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观察实践萌发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情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例如:教学了“2”的认识后,我叫学生说出“人”身中有“2”的器官。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纷纷说出人有“2”只手、“2”只脚、“2”只眼睛、“2”只耳朵;如果叫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2”的东西,就只有少数学生能说出:小鸟有“2”只脚,鹅有“2”只脚等,视野、范围都比较狭窄。根据这一情况,指导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通过观察、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就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有无穷的乐趣。
2 增强趣味性,激发兴趣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只要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
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再继续多要一张牌,又要一张牌,只见他们已咧开嘴,边笑边做出小超人胜利的动作,手舞足蹈以庆祝自己的成功。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年纪的童年。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合作以纸牌为学具,在小方格本上进行口算练习,每天只要求做一页,但班上许多学生做了三页、四页,最多的做了六页,常常让老师大为吃惊。以往总有听老师说某某学生总不自觉完成作业,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在没有强迫,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不但及时完成作业,而且还自觉完成额外的作业。这种转变,我只是把以前重复的、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作业设计成游戏活动,由学生用纸牌自主生成计算题目的形式来完成作业,学生们竟然乐此不疲,把做作业变成了快乐的游戏。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是多少老师梦寐以求的啊!
3 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经常只有“三分钟热度”,学习欲望纯粹从兴趣出发。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容易对一种新事物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新的事物就只有三分钟热度。新学期开始时学生往往会抱着十二分的热情去学,但往往好景不长,慢慢的他们就会觉得单调沉闷,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那么小学生就更不愿意去学这门学科,渐渐的数学成绩就下降。
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班某同学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标上单价(用小数表示),该同学选购其中两件商品,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学生对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已经理解,在此体验中再得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种要素都是学生曾经体验、经历过的,学生看到此题,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学生共鸣,产生积极的认知心理。
4 在比赛中增长兴趣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课本就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第13页“谁摸得高,谁摆得高”,第113页“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年级下册中第26页“夺红旗”等游戏都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当然,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比赛完就了事,那么长才干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提高,易产生自卑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挖掘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活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1 观察实践萌发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情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例如:教学了“2”的认识后,我叫学生说出“人”身中有“2”的器官。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纷纷说出人有“2”只手、“2”只脚、“2”只眼睛、“2”只耳朵;如果叫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2”的东西,就只有少数学生能说出:小鸟有“2”只脚,鹅有“2”只脚等,视野、范围都比较狭窄。根据这一情况,指导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通过观察、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就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有无穷的乐趣。
2 增强趣味性,激发兴趣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只要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
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再继续多要一张牌,又要一张牌,只见他们已咧开嘴,边笑边做出小超人胜利的动作,手舞足蹈以庆祝自己的成功。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年纪的童年。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合作以纸牌为学具,在小方格本上进行口算练习,每天只要求做一页,但班上许多学生做了三页、四页,最多的做了六页,常常让老师大为吃惊。以往总有听老师说某某学生总不自觉完成作业,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在没有强迫,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不但及时完成作业,而且还自觉完成额外的作业。这种转变,我只是把以前重复的、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作业设计成游戏活动,由学生用纸牌自主生成计算题目的形式来完成作业,学生们竟然乐此不疲,把做作业变成了快乐的游戏。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是多少老师梦寐以求的啊!
3 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经常只有“三分钟热度”,学习欲望纯粹从兴趣出发。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容易对一种新事物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新的事物就只有三分钟热度。新学期开始时学生往往会抱着十二分的热情去学,但往往好景不长,慢慢的他们就会觉得单调沉闷,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那么小学生就更不愿意去学这门学科,渐渐的数学成绩就下降。
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班某同学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标上单价(用小数表示),该同学选购其中两件商品,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学生对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已经理解,在此体验中再得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种要素都是学生曾经体验、经历过的,学生看到此题,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学生共鸣,产生积极的认知心理。
4 在比赛中增长兴趣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课本就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第13页“谁摸得高,谁摆得高”,第113页“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年级下册中第26页“夺红旗”等游戏都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当然,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比赛完就了事,那么长才干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提高,易产生自卑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挖掘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活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