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演进,城市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新的文化又推动新的城镇化的产生。因此,不同阶段的城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征。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力图实现城乡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产生于新的文化背景,在基本内容、目标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拥有其显著的特点。笔者着眼于文化层面,根据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剖析新型城镇化阶段的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该种特有的文化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积极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把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一项制度提出来,力图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解决传统城镇化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没有文化支撑的发展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同阶段的城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拥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新型城镇化是在当下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新的涵义和内容,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它拥有独特的文化基础,并且两者互促共进,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二、新型城镇化文化的特征
分析新型城镇的文化特征,要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新目标和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新”也主要体现在其新的目标和要求上,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新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笔者也以此为出发点,提炼出新型城镇化表现在文化层面的特点。
1.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社会文化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和谐发展,这正是其新的社会文化的体现。新型城镇化在社会文化方面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即将或者已经转化为市民的农民的身份转变,促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居民。同时,新型城镇化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强调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强调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要进一步扩大,使得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以及正在市民化的农民共享这些社会保障,保证社会环境的公平性、公正性,最终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2.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环境文化
传统城镇化存在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在新的环保观念的指导下,要求生产方式、消费观念都要改变,生产方式决不能沿用过去那种粗放、破坏环境的方式,强调集约和环保,消费上也要强调节能、减排、低耗、低碳。总之,新型城镇化力图走出一条绿色、低碳,资源节约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积极地保护和管理好生态环境,加强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维持生态平衡,并且将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3.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经济文化
虽然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新型城镇化并不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孤立的发展,而是强调城市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功能以及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协调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也就是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产城一体”的要求,实现以城市作为依托和载体,以产业作为支撑的,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并且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的基本要求。
三、独特文化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积极作用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新型城镇化产生于特有的文化背景,它拥有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并且此种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本质的文化对新型城镇化的稳步发展至关重要。
1.新的文化能够为新型城镇化指明发展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观和发展理念和过去不同,在社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新的文化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特点,借助文化的认知作用,人们才能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并且,新的文化是新型城镇化新的目标和要求的体现,为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告诉我们新型城镇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有了正确的指引,新型城镇才能准确无误地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进。
2.新的文化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增强凝聚力
文化的凝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体现的就是该城市人民的普遍认知和价值观,人们能够从该城市的文化上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尤其是当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要求符合大多人的意愿时,此种特有的文化更加容易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保障。
3.新的文化能够规范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由于文化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文化以及习俗、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意识层面的文化,因此,这两方面的文化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能够有效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偏差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把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一项制度提出来,力图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解决传统城镇化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没有文化支撑的发展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同阶段的城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拥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新型城镇化是在当下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新的涵义和内容,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它拥有独特的文化基础,并且两者互促共进,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二、新型城镇化文化的特征
分析新型城镇的文化特征,要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新目标和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新”也主要体现在其新的目标和要求上,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新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笔者也以此为出发点,提炼出新型城镇化表现在文化层面的特点。
1.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社会文化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和谐发展,这正是其新的社会文化的体现。新型城镇化在社会文化方面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即将或者已经转化为市民的农民的身份转变,促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居民。同时,新型城镇化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强调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强调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要进一步扩大,使得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以及正在市民化的农民共享这些社会保障,保证社会环境的公平性、公正性,最终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2.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环境文化
传统城镇化存在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在新的环保观念的指导下,要求生产方式、消费观念都要改变,生产方式决不能沿用过去那种粗放、破坏环境的方式,强调集约和环保,消费上也要强调节能、减排、低耗、低碳。总之,新型城镇化力图走出一条绿色、低碳,资源节约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积极地保护和管理好生态环境,加强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维持生态平衡,并且将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3.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经济文化
虽然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新型城镇化并不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孤立的发展,而是强调城市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功能以及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协调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也就是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产城一体”的要求,实现以城市作为依托和载体,以产业作为支撑的,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并且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的基本要求。
三、独特文化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积极作用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新型城镇化产生于特有的文化背景,它拥有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并且此种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本质的文化对新型城镇化的稳步发展至关重要。
1.新的文化能够为新型城镇化指明发展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观和发展理念和过去不同,在社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新的文化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特点,借助文化的认知作用,人们才能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并且,新的文化是新型城镇化新的目标和要求的体现,为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告诉我们新型城镇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有了正确的指引,新型城镇才能准确无误地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进。
2.新的文化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增强凝聚力
文化的凝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体现的就是该城市人民的普遍认知和价值观,人们能够从该城市的文化上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尤其是当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要求符合大多人的意愿时,此种特有的文化更加容易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保障。
3.新的文化能够规范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由于文化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文化以及习俗、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意识层面的文化,因此,这两方面的文化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能够有效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偏差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