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直接参与并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格因素的统称,主要包括情绪、情感、动机、兴趣、性格、意志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意志;兴趣;习惯;探究学习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总结起来,可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先天的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影响无法改变,而现阶段大多数学生成绩差的原因都是由非智力因素方面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改善学生学习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直接参与并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格因素的统称,主要包括情绪、情感、动机、兴趣、性格、意志等。虽然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学习的认知过程,但它却对这一认知过程起着直接的引导和定向作用,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加重要。
首先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能够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毅力,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其次非智力因素能够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用于记忆、想象和思考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学习和工作,尤其是创造性活动是长久而艰辛的过程,这种活动成功与否除了与智力因素有关外,常常取决于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没有毅力,有没有志向。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最后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的伟大,国外许多关于心理研究证明,同样智商的人的成就差别在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所以,如果能充分开发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更加自主积极的学习,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改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还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
意志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常以历史人物的事迹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素材。例如为弘扬佛法出生入死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历尽千难万苦,虽受极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不朽《史记》的司马迁;经过多年艰辛,最终成功培育出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的袁隆平。并且指出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他们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所以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成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教育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比如:讲《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课时,我会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作为导入,利用电影片段讲述战争经过,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战争的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热情也高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及家长的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学习带来了障碍。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在每一个单元后都会有学习与探究课,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比如《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这课,我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各组设计有关的研究题目,自己搜集资料,写成演讲稿,最后我会举办一个演讲比赛,表现好的会有奖励。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特点,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族源变迁等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角,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又培养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只要学生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重视加强学法指导。比如学完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就可以用列表归纳法把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名称、简单经过,每次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来把握,既简单明了,又能突出重点;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农民革命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可以教引导学生从兴起、失败、作用、教训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明白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担负起挽救民族于水火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形式推行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学生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从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确立历史审美情趣;从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中,感悟历史的使命感;从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壮举中,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近代“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反思中,形成强烈的国际意识。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在这个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智力因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祝卫华著.《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2002年第2期
[2]朱汉国,郑林著.《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韩德宗著.《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
[4] 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庞伟国著.《自主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学校)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意志;兴趣;习惯;探究学习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总结起来,可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先天的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影响无法改变,而现阶段大多数学生成绩差的原因都是由非智力因素方面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改善学生学习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直接参与并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格因素的统称,主要包括情绪、情感、动机、兴趣、性格、意志等。虽然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学习的认知过程,但它却对这一认知过程起着直接的引导和定向作用,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加重要。
首先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能够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毅力,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其次非智力因素能够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用于记忆、想象和思考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学习和工作,尤其是创造性活动是长久而艰辛的过程,这种活动成功与否除了与智力因素有关外,常常取决于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没有毅力,有没有志向。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最后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的伟大,国外许多关于心理研究证明,同样智商的人的成就差别在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所以,如果能充分开发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更加自主积极的学习,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改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还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
意志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常以历史人物的事迹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素材。例如为弘扬佛法出生入死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历尽千难万苦,虽受极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不朽《史记》的司马迁;经过多年艰辛,最终成功培育出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的袁隆平。并且指出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他们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所以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成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教育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比如:讲《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课时,我会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作为导入,利用电影片段讲述战争经过,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战争的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热情也高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及家长的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学习带来了障碍。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在每一个单元后都会有学习与探究课,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比如《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这课,我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各组设计有关的研究题目,自己搜集资料,写成演讲稿,最后我会举办一个演讲比赛,表现好的会有奖励。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特点,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族源变迁等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角,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又培养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只要学生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重视加强学法指导。比如学完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就可以用列表归纳法把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名称、简单经过,每次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来把握,既简单明了,又能突出重点;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农民革命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可以教引导学生从兴起、失败、作用、教训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明白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担负起挽救民族于水火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形式推行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学生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从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确立历史审美情趣;从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中,感悟历史的使命感;从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壮举中,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近代“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反思中,形成强烈的国际意识。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在这个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智力因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祝卫华著.《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2002年第2期
[2]朱汉国,郑林著.《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韩德宗著.《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
[4] 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庞伟国著.《自主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