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牡丹是我国的国花,象征着雍容华贵,在我国的古代有不少描写牡丹的诗句,可见,古人对牡丹的喜爱,油田牡丹是一种特殊的品种,为了让牡丹有更高的成活率,在种植牡丹的时候采用了覆膜技术,本文就覆膜技术在油田牡丹栽培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覆膜技术的发展概况;其次阐述了覆膜技术在油田牡丹栽培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增温效应、保水效应、光照效应、灭草效应、保肥效应和经济效应等;最后阐述了油田牡丹在覆膜技术下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覆膜技术;油田牡丹;栽培
中图分类号:TP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6-0202-01
引言
覆膜栽培技术又叫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它在干早半干早地区农业生产上的推广运用,在于不仅能直接防止地面蒸发所致的水分损失,有效地利用土城水资稼,而且能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因子相互协调,较好地解决作物生长发育与坏境条件的某些矛盾,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对于早春低温,有效积沮少或高寒的干早半干早地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水热资源的不足,更具有特殊意义。
一、覆膜技术的发展概况
覆膜栽培技术的历史很短,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研究和应用覆膜栽培技术,到七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奋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日本。由于日本人多地少,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亩。日本农业的此种“先天不足”,却由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以补偿,覆膜栽培技术就是一例。據资料介绍,到1978年,日本夜膜栽培面积已达237.6万亩,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自1979年从日本引进覆膜栽培技术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异常迅速。1982年在全国29个省、市、区推广,面积达177万亩,1984年面积发展到2000万亩,跃居世界第一位。198了年与1984年相比,又增长70%。发展之快,是农业技术推广史所罕见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应用理膜技术的有蔬莱、粮食、经济作物等40余种,其中发展最快的有蔬菜、棉花、水稻、玉米、瓜类、花生、果树等7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的结果证明,覆膜栽培是建国以来所推广的各种农业增产技术中见效最快、收效最大的栽培技术,是早地农业增产技术的一项突破,也是早地作栽科学的新发展。
二、覆膜技术在油田牡丹栽培中的作用
(一)增温效应
由于塑料薄膜透光好,太阳光能便直射到地面,使其得热升温,而当不覆膜的裸露地面因水分蒸发而消耗大量汽化潜热时,薄膜筱盖下的土坡水分却因地膜的阻隔不能蒸发而少消耗了热量,这就有效地利用了太阳光能而使地温增高。据试验,北方地区覆膜与不覆膜的相比,早春地温一般可提高2一4℃。故,覆膜栽培可以使油田牡丹早熟。
(二)保水效应
地面覆膜后,土壤表面和薄膜之间形成一个2一5mm高的不透气小室,这样便周而复始地构成一个膜下与耕层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内循环,改变了原来不覆膜时水分运动方式,有效地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土壤水分在膜下与耕层之间的内循环过程中,深层水向表层移动,使表层含水增加。据山西农科院油田牡丹研究所盆栽试验研究,覆膜比不覆膜的地面蒸发量减少90%,折合每亩少蒸发150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三次灌溉的水盈或225mm的大气降水,这对早灾地区的抗旱保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光照效应
由于白色的塑料薄膜盖在地面之后,膜内反射光强度大大增强,能够改善行、株间的光照条件,增加下层叶片受光量,特别是在每日早晚及早春光照不足的情况下,能够明显增强油田牡丹的光合作用,有利于制造养分和干物质积累而提高产量。
(四)灭草效应
地膜覆盖后,杂草生长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崔土质量差,杂草从薄膜孔穴钻出来和苗一起生长,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必须及时除掉:二是苗眼外其它地方长出来的杂草,这种杂草长到一定程度,由于膜内沮度很高(最高温度可达45℃以上)杂草幼苗被烫死,使油田牡丹的生长不受杂草的侵扰。
(五)保肥效应
由于地膜保护,避免了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和因降水引起的土壤板结、淋溶和肥料流失;由于地膜内温度高、湿度大,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促进土壤中有效养分的转化,这就可以充分发挥肥效,提高栽种油田牡丹的土壤肥力。
(六)经济效应
由于地面覆膜产生了增温、保墒、增强光照、除草、保肥等多种技术效应,使作物生长的各项环境因子朝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方向转化而变成促进增产的因素,这就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能把影响并决定产量的诸因素彼此协调在一起,产生比原来单项增产幅度大得多的综合增产效果,所以能大幅度增产。据统计1982一1984年全国累计推广砚膜栽培面积为3100多万亩,净增产值约18亿元。大多数作物增产幅度均在30一50%。作物不但增产,而且早熟,一般蔬菜可提早5一10天,瓜类可提早20天左右上市。此外,覆膜栽培还可以提高油田牡丹产品质盈。
三、油田牡丹在覆膜技术下的栽培技术
影响牡丹正常生长发育的主导因素是温度。研究表明,温度影响牡丹开花的整个过程,其变化可使牡丹物候期延长或缩短,导致开花的推迟或提前。北京林业大学研究人员在温室进行了牡丹的催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要使牡丹春节前开花,自牡丹上盆至花朵初放一般需要45d左右,而有效积温对牡丹开花的早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牡丹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不仅与品种相关,而且与其经历的自然低温有关。
(一)栽植地块选择
油用牡丹适应性强,但要想高产、稳产,一定要科学选择栽植地块,尽可能选择干燥向阳地块,要求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6.5~8.0,土壤含盐量在0.3%以下。尽量避免黏土地、低洼积水地块或盐碱地,在种植油用牡丹时应尽量采用轮作,避免重茬。 (二)品种选择
油田牡丹具有很多的品种,但是4~5年生、结籽量大、适应能力强、出油率较高及生长力较强的‘凤丹品种牡丹或‘紫斑’牡丹的当年生植株果实作种子使最好的选择。‘凤丹’牡丹对土地適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耐阴等,可种植于沙地、沟渠路边、房前屋后地块等。油田牡丹在整地种植前2~3个月深耕土地35~50cm,同时清理园中的杂草及石块等杂物,在太阳下曝晒20d自杀菌。种植前15d把地整平靶细;种植前5d,每667m2施100~150kg有机肥,切忌采生肥,同时施10~15kg辛硫磷颗粒剂,4~5kg多菌灵溶液作为土壤杀虫、杀菌剂。
(三)栽植密度
油用牡丹根据选用苗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1~2年生种苗,为有效利地,栽植密度可以暂定6600株/667m2,株行距为20cm×50cm,1~2年后,可以隔1株去除1株,移除苗可用作新建油用牡丹园,也可用作观赏牡丹嫁接的砧木,剩余部分作为油用牡丹继续管理。如果种植2~3年生苗,栽植密度为2000~2500株/667m2,株行距为40cm×60cm,2~3年可以进入盛花期。5栽植油用牡丹的种植穴直径一般为30~40cm,深度大约在40cm。在种植时应先将有机肥与表土混合好之后放入挖好的穴中,堆成圆形土丘,之后再在土丘上方撒上一层表土,将牡丹苗木放在土丘上,使苗木的根系垂直均匀分布,并在填穴1/2时,将苗木轻提至根茎原土印与地面保持相平。之后再填土踏实及浇水,种植1周后观看土壤的干湿情况,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浇水,在土壤稍干后用细土封实,等到春季再扒开。
参考文献
[1] 核桃壳内源抑制物质活性的初步研究[J].贾彩霞,翟梅枝,宋艳枝.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3).
[2] 荔枝胚胎败育与酚类抑制物质的关系(英文)[J].陈伟,吕柳新.Acta Botanica Sinica.2002(02).
[3] 生长抑制物质与果树休眠及抗寒性的关系[J].И·А·格洛米茨,Е·В·杰布里茨寸娅,成明昊.辽宁果树.1980(Z1).
[4] 野生山楂种子休眠及其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J].王佩云,张栏.中国果树.1987(04).
[5] 山楂种子层积过程中抑制物质的变化[J].杨晓玲,郭守华,关学敏,蔡爱军,齐艳玲,王华芳.经济林研究.2009(02).
[关键词]覆膜技术;油田牡丹;栽培
中图分类号:TP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6-0202-01
引言
覆膜栽培技术又叫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它在干早半干早地区农业生产上的推广运用,在于不仅能直接防止地面蒸发所致的水分损失,有效地利用土城水资稼,而且能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因子相互协调,较好地解决作物生长发育与坏境条件的某些矛盾,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对于早春低温,有效积沮少或高寒的干早半干早地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水热资源的不足,更具有特殊意义。
一、覆膜技术的发展概况
覆膜栽培技术的历史很短,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研究和应用覆膜栽培技术,到七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奋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日本。由于日本人多地少,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亩。日本农业的此种“先天不足”,却由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以补偿,覆膜栽培技术就是一例。據资料介绍,到1978年,日本夜膜栽培面积已达237.6万亩,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自1979年从日本引进覆膜栽培技术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异常迅速。1982年在全国29个省、市、区推广,面积达177万亩,1984年面积发展到2000万亩,跃居世界第一位。198了年与1984年相比,又增长70%。发展之快,是农业技术推广史所罕见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应用理膜技术的有蔬莱、粮食、经济作物等40余种,其中发展最快的有蔬菜、棉花、水稻、玉米、瓜类、花生、果树等7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的结果证明,覆膜栽培是建国以来所推广的各种农业增产技术中见效最快、收效最大的栽培技术,是早地农业增产技术的一项突破,也是早地作栽科学的新发展。
二、覆膜技术在油田牡丹栽培中的作用
(一)增温效应
由于塑料薄膜透光好,太阳光能便直射到地面,使其得热升温,而当不覆膜的裸露地面因水分蒸发而消耗大量汽化潜热时,薄膜筱盖下的土坡水分却因地膜的阻隔不能蒸发而少消耗了热量,这就有效地利用了太阳光能而使地温增高。据试验,北方地区覆膜与不覆膜的相比,早春地温一般可提高2一4℃。故,覆膜栽培可以使油田牡丹早熟。
(二)保水效应
地面覆膜后,土壤表面和薄膜之间形成一个2一5mm高的不透气小室,这样便周而复始地构成一个膜下与耕层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内循环,改变了原来不覆膜时水分运动方式,有效地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土壤水分在膜下与耕层之间的内循环过程中,深层水向表层移动,使表层含水增加。据山西农科院油田牡丹研究所盆栽试验研究,覆膜比不覆膜的地面蒸发量减少90%,折合每亩少蒸发150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三次灌溉的水盈或225mm的大气降水,这对早灾地区的抗旱保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光照效应
由于白色的塑料薄膜盖在地面之后,膜内反射光强度大大增强,能够改善行、株间的光照条件,增加下层叶片受光量,特别是在每日早晚及早春光照不足的情况下,能够明显增强油田牡丹的光合作用,有利于制造养分和干物质积累而提高产量。
(四)灭草效应
地膜覆盖后,杂草生长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崔土质量差,杂草从薄膜孔穴钻出来和苗一起生长,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必须及时除掉:二是苗眼外其它地方长出来的杂草,这种杂草长到一定程度,由于膜内沮度很高(最高温度可达45℃以上)杂草幼苗被烫死,使油田牡丹的生长不受杂草的侵扰。
(五)保肥效应
由于地膜保护,避免了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和因降水引起的土壤板结、淋溶和肥料流失;由于地膜内温度高、湿度大,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促进土壤中有效养分的转化,这就可以充分发挥肥效,提高栽种油田牡丹的土壤肥力。
(六)经济效应
由于地面覆膜产生了增温、保墒、增强光照、除草、保肥等多种技术效应,使作物生长的各项环境因子朝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方向转化而变成促进增产的因素,这就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能把影响并决定产量的诸因素彼此协调在一起,产生比原来单项增产幅度大得多的综合增产效果,所以能大幅度增产。据统计1982一1984年全国累计推广砚膜栽培面积为3100多万亩,净增产值约18亿元。大多数作物增产幅度均在30一50%。作物不但增产,而且早熟,一般蔬菜可提早5一10天,瓜类可提早20天左右上市。此外,覆膜栽培还可以提高油田牡丹产品质盈。
三、油田牡丹在覆膜技术下的栽培技术
影响牡丹正常生长发育的主导因素是温度。研究表明,温度影响牡丹开花的整个过程,其变化可使牡丹物候期延长或缩短,导致开花的推迟或提前。北京林业大学研究人员在温室进行了牡丹的催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要使牡丹春节前开花,自牡丹上盆至花朵初放一般需要45d左右,而有效积温对牡丹开花的早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牡丹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不仅与品种相关,而且与其经历的自然低温有关。
(一)栽植地块选择
油用牡丹适应性强,但要想高产、稳产,一定要科学选择栽植地块,尽可能选择干燥向阳地块,要求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6.5~8.0,土壤含盐量在0.3%以下。尽量避免黏土地、低洼积水地块或盐碱地,在种植油用牡丹时应尽量采用轮作,避免重茬。 (二)品种选择
油田牡丹具有很多的品种,但是4~5年生、结籽量大、适应能力强、出油率较高及生长力较强的‘凤丹品种牡丹或‘紫斑’牡丹的当年生植株果实作种子使最好的选择。‘凤丹’牡丹对土地適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耐阴等,可种植于沙地、沟渠路边、房前屋后地块等。油田牡丹在整地种植前2~3个月深耕土地35~50cm,同时清理园中的杂草及石块等杂物,在太阳下曝晒20d自杀菌。种植前15d把地整平靶细;种植前5d,每667m2施100~150kg有机肥,切忌采生肥,同时施10~15kg辛硫磷颗粒剂,4~5kg多菌灵溶液作为土壤杀虫、杀菌剂。
(三)栽植密度
油用牡丹根据选用苗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1~2年生种苗,为有效利地,栽植密度可以暂定6600株/667m2,株行距为20cm×50cm,1~2年后,可以隔1株去除1株,移除苗可用作新建油用牡丹园,也可用作观赏牡丹嫁接的砧木,剩余部分作为油用牡丹继续管理。如果种植2~3年生苗,栽植密度为2000~2500株/667m2,株行距为40cm×60cm,2~3年可以进入盛花期。5栽植油用牡丹的种植穴直径一般为30~40cm,深度大约在40cm。在种植时应先将有机肥与表土混合好之后放入挖好的穴中,堆成圆形土丘,之后再在土丘上方撒上一层表土,将牡丹苗木放在土丘上,使苗木的根系垂直均匀分布,并在填穴1/2时,将苗木轻提至根茎原土印与地面保持相平。之后再填土踏实及浇水,种植1周后观看土壤的干湿情况,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浇水,在土壤稍干后用细土封实,等到春季再扒开。
参考文献
[1] 核桃壳内源抑制物质活性的初步研究[J].贾彩霞,翟梅枝,宋艳枝.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3).
[2] 荔枝胚胎败育与酚类抑制物质的关系(英文)[J].陈伟,吕柳新.Acta Botanica Sinica.2002(02).
[3] 生长抑制物质与果树休眠及抗寒性的关系[J].И·А·格洛米茨,Е·В·杰布里茨寸娅,成明昊.辽宁果树.1980(Z1).
[4] 野生山楂种子休眠及其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J].王佩云,张栏.中国果树.1987(04).
[5] 山楂种子层积过程中抑制物质的变化[J].杨晓玲,郭守华,关学敏,蔡爱军,齐艳玲,王华芳.经济林研究.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