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华: 创新就是用起来更方便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光华(左)在电缆施工现场

  走进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无锡供电分公司的作业现场,有一位女性职工颇为显眼:短发、工装,气质干练,手里捧着图纸,她就是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电力电缆高级技师何光华。

耳濡目染埋下创新种子


  何光华的父亲何有钧是一名电力工人,精通电工技术,小时候,何光华经常看着父亲修电器。“爸爸的手太神奇了!”她看得着了迷。“闺女,把那个零件递给爸爸。”“看,就是这么简单。”父亲经常让她参与维修,还不时鼓励她自己动手。渐渐地,何光华对电气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
  1996年,何光华考入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此时,何有钧正在自费研制载波通信系统中的阻波器、结合滤波器自动测试仪,父女俩的共同语言更多了,遇到困难就一起讨论。暑假,同学都出去玩,何光华在家帮父亲组装物理模型,并自学软件编程把物理模型转化成数学模型。
  经过父女俩反复试验、组装、测试,项目终于通过市级鉴定,还申请到一笔科研经费。这件事对何光华的触动很大,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事科研创新,一定要有勇气,敢想敢干。”
  大学毕业后,何光华成为国家电网无锡供电公司的一线工人。电缆施工行业是男性的主战场,经常风餐露宿、泥泞满身,何光华是电缆班唯一的女性。在一次抢修中,当一群男同事看着满地的淤泥犹豫时,何光华已经顺着梯子爬了下去,猫着腰在电缆井里检查起来,工作劲头让同事们心服口服。何有钧说:“在光华的字典里,只有永不言败,没有畏惧退缩。”在工作中,何光华遇到过不少挑战,但从小经历无数磨练的她,早已习惯了在逆境中迎难而上。
  2009年,无锡开始敷设2500毫米的大电缆,截面有碗口粗,每米重38公斤,电缆隧道在地下15米处。在狭小的空间里敷设电缆,电缆接头需要毫米级的精细化处理,施工者蹲在隧道里接电缆一蹲就是七八个小时,腰肌劳损成了职业病。“怎样才能更方便一些呢?”看着工人如此辛苦,何光华常常愁眉不展。
  有一次,何光华看修车师傅用千斤顶给工程车换轮胎时,突然眼前一亮:“这种设施是不是可以用在电缆升降上呢?”她迅速设计出图纸,与团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最终,电缆输送液压升降平台诞生了。投入运营之后,电缆的敷设效率提升一倍,还缓解了工人腰肌劳损等职业病的问题。

从专家到“掌门人”


  接下来,何光华开始了“头脑风暴”,适用于电缆敷设、安裝的新型电缆弯曲机等一批工器具或设备应运而生。她和同事一起将传统的下降法改为“几”字形牵引敷设,并研制出与其相适用的工具、装置等,一组地下电缆施工平均节省成本78万元,可缩短十天施工时间,综合作业效率提升55%。该项目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何光华被聘为国网江苏电力技术专家,是当时江苏地区电缆行业最年轻的女性专家。
  随着地下电缆覆盖面日益扩大,日常检修维护工作遇到许多新问题。为了将问题简单化,何光华深入现场,摸索提炼经验,提出“长电缆线路多小组分段”“检修全过程管控模式”,建立“停电、带电检修数据综合分析案例库”等工作方法,逐步解决了现场作业中的难题。
  2011年,何光华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管理、技术、技能三大主线的项目制管理模式,整合公司优势资源,培育创新钻研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何光华说:“之前只要做好项目就行,现在得考虑整体工作和管理方法。”她带着一批年轻人工作,更有劲头了。
  何光华尝试将自学的“5S”现场管理法运用到电缆抢修工作中,精细管理抢修工具,配备专门的电缆故障车,区分不同的电压等级,通过“事故预案精细化、现场情况熟悉化、工器具便携化、抢修备料快速化、现场作业规范化、事故演练常态化”的“六化”管理,形成一套标准化作业程序。2014年,无锡供电公司《电缆现场5S模块化管理》典型经验被评为江苏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
  故障检测技术的突破和电缆敷设成本的大幅节约,远远不是何光华及其团队追求的终点,在何光华看来,这更像是他们的起点。

执着创新,永不言败


  经历多次电力设备抢修后,何光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电缆敷设、电缆故障的检测排除等,为什么一定要通过人工实地操作呢?如果能创设一个“一键联动”的工作系统,将大部分工作放在后台,岂不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
  按照这个设想,何光华和团队融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电缆敷设技术,开始攻关。他们收集以往各类故障数据,整理成数据库,通过互联网远程操作技术,与多种预警型智能机器人相连接,形成一套初具规模的半自动电缆故障预警系统。
何光华(右二)悉心指导创新工作室成员

  有了这个预警系统,仅靠一个手机App便可实现AI主动预警,将信号传达给前沿机器人进行故障处理和维修,真正做到了电缆敷设和故障检测的智能化和移动化。虽然这套系统还处于试验阶段,但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14年,何光华成功创建了高落差高点无接头敷设操作工艺方法,并研制了多套专有装备工具,从而实现了体系化级别的创新,使中国电缆敷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项目获得第五届全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
  团队成员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何光华创新的源泉,比如红酒开瓶器,如此平常的小工具很容易被忽略,但何光华却受到了启发。她和团队利用开瓶器原理,反复试验,研制出调节手柄、绝缘杆、活动钢爪和套头组成的“电缆带电作业操作装置”,成功解决了带电拆解电缆封帽和堵盖的难题。“创新,简单来说就是用起来更方便,让大家觉得更好用。”何光华说。
  从事电力电缆施工及运维工作二十余年来,何光华累计获得国家专利五十余项,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1月10日,她凭借《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4月,何光华被评为“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同年11月24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何光华说:“接下来,我们将从数据化运维管理、带电作业和电力预警系统等新技术应用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我会倾尽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家英宏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我甩下书包,“ 嘭 ”地关上房门,把自己重重地摔在床上。考试的失利如山倒般壓得我喘不过气。  烦闷无聊中忽而瞥见墙角一抹紫红。我爬起来走过去近看,原来是朵牵牛花攀在墙上,昂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风景。  这朵紫红色“高鸣”的小号角是从哪里来的呢? 随风摇摆的它似乎奏着欢快的乐曲,唤起了我的回忆:两年前,外公在院子里侍弄花草,从篱笆上摘下花籽给我。带回南京后,我就忘了这件事。前些日子在衣服口袋里翻出
期刊
入了冬,那些残喘的叶,终于枯尽、凋零。  走在空荡的校园里,我留心寻找,试图选择一片落叶放在书中,留下一页草木的微息。  银杏叶已尽数黄了,黄得很轻、很浅,淡淡的。飘零的叶安然地卧在草丛里,简净、美好。我捡起一片:三角的叶,细长的茎,只是缺了一角。不合我意,便放下,重又捡起一片。这一片样子完整,只是叶缘的虫蛀清晰可见,我打消了带走它的念头……如此仔细地寻找一番,仍是一无所获。  午后,在公交站台旁
期刊
一  后院传来一阵木栅响动,几声“咩咩”依次响起。我知道,是姥爷出门放羊了。  天空虽已明亮,太阳却未升起,白茫茫的天幕上残留了几点星光。地上起了薄薄的露水,将土壤染成略深的褐色。清冷的空气包裹着皮肤,带来微凉的触感。我将脸贴在窗户上,看着穿了白色短衫灰色短裤的姥爷,趿了一双拖鞋,甩着羊鞭,一边在地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一边消失在隐隐的晨雾中。  我缩回被窝,睡了个回笼觉,醒来感觉有人在摸我的头,
期刊
传说在遥远的魔法森林里,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月光花,每次只开一朵,三年才开一次。每开一次花,就会有一粒露珠,在花蕊间长大。  月光花在子夜时分月光能够照耀到的大树下时盛开。月光花的盛开,离不开月光的滋润。只有在月圆之夜,月光花才会发芽,然后汲取着月光的清辉,不断发出闪亮的光芒,慢慢长大,再绽放出奇异的光彩。黎明前夕,露珠开始膨胀、闪亮。  那朵灿烂的月光花,生长在一棵爬满青苔的大树下,等待着需要它的
期刊
总算到了天黑  可阴云久久不散  我捧着芬芳的栀子花  待月  因为我和远方的她  有一场美好的约会  河水叮咚  唱着属于它的情歌  夜雨嘀嗒  奏出属于月的羞涩  终于  最后一朵花合上了花瓣  一汪银河  混着繁星  冲开阴云  月那样圆呵  清秀的臉上露出淡淡的羞涩  我手捧鲜花  寄月  我的嘴角上扬  因为我同她  一起与月约会  韩淞露:吉林省舒兰市第十六中学初一(10)班学生  编
期刊
60岁的我仍爱抬头仰望星空,只是由青葱少女变成了佝偻老妪,眸子由清浅澄澈变得厚重浑浊。当我望向斑驳夜色上影影绰绰的星海时,总会倏忽合上眼帘,由那一颗颗星子带着,载看这一身行囊。  十六岁  “你学文还是学理啊?”娇羞少女昂着头问。  “学文吧,一直喜欢着,你呢?”  “我喜欢的人选什么我就选什么,我胸无大志。”  少女的笑声漾开了春日的芳菲,一个个花苞羞赧地撑起了或白或粉的小伞,煞是好看。  “跟
期刊
母亲做的饭菜与以前不同了。  小时候,我放学就往家跑,跑到村口抬头一望,便看见一缕炊烟。我随着那炊烟,快步走回家中。走到家门口,父亲已微笑着坐在门槛上等着我了。他轻轻挽起我的小手,牵着我走向厨房。  厨房里烟雾弥漫,父亲的眼镜上弥漫着浓浓的雾气。母亲在烟的那一边,我隐约看到她在忙碌着。“丫头回家啦,来,帮我一起烧火。”母亲温柔地说。父亲牵着我的手,来到灶堂边。周围布满了干燥的杉木枝和柴草,父亲坐到
期刊
谨以此文,献给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与所有在抗疫一线前赴后继、逆行而上的平凡人们。  2020年春节,注定不同尋常。  母亲是医生,也许很快,母亲就要被召回了。我明白,那是母亲的责任,可当那日真的到来,我的理智轰然倾塌。  我拽住她的衣袖:“妈,不回去……好不好?”我哽咽道,“好不容易回来几天,别走,好不好?”  我有很多理由让她留下来——  我想说,我和爸爸会为你担心,你是这个家的精神支柱啊。 
期刊
回了一趟老家,从事建筑行业的朋友问我城中最美的建筑是什么。我答曰:“红砖厝。”在闽南,至今我们仍把房屋叫做“厝”。于是他带我去看南安官桥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古大厝。  蔡氏古民居由清末旅居菲律宾的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建造,始建于1867年,前后历经四十多年才建造完成,迄今尚存的宅第还有16座。古大厝里的建筑形似殿宇,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白石墙脚、红砖墙身、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
期刊
我是记忆交换所的一名制造者,我的代号是M597。  从我有记忆起,世界就是这样的。我所在的星球叫梦星,有各种各样的风景、建筑、设施。记忆交换所里有三类人:代号以D开头的梦者,代号以S开头的交换员,还有像我这样代号以M开头的制造者。  梦者是最高级的,他们能够通过做梦和想象创造记忆。我感觉梦者和制造者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创造记忆。只不过制造者的任务更麻烦一点——到现实中去创造记忆。比如说需要第一视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