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以后就没有童话;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又笨又傻……”S.H.E的《不想长大》,因为唱出了人们心底诚挚的呼唤,而被广为传唱。的确,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常常怀念童年那无忧无虑的时光。
“不想长大”虽然只是心底的声音,但上海的一个年轻女白领却把它变成商机,搞起了“还童派对”,月收入超万元!
奇思妙想,她要靠“还童派对”来赚钱
今年30岁的李纹蓉,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区一个普通家庭。1998年大学毕业后,她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成了忙碌的上班族。
2006年6月的一天,李纹蓉去参加一个小学同学的生日派对。一番嘘寒问暖后,大家热烈地谈起了从前学校里的趣事,比如谁的学习成绩好,谁的外号叫什么等等,一时间,大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无忧无虑的时光。这时,一个男同学提议玩以前常玩的游戏掰手腕,男同学们顿时撸起袖子跃跃欲试,其中两个马上就摆开架势掰了起来。李纹蓉和其他同学围在边上大声喝彩鼓劲,顿时,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聚会结束后,李纹蓉还久久地沉醉在聚会的欢乐之中。突然,她脑中灵光一闪:如果去搞“回到童年”派对,让人们在派对中玩童年时玩的游戏,回味童年的美好时光,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是不是可以从中赚钱呢?想到这,她不禁激动起来,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白手起家的创业门路。
为了检验搞“还童派对”的想法是否可行,她开始有意识地找同事一起玩儿童游戏。看到同事们玩得兴致盎然,她越发增强了信心。
当朋友们得知李纹蓉想靠玩“儿童游戏”赚钱时,都认为不可行,劝她放弃。但李纹蓉通过考察,还是坚信自己能闯出一番事业。
2006年9月初,李纹蓉辞去了工作,决定专门组织“回到童年”的派对活动。但怎么去招徕顾客呢?她印制了一批活动宣传单,去街头、写字楼以及商场等公共场所派发。然而,事情却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容易,宣传单发出去后,没有得到什么回应。
正当李纹蓉感到郁闷时,她意外地揽到了一笔业务。浦东区一家做贸易的华富公司要举办一周年庆典,公司老总正为如何搞聚会发愁,恰好看到了李纹蓉的宣传单,就决定让员工去玩“还童派对”。
国庆节前夕,李纹蓉领着华富公司20多名员工来到古城公园。她给每个员工发了一条红领巾,然而这群曾经的少先队员早忘了怎么系红领巾了,她便一个个地帮他们系好,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铁环、玻璃弹珠、香烟盒子、橡皮筋、小沙包等玩具发给他们。当大家拿到这些久违了的儿时玩具时,都兴奋地叫了起来。在李纹蓉的指导下,女员工们跳起了橡皮筋和“房子”,嘻嘻哈哈地就像小女孩一般;男员工们有的赛起了滚铁环,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有的则趴在地上拍烟盒……简直就是一群快乐的小学生!
游戏结束后,一个叫郝小玲的女孩高兴地说:“小时候跳橡皮筋和‘跳房子’,没有人能跳得过我,长大了要上学、要工作,就再也没有玩过这些游戏了。今天是我来上海工作后玩得最快乐的一天!”另一个人接口道:“是啊,今天感觉又回到了年少时那无忧无虑的时光!咱们以后常来玩这样的游戏吧……”他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而李纹蓉则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了500元报酬。
返璞归真,儿时游戏受热捧
有了第一次“还童派对”的成功后,李纹蓉信心大增。根据年轻人喜欢上网的特点,2006年10月上旬,李纹蓉在上海热线、东方网等上海本地网站的论坛上发帖子,推广自己的“还童派对”。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帖子发出不久就引起了反响,跟帖的网友人数直线上升。除了跟帖外,一些网友还通过电话、QQ向她询问参加游戏有没有年龄限制、玩什么内容等细节……对这些咨询,李纹蓉总是耐心地一一作答。不到一个星期,报名参加派对的人数就达到了100多。为了便于控制,她把每次派对的人数限制在50人左右,收取每人30元活动费;每个周末搞一次派对,一个月就有近4000元的收入,这比她在公司上班的收入还高。
参加“还童派对”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除了在游戏中找到童年的乐趣、释放工作的压力,还结识了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个叫小张的年轻人因为工作忙,生活圈子窄,30岁还没有女朋友,但他在“还童派对”上认识了漂亮大方的小娜,交往几次后,两人竟然成了一对恋人……
“还童派对”活动中还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11月底的一个星期天,在虹口区和平公园的一次“还童派对”上,年近40的公司老总陆文斌和别人玩打纸板,玩得竟忘记了时间。快天黑时,他的妻子找了来,见丈夫像小孩子一样趴在地上,不禁眼眶湿润了——她和丈夫是青梅竹马,一同走过两小无猜的童年,此刻,她从发福的丈夫身上又看到了他从前的身影,想起了他们夫妻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
此后,陆文斌常常带妻子一起来参加“还童派对”,在游戏中感受从前一起成长的温馨时光。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像陆文斌这样带着妻子来参加“还童派对”, 有人甚至把自己的小孩也带来了,让他们一起感受父辈的童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口碑相传,“还童派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给李纹蓉提建议和意见的人也多了起来。根据顾客的建议,李纹蓉在“派对”中增加了“上课”、“考试”等内容,还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将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分开来举行不同的“派对”。另外在场地问题上,她也接受顾客的建议,把活动场所改在室内,避免了因天气变化造成的不便。经过谈判,有几家酒吧同意按最低消费给她提供活动场所和酒水。根据酒吧消费的特点,李纹蓉按每人120元的标准收取活动费,这样的收费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来说并不高,因此顾客都能接受。经过不断完善,李纹蓉的“还童派对”办得更加有声有色了。
羡慕吧!靠“还童派对”月赚万元
为了方便与顾客的交流和发布活动消息,2007年3月,李纹蓉创办了自己的网站“和我在一起”。很快,她的网站就有了1500多名注册会员。为了让“还童派对”成为没有时限的活动,2007年3月中旬,李纹蓉在网站征集晚上开展“还童派对”活动的参与者,没想到应者如云。
3月21日晚上7点半,在一家名为“忘情”的酒吧里,李纹蓉组织了一次规模近200人的“还童派对”。为了把这次活动搞好,李纹蓉和她的助手模仿经典动画片的故事,把参与者按每10人一组分为唐老鸭组、阿凡提组和花仙子组等,每组选出一个小队长,大家围圈而坐。
“当,当,当……”上课铃声敲响,李纹蓉成了“老师”。她在台上高喊“上课”时,热闹的酒吧顿时安静下来。第一节是语文课,内容是成语接龙。“以‘起’字为头完成成语接龙。”题目一出,“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大家交头接耳地讨论,很快台下就有人举起了手,回答道:“起死回生,生财有道,道听途说……”
课间休息,大家玩起了斗鸡、抬轿子、丢沙包等游戏,还要做眼保健操……因为有趣,最后连酒吧的服务员都加入了他们的游戏。
此次活动大获成功,李纹蓉开启了晚上搞“还童派对”的大门,财源滚滚而来。
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李纹蓉又推出了有活动主题的“还童派对”,把“还童派对”分为游戏派对、春游活动和过家家等主题活动……随着“回到童年”活动的推陈出新,李纹蓉的“和我在一起”的网站也声名鹊起,一些俱乐部和酒吧纷纷找上门来和她合作,为的是取得活动的“冠名权”。至今,已有52家俱乐部和酒吧与她达成了合作事宜。
如今,李纹蓉的月收入超过了万元!她在乌鲁木齐北路一栋商务楼里租了一间办公室,有了6名员工。她呼吁把6月2日这天设成“成人儿童节”,希望在这一天里,成年人也能像儿童一样,享受快乐的假日。
(实习编辑:何日鑫)
“不想长大”虽然只是心底的声音,但上海的一个年轻女白领却把它变成商机,搞起了“还童派对”,月收入超万元!
奇思妙想,她要靠“还童派对”来赚钱
今年30岁的李纹蓉,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区一个普通家庭。1998年大学毕业后,她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成了忙碌的上班族。
2006年6月的一天,李纹蓉去参加一个小学同学的生日派对。一番嘘寒问暖后,大家热烈地谈起了从前学校里的趣事,比如谁的学习成绩好,谁的外号叫什么等等,一时间,大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无忧无虑的时光。这时,一个男同学提议玩以前常玩的游戏掰手腕,男同学们顿时撸起袖子跃跃欲试,其中两个马上就摆开架势掰了起来。李纹蓉和其他同学围在边上大声喝彩鼓劲,顿时,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聚会结束后,李纹蓉还久久地沉醉在聚会的欢乐之中。突然,她脑中灵光一闪:如果去搞“回到童年”派对,让人们在派对中玩童年时玩的游戏,回味童年的美好时光,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是不是可以从中赚钱呢?想到这,她不禁激动起来,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白手起家的创业门路。
为了检验搞“还童派对”的想法是否可行,她开始有意识地找同事一起玩儿童游戏。看到同事们玩得兴致盎然,她越发增强了信心。
当朋友们得知李纹蓉想靠玩“儿童游戏”赚钱时,都认为不可行,劝她放弃。但李纹蓉通过考察,还是坚信自己能闯出一番事业。
2006年9月初,李纹蓉辞去了工作,决定专门组织“回到童年”的派对活动。但怎么去招徕顾客呢?她印制了一批活动宣传单,去街头、写字楼以及商场等公共场所派发。然而,事情却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容易,宣传单发出去后,没有得到什么回应。
正当李纹蓉感到郁闷时,她意外地揽到了一笔业务。浦东区一家做贸易的华富公司要举办一周年庆典,公司老总正为如何搞聚会发愁,恰好看到了李纹蓉的宣传单,就决定让员工去玩“还童派对”。
国庆节前夕,李纹蓉领着华富公司20多名员工来到古城公园。她给每个员工发了一条红领巾,然而这群曾经的少先队员早忘了怎么系红领巾了,她便一个个地帮他们系好,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铁环、玻璃弹珠、香烟盒子、橡皮筋、小沙包等玩具发给他们。当大家拿到这些久违了的儿时玩具时,都兴奋地叫了起来。在李纹蓉的指导下,女员工们跳起了橡皮筋和“房子”,嘻嘻哈哈地就像小女孩一般;男员工们有的赛起了滚铁环,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有的则趴在地上拍烟盒……简直就是一群快乐的小学生!
游戏结束后,一个叫郝小玲的女孩高兴地说:“小时候跳橡皮筋和‘跳房子’,没有人能跳得过我,长大了要上学、要工作,就再也没有玩过这些游戏了。今天是我来上海工作后玩得最快乐的一天!”另一个人接口道:“是啊,今天感觉又回到了年少时那无忧无虑的时光!咱们以后常来玩这样的游戏吧……”他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而李纹蓉则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了500元报酬。
返璞归真,儿时游戏受热捧
有了第一次“还童派对”的成功后,李纹蓉信心大增。根据年轻人喜欢上网的特点,2006年10月上旬,李纹蓉在上海热线、东方网等上海本地网站的论坛上发帖子,推广自己的“还童派对”。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帖子发出不久就引起了反响,跟帖的网友人数直线上升。除了跟帖外,一些网友还通过电话、QQ向她询问参加游戏有没有年龄限制、玩什么内容等细节……对这些咨询,李纹蓉总是耐心地一一作答。不到一个星期,报名参加派对的人数就达到了100多。为了便于控制,她把每次派对的人数限制在50人左右,收取每人30元活动费;每个周末搞一次派对,一个月就有近4000元的收入,这比她在公司上班的收入还高。
参加“还童派对”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除了在游戏中找到童年的乐趣、释放工作的压力,还结识了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个叫小张的年轻人因为工作忙,生活圈子窄,30岁还没有女朋友,但他在“还童派对”上认识了漂亮大方的小娜,交往几次后,两人竟然成了一对恋人……
“还童派对”活动中还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11月底的一个星期天,在虹口区和平公园的一次“还童派对”上,年近40的公司老总陆文斌和别人玩打纸板,玩得竟忘记了时间。快天黑时,他的妻子找了来,见丈夫像小孩子一样趴在地上,不禁眼眶湿润了——她和丈夫是青梅竹马,一同走过两小无猜的童年,此刻,她从发福的丈夫身上又看到了他从前的身影,想起了他们夫妻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
此后,陆文斌常常带妻子一起来参加“还童派对”,在游戏中感受从前一起成长的温馨时光。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像陆文斌这样带着妻子来参加“还童派对”, 有人甚至把自己的小孩也带来了,让他们一起感受父辈的童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口碑相传,“还童派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给李纹蓉提建议和意见的人也多了起来。根据顾客的建议,李纹蓉在“派对”中增加了“上课”、“考试”等内容,还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将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分开来举行不同的“派对”。另外在场地问题上,她也接受顾客的建议,把活动场所改在室内,避免了因天气变化造成的不便。经过谈判,有几家酒吧同意按最低消费给她提供活动场所和酒水。根据酒吧消费的特点,李纹蓉按每人120元的标准收取活动费,这样的收费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来说并不高,因此顾客都能接受。经过不断完善,李纹蓉的“还童派对”办得更加有声有色了。
羡慕吧!靠“还童派对”月赚万元
为了方便与顾客的交流和发布活动消息,2007年3月,李纹蓉创办了自己的网站“和我在一起”。很快,她的网站就有了1500多名注册会员。为了让“还童派对”成为没有时限的活动,2007年3月中旬,李纹蓉在网站征集晚上开展“还童派对”活动的参与者,没想到应者如云。
3月21日晚上7点半,在一家名为“忘情”的酒吧里,李纹蓉组织了一次规模近200人的“还童派对”。为了把这次活动搞好,李纹蓉和她的助手模仿经典动画片的故事,把参与者按每10人一组分为唐老鸭组、阿凡提组和花仙子组等,每组选出一个小队长,大家围圈而坐。
“当,当,当……”上课铃声敲响,李纹蓉成了“老师”。她在台上高喊“上课”时,热闹的酒吧顿时安静下来。第一节是语文课,内容是成语接龙。“以‘起’字为头完成成语接龙。”题目一出,“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大家交头接耳地讨论,很快台下就有人举起了手,回答道:“起死回生,生财有道,道听途说……”
课间休息,大家玩起了斗鸡、抬轿子、丢沙包等游戏,还要做眼保健操……因为有趣,最后连酒吧的服务员都加入了他们的游戏。
此次活动大获成功,李纹蓉开启了晚上搞“还童派对”的大门,财源滚滚而来。
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李纹蓉又推出了有活动主题的“还童派对”,把“还童派对”分为游戏派对、春游活动和过家家等主题活动……随着“回到童年”活动的推陈出新,李纹蓉的“和我在一起”的网站也声名鹊起,一些俱乐部和酒吧纷纷找上门来和她合作,为的是取得活动的“冠名权”。至今,已有52家俱乐部和酒吧与她达成了合作事宜。
如今,李纹蓉的月收入超过了万元!她在乌鲁木齐北路一栋商务楼里租了一间办公室,有了6名员工。她呼吁把6月2日这天设成“成人儿童节”,希望在这一天里,成年人也能像儿童一样,享受快乐的假日。
(实习编辑:何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