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在实施内部成本核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受事业体制的局限,台内节目制作成本仍然不断上升。虽然技术系统进行了各种挖潜举措,设备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加之电视节目属于创造性产品,存在成本结构复杂、制作流程模式不一、制作周期不固定、节目质量标准难以量化等特性,电视节目成本管理问题一直是中央电视台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关于电视节目的成本
1.电视节目成本构成
中央电视台的主要产品就是电视节目,而维持节目制作、播出和运营的资金投入就构成了其总成本。节目总成本一般主要包括节目制作成本、节目管理成本、职能管理成本、折旧与摊销、其他费用等。由于中央电视台属于事业单位体制,其中折旧与摊销不计,节目总成本如图1所示。
目前财务管理中心与节目成本相关的科目很多,主要包括薪酬及劳务、食宿行费用、技术及物耗、购置节目费、其他费用等五大类。每类下面又包括若干成本科目,如薪酬及酬劳包括台聘人员酬劳、企聘人员酬劳、稿费、劳务费等,总计130多个科目。
2.电视节目成本分类
电视节目成本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分类。为了便于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对130多种节目成本科目进行分类归集。分类归集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按照成本性质将其分为静态成本和动态成本。
电视节目静态成本是指常规状态下的节目基本支出成本,比如节目创作人员的薪酬及劳务、食宿行费用、技术及物耗等必需的成本要素。这些成本要素在相同类型的栏目中差别不大,仅与栏目的时长有一定的线性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分析栏目成本的历史数据,制定出某一类栏目的基本支出标准,比如根据需要的人数定岗定编,形成日常某类栏目的静态成本标准。电视节目的静态成本一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设备使用费、制作过程消耗费用。
电视节目动态成本是由于节目制作的人力资源特殊需求、节目拍摄的空间需求、节目影响力和营销的要求等特殊要素共同构成的,在不同栏目之间甚至同一栏目不同期的节目之间,由于以上要素的不同需求,节目成本也将形成很大差异,是一个动态的成本构成。一般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人力因素密切相关。
二.关于电视节目的类型划分
目前,中央电视台有400多个栏目,节目类型非常复杂。众所周知,不同类型的节目在生产周期、生产条件、质量评估各方面差异很大,成本构成也相差甚远。比如,新闻类节目和专题类节目制作费用不同;外采类节目和演播室类节目费用差异;即使同为新闻类节目,日播节目和周播节目成本差异也很大;同一档新闻节目,外采和演播室录制的成本也不同。这也是造成节目成本核算标准难以制定的原因之一。
电视节目分类体系是个很复杂的专题,不同机构、不同维度、不同对象的节目分类各不相同。纵观国内外节目分类方法,原则上都离不开节目内容、形式、功能和对象这四个维度。
当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节目层级划分法,有点类似树状结构,优点是层次清晰,便于查找。中央电视台结合自身的节目特点,新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中将节目类型第一层级分为新闻资讯类、专题服务类、综艺益智、影视剧类、广告导视类、其他类等7大类,第二层级再继续依据内容进行细分,共计26类。根据节目制作形式上又分为:1自制、2改编、3外单位、4译制、5合办、6广告、7购买、8栏目外、9台提供、10委托制作等多种形式。
归纳来看,国际上的节目分类维度,第一层级从内容角度划分居多。当然,各种分类纬度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新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也许仍存在不完善之处,但是它兼容了按栏目的内容和生产方式划分的优点,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节目经费预算管理体系,而且适配于央视目前的机构设置,比如新闻类节目都隶属于新闻中心,体现了各中心的专业特长,便于方案的具体实施。因此,笔者认为目前采用新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的节目分类为宜。
三、电视节目成本管理思路
节目成本管理通常由成本预算、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考核三部分组成。成本预算指的是在电视节目制作之前,根据以往的历史成本、市场调查、生产和技术条件的变化等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预测计算电视节目成本水平的过程。成本核算指的是对节目在生产经营中各种消耗的实际发生进行归类,如实记录的过程。成本分析考核是指在通过电视节目成本核算提供的实际成本的基础上,与预算成本、上年实际成本以及历史成本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成本变动状况和原因,以及对成本预算超支节支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电视节目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及绩效考核这三项核心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分别对应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环节。其中,正确的成本核算是进行科学的成本预算和成本分析考核的基础。而在全部成本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标准化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成本标准量化指标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按照这一思路,先将常规栏目按一定的原则分类,研究每类节目成本构成的规律,包括节目制作的流程。由于相同类型栏目的制作过程基本相似,每个环节所需的人力、物力、技术设备等也就相同,同一类型的栏目各成本项是可以制定基本支出标准的,这将构成常规状态下节目制作的静态成本指标,各种静态成本指标合计而成的“工作量清单”将形成栏目的静态成本。
而对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形成节目制作的动态成本,如节目时长和播出频率对成本的影响、拍摄空间的要求、节目核心创造人员的待遇差别等等,节目越特殊、越不常规,动态值就有可能越大,需要的成本就越多,而通过对其设定一个可控的比例和范围,将形成动态成本指标。最后,通过静态成本和动态成本相加,将构成节目制作的直接成本,而静态和动态成本的指标组合,也将形成节目制作成本核算标准化体系。
1.制定节目预算定额标准
在目前台内制播合一的体制下,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成本漏洞较大。“申请节目预算财务拨款制作节目花掉全款安排播出”这是一个单向的流程。节目预算依据多是主观经验,在现行内部成本核算体系中不能保证向财务报账的费用就是该节目实际制作所发生的费用,财务的成本核算数据又不能反映真实节目制作情况,例如A节目预算经费富裕,节目部门就调整用在B节目上进行报销,所有成本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更无从谈起。此外,节目经营的好坏与节目制作、节目播出毫不相干。这也造成了中央电视台长期以来各类节目的成本核算既混乱同时也居高不下。 笔者在分析2011年2013年历史数据时也发现,占很大比例的人员薪酬、劳务无法分摊到节目成本里。有的部门薪酬这部分都在中心支出里,加上同一人员承担不同栏目制作,也没有分配基准,所以只能计算出剔除人力成本的节目分钟成本,这无法真实反映节目制作成本。应由人事管理中心对栏目节目进行定岗定编,主创人员的薪酬、劳务可以直接纳入节目成本核算。
预算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积累历史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定额。基于此,应该每类节目按照不同的演播室类型、直播、制作等不同区分度,选择样本栏目来制定预算定额标准并进行追踪,从预算源头抓起,合理制定节目预算,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严格控制,不能经常随意性调整预算,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样本节目一年的数据基础上,分析其静态成本和动态成本,即制定出对应的分钟成本标准。下一年度制定经费预算可以此基准上报,待确定后,依据试行过程中预算执行情况,逐步进行相应调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节目预算标准。
2.严格进行成本核算
与国际先进媒体相比,中央电视台在成本核算方面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属于粗放式管理。突出表现在节目成本缺乏标准,各部门和栏目经常是“争取预算,花光预算,追加预算,花光预算,再争取预算……”的循环模式,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节目成本管理。
节目成本核算的本质就是将费用进行对象化,任何费用都能明确归属对象,严格进行成本核算,才能反映节目制作成本支出的真实情况。通过严格的成本核算和对历史数据的深入分析,首先厘清节目直接成本,必须包括薪酬和劳务的那些主要成本,从成本数据的核算人手,按照“谁消耗,谁负担成本”的原则,严格区分各种费用消耗,划清费用的归属,建立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成本核算是数据的积累过程,通过成本核算,对费用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定额奠定基础,随后才能建立成本标准定额体系,再根据节目制作流程匹配相应的节目预算。另外,需将管理费用等成本要按照不同比例分摊进去,避免进入人员随业务发展单调增长而相应的绩效并未增长的怪圈。最后根据科学准确的数据强化内部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和增收节支奖密切挂钩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一种精细化管理的核算方式,对所有的费用消耗都有真实、完整的记录,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系统。在此数据信息系统上,节目成本核算标准化指标体系就会逐步建立,并逐步完善。
3.绩效考核进行反馈调节
中央电视台在电视节目尚未进行制播分离,节目制作部门没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机制,会导致经费预算、执行和奖惩等工作失去科学依据,无法实现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根据当前的现状和管理基础,建立成本核算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分析并积累历史数据,逐步推进的过程。
制定科学的节目成本核算标准化指标体系,就是要科学地计算出每类节目每分钟的标准成本,再通过绩效考核来保证节目质量。节目质量的高低是栏目经济效益的保障,通过对节目质量的考核与对节目成本的考核,可以建立起电视节目投入和产出间的关联模式。目前已经试行的节目增收节支奖就是很好的范例,基于收视率、广告收入等经济效益指标制定成本预算标准,并以此为根据实施对栏目工作人员的激励措施,以保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的计算公式和核算细节受制于体制和成本数据来源等问题还显粗犷,需要在后续进一步完善调整,比如笔者认为应该把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的成本也均摊入节目成本中,这样在提高中央电视台整体利益的情况下,通过增收节支奖等经济杠杆的反馈调节,使电视节目制作进入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4.制播分离是彻底解决之道
上述所说的解决思路,都是在现有条件下降低节目成本的方法。根据经济学理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要素,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量。因此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该问题,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实现制播一体化,非新闻类节目逐步进行制播分离。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新闻立台是一项重要战略。前几年我台已经将新闻中心、海外中心等五个中心所属的新闻类节目统一整合,组建“新闻中心”,避免了新闻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举措。新闻类的节目应该制播一体化,集中管理、集中生产,工艺流程符合大新闻生产规律。树立大新闻体制的概念,新大楼在空间布局上也是按照新闻一体化来布局的。新闻节目的采访制作和播出延用原有方式,保持完整的节目生产链条,并由新闻中心统筹管理、调度和使用。这类节目分类相对简单,而且多是《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等经典名牌栏目,根据其历史数据很容易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加之台里这几年陆续出台《中央电视台差旅费管理办法》等规定,节目制作成本已经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
非新闻类节目则可以实行制播分离,这也是节目成本中最高比例的部分。在制播合一的体制下,由于缺乏竞争,权力集中,成本漏洞较大。另外,节目经营的好坏与节目制作、节目播出毫不相干,无权对节目质量提出意见,没有丝毫制约作用。因此,对于电视剧、体育录像、娱乐节目、纪录片等非新闻类节目,专业性强,意识形态弱,可以通过制播分离引进竞争,使节目制作趋向企业化,通过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控节目成本,优胜劣汰,自动调控节目成本。从而达到使电视节目质优价廉的效果,而电视媒体自身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核心内容的经营,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达到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节目成本核算标准化指标体系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旨在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费用消耗,节约资金,为宣传和事业发展服务。中央电视台在目前的体制下,只能在台内不断尝试,从节目成本预算管理抓起,不断完善成本核算方法,逐步建立电视节目成本核算标准化体系。这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本文对节目成本管理相关问题只是进行了初步探讨,有些结论纯属个人观点,如有偏颇之处,还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一.关于电视节目的成本
1.电视节目成本构成
中央电视台的主要产品就是电视节目,而维持节目制作、播出和运营的资金投入就构成了其总成本。节目总成本一般主要包括节目制作成本、节目管理成本、职能管理成本、折旧与摊销、其他费用等。由于中央电视台属于事业单位体制,其中折旧与摊销不计,节目总成本如图1所示。
目前财务管理中心与节目成本相关的科目很多,主要包括薪酬及劳务、食宿行费用、技术及物耗、购置节目费、其他费用等五大类。每类下面又包括若干成本科目,如薪酬及酬劳包括台聘人员酬劳、企聘人员酬劳、稿费、劳务费等,总计130多个科目。
2.电视节目成本分类
电视节目成本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分类。为了便于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对130多种节目成本科目进行分类归集。分类归集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按照成本性质将其分为静态成本和动态成本。
电视节目静态成本是指常规状态下的节目基本支出成本,比如节目创作人员的薪酬及劳务、食宿行费用、技术及物耗等必需的成本要素。这些成本要素在相同类型的栏目中差别不大,仅与栏目的时长有一定的线性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分析栏目成本的历史数据,制定出某一类栏目的基本支出标准,比如根据需要的人数定岗定编,形成日常某类栏目的静态成本标准。电视节目的静态成本一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设备使用费、制作过程消耗费用。
电视节目动态成本是由于节目制作的人力资源特殊需求、节目拍摄的空间需求、节目影响力和营销的要求等特殊要素共同构成的,在不同栏目之间甚至同一栏目不同期的节目之间,由于以上要素的不同需求,节目成本也将形成很大差异,是一个动态的成本构成。一般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人力因素密切相关。
二.关于电视节目的类型划分
目前,中央电视台有400多个栏目,节目类型非常复杂。众所周知,不同类型的节目在生产周期、生产条件、质量评估各方面差异很大,成本构成也相差甚远。比如,新闻类节目和专题类节目制作费用不同;外采类节目和演播室类节目费用差异;即使同为新闻类节目,日播节目和周播节目成本差异也很大;同一档新闻节目,外采和演播室录制的成本也不同。这也是造成节目成本核算标准难以制定的原因之一。
电视节目分类体系是个很复杂的专题,不同机构、不同维度、不同对象的节目分类各不相同。纵观国内外节目分类方法,原则上都离不开节目内容、形式、功能和对象这四个维度。
当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节目层级划分法,有点类似树状结构,优点是层次清晰,便于查找。中央电视台结合自身的节目特点,新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中将节目类型第一层级分为新闻资讯类、专题服务类、综艺益智、影视剧类、广告导视类、其他类等7大类,第二层级再继续依据内容进行细分,共计26类。根据节目制作形式上又分为:1自制、2改编、3外单位、4译制、5合办、6广告、7购买、8栏目外、9台提供、10委托制作等多种形式。
归纳来看,国际上的节目分类维度,第一层级从内容角度划分居多。当然,各种分类纬度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新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也许仍存在不完善之处,但是它兼容了按栏目的内容和生产方式划分的优点,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节目经费预算管理体系,而且适配于央视目前的机构设置,比如新闻类节目都隶属于新闻中心,体现了各中心的专业特长,便于方案的具体实施。因此,笔者认为目前采用新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的节目分类为宜。
三、电视节目成本管理思路
节目成本管理通常由成本预算、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考核三部分组成。成本预算指的是在电视节目制作之前,根据以往的历史成本、市场调查、生产和技术条件的变化等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预测计算电视节目成本水平的过程。成本核算指的是对节目在生产经营中各种消耗的实际发生进行归类,如实记录的过程。成本分析考核是指在通过电视节目成本核算提供的实际成本的基础上,与预算成本、上年实际成本以及历史成本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成本变动状况和原因,以及对成本预算超支节支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电视节目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及绩效考核这三项核心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分别对应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环节。其中,正确的成本核算是进行科学的成本预算和成本分析考核的基础。而在全部成本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标准化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成本标准量化指标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按照这一思路,先将常规栏目按一定的原则分类,研究每类节目成本构成的规律,包括节目制作的流程。由于相同类型栏目的制作过程基本相似,每个环节所需的人力、物力、技术设备等也就相同,同一类型的栏目各成本项是可以制定基本支出标准的,这将构成常规状态下节目制作的静态成本指标,各种静态成本指标合计而成的“工作量清单”将形成栏目的静态成本。
而对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形成节目制作的动态成本,如节目时长和播出频率对成本的影响、拍摄空间的要求、节目核心创造人员的待遇差别等等,节目越特殊、越不常规,动态值就有可能越大,需要的成本就越多,而通过对其设定一个可控的比例和范围,将形成动态成本指标。最后,通过静态成本和动态成本相加,将构成节目制作的直接成本,而静态和动态成本的指标组合,也将形成节目制作成本核算标准化体系。
1.制定节目预算定额标准
在目前台内制播合一的体制下,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成本漏洞较大。“申请节目预算财务拨款制作节目花掉全款安排播出”这是一个单向的流程。节目预算依据多是主观经验,在现行内部成本核算体系中不能保证向财务报账的费用就是该节目实际制作所发生的费用,财务的成本核算数据又不能反映真实节目制作情况,例如A节目预算经费富裕,节目部门就调整用在B节目上进行报销,所有成本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更无从谈起。此外,节目经营的好坏与节目制作、节目播出毫不相干。这也造成了中央电视台长期以来各类节目的成本核算既混乱同时也居高不下。 笔者在分析2011年2013年历史数据时也发现,占很大比例的人员薪酬、劳务无法分摊到节目成本里。有的部门薪酬这部分都在中心支出里,加上同一人员承担不同栏目制作,也没有分配基准,所以只能计算出剔除人力成本的节目分钟成本,这无法真实反映节目制作成本。应由人事管理中心对栏目节目进行定岗定编,主创人员的薪酬、劳务可以直接纳入节目成本核算。
预算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积累历史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定额。基于此,应该每类节目按照不同的演播室类型、直播、制作等不同区分度,选择样本栏目来制定预算定额标准并进行追踪,从预算源头抓起,合理制定节目预算,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严格控制,不能经常随意性调整预算,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样本节目一年的数据基础上,分析其静态成本和动态成本,即制定出对应的分钟成本标准。下一年度制定经费预算可以此基准上报,待确定后,依据试行过程中预算执行情况,逐步进行相应调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节目预算标准。
2.严格进行成本核算
与国际先进媒体相比,中央电视台在成本核算方面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属于粗放式管理。突出表现在节目成本缺乏标准,各部门和栏目经常是“争取预算,花光预算,追加预算,花光预算,再争取预算……”的循环模式,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节目成本管理。
节目成本核算的本质就是将费用进行对象化,任何费用都能明确归属对象,严格进行成本核算,才能反映节目制作成本支出的真实情况。通过严格的成本核算和对历史数据的深入分析,首先厘清节目直接成本,必须包括薪酬和劳务的那些主要成本,从成本数据的核算人手,按照“谁消耗,谁负担成本”的原则,严格区分各种费用消耗,划清费用的归属,建立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成本核算是数据的积累过程,通过成本核算,对费用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定额奠定基础,随后才能建立成本标准定额体系,再根据节目制作流程匹配相应的节目预算。另外,需将管理费用等成本要按照不同比例分摊进去,避免进入人员随业务发展单调增长而相应的绩效并未增长的怪圈。最后根据科学准确的数据强化内部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和增收节支奖密切挂钩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一种精细化管理的核算方式,对所有的费用消耗都有真实、完整的记录,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系统。在此数据信息系统上,节目成本核算标准化指标体系就会逐步建立,并逐步完善。
3.绩效考核进行反馈调节
中央电视台在电视节目尚未进行制播分离,节目制作部门没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机制,会导致经费预算、执行和奖惩等工作失去科学依据,无法实现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根据当前的现状和管理基础,建立成本核算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分析并积累历史数据,逐步推进的过程。
制定科学的节目成本核算标准化指标体系,就是要科学地计算出每类节目每分钟的标准成本,再通过绩效考核来保证节目质量。节目质量的高低是栏目经济效益的保障,通过对节目质量的考核与对节目成本的考核,可以建立起电视节目投入和产出间的关联模式。目前已经试行的节目增收节支奖就是很好的范例,基于收视率、广告收入等经济效益指标制定成本预算标准,并以此为根据实施对栏目工作人员的激励措施,以保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的计算公式和核算细节受制于体制和成本数据来源等问题还显粗犷,需要在后续进一步完善调整,比如笔者认为应该把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的成本也均摊入节目成本中,这样在提高中央电视台整体利益的情况下,通过增收节支奖等经济杠杆的反馈调节,使电视节目制作进入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4.制播分离是彻底解决之道
上述所说的解决思路,都是在现有条件下降低节目成本的方法。根据经济学理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要素,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量。因此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该问题,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实现制播一体化,非新闻类节目逐步进行制播分离。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新闻立台是一项重要战略。前几年我台已经将新闻中心、海外中心等五个中心所属的新闻类节目统一整合,组建“新闻中心”,避免了新闻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举措。新闻类的节目应该制播一体化,集中管理、集中生产,工艺流程符合大新闻生产规律。树立大新闻体制的概念,新大楼在空间布局上也是按照新闻一体化来布局的。新闻节目的采访制作和播出延用原有方式,保持完整的节目生产链条,并由新闻中心统筹管理、调度和使用。这类节目分类相对简单,而且多是《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等经典名牌栏目,根据其历史数据很容易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加之台里这几年陆续出台《中央电视台差旅费管理办法》等规定,节目制作成本已经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
非新闻类节目则可以实行制播分离,这也是节目成本中最高比例的部分。在制播合一的体制下,由于缺乏竞争,权力集中,成本漏洞较大。另外,节目经营的好坏与节目制作、节目播出毫不相干,无权对节目质量提出意见,没有丝毫制约作用。因此,对于电视剧、体育录像、娱乐节目、纪录片等非新闻类节目,专业性强,意识形态弱,可以通过制播分离引进竞争,使节目制作趋向企业化,通过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控节目成本,优胜劣汰,自动调控节目成本。从而达到使电视节目质优价廉的效果,而电视媒体自身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核心内容的经营,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达到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节目成本核算标准化指标体系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旨在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费用消耗,节约资金,为宣传和事业发展服务。中央电视台在目前的体制下,只能在台内不断尝试,从节目成本预算管理抓起,不断完善成本核算方法,逐步建立电视节目成本核算标准化体系。这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本文对节目成本管理相关问题只是进行了初步探讨,有些结论纯属个人观点,如有偏颇之处,还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