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大地之蜜来了又去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ush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能绘得萧红影?这是聂绀弩先生悼念萧红的诗句。它道出了一个寂寞的、难以命名的萧红。这也是所有萧红传记作者都要面对的提问。
  现代中国作家中,萧红有着哀婉的生命历程和卓异的写作成就。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经验抒写,构成一曲天真与经验融合的哀歌。在乱世中,天资聪慧的萧红很快通过时代知识风尚获得启蒙,同时,她也用自己多舛的命运换来的人生体验审视着一切启蒙。女性对世界坚定的不相信、绝望和爱惜在她身上交织为一种特殊秉赋,推动她漂泊人间。由此激发的内在力量,像一把利剑,让她对世界人生的体悟如此深入,以致她非写下它们不可,否则就难以化解这种力量的汹涌冲击。
  所以,她的写,都十足地缘于她真正体贴到的一切,她的作品也因此获得了独特的天真。纵观萧红的写作,她没有像同时期许多作家那样,过多地受时代大话的牵引,过分地沉迷于精英意识以至浮华。即使时过境迂,在这个杰出而不幸的女性对世界的描绘中,我们仍然可以既宏观地看到历史新旧裂变中无可挽救的个体悲剧,又微观地看到人面I临的诸多永恒困惑。其中饱含着她对一切生命磨难的同情,也展示了她那柔韧的心灵划过人间留下的亮色与伤痕。可以说,当一个沦于动荡世界的女性深刻感到自己的处境,并如擒碧海之鲸般写下它们时,她的写,必将因深刻的生命感而重新凝聚起被时光之沙稀释的永恒性,她抓住了那些蛰伏于生活混沌中的词语黑匣,将人生中拥挤的苦乐挽留于其幽微之境。
  萧红写出了两种文学:一种可以让那些在时代大话鼓励下摇旗呐喊的同行们引为同好,另一种,则留给了后人——如今,随着历史背景被抽走,许多文字消失于时间的茫茫大荒,而萧红的文字却依然主动照亮着各种目光的淘洗。连我们都可以隔靴搔痒地提问:面对萧红的作品,哪个时代能宣称更理解萧红?而正是背负着这样的疑问,林贤治先生新著《漂泊者萧红》,让我们又见萧红影。在林先生娓娓讲述中,时间的积尘被缓缓拂去,萧红以不同于以往的形象款款出现。林先生此传立意甚明:几十年来,历史翻云覆雨,巨变的中国社会所导致的真实空缺加速着修辞的变幻,不断地改写着往昔和未来。而萧红孤绝如故。
  于是,他力图细腻地呈现着萧红的孤单。我们可以在传记中深刻地感受到,她生前是孤单的,这不是深闺中的孤单,也不是英雄的孤单,而是一个受了独立生命意识蛊惑的平民女性在广阔人间漂泊的孤单,一个热爱自由和飞翔的灵魂在广大男性的呐喊和吆喝中的茕茕孑立。她从无数受难的女性中艰难地站出来,以罕见的勇气来抵御这一切,她在左顾右盼中拿起笔,以坚定的书写来祗牾世界对自己的否定——因为她一经启蒙,就如此深刻地体悟到了这种否定无所不在:来自男性的、来自革命的、来自同行的、来自时间的、来自生计的……虽然它们有时如此甜蜜,如此具有诱惑。
  林传中也不断折射出,萧红死后是孤单的。所有加诸她身上的荣誉和描述,不过是聚集在一个名字周围的误解的总和。惟有她的作品一次次颤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读者手中,那些文字中凝动的生命细节,像一个个经受了腐蚀而依然跃跃欲动的雕塑,放射出的生命力让无数脑袋读罢凝视窗外,在某个浩渺虚幻的时空洞穴进入她的文学世界,重新回到因她而存活的“呼兰”,回到那个至今循环如故的“生死场”……进而诱惑着人们在时间的墟烬中,捡出余温尚在的只言片语,还原这文字世界的创造者,还原那被装进文字之前的世界的无边景象,就像人们在自己身上寻找神灵的模样一样。
  就这样,萧红的作品和留下的故事,一次次蛊惑着后人重新描绘她、近接他。似乎绘出她,就可以理解永恒地受着时间和命运敲击的生命,更可以理解现代女性刻度世界的复杂历程。林先生这本传记,是又一次受到蛊惑的结果。
  既然受到了蛊惑,传记作者就必须面对这些古老的难题:如何理解那么多已然脱离具体情境的细节,并以某种既接近真境,又能容纳时间堆积在它们周围的遗忘和歧见的逻辑还原它们?一部传记,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一个人的重新命名,填补一个生命逝去后的留白。或者说,一个传记作者,就是同意以变成另一个人为开始,过一种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精神生活。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现代文学研究者,林贤治的萧红传记颇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在还原人物细节的过程中,作者依据的基本都是萧红的原作,或其亲友回忆材料中透露的信息,这样的工作必需一个学者的态度和眼光。而剪裁、连缀这些碎片,让它们重新获得血肉感,尽量完整地再现萧红的生命历程,又需要一种隔代知音的亲密,因为,每个鼓起的细节,都需要内在的体贴来支撑。这些,作者都尽力而为,止于应止之处。比如,作者一再强调萧红作为女人、穷人的双重身份,她要面对男人的世界,又要面对一个战乱的世界,作者以此为双重线索呈现她泣血写作,与命运抗争的过程和迅速飘逝的生命景致,让许多细节栩栩如生,耐人琢磨。
  基于自己的研究视野,林贤治还不时以议论之笔将萧红的作品和同时代作家比较,以突出萧红的特点,这也发挥了他作为学者的长处。萧红如何把生活写进作品之中?在这一点上,林贤冶一再强调萧红对作家自由独立身份的坚守。林贤治认为,萧红在写底层生活时,不像高贵的教授和作家的写作那样,总是能够制造出“距离美”,她是把自己烧在里面。也不像许多大家闺秀出身的女作家一样,她不像张爱玲的冷峭与嘲世,也不像丁玲一般为革命话语所吸引,她艰难而高傲地守护着只属于自己的记忆,一种写作的痴迷消化着她的艰辛,养育了她的傲气。萧红曾在好友聂绀弩面前自喻,说自己像红楼梦里香菱,是个连做梦都学诗的痴人。这种痴似乎也暗含了她孤绝的命运。
  此外,林传中也穿插着对萧红情感生活的别致描述。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之间的情感纠葛,萧红与鲁迅、骆宾基等友人之间交往的诸多细节,都被作者还原得颇具意味,褒贬恰到好处,更饱含着同情和理解。
  因为,一切都已经成为往事。
  恰如作者后记中感慨的那样:“传记之作,即使再严谨、再丰实,最多也只能视作后人的一种感怀而已。一个灿烂的生命,如今零落成泥,即使绘得当年的些许影迹,便能重播其内质的芳馨吗?”读到这里,我想起诗人戴望舒写于1944年秋天的短诗《萧红墓畔口占》,此诗与上述感慨颇为契合: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海涛闲话。
  当时,萧红逝世不久,整个中国烽火正炽。流亡香港的戴望舒徒步独行6小时,去浅水湾畔拜祭萧红。这首精美的短诗,表达了一个在世的诗人与一个死去的诗人之间超越时间的默契,和因时间而来的无奈。
  今天,回首面对更广阔的时空沟壑的阻隔,林贤治的传记又走了一遭文字长途,恰似给冷艳于时间中的萧红献去一束我们这个时代的红山茶。而萧红依然在卧听海涛闲话,在我们的漫漫长夜中,默默等待着更多心灵的献祭。正是这些献祭,让文学的芬芳永远弥漫。
  端详林贤洽先生笔下的萧红,联想到已经和将属于无数读者的萧红,我突然忆起美国诗人斯蒂文斯的诗句:
  天国之蜜可得,也未必可得,
  而大地之蜜却是来了又去。
  是啊,落满尘埃的时间琴弦上,哪一段华彩可重奏这万劫不复的生命之歌?我们却幽思永难断,迷恋着一曲演奏,就包含所有的演奏,一切远去者,兼为芳邻。
其他文献
我国出版行业经过了多年的规范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繁荣和兴旺的同时,有一些现象不容乐观,引起了行业内外的一致关注。其中图书出版的高库存现象是出版业能否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图书出版的高库存现象主要指随着每年出版品种和数量的增多,出版社的退货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退货的增加使库存量急剧上升,库存量剧增的压力使出版社对大量滞销、积压图书进行打折销售,利润空间进一
《企业家赵本山》  张震阳 宋守山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10  定价:28.00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本质上就是一个“CEO文化”,通俗来讲就是“老板文化”。一个企业,老板的习性是什么样的,员工们的习性就会是什么样的,老板的风格是什么样的,这家公司的形象就是什么样的,当然也有不合流的,那结果自然是迟早打包走人。这种“企业文化”不独是中国的特点,也是几乎整个亚洲企业共
读书能顶饭吃吗?  能。用草根类语言说,读书,是人们的另一碗饭。有道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这碗饭如果吃好了,是什么滋味?走在绍兴老街的摊肆前,处处皆售一尺折扇,上写:“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不管这是否是正解或曲解了“三味书屋”的本意,轻摇此扇,就着满街炸臭干子和绍兴黄酒的味道,便“扇”出了这座会稽古城独有的市井风情。  作为耕读国度里的子民,读书就是生活
蔡明给到我这本《蔡明:7姿16式》时,我说:你终于写书了啊!  这个光头男人,一口京腔,浑身大牌,PARTY秀场红人,全球各种艺术展、设计周、狂欢节常客。永远处在时尚浪尖,却自有一套理论,声言最惧怕时尚,视之如战争、革命一般的破坏机器。如此一个好玩儿的男人,不把自己的见闻与胡闹写出以飨众人,实在算种浪费。  身为家居业龙头,科宝博洛尼老板的蔡明,第一本书没讲发家史,也不说赚钱经,兴致盎然地聊的,是
每当踏进书店,或者徜徉书市时,总会油然想到一个比喻:书海。书海,这是思想的海,知识的海,感情的海。这里,波翻浪叠,浩瀚无涯,天水一色,气象万千,充满着力度和美感。“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该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景象。本书便是从书海采撷来的一束浪花。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一句话:书,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读者的精神需求、审美取向、阅读习惯,引导着作者的写作。而在读者中,理所当然包含
百余年前梁启超就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承载着祖国与家庭的希望与梦想,而在其成长道路中少儿类图书更是被赋予了“成长导师”的角色。我国超过三亿的少年儿童这一庞大的人口基础、小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引导都为少儿类图书市场的长期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读者刚性需求和出版机构深耕细作的共同促进下,少儿类图书市场增长态势明显,成为拉动整体市场上行的
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图书馆界热议“图书馆服务”,虽是老问题但也是常谈不旧的新问题。高校图书馆已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时期,信息爆炸式增长和用户日趋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使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由理论设想成为现实可能。    一、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  顾名思义,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相对群体服务而言的。简单地讲,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主动提供给用户。它既是一种
依据教育部《关于申报国家重点职业技术学院、精品专业、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2]213号),在广东省职业技术学院中选择200个左右的专业(点)作为省级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2005年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经广东省教育厅评审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示范性专业强调基础条件、改革力度与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强调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
谢尔普(Ron Shelp)在企业界和非营利机构服务多年,以善于解决国内外金融界棘手事件著称。他担任过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 美国国际集团)企业沟通、广告、促销等业务主管,也是AIG董事会成员。在AIG爆出会计丑闻后,曾在AIG传奇人物格林伯格手下任职十多年的谢尔普精心打造了这本关于AIG的传奇风云录——《友邦背后的金融帝国》。在书中,他勾画了A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广大社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信息需求,如何有效地满足这一强大的信息需求是政府部门和图书馆等文化信息服务单位应努力思考和解决的一个课题。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地实施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起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平台,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