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俭”的意义,从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收集的资料来看,本来是指“约束、限制、节制”。所以,古人所说的“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各个方面的自我约束。
那么,在老子看来领导者之“俭”有哪些内涵呢?
首先,老子认为,领导者追求奢侈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会伤身。老子叮嘱领导者要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即“去甚,去奢,去泰”。他语重心长地说:“五颜六色的东西都要去看,就会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声音都要去听,耳朵就要聋;千奇百怪的味道都要去吃,就会败坏胃口;每天骑马打猎游山玩水,就会让人的心发狂;喜欢奇珍异货,就会行为不轨。”(见《道德经》第十二章)所以,“塞住感官之窍,关闭嗜欲之门,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开启你的感官之窍,增益世事之繁,你就终生没有救了”(见《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领导者欲壑难填,就会祸国殃民,人的欲望是奢侈之本,它甚至会带来残酷的战争。应该说,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只有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才是永恒的(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所以,克制欲望是“俭”的根本。老子倡议“少私寡欲”。
今天看来,这些话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不节制饮食,便会带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就是乱吃产生的后果;而放纵声色,更会带来道德的沦丧。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大功成了,名分有了,自己便“身退”,这才是上天之道(见《道德经》第九章)。
其次,老子认为,领导者追求奢侈对老百姓更没有好处,会伤财。老子说道:“大道非常平坦,人君却偏行邪路。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食物,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见《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老子提出:天的道,像拉开弓,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就松一松,不足时再拉一拉。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不足。人间的道却不是这样,是损害不足以给有余。谁能将有余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可以。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看成是自己的功劳,主要就是不想显耀自己的才能(见《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他还说:老百姓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收税太多;人民不服管,是因为统治者人为生事;人民不在乎死,是因为为官者索求太多。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官员奢侈腐化,追求私欲,必然会通过增加税收等方式横征暴敛,最终受害的则是老百姓。所以,《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的一段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在老子看来,一个腐败与腐化的领导者,无异于一个抢劫犯。老子意味深长地叮嘱从政者:“名声与身体,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身体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到一切与丧失生命,哪一样危害更大呢?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丧失。所以,知足常乐,不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出现危险,才可以得享长久。”(见《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在老子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懂得知足,因为最大的罪恶是多欲,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是贪得无厌,知足才能满足,而且是永远的满足(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常乐才会无欲则刚,因为至高无上的“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成就的。领导者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而得到充分发展。化育中产生贪欲时,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会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见《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值得一提的是,先秦其他学派也都主张俭政。
先说儒家。《论语·先进》篇记载,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富有,孔子的弟子冉求却还替他搜刮百姓,以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说道:“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著名的典故“苛政猛于虎”就来自于儒家典籍《礼记》,“苛政”不是“苛刻的政治”,这里的“政”就是指征税。原来,孔子遇见一个老妇人,她的儿子被老虎吃掉了,但是她还是不愿意搬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赋税没有那么重。可见,当时的赋税居然比老虎还厉害,因为老虎来了还可以躲躲,赋税来了简直无处可藏。古代有些君主或地方官貪得无厌,无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最后只能逼得百姓起来造反了。
再说法家。韩非子也说君主喜欢宫室台榭池沼,追求车马服饰、奇珍异货,搞得百姓疲惫不堪,消耗国家财货,国家就会灭亡(见《韩非子·亡征》)。韩非子反复强调:“能引起欲望的东西,在上削弱和侵害君主,对下则伤害民众,所以圣人不被好看的东西所引诱,不沉溺于声色玩乐之中,英明的君主轻视奇珍异货,抛弃过分华丽的东西。”(见《韩非子·解老》)韩非子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问管仲:“财富有边际么?”管仲回答说:“水是有边界的,水的边界就是没有水的地方。富贵也是有边界的,其边界就是一个人得到财富后已经感到满足的时候。人争取财富如果不能够自止于满足,那就意味着他忘了富贵的边界了。”(见《韩非子·说林下》)
大家知道,汉代有著名的文景之治,主要就是吸取了秦王朝短命的教训,而采取了道家的政治理念,提出无为而治,实行重农、崇俭、轻徭薄赋三大政策,汉王朝就这样日益强盛起来。
再次,老子认为,领导者追求奢侈对于社会风气有害无益。老子反对对奢侈品的崇拜和物质上的拜金主义,认为领导者只有不看重奇珍异宝,才能使世人不去偷窃;只有不萌发邪情私欲,才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领导者治理百姓,要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无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守无为之道,则天下没有不太平的道理(见《道德经》第三章)。
为什么领导者追求奇珍异宝,会让老百姓偷盗成风呢?一是这些东西要么是国家明令禁止获得的,要么是价值连城的贵重之物,要么是国家财政的支撑重器。不通过非常手段是搞不到手的。其次,领导者追求奇珍异宝,起到的是负面作用,它会使社会风气变得堕落萎靡,从而让百姓也变得奢侈,贪图享受,追求享乐,进而为满足私欲走上犯罪之路。上行下效,所以领导者不可不慎。
韩非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此时,五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便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但紫色的布料很贵,现在整个都城的百姓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这时,恰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侍从,您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从这天开始,再没有侍卫近臣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人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三天,国境之内都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老子的知音,他阐发老子的“俭”时说道:“聪明的人在家里省吃俭用,家里就会富足;圣人珍惜自己的精力,就会精神充沛;君主不轻易使用军队作战,人口就会众多,人口众多,国土就会广大。所以老子称道说:‘节俭,所以能宽裕。’”(见《韩非子·解老》)
(选自《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
那么,在老子看来领导者之“俭”有哪些内涵呢?
首先,老子认为,领导者追求奢侈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会伤身。老子叮嘱领导者要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即“去甚,去奢,去泰”。他语重心长地说:“五颜六色的东西都要去看,就会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声音都要去听,耳朵就要聋;千奇百怪的味道都要去吃,就会败坏胃口;每天骑马打猎游山玩水,就会让人的心发狂;喜欢奇珍异货,就会行为不轨。”(见《道德经》第十二章)所以,“塞住感官之窍,关闭嗜欲之门,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开启你的感官之窍,增益世事之繁,你就终生没有救了”(见《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领导者欲壑难填,就会祸国殃民,人的欲望是奢侈之本,它甚至会带来残酷的战争。应该说,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只有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才是永恒的(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所以,克制欲望是“俭”的根本。老子倡议“少私寡欲”。
今天看来,这些话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不节制饮食,便会带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就是乱吃产生的后果;而放纵声色,更会带来道德的沦丧。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大功成了,名分有了,自己便“身退”,这才是上天之道(见《道德经》第九章)。
其次,老子认为,领导者追求奢侈对老百姓更没有好处,会伤财。老子说道:“大道非常平坦,人君却偏行邪路。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食物,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见《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老子提出:天的道,像拉开弓,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就松一松,不足时再拉一拉。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不足。人间的道却不是这样,是损害不足以给有余。谁能将有余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可以。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看成是自己的功劳,主要就是不想显耀自己的才能(见《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他还说:老百姓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收税太多;人民不服管,是因为统治者人为生事;人民不在乎死,是因为为官者索求太多。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官员奢侈腐化,追求私欲,必然会通过增加税收等方式横征暴敛,最终受害的则是老百姓。所以,《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的一段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在老子看来,一个腐败与腐化的领导者,无异于一个抢劫犯。老子意味深长地叮嘱从政者:“名声与身体,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身体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到一切与丧失生命,哪一样危害更大呢?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丧失。所以,知足常乐,不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出现危险,才可以得享长久。”(见《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在老子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懂得知足,因为最大的罪恶是多欲,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是贪得无厌,知足才能满足,而且是永远的满足(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常乐才会无欲则刚,因为至高无上的“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成就的。领导者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而得到充分发展。化育中产生贪欲时,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会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见《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值得一提的是,先秦其他学派也都主张俭政。
先说儒家。《论语·先进》篇记载,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富有,孔子的弟子冉求却还替他搜刮百姓,以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说道:“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著名的典故“苛政猛于虎”就来自于儒家典籍《礼记》,“苛政”不是“苛刻的政治”,这里的“政”就是指征税。原来,孔子遇见一个老妇人,她的儿子被老虎吃掉了,但是她还是不愿意搬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赋税没有那么重。可见,当时的赋税居然比老虎还厉害,因为老虎来了还可以躲躲,赋税来了简直无处可藏。古代有些君主或地方官貪得无厌,无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最后只能逼得百姓起来造反了。
再说法家。韩非子也说君主喜欢宫室台榭池沼,追求车马服饰、奇珍异货,搞得百姓疲惫不堪,消耗国家财货,国家就会灭亡(见《韩非子·亡征》)。韩非子反复强调:“能引起欲望的东西,在上削弱和侵害君主,对下则伤害民众,所以圣人不被好看的东西所引诱,不沉溺于声色玩乐之中,英明的君主轻视奇珍异货,抛弃过分华丽的东西。”(见《韩非子·解老》)韩非子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问管仲:“财富有边际么?”管仲回答说:“水是有边界的,水的边界就是没有水的地方。富贵也是有边界的,其边界就是一个人得到财富后已经感到满足的时候。人争取财富如果不能够自止于满足,那就意味着他忘了富贵的边界了。”(见《韩非子·说林下》)
大家知道,汉代有著名的文景之治,主要就是吸取了秦王朝短命的教训,而采取了道家的政治理念,提出无为而治,实行重农、崇俭、轻徭薄赋三大政策,汉王朝就这样日益强盛起来。
再次,老子认为,领导者追求奢侈对于社会风气有害无益。老子反对对奢侈品的崇拜和物质上的拜金主义,认为领导者只有不看重奇珍异宝,才能使世人不去偷窃;只有不萌发邪情私欲,才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领导者治理百姓,要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无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守无为之道,则天下没有不太平的道理(见《道德经》第三章)。
为什么领导者追求奇珍异宝,会让老百姓偷盗成风呢?一是这些东西要么是国家明令禁止获得的,要么是价值连城的贵重之物,要么是国家财政的支撑重器。不通过非常手段是搞不到手的。其次,领导者追求奇珍异宝,起到的是负面作用,它会使社会风气变得堕落萎靡,从而让百姓也变得奢侈,贪图享受,追求享乐,进而为满足私欲走上犯罪之路。上行下效,所以领导者不可不慎。
韩非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此时,五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便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但紫色的布料很贵,现在整个都城的百姓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这时,恰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侍从,您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从这天开始,再没有侍卫近臣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人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三天,国境之内都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老子的知音,他阐发老子的“俭”时说道:“聪明的人在家里省吃俭用,家里就会富足;圣人珍惜自己的精力,就会精神充沛;君主不轻易使用军队作战,人口就会众多,人口众多,国土就会广大。所以老子称道说:‘节俭,所以能宽裕。’”(见《韩非子·解老》)
(选自《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