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将自己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世界,使得自己永远保持着这样一种美丽和谐的精神状态,保持了这样的状态便是幸福。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才能来体会生活的幸福,爱是通往幸福的有效途径之一,还有一条道路,也通往幸福,就是创造。创造当然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思想的创造,有艺术的创造,有技术的创造,生活的创造,各种各样的创造都会使人达到幸福。微笑也能让自己身心愉悦。
【关键词】心平气和;创造;读书;行路;微笑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脚步变得匆忙,空气中夹杂着浮躁的气息,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淡的生活才能长久"都成了人们偶发的空头感慨之言,人们在忙于物质追求的同时很少再听到"修身养性、心平气和"这类的词语,其实这是一种心境,人们只有在特定的心境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取的实效,活着,活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每一个一生都在追求一样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幸福。
可以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自己对事物的特有的感知,正如法国作家莫洛亚有一篇演讲,谈幸福,他说构成幸福的核心是把自己心中自有的美传达给外界的一种精神状态,人所祈求不变的也是这种精神状态,而不是具体的物象。假定我们在物质层面的基本问题都能解决,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像前面说的那样将自己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世界,使得自己永远保持着这样一种美丽和谐的精神状态,保持了这样的状态便是幸福。
1.幸福是一种平和的心灵境界
对生活我们可以充满热情和激情,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充满热情和激情,就如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以饱满的热情开始,以昂扬的激情至颠峰,最后归于平和的心境才能让生活继续。对于茫茫人生来说,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没有人能一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生活一辈子,当然也不可能这样工作一辈子。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才能来体会生活的幸福,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
2.作为教师我们的生活收入相对稳定,在无过多的物质欲望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解决生活的基础问题的。那么,在此基础上,通往幸福的途径便是爱与创造
2.1 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无论是对什么的爱,都将会是幸福的。因为爱是忘我,是付出,是为了别人快乐,为了别人幸福。如果仅仅是为自己一个人活着,这人不可能幸福,因为太自私,太有我。爱是付出的概念,而不是获得的概念。人往往难以最真切地理解爱是什么。首先人要经历最少一次付出纯情付出真情的爱情,有了这样的爱情,才能体验到真正爱情的分量,才能真正清晰完整地体验爱一个人,愿意为一个人付出的感情状态是什么。经历过爱情,不论成与败,你会忽然发现,你会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的朋友,甚至去爱陌生人,而以前这个字只是用来说的,从此,你可能不再会说个字,却会去做,甚至是完全默默地做,你懂得了怎样爱自己,怎样爱别人,以至于怕被爱的人知道你做了爱他们的事情,甚至于这个时候你会逐渐地发现你爱一草一木一物,爱这个整个世界。这个时候,爱早已升华,有点类似英文里的圣爱,或者更通俗的说法是博爱。
爱是心中真善美的真实体现,正应了上面所述的将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世界,其实正是将心中的爱传递给外在的世界。
2.2 创造
爱是通往幸福的有效途径之一,还有一条道路,也通往幸福,就是创造。创造当然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思想的创造,有艺术的创造,有技术的创造,生活的创造,各种各样的创造都会使人达到幸福。
2.2.1 畅游知识的世界——读书
创造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在本质上是什么,是自由!竭力让自己能够自由地思想,要触动自己的强烈求知欲,当打开了自己这扇思维的自由之门以后,就会发现,人类的知识世界是多么美妙。
作为教师,我们最为人羡慕的教师有大块的大块的时间,寒暑假,节假日,这正是我们博览群书的好时期,自从工作后,我们就发现我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作为教师,其实我们的作息时间和学生时代没有什么不同,之所谓我们感到读书的时间少了,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境界发生了变化,或是离开了老师的督促和要求,我们就丧失了读书的自觉性。别再说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话,即便是工作压力大,繁重的教学工作使时间紧张,但是缓解这样压力与紧张的有效途径就是读书求知,古人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这些虽有些偏激,但是也反映了古人对读书的重视和追求。在这样节奏越来越来快的世界里,许多人已经无暇停下来读书了,其实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犹如阶梯,可以帮助你向上攀登;犹如良药,可以医治无知和愚昧;犹如船只,可以带你冲出狭隘,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书籍是跟人的最近的顾问,是饥渴心灵的甘泉。多读书,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提升和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同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古今中外对读书的益处阐述颇多,真正能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还要看自己的读书行为和习惯。
读书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读好书的习惯就是进入一种高品位的生活。简单而言生活因此而充实,确切而言,开启自己思维之门,进入一个美妙的世界,从而感知这个世界的真善美,逐渐自己也成了一个心中有美,心中有爱的人。人要博览群书,尤其是我们教师,更要为自己打下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这个基础包括神、文、史、哲、科、艺。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
神,是神学,就是与信仰相关的一切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依教、印度教……,与这些宗教相关的书统统都可属于神学范畴,找几本经典的介绍性的好书,接触一下,就会在你们的人生观中留下一个伏笔。宗教书籍中自然存在很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观点,但是我们作为教师,早以有能力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文,是文学,诗歌、戏剧、小说、散文、评论,人类数千年来的文字艺术精华都在这里了。尤其要多读诗歌和小说,例如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诗,以及现代诗中的精华,例如顾城、海子等等,还有一些译得不错的外国诗。小说中,《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都应该读,前者是中国小说的顶峰,后者是外国小说的顶峰,当然还有很多一流的外国小说,作家太多就不举例了。文学名著都是前人智慧的精华,先人留给我们这些不朽之作,我们珍惜景仰的同时要以最好的方式来回报先人这样伟大的功绩,那么这个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去阅读,去学习,那怕是去批判都是在发挥这些名著的最高价值,不必束之高阁来装点自己家居。 史,就是历史,这方面的书也是数不胜数,中国的,《史记》总该读吧,本来前四史都应该读,可能会说时间不够,那降到最低标准,《史记》是必读的中国史籍,如果有时间也应该读《资治通鉴》,至于其他的史书,就看自己的兴趣了,不过,比较像样的通史性的作品必须读上几部,例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至于其他的通史著作没见过特别好的,不读关系也不大。但是,如果对其文字以及思想本身要求不很高,仅仅是知识性需求的话,吕思勉先生的一些通史性作品还是值得读的,例如他的《白话本国史》。外国史方面,可选择的范围很广,例如美国拉尔夫主编的《世界文明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系列等等,就不再举例子了。以史为镜,通过对中外历史上识人的仁人志士的得失,可以为我们今天正确识人提供借鉴。作到博古通今。
哲,就是哲学,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很多,应该从哲学史入手,德国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其次是美国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还有一部名气很大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国最古来的哲学书籍《论语》及《老子》,这两部中国的古老哲学典范,涉及到了除哲学领域更多更广的范畴,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同时也影响到了西方社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哲学大作。看了这些哲学史著作之后,你自然会知道自己应该看什么具体的哲学著作,同时会对人生态度有所新的认识,读之愈久就意味深长。
科,当然是科学,这方面的书,我们主要是读科普性的读物,例如阿西莫夫的书,卡尔.萨根的书,还有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一切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这些书有助于我们摆脱科盲这尴尬的身份,扩大我们的视野。
艺,就是艺术,范围很广,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影视……,这些不但要从形成文字的文本去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亲炙,就是亲身接触,有些甚至去学习具体的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创作是最直接感受世界的方式,因此对人的影响巨大,在社会文化如此普及的今天,请大家不要误以为艺术只是一件奢侈的事,艺术更不是一种小资情调,这早以不是在家里弹钢琴、挂油画就被定性为搞资本主义的时代了。这是一个纯粹以美为表达对象的世界,对于人格的培养以及道德素养的培育都至关重要,“美学是伦理学之母”,这是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在受奖演说中说过的名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往往是与善连在一起的。艺术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将自己心中的真善美表达出来。这正和了前文所述的幸福的概念。
如果对这些所有人类智慧的积累都能够有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有了那么广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们最终必将很清楚地知道最喜欢做什么事,有了你毕生喜欢的事情,你热爱它们,你就会自由地去思想,去创造,而创造将使你的生活永远充满新生的力量,永远充满活力,使你的精神灵魂生命永葆青春。因此创造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它会在给你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如果,打下很好的各方面基础,包括人文、社科、自科,那么心灵就不会是乏味、枯萎、老化的,而将是活泼、新鲜、年轻,充满创造力的,这样无论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你都将在工作本身中找到创造的乐趣,即使工作本身不允许你们发挥太多的创造力,也会在工作之外,过上十分充实的生活,而充实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也能够帮助你们抵御生活中的许多艰难,让人在艰难中有寄托,有乐趣,有希望。
一个人就如自己一杯水,当自己杯中的水装得足够多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溢出来。当心中充满真善美,充满渊博的知识,充满智慧的时候,都会水满则溢。读书是人生的生活永恒的主题,当知识不断的更新和充盈的时候,自然地将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世界,并且这样的精神状态伴其一生,幸福的一生。
2.2.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生就如一本书,不行路的人只读了书中的一页。人生如读书行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曾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出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对文化和学问的认识,勾勒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幸福生活模式。就生活的本质而言,就是要追求幸福,心气平和心态愉悦。读书和行路应该都是达到终点的手段之一。
“行路”的内容应该是很广的。今天看来它应包括旅游,旅行能够使我们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纵情山水,到达人生最高境界。“行路”也包括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民间习俗、逸闻轶事,对丰富我们的知识,了解我国地理、历史、物产、资源、民族关系都有极大的好处。“行路”还包括社会调查,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既能了解各阶层的生活情况,让我们对生活环境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刻的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能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事物,审视生活。
古代许多学者、作家都是经过漫游才获得丰富的知识,写出不朽的作品的。徐霞客的一部游记让多少文人志士身未动,心亦远。司马迁的足迹更是早在二千多年前就以遍迹大江南北。孔子周游列国更是家喻户晓。李白感山河之壮美挥毫而就气势磅礴的诗篇佳句,杜甫在颠沛流离之中感人民疾苦,把满腔的悲愤化为千古绝唱。王维成年后也外出游学多年,遍访名师。沈复在惊涛骇浪,九死一生的海上之旅中以一部《浮生六记》来抒发世事沧桑,浮生莫测的感慨。现代的著名学者,余秋雨的一部《文化苦旅》更是将丰厚的文化感悟传达出来。西方文化大师们也是如此,达尔文随军舰环球五年考察,总结整理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为世人留下了《物种起源》,以科学的思维和理论想神论发起挑战。柏拉图十年的游历更是明确了人生哲学。安徒生的旅行生涯更是让数以万计的后人来享受他的著作带来的美好童年。
对读书与行路二者关系的理解,也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似乎年纪越大,人生经历越多,理解出的内容也会越多。观山的巍峨,看水的涟漪,听风的雄浑,感雨的缠绵,让我们带着敏感的心灵和思考的头脑,去开始一段难忘的人生之旅吧!
3.另外如果上面所述真的没有办法做到的话,那么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最容易做到的,那就是微笑
当你每天早晨见到别人的时,第一时间露出微笑,然后说声:“早上好。”因为微笑能使人懈除武装的心灵。同时微笑也能让自己身心愉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人在发脾气、愤怒时,是智力较低下的时候,往往作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要做好工作,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学生,必须控制自己的感情,少发或不发脾气。”
是的,境由情生,好花要有好心情赏,做一名心平气和的老师,做一个幸福的人,你才会有好心境欣赏和领悟到教育中的好风光,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压力很大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样做。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 《做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薛瑞萍
收稿日期:2012-08-10
【关键词】心平气和;创造;读书;行路;微笑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脚步变得匆忙,空气中夹杂着浮躁的气息,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淡的生活才能长久"都成了人们偶发的空头感慨之言,人们在忙于物质追求的同时很少再听到"修身养性、心平气和"这类的词语,其实这是一种心境,人们只有在特定的心境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取的实效,活着,活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每一个一生都在追求一样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幸福。
可以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自己对事物的特有的感知,正如法国作家莫洛亚有一篇演讲,谈幸福,他说构成幸福的核心是把自己心中自有的美传达给外界的一种精神状态,人所祈求不变的也是这种精神状态,而不是具体的物象。假定我们在物质层面的基本问题都能解决,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像前面说的那样将自己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世界,使得自己永远保持着这样一种美丽和谐的精神状态,保持了这样的状态便是幸福。
1.幸福是一种平和的心灵境界
对生活我们可以充满热情和激情,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充满热情和激情,就如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以饱满的热情开始,以昂扬的激情至颠峰,最后归于平和的心境才能让生活继续。对于茫茫人生来说,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没有人能一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生活一辈子,当然也不可能这样工作一辈子。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才能来体会生活的幸福,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
2.作为教师我们的生活收入相对稳定,在无过多的物质欲望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解决生活的基础问题的。那么,在此基础上,通往幸福的途径便是爱与创造
2.1 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无论是对什么的爱,都将会是幸福的。因为爱是忘我,是付出,是为了别人快乐,为了别人幸福。如果仅仅是为自己一个人活着,这人不可能幸福,因为太自私,太有我。爱是付出的概念,而不是获得的概念。人往往难以最真切地理解爱是什么。首先人要经历最少一次付出纯情付出真情的爱情,有了这样的爱情,才能体验到真正爱情的分量,才能真正清晰完整地体验爱一个人,愿意为一个人付出的感情状态是什么。经历过爱情,不论成与败,你会忽然发现,你会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的朋友,甚至去爱陌生人,而以前这个字只是用来说的,从此,你可能不再会说个字,却会去做,甚至是完全默默地做,你懂得了怎样爱自己,怎样爱别人,以至于怕被爱的人知道你做了爱他们的事情,甚至于这个时候你会逐渐地发现你爱一草一木一物,爱这个整个世界。这个时候,爱早已升华,有点类似英文里的圣爱,或者更通俗的说法是博爱。
爱是心中真善美的真实体现,正应了上面所述的将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世界,其实正是将心中的爱传递给外在的世界。
2.2 创造
爱是通往幸福的有效途径之一,还有一条道路,也通往幸福,就是创造。创造当然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思想的创造,有艺术的创造,有技术的创造,生活的创造,各种各样的创造都会使人达到幸福。
2.2.1 畅游知识的世界——读书
创造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在本质上是什么,是自由!竭力让自己能够自由地思想,要触动自己的强烈求知欲,当打开了自己这扇思维的自由之门以后,就会发现,人类的知识世界是多么美妙。
作为教师,我们最为人羡慕的教师有大块的大块的时间,寒暑假,节假日,这正是我们博览群书的好时期,自从工作后,我们就发现我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作为教师,其实我们的作息时间和学生时代没有什么不同,之所谓我们感到读书的时间少了,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境界发生了变化,或是离开了老师的督促和要求,我们就丧失了读书的自觉性。别再说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话,即便是工作压力大,繁重的教学工作使时间紧张,但是缓解这样压力与紧张的有效途径就是读书求知,古人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这些虽有些偏激,但是也反映了古人对读书的重视和追求。在这样节奏越来越来快的世界里,许多人已经无暇停下来读书了,其实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犹如阶梯,可以帮助你向上攀登;犹如良药,可以医治无知和愚昧;犹如船只,可以带你冲出狭隘,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书籍是跟人的最近的顾问,是饥渴心灵的甘泉。多读书,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提升和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同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古今中外对读书的益处阐述颇多,真正能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还要看自己的读书行为和习惯。
读书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读好书的习惯就是进入一种高品位的生活。简单而言生活因此而充实,确切而言,开启自己思维之门,进入一个美妙的世界,从而感知这个世界的真善美,逐渐自己也成了一个心中有美,心中有爱的人。人要博览群书,尤其是我们教师,更要为自己打下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这个基础包括神、文、史、哲、科、艺。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
神,是神学,就是与信仰相关的一切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依教、印度教……,与这些宗教相关的书统统都可属于神学范畴,找几本经典的介绍性的好书,接触一下,就会在你们的人生观中留下一个伏笔。宗教书籍中自然存在很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观点,但是我们作为教师,早以有能力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文,是文学,诗歌、戏剧、小说、散文、评论,人类数千年来的文字艺术精华都在这里了。尤其要多读诗歌和小说,例如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诗,以及现代诗中的精华,例如顾城、海子等等,还有一些译得不错的外国诗。小说中,《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都应该读,前者是中国小说的顶峰,后者是外国小说的顶峰,当然还有很多一流的外国小说,作家太多就不举例了。文学名著都是前人智慧的精华,先人留给我们这些不朽之作,我们珍惜景仰的同时要以最好的方式来回报先人这样伟大的功绩,那么这个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去阅读,去学习,那怕是去批判都是在发挥这些名著的最高价值,不必束之高阁来装点自己家居。 史,就是历史,这方面的书也是数不胜数,中国的,《史记》总该读吧,本来前四史都应该读,可能会说时间不够,那降到最低标准,《史记》是必读的中国史籍,如果有时间也应该读《资治通鉴》,至于其他的史书,就看自己的兴趣了,不过,比较像样的通史性的作品必须读上几部,例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至于其他的通史著作没见过特别好的,不读关系也不大。但是,如果对其文字以及思想本身要求不很高,仅仅是知识性需求的话,吕思勉先生的一些通史性作品还是值得读的,例如他的《白话本国史》。外国史方面,可选择的范围很广,例如美国拉尔夫主编的《世界文明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系列等等,就不再举例子了。以史为镜,通过对中外历史上识人的仁人志士的得失,可以为我们今天正确识人提供借鉴。作到博古通今。
哲,就是哲学,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很多,应该从哲学史入手,德国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其次是美国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还有一部名气很大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国最古来的哲学书籍《论语》及《老子》,这两部中国的古老哲学典范,涉及到了除哲学领域更多更广的范畴,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同时也影响到了西方社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哲学大作。看了这些哲学史著作之后,你自然会知道自己应该看什么具体的哲学著作,同时会对人生态度有所新的认识,读之愈久就意味深长。
科,当然是科学,这方面的书,我们主要是读科普性的读物,例如阿西莫夫的书,卡尔.萨根的书,还有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一切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这些书有助于我们摆脱科盲这尴尬的身份,扩大我们的视野。
艺,就是艺术,范围很广,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影视……,这些不但要从形成文字的文本去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亲炙,就是亲身接触,有些甚至去学习具体的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创作是最直接感受世界的方式,因此对人的影响巨大,在社会文化如此普及的今天,请大家不要误以为艺术只是一件奢侈的事,艺术更不是一种小资情调,这早以不是在家里弹钢琴、挂油画就被定性为搞资本主义的时代了。这是一个纯粹以美为表达对象的世界,对于人格的培养以及道德素养的培育都至关重要,“美学是伦理学之母”,这是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在受奖演说中说过的名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往往是与善连在一起的。艺术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将自己心中的真善美表达出来。这正和了前文所述的幸福的概念。
如果对这些所有人类智慧的积累都能够有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有了那么广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们最终必将很清楚地知道最喜欢做什么事,有了你毕生喜欢的事情,你热爱它们,你就会自由地去思想,去创造,而创造将使你的生活永远充满新生的力量,永远充满活力,使你的精神灵魂生命永葆青春。因此创造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它会在给你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如果,打下很好的各方面基础,包括人文、社科、自科,那么心灵就不会是乏味、枯萎、老化的,而将是活泼、新鲜、年轻,充满创造力的,这样无论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你都将在工作本身中找到创造的乐趣,即使工作本身不允许你们发挥太多的创造力,也会在工作之外,过上十分充实的生活,而充实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也能够帮助你们抵御生活中的许多艰难,让人在艰难中有寄托,有乐趣,有希望。
一个人就如自己一杯水,当自己杯中的水装得足够多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溢出来。当心中充满真善美,充满渊博的知识,充满智慧的时候,都会水满则溢。读书是人生的生活永恒的主题,当知识不断的更新和充盈的时候,自然地将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世界,并且这样的精神状态伴其一生,幸福的一生。
2.2.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生就如一本书,不行路的人只读了书中的一页。人生如读书行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曾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出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对文化和学问的认识,勾勒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幸福生活模式。就生活的本质而言,就是要追求幸福,心气平和心态愉悦。读书和行路应该都是达到终点的手段之一。
“行路”的内容应该是很广的。今天看来它应包括旅游,旅行能够使我们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纵情山水,到达人生最高境界。“行路”也包括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民间习俗、逸闻轶事,对丰富我们的知识,了解我国地理、历史、物产、资源、民族关系都有极大的好处。“行路”还包括社会调查,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既能了解各阶层的生活情况,让我们对生活环境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刻的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能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事物,审视生活。
古代许多学者、作家都是经过漫游才获得丰富的知识,写出不朽的作品的。徐霞客的一部游记让多少文人志士身未动,心亦远。司马迁的足迹更是早在二千多年前就以遍迹大江南北。孔子周游列国更是家喻户晓。李白感山河之壮美挥毫而就气势磅礴的诗篇佳句,杜甫在颠沛流离之中感人民疾苦,把满腔的悲愤化为千古绝唱。王维成年后也外出游学多年,遍访名师。沈复在惊涛骇浪,九死一生的海上之旅中以一部《浮生六记》来抒发世事沧桑,浮生莫测的感慨。现代的著名学者,余秋雨的一部《文化苦旅》更是将丰厚的文化感悟传达出来。西方文化大师们也是如此,达尔文随军舰环球五年考察,总结整理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为世人留下了《物种起源》,以科学的思维和理论想神论发起挑战。柏拉图十年的游历更是明确了人生哲学。安徒生的旅行生涯更是让数以万计的后人来享受他的著作带来的美好童年。
对读书与行路二者关系的理解,也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似乎年纪越大,人生经历越多,理解出的内容也会越多。观山的巍峨,看水的涟漪,听风的雄浑,感雨的缠绵,让我们带着敏感的心灵和思考的头脑,去开始一段难忘的人生之旅吧!
3.另外如果上面所述真的没有办法做到的话,那么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最容易做到的,那就是微笑
当你每天早晨见到别人的时,第一时间露出微笑,然后说声:“早上好。”因为微笑能使人懈除武装的心灵。同时微笑也能让自己身心愉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人在发脾气、愤怒时,是智力较低下的时候,往往作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要做好工作,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学生,必须控制自己的感情,少发或不发脾气。”
是的,境由情生,好花要有好心情赏,做一名心平气和的老师,做一个幸福的人,你才会有好心境欣赏和领悟到教育中的好风光,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压力很大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样做。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 《做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薛瑞萍
收稿日期:201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