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口述史研究方法,对形意拳的形成发展和实战技击特质进行整理综合研究。进而发现形意拳蕴含一套与众不同的实战技击特质。故此,文章从实战视角出发结合中国武术的传承发展探析几点关于形意拳实战性的浅见。以此能进一步提高对传统武术的实战认识更甚是中国武术的推广与发展。
关键词:武术;形意拳;实战性
追古溯源,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武术流派、内容、项目数不胜数,是华人几千年的智慧文明结晶。传统武术拳种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理论和技击实战理论。逝去的腥风血雨武林来到眼下的和平文明全球一体化,武术便失去了曾有的“用武之地”。在西方自由搏击热潮冲击之下,“中国武术”在世人看来俨然成为了一套辗转腾挪的表演套路。反之,中国传统武术的踢打摔拿与辗转腾挪可都是实战对抗格斗和杀人之技的规律总结形式。如今却被附上此等“殊荣”?文章以形意拳为例抛砖引玉初探传统武术的实战特质,以望进一步认识中国武术的实战技击特性。
一、形意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形意拳,又名行意拳。起源年代久远,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天竺达摩祖师所创。其二,名将岳飞所创。其三,姬际可所创。由于年代久远使没有实证可查。资料显示,从清朝康乾以来由于受晋商的影响,各地武林先驱都在不同的地方在已有武学基础上传承研习并结合自己保镖护商的实践经验不断研创发扬着,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形意拳著称的高手拳师。至宣统三年著名形意拳大师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了中华武术会,形意拳名震一时。民国三年形意拳在新秀郝恩光的影响下更是传到了国外,便开创了中国拳师教授外国人的新纪元。紧随其后,国内各处国术馆都涌现出大批形意拳高手。在南京举行的两次国考打擂胜出者皆为形意拳习练者。在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中形意拳术惨遭厄运,大批形意大师浴血杀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从此形意拳的教授传承便在秘密进行,发展举步维艰,形意拳便在此如同断层。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迎来了恢复发展的春天。直到2005年香港“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的成立才意味着形意拳的传承发展在新世纪才真正打开新篇章。
二、形意拳武学指导思想内容介绍
如同中国传统武术内容的丰富,形意拳在各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但都是初始形意拳的武学基础以及武学指导思想理论之上形成。分为:拳法、桩功、五行拳、十二形、八字功、套路等具体内容。如拳法中结合人体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的五行学说理论解说的拳理和攻防技法。另外结合自然理论哲学的桩功要求内外三合的三体式站桩更是充分体现着形意先驱的伟大智慧。再者,形意拳在自然哲学指导思想下要求动作对称严格、完整和谐,从而改善促进身体协调性,加之拳理与身体五行紧密相连又有祛病益体的效用。
三、形意拳实战技术性质的多视角探析
发力:形意拳属于内家拳,其讲求发力迅速,发力速度快的原因则是蓄力时间快。然而蓄力快则发力则快,蓄力本质上不会用时间,因为形意拳讲求心意六合以心行气能量在体内流传,每个部位更甚是每个毛孔都充满力量,随时发力,蓄发合一。
实战技术形式:在实战对抗中形意拳打法主要是有拿、打、摔、放、炸,其中炸、打迅猛刚疾、劲力十足。攻防中打顾一体、退中有打,诠释着严密的攻防意识。手脚齐到、硬打硬进、周身一体的进攻面面俱到。其中要求腿高不过膝盖的技法,保证了进攻的连续性,动作的连绵不断。
与自由搏击的实战对比:自由搏击出拳凌厉快捷,灵活快速的步伐移动显示出了很高的实战意义。由于形意拳的打法和搏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中拳法存在极大的可比性。在自由搏击中发出一拳不论是否有击中,总是要收回后再接发下一拳。形意拳发出一拳如若没能击中或者造成重创,则拳不收回,随机应变连续进攻直到取得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手肘连环、手脚齐到。另外,自由搏击中不会有同时发出两拳的组合,只会是一拳一腿的组合进攻。而形意拳有时则是双拳齐出,退中有打、连防带打。最后,出拳速度上,拳击发拳迅速看似快于形意拳。实则上形意拳不同于自由搏击手交互出拳,而是在对手出拳后用砸拳砸击对方小臂然后接着攻击对方面部或其他部位。因此在拳击打出两个动作组合的同时形意拳几乎完成了三个动作。经过以上比较分析,在实战中两者的实战性显而易见。
四、结论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自刀耕火种时期的萌芽开始,便与自然、人类生活、文明演进相生相惜。是人类生存、生活、进步的产物,其实用性、实战性质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演变,武术自身的存在方式、意义也在发生改变,附含的实用意义则被束之高阁。在所难免成为世人眼中“辗转腾挪的表演套路”。
综上研究所述,形意拳不论在实战技击还是修身炼性都拥有巨大的实用意义。在新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中国武术处境尴尬,传统拳术没有被大众认可,更甚是被世人曲解。但是,形意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战理论经验,是我们认识传统武术,推广发展传统武术的“矛盾主要方面”。现如今是该加大对中国武术的从塑思考。让传统武術走向社会大众。更要让传统武术拳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承前启后”。
参考文献:
[1]武冬,熊开宇,宋渊.形意拳三体势站桩肌电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4):65-69+73.
[2]杨晨婕,丁天振.形意拳养生价值的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6,5(06):61-64.
[3]高强. 形意拳动作名称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4]张长思,张长念.北京地区形意拳现状考察[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89-92.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关键词:武术;形意拳;实战性
追古溯源,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武术流派、内容、项目数不胜数,是华人几千年的智慧文明结晶。传统武术拳种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理论和技击实战理论。逝去的腥风血雨武林来到眼下的和平文明全球一体化,武术便失去了曾有的“用武之地”。在西方自由搏击热潮冲击之下,“中国武术”在世人看来俨然成为了一套辗转腾挪的表演套路。反之,中国传统武术的踢打摔拿与辗转腾挪可都是实战对抗格斗和杀人之技的规律总结形式。如今却被附上此等“殊荣”?文章以形意拳为例抛砖引玉初探传统武术的实战特质,以望进一步认识中国武术的实战技击特性。
一、形意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形意拳,又名行意拳。起源年代久远,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天竺达摩祖师所创。其二,名将岳飞所创。其三,姬际可所创。由于年代久远使没有实证可查。资料显示,从清朝康乾以来由于受晋商的影响,各地武林先驱都在不同的地方在已有武学基础上传承研习并结合自己保镖护商的实践经验不断研创发扬着,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形意拳著称的高手拳师。至宣统三年著名形意拳大师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了中华武术会,形意拳名震一时。民国三年形意拳在新秀郝恩光的影响下更是传到了国外,便开创了中国拳师教授外国人的新纪元。紧随其后,国内各处国术馆都涌现出大批形意拳高手。在南京举行的两次国考打擂胜出者皆为形意拳习练者。在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中形意拳术惨遭厄运,大批形意大师浴血杀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从此形意拳的教授传承便在秘密进行,发展举步维艰,形意拳便在此如同断层。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迎来了恢复发展的春天。直到2005年香港“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的成立才意味着形意拳的传承发展在新世纪才真正打开新篇章。
二、形意拳武学指导思想内容介绍
如同中国传统武术内容的丰富,形意拳在各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但都是初始形意拳的武学基础以及武学指导思想理论之上形成。分为:拳法、桩功、五行拳、十二形、八字功、套路等具体内容。如拳法中结合人体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的五行学说理论解说的拳理和攻防技法。另外结合自然理论哲学的桩功要求内外三合的三体式站桩更是充分体现着形意先驱的伟大智慧。再者,形意拳在自然哲学指导思想下要求动作对称严格、完整和谐,从而改善促进身体协调性,加之拳理与身体五行紧密相连又有祛病益体的效用。
三、形意拳实战技术性质的多视角探析
发力:形意拳属于内家拳,其讲求发力迅速,发力速度快的原因则是蓄力时间快。然而蓄力快则发力则快,蓄力本质上不会用时间,因为形意拳讲求心意六合以心行气能量在体内流传,每个部位更甚是每个毛孔都充满力量,随时发力,蓄发合一。
实战技术形式:在实战对抗中形意拳打法主要是有拿、打、摔、放、炸,其中炸、打迅猛刚疾、劲力十足。攻防中打顾一体、退中有打,诠释着严密的攻防意识。手脚齐到、硬打硬进、周身一体的进攻面面俱到。其中要求腿高不过膝盖的技法,保证了进攻的连续性,动作的连绵不断。
与自由搏击的实战对比:自由搏击出拳凌厉快捷,灵活快速的步伐移动显示出了很高的实战意义。由于形意拳的打法和搏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中拳法存在极大的可比性。在自由搏击中发出一拳不论是否有击中,总是要收回后再接发下一拳。形意拳发出一拳如若没能击中或者造成重创,则拳不收回,随机应变连续进攻直到取得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手肘连环、手脚齐到。另外,自由搏击中不会有同时发出两拳的组合,只会是一拳一腿的组合进攻。而形意拳有时则是双拳齐出,退中有打、连防带打。最后,出拳速度上,拳击发拳迅速看似快于形意拳。实则上形意拳不同于自由搏击手交互出拳,而是在对手出拳后用砸拳砸击对方小臂然后接着攻击对方面部或其他部位。因此在拳击打出两个动作组合的同时形意拳几乎完成了三个动作。经过以上比较分析,在实战中两者的实战性显而易见。
四、结论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自刀耕火种时期的萌芽开始,便与自然、人类生活、文明演进相生相惜。是人类生存、生活、进步的产物,其实用性、实战性质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演变,武术自身的存在方式、意义也在发生改变,附含的实用意义则被束之高阁。在所难免成为世人眼中“辗转腾挪的表演套路”。
综上研究所述,形意拳不论在实战技击还是修身炼性都拥有巨大的实用意义。在新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中国武术处境尴尬,传统拳术没有被大众认可,更甚是被世人曲解。但是,形意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战理论经验,是我们认识传统武术,推广发展传统武术的“矛盾主要方面”。现如今是该加大对中国武术的从塑思考。让传统武術走向社会大众。更要让传统武术拳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承前启后”。
参考文献:
[1]武冬,熊开宇,宋渊.形意拳三体势站桩肌电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4):65-69+73.
[2]杨晨婕,丁天振.形意拳养生价值的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6,5(06):61-64.
[3]高强. 形意拳动作名称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4]张长思,张长念.北京地区形意拳现状考察[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89-92.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