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沁源县位于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因地处沁河之源而得名,辖5镇9乡254个行政村,总面积2548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全县共有县级公立医院4家,分别是沁源县人民医院、沁源县第二人民医院、沁源县中医院和沁源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因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是长治市保留县二院的县份之一。从2010年起,沁源县按照“县医院先行,县中医院、县二院、县妇幼院紧跟”的工作思路,组织协调县发改、人社、财政、编办等部门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收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县委政府得民心的初步效果。
领导重视到位
措施保障有力
为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监督管理,实现医改目标,今年10月,县政府组建了由县委常委、主持县政府工作的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卫计、人社、财政、发改、编办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简称“医管会”),并出台《沁源县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效率、能力建设、费用控制、运营管理、满意度评价、对口支援和县乡一体化管理、公共卫生等重点指标进行百分制考核,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县财政部门核定县级公立医院当年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同时作为医院评先奖优、院长选聘的重要依据。
沁源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不折不扣地落实政府在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6个方面的投入政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4年来,县政府先后投入3300余万元新建了县二院住院大楼、门诊大楼,并拨900余万元专款添置了医疗设备。同时,县财政投资1570万元,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1100万元新建了占地35亩、建筑面积8000平米的县中医院,并添置了700余万元医疗设备。
落实政府惠医政策。2012年,县财政投入2000余万元为县医院购置了螺旋CT、DR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同时投入100余万元,建成了医院管理系统(HIS)、PACS系统、病案信息系统等;连续多年每年核拨100万元左右的“科三”等专项资金支持县级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今年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投入170万元在县二院建设了血液净化室,9月15日已投入运行,两个月来接诊透析患者达236人次。近期,沁源县已决定为县医院和中医院分别配备1.5T核磁和128层螺旋CT。县财政对县乡公立医院实行兜底,所有县级公立医院目前“零负债”。
学科建设到位
提升服务能力
注重专科建设。县中医院中风专科和针灸康复理疗科于2013年通过了山西省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及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的评审验收;2013年,县医院在原有神经内科、骨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腔镜方向)、肿瘤科、产科和儿科等5个市级重点专科。2014年,在全省10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中,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护理科被省卫计委确定为“全省首批县级医院省级重点专科”。
注重项目带动。2012年起组织实施了卫生部食管癌、贲门癌筛查及早诊早治、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等科研项目。截至目前,食管癌、贲门癌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共筛查病例3200例;脑卒中筛查项目共筛查10007人,并对初筛查出的2412名高危人群进行了药物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项目,录入合格病历266份,2013年度沁源县有3项指标全国排名第一,受到了国家卫计委项目办专家的好评。
注重科技创新。县医院在新技术科研方面求突破,其中腹腔镜微创治疗胆结石手术填补了全县腔镜外科方面的空白;“细菌培养与耐药菌监测”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在省人民医院的帮扶下,普外科、妇产科独立开展微创手术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累计成功实施微创手术63例。
人才建设到位
积极性显著提高
吸引优秀人才。2012年招聘卫技人员时,沁源县推出了医技专业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可直接体检入编的优惠政策,在录用61名医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引进了2名硕士研究生。在2014年招聘工作中,除按照省定“所有的岗位均不受开考比例限制”外,对于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报考者,采取了“有执业医师资格证者学历放宽至专科,年龄放宽至40周岁,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可直接进入体检环节”的灵活政策,顺利招聘了38名短缺卫技人才。今年,在为县级公立医院增编110个的基础上,又新招聘33名专业技术人才,12月上旬将全部上岗。
培养现有人才。充分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提升现有人员技能。连续多年,省人民医院每季度派驻15名专家,通过坐诊、手术、学术讲座等对县医院进行帮扶。2013年4月以来,县中医院开通了中医适宜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周二下午组织的中医药知识的培训。据统计,2011年以来,县级公立医院共选送120多名执业医师到国家、省、市级医院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专业进修学习,目前这些医师大部分已成为业务骨干乃至学科带头人。
留住自聘人才。为留住县级公立医院自聘人员,4所医院先后为符合条件的95名自聘人员在县人社局办理了“人事代理”,并为其缴纳了各种保险,解决了聘用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卫技人才队伍。
改革措施到位
分级诊疗初显成效
发挥龙头带动。根据《长治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沁源实际,先行试点,确定县级三所医院为“核心发展医院”,沁河镇卫生院等卫生院为“合作示范单位”,其他各乡卫生院为“规范建设单位”,整体影响和带动各村卫生室,以此形成龙头带动、以点带面的医疗服务覆盖网,有效确保了群众有恙不出村、小病不出乡。
争取外援帮扶。为不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医疗防范能力,实现群众“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引导县内公立医院主动与市以上三级医院建立联合医疗体。2014年,县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就远程会诊、整体护理、特色科室整体托管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与省心血管病医院在疑难病例会诊、转诊上建立了绿色通道。县二院与省肿瘤医院、和济医院,县中医院与省针灸医院、市中医院建立了县域外医联体。
制定扶持政策。为确保医联体工作的顺利有效推进,沁源县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将县域外医联体医院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参合患者在县级医院住院期间到医联体内上级医院的检查费一并纳入县级医院的住院补偿,在县乡医疗机构实行了报销检查“一单通”。通过纵向技术合作、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一步,沁源县将抓住改革有利时机,在县医院和县二院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对所有县级医院建立以业务管理一体化为主的医疗联合体,打造区域性影像检验中心和建立县级会诊制度;以卫生计生合并重组为契机,整合卫技人才资源,让分散在县、乡事业单位的卫技人才合理流动,并积极探索县乡医师一体化管理的新路子。公立医院改革任重而道远,今后他们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措施,不断直面新情况、探索新路径、解决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刘富荣
领导重视到位
措施保障有力
为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监督管理,实现医改目标,今年10月,县政府组建了由县委常委、主持县政府工作的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卫计、人社、财政、发改、编办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简称“医管会”),并出台《沁源县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效率、能力建设、费用控制、运营管理、满意度评价、对口支援和县乡一体化管理、公共卫生等重点指标进行百分制考核,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县财政部门核定县级公立医院当年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同时作为医院评先奖优、院长选聘的重要依据。
沁源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不折不扣地落实政府在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6个方面的投入政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4年来,县政府先后投入3300余万元新建了县二院住院大楼、门诊大楼,并拨900余万元专款添置了医疗设备。同时,县财政投资1570万元,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1100万元新建了占地35亩、建筑面积8000平米的县中医院,并添置了700余万元医疗设备。
落实政府惠医政策。2012年,县财政投入2000余万元为县医院购置了螺旋CT、DR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同时投入100余万元,建成了医院管理系统(HIS)、PACS系统、病案信息系统等;连续多年每年核拨100万元左右的“科三”等专项资金支持县级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今年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投入170万元在县二院建设了血液净化室,9月15日已投入运行,两个月来接诊透析患者达236人次。近期,沁源县已决定为县医院和中医院分别配备1.5T核磁和128层螺旋CT。县财政对县乡公立医院实行兜底,所有县级公立医院目前“零负债”。
学科建设到位
提升服务能力
注重专科建设。县中医院中风专科和针灸康复理疗科于2013年通过了山西省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及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的评审验收;2013年,县医院在原有神经内科、骨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腔镜方向)、肿瘤科、产科和儿科等5个市级重点专科。2014年,在全省10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中,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护理科被省卫计委确定为“全省首批县级医院省级重点专科”。
注重项目带动。2012年起组织实施了卫生部食管癌、贲门癌筛查及早诊早治、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等科研项目。截至目前,食管癌、贲门癌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共筛查病例3200例;脑卒中筛查项目共筛查10007人,并对初筛查出的2412名高危人群进行了药物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项目,录入合格病历266份,2013年度沁源县有3项指标全国排名第一,受到了国家卫计委项目办专家的好评。
注重科技创新。县医院在新技术科研方面求突破,其中腹腔镜微创治疗胆结石手术填补了全县腔镜外科方面的空白;“细菌培养与耐药菌监测”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在省人民医院的帮扶下,普外科、妇产科独立开展微创手术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累计成功实施微创手术63例。
人才建设到位
积极性显著提高
吸引优秀人才。2012年招聘卫技人员时,沁源县推出了医技专业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可直接体检入编的优惠政策,在录用61名医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引进了2名硕士研究生。在2014年招聘工作中,除按照省定“所有的岗位均不受开考比例限制”外,对于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报考者,采取了“有执业医师资格证者学历放宽至专科,年龄放宽至40周岁,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可直接进入体检环节”的灵活政策,顺利招聘了38名短缺卫技人才。今年,在为县级公立医院增编110个的基础上,又新招聘33名专业技术人才,12月上旬将全部上岗。
培养现有人才。充分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提升现有人员技能。连续多年,省人民医院每季度派驻15名专家,通过坐诊、手术、学术讲座等对县医院进行帮扶。2013年4月以来,县中医院开通了中医适宜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周二下午组织的中医药知识的培训。据统计,2011年以来,县级公立医院共选送120多名执业医师到国家、省、市级医院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专业进修学习,目前这些医师大部分已成为业务骨干乃至学科带头人。
留住自聘人才。为留住县级公立医院自聘人员,4所医院先后为符合条件的95名自聘人员在县人社局办理了“人事代理”,并为其缴纳了各种保险,解决了聘用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卫技人才队伍。
改革措施到位
分级诊疗初显成效
发挥龙头带动。根据《长治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沁源实际,先行试点,确定县级三所医院为“核心发展医院”,沁河镇卫生院等卫生院为“合作示范单位”,其他各乡卫生院为“规范建设单位”,整体影响和带动各村卫生室,以此形成龙头带动、以点带面的医疗服务覆盖网,有效确保了群众有恙不出村、小病不出乡。
争取外援帮扶。为不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医疗防范能力,实现群众“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引导县内公立医院主动与市以上三级医院建立联合医疗体。2014年,县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就远程会诊、整体护理、特色科室整体托管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与省心血管病医院在疑难病例会诊、转诊上建立了绿色通道。县二院与省肿瘤医院、和济医院,县中医院与省针灸医院、市中医院建立了县域外医联体。
制定扶持政策。为确保医联体工作的顺利有效推进,沁源县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将县域外医联体医院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参合患者在县级医院住院期间到医联体内上级医院的检查费一并纳入县级医院的住院补偿,在县乡医疗机构实行了报销检查“一单通”。通过纵向技术合作、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一步,沁源县将抓住改革有利时机,在县医院和县二院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对所有县级医院建立以业务管理一体化为主的医疗联合体,打造区域性影像检验中心和建立县级会诊制度;以卫生计生合并重组为契机,整合卫技人才资源,让分散在县、乡事业单位的卫技人才合理流动,并积极探索县乡医师一体化管理的新路子。公立医院改革任重而道远,今后他们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措施,不断直面新情况、探索新路径、解决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刘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