵达旦,挑灯夜战,坚持兑换,直至“红军票”基本收回,才在主力部队离开后,追上队伍,踏上新征途。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精神焕然一新。战略目标明确:从战略转移到北上抗日;战术策略机动灵活,四渡赤水,令敌人手足失措。国家银行也轻装上阵,赤水河边,忍痛割爱,销毁印钞机器、烧掉最后一张票子,只剩两挑黄金,一张决算报表。徒步行走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时,苏维埃国家银行毛泽民行长回头一顾,百感交集。国家银行十四人,仅有自己和曹菊如、黄亚光、钱希均、曹根全、莫均涛等同志到达终点,多位同志永远长眠在长征途中。两百名运输队员,也仅剩下两人。
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曾规定沿途不发行苏区纸币。但这次长征途中规模最大、影响极广、唯一一次的纸币发行、流通和回笼全过程,在党中央批准下,短短12天,即圆满完成,不愧是红色金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世界金融史上的一次奇迹。“扁担银行”在艰苦卓绝长征途中,创造性地经营,配合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播种下红军信用,历久弥坚,长远传承。其中蕴藏的智慧和精神,成为如今百万金融职工的必循信条。
红军长征所经之处,留下了诸多珍贵纪念和美丽传说。如今在遵义有座红军山,山上有尊铜雕像,人们称其为“红军菩萨”。军帽红星、闪闪发光,一看就知道是当年参加长征的普通红军战士。现在她每天都接受着当地人和旅游者虔诚的顶礼膜拜,已成为红军形象的化身。在千万人心里,即使普通红军战士,他们为理想献身的忘我精神,也已转化为一种崇高信仰。红军信用一诺千金,红军精神永垂不朽。
(摘自4月2日《金融时报》)
扁担银行
1934年10月,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率领曹菊如、黄亚光、钱希均、曹根全等14人参加长征,从瑞金云石山下的陂子村出发。就这样,红军家当挑上了一百余副担子,国家银行变成了“扁担银行”,绵延数里,行动缓慢。
国家银行积攒的这份家当受到高度重视,苏维埃中央政府总务厅长袁福清担任大队长,并由一个连的兵力护卫前行。然而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九万红军骤减至不足四万人。护送红军“家当”的工作面临困难,坛坛罐罐,行动迟缓,顾此失彼,被动挨打。
1935年初,红军进入黔北重镇遵义。在这里,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但是此时的遵义城中,人们还不知道这个惊天动地的变化,仍然是静悄悄。甚至在一些反动分子的谣言蛊惑下,一些遵义城的百姓跑的跑、藏的藏、家家闭户、店铺关门,街上垃圾成堆,难有几个人影。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看见这种情况,立即请示中央:能否破例在遵义搞一次“红军票”的发行?中央同意后,毛泽民不顾疲劳,率领国家银行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作人员,立即准备,付诸行动。
国家银行选中位于遵义老城杨柳街的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犹国才公馆作为办公地,发布告示发行红军票。
1935年1月12日,在遵义三中(今遵义十一中)操场上,“万人大会”召开。会议宣布成立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毛泽民负责筹款和征集物资。于是,毛泽民兵分两路,一路去查抄、没收、拍卖反动军阀王家烈、柏辉章等垄断开办的米行、盐行、烟行、布庄和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田产财物,将他们的不义之财,大部分分给贫苦大众,少部分留作银行资金;另一路,动员、发动遵义的开明绅士、工商业者向红军募捐军饷,为国家银行筹集资金。
“播种”信用
国家银行在红军进驻遵义、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用没收来的官僚资本和物资,换回了大量银元,这就为“红军票”的发行、流通和回笼,提供了充足的“准备金”,按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就是银根坚挺。
“红军票”上市流通时,一开始并不顺利。一小撮坏人造谣,构陷“红军票”就是以前军阀常用的“军用票”,过后就是废纸一张,煽动少数群众拒用。这时,红色政权为其保驾护航,保障了“红军票”的流通。在遵义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罗梓铭等的领导下,毫不手软地镇压了投机奸商黄老四等,并大力宣传,号召人们大胆使用“红军票”。
随后,毛泽民率领国家银行人员上街动员,红军官兵全力配合。一时间,三类店铺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是酒店餐馆,红军官兵带头使用“红军票”,然后又告知酒店老板,手拿“红军票”,可前往犹公馆的国家银行办公地点兑换银元。一元“红军票”,可以兑到一块银元,外加贰角银毫。一时间小商小贩四处可见,醪糟鸡蛋、各类熟食,地摊叫卖非常活跃。遵义街上,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熙熙攘攘。连那些一贫如洗的人,也分到了不法财主的钱物,走上街头,消费或兑换。“犹公馆”打破了原来的寂静,前往兑换银元者,络绎不绝。二是洋货铺,店中的套鞋、面巾,销售一空,这是红军长征途中需要的用品,日后有备无患。三是书店,新旧书籍、杂志、铅笔、练习本,销售一空,军民学文化,一时掀起高潮。特别是红军官兵,纪律严明,买卖公平,秋毫无犯,老百姓看到了久违的清平世界,喜笑颜开,无不欢欣鼓舞。原来每人多多少少留存的“伙食尾子”(苏区零星钞票),这时也被激活,可到市面上买东西。群众看见红军官兵也在使用,更是非常放心。
踏上征程
1935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红军撤出遵义。但当时还有相当数量“红军票”在群众手中。为了不让群众受损,维护红军信用,忙坏了国家银行几名工作人员。他们当即以苏维埃国家银行名义发出公告,欢迎社会各界来兑换苏区钞票。接着,在遵义闹市区设立6个兑换处,桌上堆放着银元、食盐等硬通货和物资,任其挑选,市价兑换,还有优惠。
在遵义,一元“红军票”可以买七八斤食盐,可兑换大洋一元二角。当然,也可兑换当时的二元国民党钞票。为了方便驻扎在城外的红军和群众,遵义周边的桐梓、绥阳、鸭溪、团漠、龙溪、余庆、湄潭等地设立了19个兑换点。就在撤离遵义的前夜,国家银行的同志通宵达旦,挑灯夜战,坚持兑换,直至“红军票”基本收回,才在主力部队离开后,追上队伍,踏上新征途。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精神焕然一新。战略目标明确:从战略转移到北上抗日;战术策略机动灵活,四渡赤水,令敌人手足失措。国家银行也轻装上阵,赤水河边,忍痛割爱,销毁印钞机器、烧掉最后一张票子,只剩两挑黄金,一张决算报表。徒步行走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时,苏维埃国家银行毛泽民行长回头一顾,百感交集。国家银行十四人,仅有自己和曹菊如、黄亚光、钱希均、曹根全、莫均涛等同志到达终点,多位同志永远长眠在长征途中。两百名运输队员,也仅剩下两人。
一诺千金
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曾规定沿途不发行苏区纸币。但这次长征途中规模最大、影响极广、唯一一次的纸币发行、流通和回笼全过程,在党中央批准下,短短12天,即圆满完成,不愧是红色金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世界金融史上的一次奇迹。“扁担银行”在艰苦卓绝长征途中,创造性地经营,配合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播种下红军信用,历久弥坚,长远传承。其中蕴藏的智慧和精神,成为如今百万金融职工的必循信条。
红军长征所经之处,留下了诸多珍贵纪念和美丽传说。如今在遵义有座红军山,山上有尊铜雕像,人们称其为“红军菩萨”。军帽红星、闪闪发光,一看就知道是当年参加长征的普通红军战士。现在她每天都接受着当地人和旅游者虔诚的顶礼膜拜,已成为红军形象的化身。在千万人心里,即使普通红军战士,他们为理想献身的忘我精神,也已转化为一种崇高信仰。红军信用一诺千金,红军精神永垂不朽。
(摘自4月2日《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