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担当者,而青年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鲜血液,提升新时代党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保证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提升新时代党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保证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在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以高职院校为例,深入探究如何保证发展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以及调查分析研究多所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了解发展党员的操作过程,分析发展党员的质量,从而建立一套原则清晰、过程规范、科学有效、循环监控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党员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教育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对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新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担当者,而青年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鲜血液,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决定了党员发展水平的高低,大学生党员质量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提升新时代党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保证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标准》共设置了组织领导、教育培养、发展党员、党员管理、作用发挥和条件保障6个一级指标,涵盖了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其中无论在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培养,还是预备党员教育上都体现出吸收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核内容。了解发展党员的操作过程,分析发展党员的质量,从而建立一套原则清晰、过程规范、科学有效、循环监控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党员的质量。
1 提升新时代党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意义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党委都十分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中共教育部党组以及省、市、高校党委对高等学校基层党建工作都提出很多新的标准和要求,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但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提升党员中的质量问题,仍然比较缺乏经验。近年来,大量学者也对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在十九大以来,针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很少,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党员有着新的要求,培養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入党动机,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行动上入党,更是在思想上入党,与党的宗旨保持一致,培养一批批思想端正、行动积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缺乏有效机制
目前,高校面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和考核机制缺乏,不完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融合。高校有很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但在这些平台和机制当中,缺乏对大学生党员独立的要求和标准。这样使得党员自身对自己要求不高,身份意识不强,标准要求不高,入党后没有形成长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模式,没有更好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2 入党后大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系统性不完善
近几年来,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日渐重视把握发展党员的入口关,但是对入党后的学生党员教育和考核系统不够完善,除了利用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党员党性和理想信念教育之外,更多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担当意识、业务意识、先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而传统单一利用“三会一课”加强党员教育培养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须结合新时代和新要求构建系统、全面、科学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体系。
2.3 面对大学生党员存在“重发展,轻教育”问题,对大学生党员监管不健全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定性目标多,定量标准少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我们在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中定性目标多,定量标准少,为了实现党员培养教育的定性目标,必须通过规范的定量教育培养标准,在党员教育培训中必须在定性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定量过程培养标准,通过反复实施,从量变产生质变,最终达到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目标。当前的党员教育培养中,缺乏评价监督机制。要对党员教育效果进行有效督和评价,只有通过对党员教育培养过程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模块化处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量化标准,构建比对评价机制,通过对教育环节、过程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
3 基于模块化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机制
根据党员培养教育的目标,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制,通过构建模块化的培养教育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党员实施全方位培养、全过程教育、全方面考核,提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和组织育人的功能。党组织需要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党员学科、专业、年级的不同特点,细化责任职责和目标任务,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出现的情况和实际问题不断创新,而不能墨守成规,尽量最大地发挥每一名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特长。
参考文献:
[1] 张宣.基于精神需要视角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有效性研究[J],2018(07).
[2] 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39-40.
[3] 王艳洁,马俊.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途径的探索,2018(09).
[4] 周海娟,王秀荣,张景刚.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做法与思考[J],2013(23)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教育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对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新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使命的合格担当者,而青年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鲜血液,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决定了党员发展水平的高低,大学生党员质量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提升新时代党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保证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标准》共设置了组织领导、教育培养、发展党员、党员管理、作用发挥和条件保障6个一级指标,涵盖了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其中无论在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培养,还是预备党员教育上都体现出吸收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核内容。了解发展党员的操作过程,分析发展党员的质量,从而建立一套原则清晰、过程规范、科学有效、循环监控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党员的质量。
1 提升新时代党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意义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党委都十分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中共教育部党组以及省、市、高校党委对高等学校基层党建工作都提出很多新的标准和要求,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但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提升党员中的质量问题,仍然比较缺乏经验。近年来,大量学者也对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在十九大以来,针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很少,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党员有着新的要求,培養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入党动机,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行动上入党,更是在思想上入党,与党的宗旨保持一致,培养一批批思想端正、行动积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缺乏有效机制
目前,高校面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和考核机制缺乏,不完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融合。高校有很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但在这些平台和机制当中,缺乏对大学生党员独立的要求和标准。这样使得党员自身对自己要求不高,身份意识不强,标准要求不高,入党后没有形成长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模式,没有更好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2 入党后大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系统性不完善
近几年来,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日渐重视把握发展党员的入口关,但是对入党后的学生党员教育和考核系统不够完善,除了利用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党员党性和理想信念教育之外,更多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担当意识、业务意识、先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而传统单一利用“三会一课”加强党员教育培养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须结合新时代和新要求构建系统、全面、科学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体系。
2.3 面对大学生党员存在“重发展,轻教育”问题,对大学生党员监管不健全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定性目标多,定量标准少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我们在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中定性目标多,定量标准少,为了实现党员培养教育的定性目标,必须通过规范的定量教育培养标准,在党员教育培训中必须在定性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定量过程培养标准,通过反复实施,从量变产生质变,最终达到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目标。当前的党员教育培养中,缺乏评价监督机制。要对党员教育效果进行有效督和评价,只有通过对党员教育培养过程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模块化处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量化标准,构建比对评价机制,通过对教育环节、过程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
3 基于模块化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机制
根据党员培养教育的目标,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制,通过构建模块化的培养教育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党员实施全方位培养、全过程教育、全方面考核,提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和组织育人的功能。党组织需要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党员学科、专业、年级的不同特点,细化责任职责和目标任务,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出现的情况和实际问题不断创新,而不能墨守成规,尽量最大地发挥每一名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特长。
参考文献:
[1] 张宣.基于精神需要视角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有效性研究[J],2018(07).
[2] 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39-40.
[3] 王艳洁,马俊.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途径的探索,2018(09).
[4] 周海娟,王秀荣,张景刚.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做法与思考[J],2013(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