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宦海沉浮,归隐田园
今年春天,北大和浙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抢夺“过云楼”藏书的新闻闹的沸沸扬扬。匡时拍卖此前组织“过云楼”藏书全国巡展,从苏州到上海到厦门到北京再回南京,引发一轮观书热潮。热心民众甚至在微博上吐槽:哪怕看一眼这辈子也值了。然而,知道“过云楼”藏书主人顾氏家族的人不多,了解顾家五代传书集书,读书品书那一段风花雪月历史的人,就更加寥寥无几了。
过云楼原址在苏州铁瓶巷,现在更名干将路。据传唐朝时曾有仙人挟铁瓶仰卧于此地,后仙人远去却留下了铁瓶。铁瓶巷内除了“过云楼”,而之一巷之隔的还有另一大型建筑群“任宅”。现今的苏州人知道过云楼典故的不多,但是对怡园仍然津津乐道,因为怡园是旅游景点。如果问起,八成会说:“怡园对面那个房子大概就是过云楼吧?”实际上怡园和过云楼原来是内宅连着花园,是一座完整的庭院,如今用一条水泥砖砌的路隔开,把怡园和过云楼硬生生分割开来。过云楼人烟稀少,物去楼空,自然不复当年的繁华,但怡园内的一个厅堂,还留着当年顾家主人写的对联。这幅对联是这样写的:
犹春于绿荏苒在衣,
兴古为新杳霭流玉。
这平淡隽永的文字加上院内清冷却淡泊的精致,犹能反映出怡园主人一家悠游自在的情趣。
过云楼的第一任主人顾文彬,字蔚如,号子山、紫珊。顾文彬半世为官,经历很不寻常。他在道光11年中举人,21年中进士,官任刑部主事。据说他为官清廉,办事效率极高,但是道光年间汉臣依然得不到重用,顾文彬在北京15年内没有得到提拔。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朝内外无人,晚清政府只好启用汉人官员来挽救危局。顾文彬在咸丰4年升为福建司郎中。第二年湖北军情告急,顾文彬转任湖北汉阳知府,后一年再次升为武昌盐法道,成为湖广总督官秀峰的幕僚军事,主管战时经济等事。
顾文彬为官期间有两件事可以看出其人品。他曾经与左宗棠共事湖北,左宗棠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资政师爷,做人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被人暗算进了监狱。咸丰帝非常重视此案,派官秀峰和都察院副都御史钱包青主审此案。顾文彬认为左宗棠虽然做人嚣张,但是念在其“非常人”,不应该被定罪。他不断劝说官秀峰饶过左宗棠,还联络咸丰近臣郭嵩焘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等上折子力保,终于使咸丰帝软下心肠,放了左宗棠一马。后左宗棠得到曾国藩等人密保,追随曾国藩四处立功,不能不算顾文彬的一份苦劳在内。
第二件事发生在1861年。顾文彬携家眷在上海暂居。这时正值太平军骚乱。苏州、杭州两城皆破,上海危在旦夕。加上各地聚集在上海的流民有十万之多,局势可说危如累卵。清廷自顾不暇,困居在上海的官绅只能联合自保。顾文彬被公选为代表办团练,他联合苏州知府吴云,冯桂芬等地方官绅建立“中外会防局”,后又提议向李鸿章的淮军乞师增援。他与吴云等筹措经费20多万两,排遣船只到安庆迎接李鸿章的救援部队。李鸿章和租界西方联手,终于解了沪上的围困。不久李鸿章在英军戈登的协助下收复苏州城,江南大局初定,过两年后太平天国亦被平定。上海包围战可说是江南战局的重大转折。
湖广总督官秀峰很欣赏顾文彬,诚邀他回到湖北共事,但是顾文彬此时也许是厌倦了官场风云,或是牵动家室变换,“无复宦情”。1864年夏天,他从上海迁回苏州铁瓶巷,之后五六年一直忙于操持家务事,包括:安顿家眷、修建祖宅、韬光养晦、组织婚丧,重出江湖的打算彻底变成泡影。同治9年,在江苏巡抚丁日昌的极力推荐下,出任浙江宁绍台道一职,治理浙东沿海腐败横行的现象,但3年以后他再次回归,之后彻底辞官归隐。顾文彬宦游20多年,政绩一直获同僚称赞。回归田园后,顾文彬着手“采菊东篱下”的晚年归隐生活,一方面把他喜好的收藏事业传给下一代,一方面大修怡园和过云楼,和良朋画友一起享受单纯的鉴赏生涯。
父子孙一脉传藏风
顾文彬18岁开始涉足收藏。有一个姓魏的亲戚曾经带着一幅《上林图》登门,顾文彬看了非常喜欢,魏某就把《上林图》卖给了他。顾文彬的父亲顾大澜早年对书画“毫无感觉”,看见儿子收藏的唐宋名迹也不在意,后来竟然瞒着顾文彬偷偷把画送给了别人。不过到了晚年,顾大澜突然开窍,一碰到“名贤一纸”就兴奋上几天几夜。他不仅喜欢书画,还迷上了鉴别考订。一幅画到手就通过各种可行的途径研究它的真伪,一审再审,还动用家里收藏的古籍辅助研究,乐此不疲。经年累月,爷两的心终于长到一块儿去了。顾大澜经常有事没事跑到儿子的房间,喝一杯茶,聊聊家常,然后七扯八扯扯到鉴定的体会上,把自己悟到的心得“传授”给顾文彬。
于是,父子两代共同的鉴藏活动一起展开。互相琢磨,共同努力,到1860年顾大澜去世,两人一起携手坚持30多年的鉴藏活动被迫中断,顾文彬非常深情又痛苦地说:“余得斯乐于先子”。
有了顾大澜这样的知己老爸,顾文彬对后代的培养上也往“同志”方向靠拢。顾文彬有三子,顾廷熏,顾廷熙和顾承,但都在顾文彬身前去世。其中顾承从小就喜欢书画,而且有惊人的品藏嗅觉。据说他很小的时候走在街上,看见小品书画,就掏出零花钱买下。除了书画,金石钟鼎古玩钱币一类的收藏他都涉猎,来者不拒。顾文彬还发现顾承的眼光非常老辣,看中一样藏品绝不会错。他在浙东为官时,家里的收藏没人料理,全权交给顾承掌管。他们两经常写信讨论商榷鉴藏的事宜。顾文彬曾经嘱咐儿子:“过云楼志在必传。你收藏的那些书画、金石不用另开目录,直接归并到过云楼的藏品一起传下去。”他也极力支持顾承买书画的花费,写信告诉他:“你尽管放手去买吧!”
从顾承流传下的《过云楼初笔徴再笔》来看,经他“过眼”的书画起码有一千来幅,不管是哪个朝代,能搜罗的他都悉心搜罗。顾承后来根据这部笔记替顾文彬整理出了《过云楼书画记》,集中记录过云楼每件藏品的出处和介绍,可见这个得力助手儿子对顾文彬而言是多么珍贵了!
可惜天意弄人,顾承从小患有便血症,从未痊愈。到光绪8年去世,顾文彬深感悲痛,但并没有撂下过云楼书画传代的志向。顾承生有4子3女。顾文彬曾经对顾承说:“我们这两代是集,孙子一辈是守,所以孙子辈比我们两代更加有福气。但是如果不讲究‘精明’,那么就是有福不能享。”所谓的精明,就是收藏之道和书画之道。
顾文彬为了让孙辈明了书画之理,帮助他传承家业,他订下了严格的功课制度。“每月六期,每期十件,先论其人,次论其书法,画理,再论其价值,诸孙各立一册,将所讲十样详记于册……”在顾文彬严格的培训之下,第三代终于涌现出了能人,就是顾承的儿子顾麟士。他从小和顾承一样显示出极强的好学天赋,喜好书画,顾文彬便盯准了他加强教诲。他曾经请画友画《课孙图》一画,画上的孙辈形象就是少年时的顾麟士。
对于顾文彬而言,家藏对家风的延续是甚为重要的,这一点在顾麟士身上也得到了体现,他不违祖训,恪守家藏,而且对祖上这种重文的家风十分骄傲。他曾经说过:我东边的邻居喜欢文,西边的邻居喜欢武。结果一问,东边邻居家藏书,西边邻居家藏‘兵库之选’,可见小孩子喜欢什么,和祖上的家藏很有关系。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幸好我家喜欢藏书,如果藏的是别的东西,那我就指不定变成什么人了!
顾麟士和他的父亲爷爷一样,特别重视对后人的培养。《民国书画汇传》描述他的子女“皆擅书”。他在去世前5年立下遗嘱,把一生视为至爱的过云楼藏品分为4册,用抽签决定分传给4个儿子。他那时对子孙的要求是:有点分寸,不要乱弃就好,可能已知后代没有像他这样爱惜书画的人。他又担心后人不知道这些画的价值,用墨笔圈圈标价,遇到特别珍贵的举世无双的版本,还用小印标志出来,让后人知道这些藏品的分量。
怡园三迭好屏风
顾家的收藏和传承,与顾家的园林怡园是分不开的。苏州人喜欢造园林不是奇谈,不过太平军一役后,举城皆废,所有之前花心血建造的私家园林都被毁去。等到太平军被消灭,李鸿章在苏州建沧浪亭,为了给苏州重建起个头。不久,苏州乡绅官绅的热情重新燃起,不少人家开始一轮造园热,比如江苏按察使李鸿裔着手修缮“网师园”,江苏巡抚张树声整修沧浪亭,沈秉成重修“耦园”让花草树木焕然一新,俞樾的“曲园”,吴云的“听枫园”,洪鹭汀的“鹤园”等也纷纷建立,一时间苏州城内又恢复了战前曲水流觞的市貌。
光绪初年,在浙东为官的顾文彬回到故里,在铁瓶巷宅后购买了一块二十多亩的土地,建立武陵宗祠和春荫义庄。建成之后,顾文彬又准备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建园,他把义庄东部的一块地辟出来,准备建立一个私家园林。当时这项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是顾承。顾文彬在外为官,顾承把图纸和情况写信告诉父亲。不久顾文彬回到老家,园子已经造好了一半,顾文彬和顾承一起斟酌,到光绪5年终于把怡园内的建筑大致建设完备,一共是21处景致。光绪8年,又拓园子的东面加了“四时潇洒亭”等6、7处景。这一建园过程花费20万两银子,花了9年时间才算大功告成。
怡园的最初面貌如今已经不复能现,但是据传说这是一个小巧精美,兼容并包的南方园林。顾承发挥他的收藏本性,把“各家之奇峰秀石”占为己有,点缀园子。建成后顾文彬对怡园十分满意,认为可以和狮子林媲美。很快怡园的名气就在苏州文人圈中打响,往来人络绎不绝,有了怡园雅集的雏形。
怡园刚开始建造时,顾文彬邀请了一群苏州文人为他助阵。比如苏州画家顾沄,王石芗,嘉定的程庭鹭和范云泉等都参加了怡园的营建和设计工作。俞樾老人在观游怡园后,作了《怡园记》详述了怡园建筑群的来龙去脉,其情景不亚于红楼梦中贾政携众位幕宾游览大观园,不同的是顾文彬有个会打理又有品位的儿子,不似贾宝玉的调皮捣蛋和不可救药了。
李鸿裔曾经作诗这样称赞怡园的景致:苏家饮马桥头水,君往水西我往东,一样沧浪草亭子,愧无三迭好屏风。这首诗写的精妙奇巧,说怡园的景致远远胜过沧浪亭的巧石堆砌。这可能并不是溢美之词,怡园地理适中(与听枫园、曲园和鹤园很近)而且布置新颖,很快吴中文燕有了一个新的品茗论道的场所,顾文彬和顾承也乐此不疲,常年在怡园中设酒宴茶宴,款待来自各方的良朋。
怡园刚刚建成的一段时光,可说是顾文彬晚年生命中美丽的流星。家有贤子,外事不闻,煮酒论画,收藏鉴评。他和儿子频频造访吴地的文人和书画收藏家,交流彼此的心得。比如光绪四年,68岁的顾文彬在七月中旬到吴云的听枫山馆做客,一群老朋友共同欣赏《黄易山水十二帧》。两年以后,他让儿子带着《王廉州仿古六叶册》拜访吴云,吴云大为惊赏,不仅题跋而且亲自临摹了一幅。之后年轻的顾麟士也渐渐加入到家族的风雅之事中来,19岁的他邀请胡锡贵下榻怡园,整晚和他谈论收藏与书画,“一时之乐”。第二年(光绪十五年),顾文彬在家中去世,但怡园雅集的苗头才刚刚烧旺。
胜流所集
光绪21年,在顾麟士的倡议下,怡园雅集正式成立,社址设在怡园内,主要成员有吴大征、顾麟士、金心兰、倪田、吴昌硕、胡三桥等12人,其中的核心人物号称“怡园七子”。怡园画集每个月开社,以“研习六艺、切磋艺事”为集社目的。作画的场所选在怡园的牡丹亭,每次聚集都有一幅画作为本次活动的见证,雅集一直持续了4、5年,直到后来金心兰因为年老隐退,吴昌硕定居上海,顾沄等去世而告终。
在怡园雅集刚刚成立之初,有吴大征等“老前辈”压阵,顾麟士把组织和维护雅集的大权交给他们打理。吴大征长期从政,和江南书画坛交往过密,论资排辈都是众望所归的画社领袖。顾麟士虽然年轻,但长期和这些吴门老艺术家和收藏家交往,耳濡目染,不仅自己的书画技艺大大进步,而且渐渐开始售卖自己的画,并且把画价抬到了雅集各位画家之首。后来顾麟士携家眷躲避上海,曾有一段囊中羞涩的时期,幸好他画的行情很高,连沪上也大名鼎鼎,所以靠卖画度过了危险期。他又把卖画获得的结余收购更多的藏品,丰富过云楼的内涵。
怡园雅集的另一项活动,便是在各位画友吃饱喝足,挥毫留墨之余,拿出各家的珍藏之宝供画友欣赏,这时过云楼的藏品就必不可少要拿出来“显摆一番”,受众家的点评。比如有一次顾麟士兴致高昂,拿出他收藏的《白石翁小影轴》在怡园雅集上供人观摩。他招来金心兰、吴昌硕、陆廉夫、颜莼生四人,给他们观赏此卷轴。大家越发兴致勃勃,最后约定各自画一幅《寿石图》,来纪念这一天的聚会。
由于吴昌硕等人是鉴赏书画的高手,他们也成了过云楼的免费顾问。顾麟士一旦得了什么宝贝,便邀请社中元老前来把关。陆恢、金心兰、吴昌硕等人经常留宿在园里,临摹和品鉴过云楼的书画。
其中,吴昌硕在怡园雅集成立之前就是过云楼的常客。他饱览顾家收藏的印章书画,眼界大开,所以对顾麟士十分敬重。他曾经写诗称赞顾麟士的画技,说他“胸中五岳唯苍劲,吴淞箭水真寻常。”吴昌硕还为顾麟士刻了大量的私引,并为顾麟士篆书三榜。
顾沄和顾麟士的交情也非比寻常。顾文彬还在世的时候,就曾经邀请顾沄到过云楼临画三年,家藏的书画也由他代为管理,而顾文彬用于官场馈赠和打交道的书画不少也出自于顾沄的临摹,实际上顾沄算是过云楼的兼职外聘画师,和他地位相仿的还有胡三桥,他也在画集活动中担任礼宾的职位。
顾麟士好客的名声远播,渐渐除了怡园画集的成员之外,各地的书画名士都相继拜访过云楼和顾麟士,比如张大千寓居苏州时就时常成为怡园的座上宾,和顾麟士相谈甚欢。黄宾虹也曾来往过云楼请教顾麟士,武进人黄山寿常来过云楼和金心兰讨论画梅的技法;从萧山来吴寓居的任谓长也是怡园的常客。与各界画手的交往切磋,使得怡园的内厅堂和墙壁往往挂满近一百多幅绘画。这一盛况,如章珏所说:“怡园为胜流所集”。
过云楼除了盛藏书画,也富藏秘不示人的历代碑帖古籍。到了清末,过云楼中藏的宋元刻本,明清旧刻本,精写旧抄本,碑帖印谱已经达到800多种。所以不仅画家,版本学家也盯上过云楼这块风水宝地,交往传统延绵不绝。比如,顾文彬和晚清大儒冯桂芬前后两届进士,两人关系密切,冯桂芬为顾文彬的父亲顾大澜写墓志铭;此外,冯桂芬的得意门生王颂蔚和顾文彬交好,又为顾文彬撰写墓志铭,延续到顾家的下一代。顾麟士也和王颂蔚的弟子费念慈感情很好,版本学家如沈修等常常为过云楼座上宾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此之外,顾麟士和顾承都是远近闻名的音乐家,对办音乐会十分热衷。顾麟士曾经组织过“西津琴社”,与怡园画集齐名。比如1919年的秋天,顾麟士和寓居苏州的琴师叶璋伯一见如故,后来又加上一位吴浸阳,三人借着怡园胜地,“偏邀同调,大集琴侣”,在8月25日那天举行琴会。据说那天千里逢迎,宾客云集,盛况空前,许多想来而不能来的怡园老友都写信寄诗,寄托向往和倾慕之情。当时来参加的名士一共有20多位,李子昭特别画了《怡园会琴图》长卷,顾麟士在图上题诗以留作纪念。
怡园雅集的风光不长,然而顾家三代爱画爱书,精心布置,为当时吴门留下了一片别样的艺坛风景。据说顾麟士去世前2年,还建立了一个新的怡园画社,社友有20余个,想来还是艺瘾难戒。可惜后来时事漂泊,顾家的后代庞大无比又四处分散,一时风光的过云楼终于成了其名字中所说的“过云”。今天,在过云楼旧址,老宅的一半已经住了许多普通人家。居民在天井搭起厨房,在过道里堆满杂物,贴在门上的新年画和大年历虽然十分醒目,却和过云楼的风韵相差十万八千里。只有一道残存的石雕大门,它的上端保存得很完好,上面刻的“霞晖渊暎”历经风雨蚕食,还保留着当年古朴厚重的姿态。
但这也恐怕是顾文彬生前预料过的,否则他不会取苏东坡的原话“书画于人,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真是如此吗?顾家如若真的如此豁达,又何以精修家风,私藏万卷,甚至不惜造园邀朋皆为那一缕云烟!如今,顾家收藏的精华都已被顾家后人捐给国家或地方博物馆,比如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后人能在博物馆里欣赏到历代书画精品,却不能体会怡园雅集的风花雪月和顾氏几代收藏的艰辛与欢乐。这恐怕是历史的局限,也是历史最神秘的魅惑吧。
今年春天,北大和浙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抢夺“过云楼”藏书的新闻闹的沸沸扬扬。匡时拍卖此前组织“过云楼”藏书全国巡展,从苏州到上海到厦门到北京再回南京,引发一轮观书热潮。热心民众甚至在微博上吐槽:哪怕看一眼这辈子也值了。然而,知道“过云楼”藏书主人顾氏家族的人不多,了解顾家五代传书集书,读书品书那一段风花雪月历史的人,就更加寥寥无几了。
过云楼原址在苏州铁瓶巷,现在更名干将路。据传唐朝时曾有仙人挟铁瓶仰卧于此地,后仙人远去却留下了铁瓶。铁瓶巷内除了“过云楼”,而之一巷之隔的还有另一大型建筑群“任宅”。现今的苏州人知道过云楼典故的不多,但是对怡园仍然津津乐道,因为怡园是旅游景点。如果问起,八成会说:“怡园对面那个房子大概就是过云楼吧?”实际上怡园和过云楼原来是内宅连着花园,是一座完整的庭院,如今用一条水泥砖砌的路隔开,把怡园和过云楼硬生生分割开来。过云楼人烟稀少,物去楼空,自然不复当年的繁华,但怡园内的一个厅堂,还留着当年顾家主人写的对联。这幅对联是这样写的:
犹春于绿荏苒在衣,
兴古为新杳霭流玉。
这平淡隽永的文字加上院内清冷却淡泊的精致,犹能反映出怡园主人一家悠游自在的情趣。
过云楼的第一任主人顾文彬,字蔚如,号子山、紫珊。顾文彬半世为官,经历很不寻常。他在道光11年中举人,21年中进士,官任刑部主事。据说他为官清廉,办事效率极高,但是道光年间汉臣依然得不到重用,顾文彬在北京15年内没有得到提拔。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朝内外无人,晚清政府只好启用汉人官员来挽救危局。顾文彬在咸丰4年升为福建司郎中。第二年湖北军情告急,顾文彬转任湖北汉阳知府,后一年再次升为武昌盐法道,成为湖广总督官秀峰的幕僚军事,主管战时经济等事。
顾文彬为官期间有两件事可以看出其人品。他曾经与左宗棠共事湖北,左宗棠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资政师爷,做人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被人暗算进了监狱。咸丰帝非常重视此案,派官秀峰和都察院副都御史钱包青主审此案。顾文彬认为左宗棠虽然做人嚣张,但是念在其“非常人”,不应该被定罪。他不断劝说官秀峰饶过左宗棠,还联络咸丰近臣郭嵩焘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等上折子力保,终于使咸丰帝软下心肠,放了左宗棠一马。后左宗棠得到曾国藩等人密保,追随曾国藩四处立功,不能不算顾文彬的一份苦劳在内。
第二件事发生在1861年。顾文彬携家眷在上海暂居。这时正值太平军骚乱。苏州、杭州两城皆破,上海危在旦夕。加上各地聚集在上海的流民有十万之多,局势可说危如累卵。清廷自顾不暇,困居在上海的官绅只能联合自保。顾文彬被公选为代表办团练,他联合苏州知府吴云,冯桂芬等地方官绅建立“中外会防局”,后又提议向李鸿章的淮军乞师增援。他与吴云等筹措经费20多万两,排遣船只到安庆迎接李鸿章的救援部队。李鸿章和租界西方联手,终于解了沪上的围困。不久李鸿章在英军戈登的协助下收复苏州城,江南大局初定,过两年后太平天国亦被平定。上海包围战可说是江南战局的重大转折。
湖广总督官秀峰很欣赏顾文彬,诚邀他回到湖北共事,但是顾文彬此时也许是厌倦了官场风云,或是牵动家室变换,“无复宦情”。1864年夏天,他从上海迁回苏州铁瓶巷,之后五六年一直忙于操持家务事,包括:安顿家眷、修建祖宅、韬光养晦、组织婚丧,重出江湖的打算彻底变成泡影。同治9年,在江苏巡抚丁日昌的极力推荐下,出任浙江宁绍台道一职,治理浙东沿海腐败横行的现象,但3年以后他再次回归,之后彻底辞官归隐。顾文彬宦游20多年,政绩一直获同僚称赞。回归田园后,顾文彬着手“采菊东篱下”的晚年归隐生活,一方面把他喜好的收藏事业传给下一代,一方面大修怡园和过云楼,和良朋画友一起享受单纯的鉴赏生涯。
父子孙一脉传藏风
顾文彬18岁开始涉足收藏。有一个姓魏的亲戚曾经带着一幅《上林图》登门,顾文彬看了非常喜欢,魏某就把《上林图》卖给了他。顾文彬的父亲顾大澜早年对书画“毫无感觉”,看见儿子收藏的唐宋名迹也不在意,后来竟然瞒着顾文彬偷偷把画送给了别人。不过到了晚年,顾大澜突然开窍,一碰到“名贤一纸”就兴奋上几天几夜。他不仅喜欢书画,还迷上了鉴别考订。一幅画到手就通过各种可行的途径研究它的真伪,一审再审,还动用家里收藏的古籍辅助研究,乐此不疲。经年累月,爷两的心终于长到一块儿去了。顾大澜经常有事没事跑到儿子的房间,喝一杯茶,聊聊家常,然后七扯八扯扯到鉴定的体会上,把自己悟到的心得“传授”给顾文彬。
于是,父子两代共同的鉴藏活动一起展开。互相琢磨,共同努力,到1860年顾大澜去世,两人一起携手坚持30多年的鉴藏活动被迫中断,顾文彬非常深情又痛苦地说:“余得斯乐于先子”。
有了顾大澜这样的知己老爸,顾文彬对后代的培养上也往“同志”方向靠拢。顾文彬有三子,顾廷熏,顾廷熙和顾承,但都在顾文彬身前去世。其中顾承从小就喜欢书画,而且有惊人的品藏嗅觉。据说他很小的时候走在街上,看见小品书画,就掏出零花钱买下。除了书画,金石钟鼎古玩钱币一类的收藏他都涉猎,来者不拒。顾文彬还发现顾承的眼光非常老辣,看中一样藏品绝不会错。他在浙东为官时,家里的收藏没人料理,全权交给顾承掌管。他们两经常写信讨论商榷鉴藏的事宜。顾文彬曾经嘱咐儿子:“过云楼志在必传。你收藏的那些书画、金石不用另开目录,直接归并到过云楼的藏品一起传下去。”他也极力支持顾承买书画的花费,写信告诉他:“你尽管放手去买吧!”
从顾承流传下的《过云楼初笔徴再笔》来看,经他“过眼”的书画起码有一千来幅,不管是哪个朝代,能搜罗的他都悉心搜罗。顾承后来根据这部笔记替顾文彬整理出了《过云楼书画记》,集中记录过云楼每件藏品的出处和介绍,可见这个得力助手儿子对顾文彬而言是多么珍贵了!
可惜天意弄人,顾承从小患有便血症,从未痊愈。到光绪8年去世,顾文彬深感悲痛,但并没有撂下过云楼书画传代的志向。顾承生有4子3女。顾文彬曾经对顾承说:“我们这两代是集,孙子一辈是守,所以孙子辈比我们两代更加有福气。但是如果不讲究‘精明’,那么就是有福不能享。”所谓的精明,就是收藏之道和书画之道。
顾文彬为了让孙辈明了书画之理,帮助他传承家业,他订下了严格的功课制度。“每月六期,每期十件,先论其人,次论其书法,画理,再论其价值,诸孙各立一册,将所讲十样详记于册……”在顾文彬严格的培训之下,第三代终于涌现出了能人,就是顾承的儿子顾麟士。他从小和顾承一样显示出极强的好学天赋,喜好书画,顾文彬便盯准了他加强教诲。他曾经请画友画《课孙图》一画,画上的孙辈形象就是少年时的顾麟士。
对于顾文彬而言,家藏对家风的延续是甚为重要的,这一点在顾麟士身上也得到了体现,他不违祖训,恪守家藏,而且对祖上这种重文的家风十分骄傲。他曾经说过:我东边的邻居喜欢文,西边的邻居喜欢武。结果一问,东边邻居家藏书,西边邻居家藏‘兵库之选’,可见小孩子喜欢什么,和祖上的家藏很有关系。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幸好我家喜欢藏书,如果藏的是别的东西,那我就指不定变成什么人了!
顾麟士和他的父亲爷爷一样,特别重视对后人的培养。《民国书画汇传》描述他的子女“皆擅书”。他在去世前5年立下遗嘱,把一生视为至爱的过云楼藏品分为4册,用抽签决定分传给4个儿子。他那时对子孙的要求是:有点分寸,不要乱弃就好,可能已知后代没有像他这样爱惜书画的人。他又担心后人不知道这些画的价值,用墨笔圈圈标价,遇到特别珍贵的举世无双的版本,还用小印标志出来,让后人知道这些藏品的分量。
怡园三迭好屏风
顾家的收藏和传承,与顾家的园林怡园是分不开的。苏州人喜欢造园林不是奇谈,不过太平军一役后,举城皆废,所有之前花心血建造的私家园林都被毁去。等到太平军被消灭,李鸿章在苏州建沧浪亭,为了给苏州重建起个头。不久,苏州乡绅官绅的热情重新燃起,不少人家开始一轮造园热,比如江苏按察使李鸿裔着手修缮“网师园”,江苏巡抚张树声整修沧浪亭,沈秉成重修“耦园”让花草树木焕然一新,俞樾的“曲园”,吴云的“听枫园”,洪鹭汀的“鹤园”等也纷纷建立,一时间苏州城内又恢复了战前曲水流觞的市貌。
光绪初年,在浙东为官的顾文彬回到故里,在铁瓶巷宅后购买了一块二十多亩的土地,建立武陵宗祠和春荫义庄。建成之后,顾文彬又准备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建园,他把义庄东部的一块地辟出来,准备建立一个私家园林。当时这项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是顾承。顾文彬在外为官,顾承把图纸和情况写信告诉父亲。不久顾文彬回到老家,园子已经造好了一半,顾文彬和顾承一起斟酌,到光绪5年终于把怡园内的建筑大致建设完备,一共是21处景致。光绪8年,又拓园子的东面加了“四时潇洒亭”等6、7处景。这一建园过程花费20万两银子,花了9年时间才算大功告成。
怡园的最初面貌如今已经不复能现,但是据传说这是一个小巧精美,兼容并包的南方园林。顾承发挥他的收藏本性,把“各家之奇峰秀石”占为己有,点缀园子。建成后顾文彬对怡园十分满意,认为可以和狮子林媲美。很快怡园的名气就在苏州文人圈中打响,往来人络绎不绝,有了怡园雅集的雏形。
怡园刚开始建造时,顾文彬邀请了一群苏州文人为他助阵。比如苏州画家顾沄,王石芗,嘉定的程庭鹭和范云泉等都参加了怡园的营建和设计工作。俞樾老人在观游怡园后,作了《怡园记》详述了怡园建筑群的来龙去脉,其情景不亚于红楼梦中贾政携众位幕宾游览大观园,不同的是顾文彬有个会打理又有品位的儿子,不似贾宝玉的调皮捣蛋和不可救药了。
李鸿裔曾经作诗这样称赞怡园的景致:苏家饮马桥头水,君往水西我往东,一样沧浪草亭子,愧无三迭好屏风。这首诗写的精妙奇巧,说怡园的景致远远胜过沧浪亭的巧石堆砌。这可能并不是溢美之词,怡园地理适中(与听枫园、曲园和鹤园很近)而且布置新颖,很快吴中文燕有了一个新的品茗论道的场所,顾文彬和顾承也乐此不疲,常年在怡园中设酒宴茶宴,款待来自各方的良朋。
怡园刚刚建成的一段时光,可说是顾文彬晚年生命中美丽的流星。家有贤子,外事不闻,煮酒论画,收藏鉴评。他和儿子频频造访吴地的文人和书画收藏家,交流彼此的心得。比如光绪四年,68岁的顾文彬在七月中旬到吴云的听枫山馆做客,一群老朋友共同欣赏《黄易山水十二帧》。两年以后,他让儿子带着《王廉州仿古六叶册》拜访吴云,吴云大为惊赏,不仅题跋而且亲自临摹了一幅。之后年轻的顾麟士也渐渐加入到家族的风雅之事中来,19岁的他邀请胡锡贵下榻怡园,整晚和他谈论收藏与书画,“一时之乐”。第二年(光绪十五年),顾文彬在家中去世,但怡园雅集的苗头才刚刚烧旺。
胜流所集
光绪21年,在顾麟士的倡议下,怡园雅集正式成立,社址设在怡园内,主要成员有吴大征、顾麟士、金心兰、倪田、吴昌硕、胡三桥等12人,其中的核心人物号称“怡园七子”。怡园画集每个月开社,以“研习六艺、切磋艺事”为集社目的。作画的场所选在怡园的牡丹亭,每次聚集都有一幅画作为本次活动的见证,雅集一直持续了4、5年,直到后来金心兰因为年老隐退,吴昌硕定居上海,顾沄等去世而告终。
在怡园雅集刚刚成立之初,有吴大征等“老前辈”压阵,顾麟士把组织和维护雅集的大权交给他们打理。吴大征长期从政,和江南书画坛交往过密,论资排辈都是众望所归的画社领袖。顾麟士虽然年轻,但长期和这些吴门老艺术家和收藏家交往,耳濡目染,不仅自己的书画技艺大大进步,而且渐渐开始售卖自己的画,并且把画价抬到了雅集各位画家之首。后来顾麟士携家眷躲避上海,曾有一段囊中羞涩的时期,幸好他画的行情很高,连沪上也大名鼎鼎,所以靠卖画度过了危险期。他又把卖画获得的结余收购更多的藏品,丰富过云楼的内涵。
怡园雅集的另一项活动,便是在各位画友吃饱喝足,挥毫留墨之余,拿出各家的珍藏之宝供画友欣赏,这时过云楼的藏品就必不可少要拿出来“显摆一番”,受众家的点评。比如有一次顾麟士兴致高昂,拿出他收藏的《白石翁小影轴》在怡园雅集上供人观摩。他招来金心兰、吴昌硕、陆廉夫、颜莼生四人,给他们观赏此卷轴。大家越发兴致勃勃,最后约定各自画一幅《寿石图》,来纪念这一天的聚会。
由于吴昌硕等人是鉴赏书画的高手,他们也成了过云楼的免费顾问。顾麟士一旦得了什么宝贝,便邀请社中元老前来把关。陆恢、金心兰、吴昌硕等人经常留宿在园里,临摹和品鉴过云楼的书画。
其中,吴昌硕在怡园雅集成立之前就是过云楼的常客。他饱览顾家收藏的印章书画,眼界大开,所以对顾麟士十分敬重。他曾经写诗称赞顾麟士的画技,说他“胸中五岳唯苍劲,吴淞箭水真寻常。”吴昌硕还为顾麟士刻了大量的私引,并为顾麟士篆书三榜。
顾沄和顾麟士的交情也非比寻常。顾文彬还在世的时候,就曾经邀请顾沄到过云楼临画三年,家藏的书画也由他代为管理,而顾文彬用于官场馈赠和打交道的书画不少也出自于顾沄的临摹,实际上顾沄算是过云楼的兼职外聘画师,和他地位相仿的还有胡三桥,他也在画集活动中担任礼宾的职位。
顾麟士好客的名声远播,渐渐除了怡园画集的成员之外,各地的书画名士都相继拜访过云楼和顾麟士,比如张大千寓居苏州时就时常成为怡园的座上宾,和顾麟士相谈甚欢。黄宾虹也曾来往过云楼请教顾麟士,武进人黄山寿常来过云楼和金心兰讨论画梅的技法;从萧山来吴寓居的任谓长也是怡园的常客。与各界画手的交往切磋,使得怡园的内厅堂和墙壁往往挂满近一百多幅绘画。这一盛况,如章珏所说:“怡园为胜流所集”。
过云楼除了盛藏书画,也富藏秘不示人的历代碑帖古籍。到了清末,过云楼中藏的宋元刻本,明清旧刻本,精写旧抄本,碑帖印谱已经达到800多种。所以不仅画家,版本学家也盯上过云楼这块风水宝地,交往传统延绵不绝。比如,顾文彬和晚清大儒冯桂芬前后两届进士,两人关系密切,冯桂芬为顾文彬的父亲顾大澜写墓志铭;此外,冯桂芬的得意门生王颂蔚和顾文彬交好,又为顾文彬撰写墓志铭,延续到顾家的下一代。顾麟士也和王颂蔚的弟子费念慈感情很好,版本学家如沈修等常常为过云楼座上宾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此之外,顾麟士和顾承都是远近闻名的音乐家,对办音乐会十分热衷。顾麟士曾经组织过“西津琴社”,与怡园画集齐名。比如1919年的秋天,顾麟士和寓居苏州的琴师叶璋伯一见如故,后来又加上一位吴浸阳,三人借着怡园胜地,“偏邀同调,大集琴侣”,在8月25日那天举行琴会。据说那天千里逢迎,宾客云集,盛况空前,许多想来而不能来的怡园老友都写信寄诗,寄托向往和倾慕之情。当时来参加的名士一共有20多位,李子昭特别画了《怡园会琴图》长卷,顾麟士在图上题诗以留作纪念。
怡园雅集的风光不长,然而顾家三代爱画爱书,精心布置,为当时吴门留下了一片别样的艺坛风景。据说顾麟士去世前2年,还建立了一个新的怡园画社,社友有20余个,想来还是艺瘾难戒。可惜后来时事漂泊,顾家的后代庞大无比又四处分散,一时风光的过云楼终于成了其名字中所说的“过云”。今天,在过云楼旧址,老宅的一半已经住了许多普通人家。居民在天井搭起厨房,在过道里堆满杂物,贴在门上的新年画和大年历虽然十分醒目,却和过云楼的风韵相差十万八千里。只有一道残存的石雕大门,它的上端保存得很完好,上面刻的“霞晖渊暎”历经风雨蚕食,还保留着当年古朴厚重的姿态。
但这也恐怕是顾文彬生前预料过的,否则他不会取苏东坡的原话“书画于人,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真是如此吗?顾家如若真的如此豁达,又何以精修家风,私藏万卷,甚至不惜造园邀朋皆为那一缕云烟!如今,顾家收藏的精华都已被顾家后人捐给国家或地方博物馆,比如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后人能在博物馆里欣赏到历代书画精品,却不能体会怡园雅集的风花雪月和顾氏几代收藏的艰辛与欢乐。这恐怕是历史的局限,也是历史最神秘的魅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