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执教的“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一课,钱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演绎课堂,引发了我对高效课堂的思考。正像钱老师所指出:“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教关键在于倾听,学关键在于言说。”“一节高效的课堂主要体现在新、趣、活、实、美‘五字诀’上。”基于对钱老师教学观点的理解,笔者试从这节课出发,从“激活——让学——学会”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效课堂”教学。
一、激活——唤起学习的“兴趣点”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钱守旺老师执教的“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一课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在创设情境环节,设计了大量的各类型视频素材,包括有近期热播的“舞蹈大赛”和“主持人大赛”的选手得分情况视频、一段“缺水现状之人均水资源”的新闻视频、“小朋友坐火车的票线长高啦”动画视频和火锅店的应聘广告,等等。这些视频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学生的“兴趣点”,大大激活了学生现有的经验,使数学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生某种潜在的联系,得出关键词“平均数”,同时唤起学生对情景的思考与迁移,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帮助,实现新知的改组或重建。这个环节一下子把学生激活了,“兴趣点”大大提高,为接下来的新知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
高效课堂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活起来,这是高效的关键,这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点。一定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让“兴趣点”转化为自发的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不扼杀他们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达到高效。
二、让学——保持并提高学习的“兴趣点”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一课中,钱老师在探究环节中,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来展开探究,首先是师生交流谈话:“小李现在想到一家火锅店应聘工作,你认为他会关注些什么信息?”学生也随着响应:“关注火锅店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
接着出现小李与经理的对话(小李:“经理,这里一个月工资多少钱?”经理:“我们这里包吃包住一个月人均2000元。” ),同时屏幕上出示火锅店工作人员月工资的表格。
观察表格数据,分析问题。
①算一算:火锅店每人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②用2000元代表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
③你认为用什么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在分析完问题后,钱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教材第124~125页内容:什么是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什么是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钱老师此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在保持“兴趣点”的同时让他们自觉去学,从已有的“平均数”向“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过渡,并掌握求中位数和找众数的方法,这样为接下来的三个问题的设计又作了很好铺垫。
问题1:五月份火锅店又来了一个小张的员工,工资还是1200元,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又是多少?
问题2:六月份小李的工资涨了500元,是1500元,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又分别是多少?
问题3:几个月之后,火锅店每个员工的工资有所变动,每个人的工资都完全不同了,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又分别是多少?
连续设计三个解决不同情况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把握了找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认识到众数不是唯一性的,有时候会出现两个数是众数,有时候又是没有众数出现的现象。通过解决完这三个问题后,让学生明白了用什么数据来反映员工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用平均数:不是很合适,因为大部分达不到平均数;用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般平均水平)。
这一系列的设计体现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逐渐提高,让学生一步一步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并加以解决,真正让学生学会的同时又能让他们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学生学得轻松,又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这就是高效课堂。
三、学会——延续学习的“兴趣点”
最高效的课堂是通过对课程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后,让学生学会种种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种种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一课中,钱老师运用了大量的习题来延续学习的“兴趣点”,真正让学生学会。习题中包括有:“星达电脑公司与海辰软件公司的招聘广告信息、数据对比而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中参加工作时的不同想法,其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会随着一个数字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中位数与众数不会发生变化;在理解中位数不变的形式和理解众数的寻找方法中,钱老师运用了很吸引学生眼球的方式——“明星的漫画图排列”,把学生学习了大半节课后产生的疲倦抛出脑后,继续延续学习的“兴趣点”;找中位数要强调排序的习题(①5、6、2、3、2;②5、6、2、4、3、5),形成“先排序、看奇偶、再确定中位数”的顺口溜小结;统计哪种水果是学生喜欢吃的调查来找众数的习题;判断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否唯一的习题(①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②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③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④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当中的一个。⑤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不可能是同一个数);寻找生活中关于这三种数的数据并记录下来等习题。这些习题处处渗透着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体现出课堂训练的扎实,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是在落实钱老师预定的教学最终目标——让学生学会。最后,钱老师还运用了大量的有关生活中这三种数的图片和视频(如袜子的均码、国庆节的阅兵仪式等)来结束这节课,首尾“数学生活味道美”互相呼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真正的“高效”与“美”。
钱老师执教“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一课的成功,在于落实好“新、趣、活、实、美”这“五字诀”,同时运用了大量素材的策略,找准切入点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唤起、保持、提高和延续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这个“点”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真正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放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数学课堂的高效,演绎了数学课堂的魅力。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激活——唤起学习的“兴趣点”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钱守旺老师执教的“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一课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在创设情境环节,设计了大量的各类型视频素材,包括有近期热播的“舞蹈大赛”和“主持人大赛”的选手得分情况视频、一段“缺水现状之人均水资源”的新闻视频、“小朋友坐火车的票线长高啦”动画视频和火锅店的应聘广告,等等。这些视频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学生的“兴趣点”,大大激活了学生现有的经验,使数学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生某种潜在的联系,得出关键词“平均数”,同时唤起学生对情景的思考与迁移,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帮助,实现新知的改组或重建。这个环节一下子把学生激活了,“兴趣点”大大提高,为接下来的新知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
高效课堂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活起来,这是高效的关键,这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点。一定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让“兴趣点”转化为自发的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不扼杀他们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达到高效。
二、让学——保持并提高学习的“兴趣点”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一课中,钱老师在探究环节中,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来展开探究,首先是师生交流谈话:“小李现在想到一家火锅店应聘工作,你认为他会关注些什么信息?”学生也随着响应:“关注火锅店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
接着出现小李与经理的对话(小李:“经理,这里一个月工资多少钱?”经理:“我们这里包吃包住一个月人均2000元。” ),同时屏幕上出示火锅店工作人员月工资的表格。
观察表格数据,分析问题。
①算一算:火锅店每人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②用2000元代表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
③你认为用什么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在分析完问题后,钱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教材第124~125页内容:什么是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什么是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钱老师此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在保持“兴趣点”的同时让他们自觉去学,从已有的“平均数”向“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过渡,并掌握求中位数和找众数的方法,这样为接下来的三个问题的设计又作了很好铺垫。
问题1:五月份火锅店又来了一个小张的员工,工资还是1200元,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又是多少?
问题2:六月份小李的工资涨了500元,是1500元,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又分别是多少?
问题3:几个月之后,火锅店每个员工的工资有所变动,每个人的工资都完全不同了,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又分别是多少?
连续设计三个解决不同情况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把握了找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认识到众数不是唯一性的,有时候会出现两个数是众数,有时候又是没有众数出现的现象。通过解决完这三个问题后,让学生明白了用什么数据来反映员工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用平均数:不是很合适,因为大部分达不到平均数;用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般平均水平)。
这一系列的设计体现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逐渐提高,让学生一步一步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并加以解决,真正让学生学会的同时又能让他们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学生学得轻松,又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这就是高效课堂。
三、学会——延续学习的“兴趣点”
最高效的课堂是通过对课程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后,让学生学会种种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种种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一课中,钱老师运用了大量的习题来延续学习的“兴趣点”,真正让学生学会。习题中包括有:“星达电脑公司与海辰软件公司的招聘广告信息、数据对比而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中参加工作时的不同想法,其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会随着一个数字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中位数与众数不会发生变化;在理解中位数不变的形式和理解众数的寻找方法中,钱老师运用了很吸引学生眼球的方式——“明星的漫画图排列”,把学生学习了大半节课后产生的疲倦抛出脑后,继续延续学习的“兴趣点”;找中位数要强调排序的习题(①5、6、2、3、2;②5、6、2、4、3、5),形成“先排序、看奇偶、再确定中位数”的顺口溜小结;统计哪种水果是学生喜欢吃的调查来找众数的习题;判断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否唯一的习题(①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②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③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④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当中的一个。⑤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不可能是同一个数);寻找生活中关于这三种数的数据并记录下来等习题。这些习题处处渗透着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体现出课堂训练的扎实,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是在落实钱老师预定的教学最终目标——让学生学会。最后,钱老师还运用了大量的有关生活中这三种数的图片和视频(如袜子的均码、国庆节的阅兵仪式等)来结束这节课,首尾“数学生活味道美”互相呼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真正的“高效”与“美”。
钱老师执教“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一课的成功,在于落实好“新、趣、活、实、美”这“五字诀”,同时运用了大量素材的策略,找准切入点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唤起、保持、提高和延续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这个“点”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真正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放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数学课堂的高效,演绎了数学课堂的魅力。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