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质量。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营造自立学习氛围,提供创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快、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学生,教学时要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建立师生互信互爱的和谐气氛,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教师时,我首先让学生学试操着:“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什么图形?”我随之下去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几个同学,我在班上大声地表扬她们不迷信书本,敢于自己创新的精神,同时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又站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正方形呢?”我随势提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那什么样的圆柱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学生思维也非常活跃,积极讨论、纷纷举手,把学习思维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殊途同归: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跃,主体性强,发展了创新的兴趣,为以后的创新铺好了路子。
二、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重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的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學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大部分学生都按一般的方法去做:(8×4-6×2)÷2=10(厘米)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老师首先要给予肯定,但从培养创新意识、拓展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引导出更好、更妙的办法。这时,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思考,还可以怎么去解答?通过学生激烈的思考、讨论,学生中又出现了三种解法:8×4÷2-6=10(厘米),8×2-6=10(厘米),8+(8-6)=10(厘米).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巧,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具有“出现”的精神。
在教学中,解题思路不要给学生限制死了,应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技能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认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该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让学生动用手中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24个,而每个单位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学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得出这个数,用4×3×2=24(个),既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不用数个数就能求体积的简便方法。同学们积极思考、个个勇跃,通过认真的讨论,得出了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能求出体积的方法,顺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进而再启发学生从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上讨论正方体体积的求法,又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由于公式时学生自己推导的,因此,掌握的好,理解也比较牢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3/7和5/6,这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做法是将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还有的是拿“一半”作为中间量比较,认为3/7不足一半,而5/6比一半大,所以,3/7<5/6。后两种想法都是创新意识的表现。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我常把学生自己归纳的或“发明”的一些细小的运算定律、规律,像“牛顿定律”一样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激发全体学生追求创新的心理需求,形成一个相互竞争、你追我赶的良好创新氛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并不是那么神圣不可攀的,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多想多问多动手,“创新发明”的火花就会在同学们脑中迸现。那星星的火花,很可能就是将来点燃那创造发明的导火索。
五、适时鼓励,提高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探索者和成功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针对这一点,都应多给学生提供充分地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去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对其学习成果进行“个性色彩”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保持十足的信心和高涨的情绪去探索、去研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自立学习氛围,提供创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快、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学生,教学时要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建立师生互信互爱的和谐气氛,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教师时,我首先让学生学试操着:“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什么图形?”我随之下去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几个同学,我在班上大声地表扬她们不迷信书本,敢于自己创新的精神,同时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又站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正方形呢?”我随势提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那什么样的圆柱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学生思维也非常活跃,积极讨论、纷纷举手,把学习思维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殊途同归: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跃,主体性强,发展了创新的兴趣,为以后的创新铺好了路子。
二、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重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的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學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大部分学生都按一般的方法去做:(8×4-6×2)÷2=10(厘米)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老师首先要给予肯定,但从培养创新意识、拓展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引导出更好、更妙的办法。这时,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思考,还可以怎么去解答?通过学生激烈的思考、讨论,学生中又出现了三种解法:8×4÷2-6=10(厘米),8×2-6=10(厘米),8+(8-6)=10(厘米).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巧,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具有“出现”的精神。
在教学中,解题思路不要给学生限制死了,应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技能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认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该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让学生动用手中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24个,而每个单位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学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得出这个数,用4×3×2=24(个),既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不用数个数就能求体积的简便方法。同学们积极思考、个个勇跃,通过认真的讨论,得出了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能求出体积的方法,顺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进而再启发学生从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上讨论正方体体积的求法,又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由于公式时学生自己推导的,因此,掌握的好,理解也比较牢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3/7和5/6,这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做法是将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还有的是拿“一半”作为中间量比较,认为3/7不足一半,而5/6比一半大,所以,3/7<5/6。后两种想法都是创新意识的表现。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我常把学生自己归纳的或“发明”的一些细小的运算定律、规律,像“牛顿定律”一样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激发全体学生追求创新的心理需求,形成一个相互竞争、你追我赶的良好创新氛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并不是那么神圣不可攀的,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多想多问多动手,“创新发明”的火花就会在同学们脑中迸现。那星星的火花,很可能就是将来点燃那创造发明的导火索。
五、适时鼓励,提高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探索者和成功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针对这一点,都应多给学生提供充分地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去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对其学习成果进行“个性色彩”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保持十足的信心和高涨的情绪去探索、去研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