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爱她的人都对她说,她非常介意的缺陷正代表了美。
  
  1
  
  张丽萍长得小巧清秀,一眼看去,一副南方女孩的模样,但自小她的性格就勇敢、果断,像她的父亲。那时,丽萍上初中,父亲把她当作掌上明珠,经常带她去自己工作的科学院玩儿,丽萍的父亲是光学科研室主任。那个暑假,她又去玩儿,父亲出去了,丽萍正独自待在科研室的时候,突然闻到了一股浓重的烟味,味道越来越重。
  丽萍不安地四处寻找,原来隔壁的实验室着火了,人们都开会去了,她看到火焰一点点吞噬着科研室的研究设备,发出“噼哩啪啦”的声音,依稀见到窗户上的文件夹以及其他物品在红光映染下逐渐化为灰烬。呛人的浓烟开始四下弥漫,见到这样的情景,她没有惊慌,也没有跑开。立马抓起一件衣服用水湿透,往着火处不停扑打,她扑了几下火却不能灭尽,马上拨了电话求救。
  一会儿,消防队员赶到。5分钟后,明火被扑灭;8分钟后,烟雾渐渐散去,火彻底被扑灭。由于一个天然气阀门紧挨着科研室,万一控制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幸好丽萍遇事冷静,危急时刻能冷静对付火情,火很快就被扑灭,没发生别的损害。
  第二天,记者赶到现场,整个实验室里仍充斥着刺鼻的气味。可以说这个小姑娘从火神手中救出了价值上千万元的科研室。于是,谈及她功绩的文章大量出现在报纸和电台上。
  只是,伴随丽萍的并不只是赞誉,这场勇敢的灭火举动后,她白皙漂亮的脸上留下了一枚硬币大小明显的伤疤。
  早在她住院的时候,参与手术的医生就说,无论医生如何努力,孩子的容貌一定会受到影响,最让人担心的应该是术后的疤痕会不会给她留下心理阴影。这正是她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在病床上,一向勇敢的丽萍变得脆弱了,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难过地说,妈妈,脸上的疤好难看。妈妈搂着丽萍,亲爱的宝贝,脸上的疤痕不大,也不难看,它在告诉你,你好勇敢。
  出院之后,她留了长长的头发,只为掩饰脸上的疤痕。
  此后,她常常会望着镜子中的自己,静静地看着,一看半天。那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大眼弯眉,只是,在左脸颊上有一道火留下的伤疤。
  那是,她十三岁时的一道伤痕。
  
  2
  
  自从丽萍的功绩见诸报纸和电视以后,赞誉四起,致敬信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来信人有天真烂漫的学生,有满怀同情的市民,有一腔钦佩的同龄人。人们都赞美她,钦佩她的壮举,羡慕她的功绩。面对那么多的信件,丽萍一封封地回复,那时她还小,通信成为了她的乐趣。那么多的笔友也许使她避免了孤独,但并没有使她的性格更加外向,她的性格渐渐变得安静。
  可是,随着时光推移,来信越来越少了,最后,只留下了几个长久的笔友。其中一个署名朋的男孩,他的信始终写得热情真挚,一如当初。他们靠书信谈天说地,传递彼此的心意,因为距离,他们在对方心里总是有些陌生有些新奇,也正因为这样,对彼此的猜想让他们都想要了解对方。
  这位叫朋的笔友很想结识丽萍,后来,他在每一封信中都执著地邀请她,希望能和她见面,丽萍很怕这种相会,害怕这相会将要把他们的友谊破坏了。她仍然对生活信心十足,但脸上的伤疤却成为笼罩在心头的一道阴影。丽萍不知道这疤痕会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她极不愿意让那位陌生的笔友看到自己有缺损的面容。虽然丽萍也很想了解他,但不能见面,决不能!望着镜子中的自己,她叹了一口气。不久,她上了高三,忙碌的学业使她满怀依依惜别之情中止了书信来往。
  
  3
  
  18岁,她考上了清华大学,四年后留在了北京。在她的心底,不愿再回到那座南方的城市,她的家乡。虽然她很爱那里。说不清的感情让她一心想要换个环境。
  她崇拜父亲,一心想学他在科学界做出些成就,因此她上学时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毕业后,她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新鲜感使她感到自己并不孤独。
  但这种感觉慢慢地变化了。丽萍住在租来的小房间里,晚上,窗户外面一片灯火,望着这座灯火辉煌的城市,她感到自己的孤独。于是,她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和同事、朋友、同学出去玩儿,渐渐她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张红、小薛、茜茜,都是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也有许多很好的异性朋友,张强、王朋,每天都会给她打电话。
  王朋是另一家公司的小主管,也是丽萍的客户,他们在工作中认识了,王朋似乎对她分外地有好感,似乎一见面就和丽萍很熟。他们常常一起讨论工作、人生、生活。王朋很随和,对什么都好奇。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总那么充实、自在和信心十足,他们一起吃火锅,一起下馆子,一直很斯文,很小心,很愉快。她小心翼翼地珍惜与王朋的友情。
  渐渐地,丽萍发现自己太关注他了,她明显感到王朋已走进了她的生活,占据了她的心。吃饭的时候,她会想他吃饭了吗?别饿着了。他要加班,不能来聚会了,她会担心会不会累坏了他……直到一天,她梦见了王朋。第二天大家一起玩儿的时候,他俩漫无边际地聊,丽萍忽然问他睡觉做不做梦,王朋老实回答,有时有。都会梦见些什么?她佯装好奇地追问。可王朋的回答令她有些失望,他说都是些离奇古怪的。她多么希望他哪怕是开玩笑说梦见自己。那她就可以告诉他,她梦见他了……
  丽萍想从他的眼睛里读到同样的心情。她突然好想问王朋,他对自己脸上的伤疤介不介意,她好想知道他的想法。
  一次,吃完饭出去的时候下起了雨,王朋怕她冷要把西服给她披上,她试探地问,怎么这么关心我。他不知是想掩饰还是想让她知道,含糊地说,这还用问原因吗,你都知道的啦。可那天晚上丽萍自己分明就有吃醋的感觉,因为她想到他对别的女孩可能也一样好。
  每次回到家后,丽萍会分外地感到难过。她对影响她一生的那场火灾那么幽怨。她仍旧喜欢照镜子,虽然左脸有着一块明显的伤疤,但依然是一张清秀的脸,依然很白皙,很漂亮,但她不再自信,她不知道别人是否也这么想,她尤其想知道王朋是怎么想。
  
  4
  
  真的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天在一起的时候,王朋突然告诉她说,他被公司派到了上海的业务部做主管,丽萍没有说话,只是有些茫然,那神情令他心疼不已。
  王朋特意到她公司来告别,那天他穿了一件白色的T恤,牛仔裤,一个大大的挎包,很学生的味道,很阳光,他的英俊也一直吸引着丽萍,她不得不承认。可丽萍却不知要和他说什么,她很忙碌,王朋一直坐在那里玩电脑,耐心等着她下班,丽萍真想把那一刻拖长一点。直到她不能再拖,王朋说,一起吃个饭吧。丽萍说不知去哪里吃,还是随便聊聊吧。他们沉默了一次又一次,不像平时有那么多话题,那天时间还是过得很快,他起身要走了,丽萍说,我明天去车站送你吧。好,他说完站起来,就在那个下午,就这样离开了。
  第二天,她如约来送他,她感到昨天有话王朋没对她说,她还想留在王朋身边多一刻。她到来的时候,王朋好像正在焦急地等她。见到她,他似乎松了一口气。他一副下定决心的样子,对丽萍说,我早有事想告诉你。什么事?她非常好奇。他说,你是贵人多忘事,还能记得曾经一个叫“朋”的笔友吗?这时,她才想到原来他也叫王朋。她怎么就一直没有想到呢?不过,也是叫这个名字的人太多了。那曾经的温暖的感觉在心头蔓延开来。
  她说,原来是你吗?我没想到。我也没想到你长得这么帅,也不知道我们会这么有缘,这么投缘。他笑了,说,那是我忘了宣传自己。但你没发现吗?咱们在北京刚见面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结识你……
  但他,毕竟马上要走了,到千里外的上海。她默然了。在知道了这个事实后,她却不得不面对分离。她低下头,突然涌出了眼泪。
  看到她那么伤心,他突然手足无措,他不知道怎么安慰她,他喃喃地说,我一直不知该怎么对你说。看见她不为所动,仍在饮泣,他又说,丽萍,我在报上知道你的壮举以后,我就认为你是个小英雄。认识了你,我也认为你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子……你敢握住我的手吗?
  最后一次,握着他温暖、有力的手。
  二十分钟后,王朋在她百感交集的注视下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列车缓缓开动,隔着怎么都擦不干净的车窗,他们彼此看不到对方的眼神。望着远去的列车,她的心碎了,眼里充满了泪水。列车消失在视线中的一刹那,她知道她和王朋的故事结束了,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曾经被她勇敢扑灭的火焰,似乎引导她认识了王朋,又是火焰留下痛苦的疤痕,让她失去了王朋。她恨自己,恨自己那带着伤痕的脸。
  
  5
  
  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天之后,王朋居然奇迹般地再次出现在她的面前,他甚至还穿着离开北京时穿的那件衣服,这说明他到了上海后几乎没有停留就又返回来了。
  我爱你,爱你的勇敢坚强,我离不开你。他简单的一句话击中了她不设防的心,他自然地把丽萍揽入怀中,好像他们早已经是情侣了一样,而丽萍又何尝不是呢?他离开后的三天里,丽萍每天都在流泪,她假设了各种情景,她对自己的缺陷从没有这样厌恶……而今,当梦想变为了现实,多么难以置信。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他们来到一家饭馆一边就餐,一边看着窗外不时凋零的树叶。晚上,他们沿着街道走着、谈着、笑着,真是恨夜短恨街短,更恨时间的飞逝。
   一年以后,丽萍和王朋结婚了,婚礼上,两人紧紧相拥。再度分开时,钻戒已套在她的指上,也套住了他和她的明天。爸爸妈妈看着心爱的女儿,眼中也噙满了热泪。
  对她来说,有过创伤,伤口痊愈了,但疤痕留下了。这伤痕成为她面对自己、面对外界的另一个挑战,似乎与创伤的搏斗尚未结束。然而,就如人生的许多试炼,每一次的挑战,都有机会成为生命的力量,虽然难熬,但可以度过。她脆弱过,但此后更加坚强。
  终于,她不再害怕谈及自己的伤痕,她剪去曾用来掩盖伤疤的长发,她问王朋,你介意吗?这个已是她丈夫的男人抚摸着她的头,对她说,不,这伤疤,就是你的奖章,是对你十三岁那年勇敢的褒奖,也见证了你此后的坚强。我爱你!
  (责编/王睿)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其实,一个人把手伸出来,另一个人把它紧紧握住,这就是爱情。他曾经高瞻远瞩的,他曾经苦苦寻觅的,到头来都抵不过这一份平常。    2005年春     她走的那一天,他看上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甚至是装作饶有趣味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她往行李箱里仓促地塞衣服,好像她只是作一次短暂的远足,而不是从他的生命中彻底消失。  她忽然说:“这几张合影怎么办?”合影上的他和她相拥而笑,仿佛天长地久触手可及。而如今,这
期刊
一天,我在公交车上刚找了个座位坐下,就上来一个女人,边接电话边坐到我身边的位子上。起初是满脸的惊讶,逐渐地,脸色就变了,挂掉电话后,满脸生气,把好好的一张手帕纸,撕来撕去,零零碎碎地握了一手掌。过了一会,手机又响了,她不接,手机铃声很有意思,一直是一个小孩在唱:我就不接我就不接我就不接我就不接,你问我为什么不接,我不接,气死你!而这女的确实是生气了,硬是不接,再加上这铃声,简直把周围的人都逗乐了,
期刊
“职场丽人”,一个曾经令很多女性向往的称谓,可如今对于许多职场女性而言,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名词,在享受它带来的诸如社会地位、高薪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意味着永不停歇的快跑,甚至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竞争的残酷,在无休无止的付出,缺乏动力没有激情的状况下,她们“想要休息和调整”。    “爱”已无法说出口    谭女士,40出头,十多年前从职校毕业进入一家银行做储蓄员。学历不
期刊
先来看南京《金陵晚报》的一则消息:    周末晚上,南京丹凤街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周末,没有人会在意街边的一个乞讨者。这是一名中年男子,衣着整洁,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与其他乞丐一样,他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用的小碗,里面放着几枚硬币。  他木然地看着人来人往,可能没有人想到,他曾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    博士:我只想过简单生活    6月27日晚上6点,记者来到丹凤街等候博
期刊
有很多朋友,都和我说起自己的分手。  其实分手也是爱情的一种存在形式,那弥漫千古的感伤和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多缘于此。我们试着看透,试着保持平静,却总有许多话要说。分手之后,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呢?或许没有一种完全正确的方法,但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故事里得到点什么。    分手时,自尊缺位  刘义 22岁 大学生    原本那么好的女朋友,突然说:“我们还是分开吧!”  我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拉着她的手
期刊
亲爱的MM:你好!  2005年6月4日(星期六)下午5时许,你给我丈夫发了一条短信:“今晚你能出来见我吗?”被我偶然发现了(这可不是电影《手机》里的一幕)。当手机响时,丈夫的手机正好放在床头,那时我正在收晒被子整理床铺。我随手拿起手机,看到这条短信时大吃了一惊,我向来认为丈夫不会与外面的女人“有染”的。当时我也比较冷静,也是出于风度把手机递给了正在电脑桌前的丈夫,我跟上一句:“有人约你晚上出去。
期刊
当今社会,大多数职业女性除工作之外还要照顾家庭,相对男性而言有着更大的压力。女友迪雅说得不错:女人的生活就像一块三明治,工作和家庭是那两片面包,而女人自己就是那中间的馅料。  六年前,我休过产假后,公婆来到我家。两位老人非常能干,除帮我照顾儿子外,还主动承揽了做饭等家务。我和老公简直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再三思索后,我想趁年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于是去一家市级电视台应聘。以自己独到的新闻敏感和干脆利索的
期刊
四月汉城机场    2003年四月,乔芸从飞落仁川国际机场的飞机旋梯上一路走下来。汉城的春风轻轻拂在她脸上,有种无法言说的精致与柔美。推着箱子的乔芸在出站口,目光略紧张地在人隙中找寻,终于看见有人举着“欢迎上海乔芸”的纸牌子。六个字写得有些扭,但乔芸依然有股热血涌动的感觉,毕竟是异国,看见自己名字的那种温暖和亲切,是难以言说的激动。因为这莫名的激动,所以对举牌子的那个年轻男子瞬间就产生出一股比常人
期刊
你心里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幸福吗?请你想一想。也许你会说,幸福来了谁不会要!可是我们身边有许多人,确实在拒绝幸福。他们过分关注人们平常所说的幸福,却忘了珍惜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结果让不幸的感觉充满心灵,再也没有空间,没有能力接纳幸福的到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凡有福的人,无不是心胸开阔的人,所谓性格就是命运,不就是指人的心吗?  茫茫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宽容别人,别人也宽容你;你以
期刊
21岁时,沈海心因故意伤害罪入狱。如今,她已在监狱服刑11年。青春最美好的11年就这样在高墙里缓缓溜过。在向记者回忆入狱前的经历时,悔恨的泪水几度盈满她的眼眶……    童年时我就像一只蚕,  把自己紧紧包裹    小时候,在父母的同事眼里,我是个奇怪的孩子。我没有在父母怀里撒过娇,甚至没有喊过一句“爸爸”、“妈妈”……  因为那时,外公外婆才是我最亲的人。  我出生两个多月后,父母就回安徽省淮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