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普通”引发……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信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没有什么难度;而《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这一写作特色,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一写作秘妙呢?一个疑惑,引发了笔者关于“普通”的思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文本生疑——“普通文”“普通人”
  师: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生字新词,积累了哪些优美词句?(学生交流课后的生字读音、意思、书写等)
  生:老师,我发现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好词佳句值得我们摘抄、积累。(此言一出,很多学生点头附议)
  生:是的,句子也是这样,除了几句含有深刻道理的话以外,也没有值得我们摘录的优美句子。
  生:我赞同,我原以为巴金爷爷写的文章肯定很生动、很深刻,可这篇文章都是大白话,我们一读就懂,道理也明白,就像和我们聊天一样。(一部分同学笑了)
  师:你们笑什么?
  生:说真的,这篇文章真的太普通了。难怪巴金先生称自己是“普通人”。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太平淡、太普通了,不像出自大文学家之手。而且信中巴老也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你们就真有点相信了,是不是?
  师:那巴老真的是一位“普通人”吗?他的文章也很“普通”吗?我们一起来探究。
  每次预习,笔者都会让学生事先摘录一些值得学习的好词佳句,这篇课文也不例外。没曾想,在交流时却“突发状况”——没啥好词佳句可以积累,还生发了疑惑——“这是一篇平淡的普通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就抓住这个让他们疑惑的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许会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探究“普通”,成了这堂课的主要任务。
  二、人物探寻——“普通人”还是“杰出人物”
  我紧扣学生学习兴趣的疑惑点,和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探寻之旅。要解开疑团,先要走近巴金,了解巴金。巴金在信上这样说自己:“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那巴老到底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人”呢?我让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来查找,来辨别,来认识。
  师:通过前期的查找及小组讨论、交流,现在来汇报一下你们眼中的巴金爷爷到底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人”。
  小组1:我们认为巴金爷爷是个杰出的人物,他的杰出表现在他很有才华。我们上网查阅得知,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创作了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十二本散文、游记,大量的短篇小说,还有许多译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作家卡片”提到的《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和《寒夜》 《随想录》等。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300多万字的作品,真可谓著作等身啊!这是杰出的最好证明!
  小组2:我们也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杰出还表现在他的人格——无私奉献。资料介绍说,巴金爷爷担任过很多职务,但从未领取过国家一分钱,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还一次又一次不留姓名地给希望工程、受灾群众捐款;他曾把在日本获得的500万元资金,全部捐赠给上海作协基金会;还把他所有的藏书都捐给了国家……这个老人真是太伟大了!
  (小组3、小组4,发言略)
  ……
  师:看来,各个小组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积极交流,大家都表达了一个观点——巴金爷爷是一位杰出人物,信中称自己是“普通人”,那是自谦的说法。(同学们频频点头)
  因为本文是巴金爷爷写的书信,不像后面的《钱学森》 《詹天佑》 《鞋匠的儿子》等文章,直接是人物丰功伟绩的介绍,而课后的“作家卡片”也只是对巴老的高度概括,因此,想要了解巴金,必须走出书本,走向课外。同学们课外搜集如此丰富,看来“普通”这个疑点真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不难看出,在小组搜集、讨论和交流中,巴老的人物形象慢慢清晰、丰满、高大起来,“杰出人物”已成为共识。同时,巴老的写作特色也在此过程中悄然孕育,只要时机成熟,定能水到渠成,豁然开朗。
  三、写法领悟——朴素的语言,最真的情感
  人物认识暂告段落,趁热打铁,直奔关键问题——“是否是普通文”。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我让学生静下心来,回归文本,带着刚才的收获,潜心会文,涵泳咀嚼,力争发现真谛。十分钟后,交流。
  师:再次阅读课文,你有不同看法或新的發现么?
  生:当知晓了巴金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后,再来读这篇文章,感觉领悟得更深了。例如,“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这句话不是像我们写作文一样在喊口号,而是真的发自巴老的内心,他一生捐献无数,奉献不止,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我得牢记这句话。
  生:巴金爷爷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一开始不理解,他怎么会没才华,再说写作主要靠的就是才华啊。现在明白了,巴金爷爷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写作最主要的是感情,深深的感情,就像他“对祖国、对同胞有无限的爱”。
  生:87岁高龄,重病缠身,还要坚持提笔写信;信中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毫不保留地传授;最后还不忘真诚地祝福。从头到尾,质朴感人。
  生:我补充,写信还要注意阅读对象,巴老知道阅读此信的是小学生,因此,他用最通俗的、孩子们读得懂的语言来写。直白的语言,却表达最深的爱!
  ……
  师:恭喜你们,从巴老的信中,不仅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而且找到了巴老写作的秘妙——语言只是一个形式,文章的情感才是命脉。朴素的语言,最真的情感,这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这还是一篇“普通文”吗?(同学们,齐声回答:“不是!”)
  带着感知,带着愤悱,沉下心来,走进文字,感受就此不同。学生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位87岁的德高望重、才华横溢、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与孩子们娓娓而谈。谈他的近况,谈他的感悟,谈他的希望。于是,普通简单的语言化为一片真情,在同学们心中涌动。疑惑在消除,感悟在加深,写法在张扬,情感在升华,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其他文献
于永正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如今虽然辞世,但给我们留下了以“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观为核心的极其宝贵的实践和经验。  作为相识多年的挚友,我曾经多次近距离乃至零距离地感受过老于的魅力与风采,其中记忆最为深刻的是20年前他在课堂教学时指导一位学生朗读的情景。  那是1997年5月的一天,老于在连云港公园小学上观摩课,前来观摩有大几百号人,我和
期刊
微信息,即写作者用细致入微的感觉,透过庸常琐碎的生活状态,把目光投注到那些细末事物和精微人情之上。正是从这些细末精微之处,往往最能感受到生命的真精神,体悟出生活的大命题。“微信息”,好似文章之神。好的文章,一定能够通过精细描摹“微信息”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笔者以一节自主开发的五年级习作教学《香来了》为例,谈谈引导学生捕捉“微信息”,训练“精细描摹”的习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巧
期刊
【教学实录】  一、分享经验,梳理归纳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这样一类文章,说明事理的,我们叫作“说理文”(板书:说理文)。四年级时学习的是《说勤奋》,五年级学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谈礼貌》。老师相信,大家对说理文的特点应该有一些了解,也会有一些学习说理文的经验,那么,我们先来复习、梳理一下,分享你们对说理文的认识。  生:说理文都是有观点的。  师: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板书“观点”。其他同学在自己
期刊
12月8日上午八时许,我正在参加一个省级骨干教师研训班活动,突然,徐州籍的学员班长默默递过手机,微信上传来永正凌晨辞世的讣告。旋即,家珑主任来电,他沉痛地告诉我:“老于走了……”顿时,永正的银发、笑容、趣语、京韵,与永正相识相交的桩桩往事涌现心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陪我走进徐州小学校园听课评说;本世纪初,我与他同赴国外考察,夜宿一室聊梦;近几年,几度参会,专题研讨他的教学思想;上个月,在他家与他
期刊
一、字谜,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才能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小主人。猜字谜,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有机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编字谜、猜字谜,既能识记生字的字音、字形,又可以理解字意,同时又提升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上课伊始,我由两个有趣简单的图画字谜引入,“ ”和“ ”分别是哪个字呢?这两
期刊
于永正老师离我们而去了,这是我始终不敢相信的事实。记得12月8日早上我从微信上看到这条消息时,震惊、怀疑、伤心、悲痛一起涌上心头,我心里一阵难过,仿佛心被人揪住一般,喘不上气来。我的成长,得到先生长时间的关心、厚爱和提携,我是读着先生的书,看着先生的课,聆听着先生的教诲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先生的离去,怎能不令我深深地悲伤,久久地怀念呢?  一  记得1989年,我在成都获得全国首届阅读教学比赛一等
期刊
“动物名片设计”习作指导课,意在让学生进入浓厚的教学情境,激发创造的愿望,乐于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自由自在表达自己对动物的了解情况。在教学中,我分为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1. 顺应心理,激发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习作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已搜集到许多动物图片与资料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对奇妙的动物世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师于永正先生不幸病逝,不禁使我悲哀情感的潮水在胸中激荡不已,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我心中他不仅是一位“学高为师”的名师大家,而且还是一位“身正为范”的小语界的引路者。我是一个“草根教师”,我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就颇受他的深刻影响。虽然有些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回想起来至今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  初识于永正,缘于听课总求真  初识于永正老师,缘于我有幸在多地聆听到他上的示范课。记得10多年
期刊
二、以行促学—方式选择  人生修习首在行。  “以行促学”观,倡导以践行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实践是学习语言、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婴幼时期的儿童都是在行中学的,他们学习语言是在真实的生活交际实践中进行的。在践行中学习的婴幼儿,学习效率极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婴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和效果远比成人脱离言语交际实践的语言学习要高得多、好得多。很多成人在学校系统地学
期刊
群文阅读是一种高品质的阅读形态,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享受阅读的快乐。基于笔者在所教的高年级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在此,以苏教版五上第七单元为例,谈一谈群文阅读中阅读内容的选择策略。  一、立足文本,确定阅读目的  群文阅读要求围绕一个阅读目的进行功能性阅读。首先阅读目的要明确。苏教版五上第七单元中有选自古典文学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文学著作的《少年王冕》,由唐诗《黄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