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西方传统这个样(二)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ua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传统”也“东方”


  上一期我们讲过,中国传统绘画也像西方绘画那样,注重“写实”,那么西方傳统绘画有没有也“东方”的地方呢?
  中国绘画最明显的一个“外貌特征”,就是用“线条”来描绘物象。“线条”其实是人类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东西,比如一幅人像照片,人物脸部和背景之间并没有“线条”,只有两种颜色之间的边界线,如果用肉色作背景,背景颜色与脸部相近,边界就会模糊甚至消失。“线条”是人类把对自然物体的观察,抽象总结出来的“人造物”,画家利用“线条”来帮助自己获得更清晰的图像、表达更丰富的内涵。
  过去认为西方的绘画,特别是油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线条”,看起来和照片差不多,是用色彩和明暗来区分物体边界的。实际上,西方绘画也在用“线条”描绘物象,而且盛行“线条”的时期相当长,只是到了文艺复兴及其后四百年间才见衰落。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西方传统”也“东方”。
  下面几幅图,我们对比了不同时期的中、西方绘画,从史前时代到19世纪,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绘画那鲜为人知的使用“线条”的传统。
  图1(上)是距今约6000-2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挪威阿尔塔岩画,图1(下)是3000多年前的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两者都是用线条以及平涂的色块来表现人物的,都不“立体”,都“平面”,看上去很像小孩的涂鸦。
  其实,那个时代的人类想要画得像照片一样“逼真”是不可能的,人们还没有画得“逼真”的能力,也缺乏相关的知识,甚至想要控制住画笔,使其随心所欲都是非常艰难的。这一点和儿童的情形差不多,要想了解原始人作画的艰难可以亲身体会一下儿童画画时的感觉:找一面镜子放在书桌前面,然后在书桌上写字,但眼睛不要看着面前的纸,而是看着镜子里的影像来写,其困难程度就和儿童以及原始人作画时一模一样。
  要知道,人类画得和文艺复兴时那些大师一样“逼真”,可是花了近万年的时间呢。



  图2(上)是公元前1200年画有武士的古希腊陶钵,图2(下)是中国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墓主人棺木上的漆画,这两幅画也都是用线条画出来的,也都不“立体”、不“逼真”。
  古希腊陶钵上,画有一队全副武装的迈锡尼战士。这些战士的形象夸张变形,大大的鼻子和眼睛,好像漫画似的,憨态可掬,人物和服饰的线条简练概括,非常富有装饰性。
  曾侯乙墓这幅漆画的线条也非常富有装饰性,画的也是成排手持长矛的武士,这些武士的造型非常奇特,人面鸟身,长着羽毛,据说是神话里具有神力的守护神,守护着墓主人。武士的表情天真可爱,似乎在开心地舞蹈,也像是漫画或动画片里的人物。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依然在用极富装饰趣味的线条作画,绘制出了众多精美绝伦的古希腊瓶画。(图3上)
  大约同时代的战国时期,中国人也同样在用装饰味的线条作画,并且同样美妙迷人。(图3下)
  8世纪前后,数百年间的欧洲绘画曾经是线条主宰的舞台,这些作品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绘画天差地别,虽然不“写实”,不“逼真”,但它们却是以精美绝伦的线条、色彩与装饰取胜,出现了许多灿烂辉煌的作品。



  大约同时代的中国,更是耸起了线条艺术的一座巅峰,其飘逸的线条、绚烂的色彩、炫目的装饰,古今中外,艺冠寰宇。
  到了15世纪,线条仍然没有退出欧洲艺术的舞台。
  图4左侧是达·芬奇的植物素描,这幅素描主要是用线条来画植物,只在花瓣和叶片等地方辅助性地画些明暗,让它有些立体感。这和右侧中国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画的植物是相似的。
  图5则是油画中使用线条的例子,左侧是15世纪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石榴圣母》的局部,他在人物的脸部、鼻子、脖颈的边缘,以及头巾等处都画有线条,再沿着线条给低洼处画上淡淡的阴影。
  右侧中国古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头像的画法也是相似的,在面部晕染出高低凹凸,使其富有立体感。
  19世纪法国画家安格尔的素描里,人物的头部很立体,而服装主要用线条来画,只在某些地方淡淡加上点明暗,这一点又和晚清画家任伯年的《饭石山农像轴》相若。
  两者对比,相映成趣。
  艺术远比我们印象中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并不是简单的分成西方的、东方的;平面的、立体的;写实的、非写实的……不能把东西方割裂并对立起来。



  (摘自《艺术通》,读库 出品)
  姬炤华,画家,图画书作家,曾担任新京报“中国年度好书”终审评委、新阅读研究所“中国童书榜”评委、父母必读与红泥巴“中国年度童书排行榜”评委;信谊图画书奖评委。从1997年开始为孩子创作。童话故事《青蛙与天鹅》荣获2006年冰心文学奖;插画作品《童话庄子》获台湾读书人2005年最佳童书;绘本《天啊!错啦!》入选台湾新闻局中小学优良课外读物、中国年度童书排行榜。
其他文献
小时候我最怕的科目,不是语文,不是数学,也不是英语,而是体育。  当同学们轻松自如地训练跳远、跑步,或者在自由活动时间上蹿下跳、欢呼雀跃时,我则静默地站在队伍末尾,无动于衷地观看,提心吊胆地躲藏,巴不得变成一个隐形人,生怕被老师发现我在偷懒。  准确地说,我不是偷懒,只是不习惯。我生来不爱运动,运动对于我来说,就像赶鸭子上架、强迫飞鸟游泳那么可怕,那么不合情理。  体育课的上课铃声一响,我的紧张情
期刊
从小,我就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  我的这种感觉也不是没依据:毕竟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一直拖我的后腿。父母、老师出于各科均衡发展的考虑,总会在我耳旁唠叨:“你的数学,不太行。”  被唠叨得多了,我也就信了。自那以后,数学就成了我的敏感词和禁区:我在做题之前会想,我数学不好;在数学考试之前会想,我不擅长这东西;就连在制订复习计划时都会想,要不……數学这一科干脆放弃?  有一天,班里来了一位数学代
期刊
九月的一个星期五下午,李老师正在读一篇介绍演讲技巧的文章,他试着集中注意力去读那篇文章,但就是无法专心。  好像有点儿不太对劲。  没有打破玻璃,没有弄翻椅子,也没有尖叫和大吼的声音。而此刻,所有的声音都聚集在走道里,在张贴布告的布告栏前。  李老师放下报纸,抬起头来,起身张望,看到二三十个学生围在布告栏前。有些女生正咯咯笑着;有些人倒抽一口气,戳了戳旁边的人,然后交谈着;有些高大的男生,用手肘挤
期刊
思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语文统编新教材。新教材对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强调“整本书读写教学”和“儿童阅读指导”的专业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思辨式阅读专栏”即由此诞生。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因此,每一期“思辨式阅读专栏”,我们都会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三本
期刊
如果海水里没有了盐,那么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就大量增加了。不过,对于为日益减少的淡水资源而发愁的我们来说,这并不是好事。  1升海水含有约35克的溶解盐,因此要淡化整个海洋就需要去除大约4500亿吨盐。溶解盐突然消失,会使海水密度变小,对海床的压力也将减小,这可能会引发全球地震和火山爆发,带来全球性灾难。  海水中的盐消失几个小时后,由于滲透作用,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都会因为细胞膨胀破裂而死亡。这些死去
期刊
在括号内填上表示“看”的不同词语。  我站在高山之巅,( )山下的景色,真是心旷神怡。下山的时间到了,我( )这沿途的风景,发现了一尊石像,我正( )着这尊石像的面容,突然聽到“嚓”的一声,循声( )去,只( )一个小孩正在石像上刻自己的名字。我( )了他一番,便说:“小朋友,旅游胜地不要随便刻画,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他听了,脸红红的。  (摘自《阅读(中年级))
期刊
马厩着火了!  所有东西都变得模糊,烟雾笼罩着夜空,苦涩的味道充斥着丹尼的鼻腔。干草棚上升起一股烟雾。  桑德夫一定也看到了,他在迅速朝前跑着,边跑边对丹尼喊:“去庄园!我去马哈拉贾那儿。你去找人帮忙。快!”  丹尼大步冲了出去。无论住在贫民窟还是豪宅,都没有比失火更可怕的事情了。丹尼曾经看到大火摧毁了爱丁堡的整条街道,火势蔓延过公寓和建筑物,整个社区都变成了灰烬。  但是当他靠近房子的时候,丹尼
期刊
今天,电子书屏幕质量得到了巨大提升,在图像质量方面甚至是好于纸张印刷的。设计师还开始对字体进行调整,发明了适合液晶显示屏和电子墨水屏的字体。  但实际结果是,屏幕显示质量的显著改善并没有提高人们阅读的理解力,反而令其变得更糟了。  心理学家安妮·曼根做过一项关于计算机考卷与印刷考卷对比测试的实验。  72名十年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组中。在第一组中,读物以14磅Time New Roman字体打印
期刊
悬疑推理电影《利刃出鞘》的导演莱恩·约翰逊在接受《名利场》采访时,揭开了电影行业中的一个秘密——苹果公司不允许电影中的坏人使用iPhone。  莱恩·约翰逊说的是真的吗?《利刃出鞘》会不会只是一个特例呢?这可能并非偶然。在十几年前美剧《24小时》热播时,就有人发现了类似的规律。  在这部美剧里,以CIA特工为代表的正派清一色使用Mac,而恐怖分子用的则是运行Windows的PC。有一个叫法莱尔的特
期刊
我们很少想过,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是什么样子;也很少想过,爸爸在成为爸爸之前是什么样子。  从前,我以为我妈特别胆大,什么都不怕。  我特别怕蟑螂,家里每次有蟑螂出没,我都孬种似的躲在角落里呼唤我妈。  每每这个时候,我妈都会火速前来支援,拿只拖鞋进来,左顾右盼,大喊着:“在哪儿呢?在哪儿呢?”  结果,前些日子,台风天,家里的纱窗开了个小缝儿,飞进来一只蝙蝠。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她拿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