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感情……“响亮”语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从而促进学生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写作等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响亮 语言积累 早读 语文课堂 培养语感
作为一个基层的初中语文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讲授公开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虽然实行新课程改革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一直困惑我们的一个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语文课堂缺少朗朗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课本。学生都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不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有句俗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迎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这股春风,如何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必须要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经过自己和一线语文教师多方的实践与探究,我得出以下粗浅的见解:
一、让“响亮”成为日常习惯、读书规矩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可见,语文教学注重积累,而熟读成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通过诵读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方式,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敢开口就是英雄”,诵读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但要有老师的精心设计还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所以,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扫清思想障碍。并且我们拟定学期诵读计划,并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其中不但包括课内文章诵读,还包括一定量的课外经典材料的诵读。
“无规矩不成方圆”,诵读时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忽略。朱熹曾经强调“整顿几案,正身体”,读书要有“四到”:眼到、口到、手到、神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口无心地“念经”,保证诵读的效果。
二、让“响亮”从早读开始
“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所以,早读的“响亮”不可忽视。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效果较明显,先归纳如下:
1、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教学计划
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达到的目的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课本难易程度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是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预习性的课文诵读,重在正字正音,为教学扫清障碍。复习性的课文诵读,重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的指导,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再创作。
2、声情并茂的领诵
美国心里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38%+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人物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要重视范读,并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在早读中,老师常常参与朗读或范读,有时由教师领诵。同时也可以有意培养一些学生成为有特色的领诵者,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使用这种范读或领诵的方法,直接把正确和积极地“读书声”传递给大家。
3、日积月累的扩充式早读
每天早读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作为早读的一部分。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去博览群书,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奇,书中有理。
三、让“响亮”成为语文课堂的本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阅读场,课文就是师生的具体阅读对象,教师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呢?记得萧蕴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那么“响亮”的诵读,将以语文特有的方式,把教学推入一个新的境界——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以《背影》为例)。
1、对照文本听诵,感知文意。
配上沉静、抒情的音乐,教师深情范读。以求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感情基调,了解文中四次提及背影,三次流泪,感悟作者笔端流露的浓郁父爱。同时,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让他们感受到美读能给美文增添一种魅力。
2、声情并茂吟诵,积极点评。
《背影》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承载了最深刻缠绵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爱意的画面,如文章五、六、七段甚是感人。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用他认为最美的朗读再现画面,再说说她喜欢或受感动的理由。再让其他学生从文章情感,节奏语气等方面点评,我作最后补充。
3、蕴涵思考地诵读,体味美境。
我让学生跳读并画出文中写“父亲”举动的句子和写“儿子”心理的句子,并要求大声反复诵读。学生惊奇的发现了父亲举动的“四个终于”和儿子心里的“三个自然”。“终于”和“自然”在文章中不经意地反复出现,体现了父子间深沉的爱,于平淡中见神奇。可见,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了“文心”,做到了口诵心悟。
4、全神投入地美读,感悟真爱。
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再配上音乐,并要求响亮地、全神贯注地、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此间有许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5、贮蓄诵读的激情,唤醒灵感。
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从“仿写”到“创作”的两步练习法,引导学生从把握文章的外在表达形式开始,进而把握语言的内在意蕴。
“要散步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播撒语言的灵性到学生的心里,先得教师心里有主张。我认为“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需诵读,是文气相通,养学生浩然之气,需诵读。所以我主张要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特点,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关键词】响亮 语言积累 早读 语文课堂 培养语感
作为一个基层的初中语文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讲授公开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虽然实行新课程改革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一直困惑我们的一个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语文课堂缺少朗朗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课本。学生都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不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有句俗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迎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这股春风,如何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必须要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经过自己和一线语文教师多方的实践与探究,我得出以下粗浅的见解:
一、让“响亮”成为日常习惯、读书规矩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可见,语文教学注重积累,而熟读成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通过诵读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方式,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敢开口就是英雄”,诵读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但要有老师的精心设计还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所以,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扫清思想障碍。并且我们拟定学期诵读计划,并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其中不但包括课内文章诵读,还包括一定量的课外经典材料的诵读。
“无规矩不成方圆”,诵读时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忽略。朱熹曾经强调“整顿几案,正身体”,读书要有“四到”:眼到、口到、手到、神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口无心地“念经”,保证诵读的效果。
二、让“响亮”从早读开始
“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所以,早读的“响亮”不可忽视。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效果较明显,先归纳如下:
1、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教学计划
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达到的目的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课本难易程度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是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预习性的课文诵读,重在正字正音,为教学扫清障碍。复习性的课文诵读,重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的指导,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再创作。
2、声情并茂的领诵
美国心里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38%+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人物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要重视范读,并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在早读中,老师常常参与朗读或范读,有时由教师领诵。同时也可以有意培养一些学生成为有特色的领诵者,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使用这种范读或领诵的方法,直接把正确和积极地“读书声”传递给大家。
3、日积月累的扩充式早读
每天早读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作为早读的一部分。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去博览群书,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奇,书中有理。
三、让“响亮”成为语文课堂的本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阅读场,课文就是师生的具体阅读对象,教师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呢?记得萧蕴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那么“响亮”的诵读,将以语文特有的方式,把教学推入一个新的境界——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以《背影》为例)。
1、对照文本听诵,感知文意。
配上沉静、抒情的音乐,教师深情范读。以求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感情基调,了解文中四次提及背影,三次流泪,感悟作者笔端流露的浓郁父爱。同时,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让他们感受到美读能给美文增添一种魅力。
2、声情并茂吟诵,积极点评。
《背影》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承载了最深刻缠绵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爱意的画面,如文章五、六、七段甚是感人。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用他认为最美的朗读再现画面,再说说她喜欢或受感动的理由。再让其他学生从文章情感,节奏语气等方面点评,我作最后补充。
3、蕴涵思考地诵读,体味美境。
我让学生跳读并画出文中写“父亲”举动的句子和写“儿子”心理的句子,并要求大声反复诵读。学生惊奇的发现了父亲举动的“四个终于”和儿子心里的“三个自然”。“终于”和“自然”在文章中不经意地反复出现,体现了父子间深沉的爱,于平淡中见神奇。可见,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了“文心”,做到了口诵心悟。
4、全神投入地美读,感悟真爱。
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再配上音乐,并要求响亮地、全神贯注地、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此间有许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5、贮蓄诵读的激情,唤醒灵感。
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从“仿写”到“创作”的两步练习法,引导学生从把握文章的外在表达形式开始,进而把握语言的内在意蕴。
“要散步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播撒语言的灵性到学生的心里,先得教师心里有主张。我认为“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需诵读,是文气相通,养学生浩然之气,需诵读。所以我主张要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特点,让语文课“响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