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集群整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dh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产业链条。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存在产业缺乏特色、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园区内欠缺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等问题。因此,整合园区内企业群,完善园区产业链,并使之能与园区外部产业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新产业园区完成二次创业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园区;企业整合;产业集群;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7-0119-05
  收稿日期: 2008-04-16
  作者简介:安德洪(1962-),男,河北人,天津三源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天津财经大学在站博士后。E-mai:ldehongan@ yahoo.com.cn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产业链条。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模式正逐渐受到挑战,各种弊端日益凸显,如基于“土地赤字”形成的高新区与周边地区的“土地战”;基于政绩和引资竞争,形成的“优惠战”等。随之而来的是高新区发展空间不足,外资的根植性差,园区内企业技术水平低、利润率低和研发能力低,引入的外资无法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等问题。因此,实现高新区企业整合,挖掘可持续的资源是高新产业园区完成二次创业的关键。
  
  一、问题的提出
  
  1·高新区高投入不一定有高产出。中国53个高新区建立时间有先后,发展历史长短不一,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诸多因素造成高新区的发展不平衡,规模和效益也参差不齐。这些现象体现了发展高新区存在的风险——高投入不一定有高产出。赵伟奇,赵小丽(2007)对全国53个高新区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30个高新区的发展状况达到DEA有效,总体绩效最好,其余23个高新区发展状况均未达到DEA有效和技术有效。[1]
  2·园区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许多地方由于初始规划的层次低,尤其是在“筑巢引凤”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忽视对园区企业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培育,致使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普遍缺少产业关联性,新企业衍生的风险和成本都很高。[2]一些高新区还停留在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走上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求发展的轨道,这必然导致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根植性,而且会导致外资的低税收贡献率。
  3·园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型园区行政色彩过浓,对产业发展缺乏有效调控;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办法不多,市场运作力度不够,习惯于依靠传统行政手段来推动工作,园区发展评价指标片面,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内在竞争力、可持续性发展、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呈孤立状态,劳动分工微弱,交易费用高,企业间缺乏诚信;中介服务机构缺乏;人才缺乏,各类教育和培训滞后;知识流动和积累速度慢,创新文化不足;入园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生产和经营受影响,给园区按产业链招商引资带来一定的障碍。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机理上分析,在于忽视产业关联性,忽视企业间分工与协作以及缺乏由此产生的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
  
  二、园区内企业整合关键要素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一种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高新区营造投资环境要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又要实现高新区管理的政策创新和理念创新。就产业结构而言,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缺乏自生能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加剧了高新区结构转化与产业提升的缺口。因此,高新区的二次创业要形成新的招商引资和管理模式。高新区的发展已经从贸易链向服务链转变,在该发展阶段,高新区服务管理的核心就是实现高新区企业的产业链调整,实现集群化发展;提升管理者的服务素质和服务的内容层次(图1)。通过服务资源的整合,提供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管理模式的变迁和管理人员向服务型的转变是高新区适应新经济和动态环境的关键。
  


  高新产业园区内企业集群整合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园区规划理念的转变。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发过程大致可分为调研构思、可行性研究与评估、组织实施三个阶段。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从提出概念到实现目标的全过程都应遵循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程序,规避开发风险,提高开发收益。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科学定位和总体规划,尤其是在宏观层面上的全局性规划十分关键。
  2·园区管理体制的转变。良好的体制环境是我国高新区目前最缺的因素之一。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需要不断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政府正在逐步转变传统管理的模式。例如,企业、学校可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能够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创新机制能不能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能否正确归位,并制定确实可行的政策。此外,要求政府制订有关的政策法规,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运用和发挥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3]
  3·园区要素资源的转变。高新区在一次创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要素是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目前这两项政策都成为“壳资源”。高新区在进行初始规划时,土地是有限的资源,而随着高新技术企业数目的增加,土地的使用趋于饱和,依赖土地资源发展高新区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形成了高新区侵占周边用地的情况。此外,很多企业在享受的土地优惠政策后,又转向下一个高新区,因此土地要素难以留住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也是如此,许多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本质是贸易公司,不断追逐税收优惠政策是其发展的主要手段。
  4·招商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招商模式如投资招商、配套招商、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其核心就是扩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因此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对周边经济的辐射作用等都考虑的不多,这必然使入驻园区内的企业缺乏产业导向,形成无产业关联的企业扎堆,无法有意识地协调和提升产业结构,从而难以有效避免大量同类园区的低水平重复,无法培育产业间的有效关联和竞争协作关系。
  高新区管理者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大胆引进先进的服务管理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创建综合投资优势,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生产力”的观点,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大的跨国集团,构建全球化的生产链。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招商服务,力求做到: 服务示范化、服务品牌化、服务承诺化、服务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服务关系化、服务口碑化、服务理念化、服务特色化、服务个性化、服务聚类化、服务系统化等。[4]
  5·园区内产业链的转变。高新技术园区是产业集群的一个载体,要充分利用这个建设平台,用产业规划的调控手段,达到园区内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工业园的产业链的整合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而应根据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群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企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提高某一产业链的集成度,选择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能够按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组织生产;产品能够形成批量和规模;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和园区内企业整合,实现产、学、研、商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培育和形成产业集成化的产业平台。
  6·园区功能的转变。高新区应该根据第六届世界科技工业园大会提出的“三大”新标准和“三项”新要求,重新规划、设计园区的发展方向,实现在高起点上的高质量发展。高新区应该以内力促进区域的创新和技术的发展,做到在高新区“二次创业”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努力使高新区内企业成为区域新的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在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共享。通过高新区的功能创新,提高其向高科技企业服务的能力,创造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主要任务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中心,尽快使高新区建立起国际化运行机制。[5]
  
  三、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高新区内企业集群整合对策
  
  1·初创期对策。
  (1)发挥园区辐射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保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它要担负为企业成长提供各种资源并且提供资源整合平台的职责,所以园区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管理和经营也要符合产业和市场发展的规律,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此,园区的定位非常关键——为企业、个人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是园区的功能所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行业和特色定位十分重要。为此,首先要由产业组织政策(也就是管理部门)引导各集聚区吸引何种产业,实现不同集聚区的错位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政策、服务、环境的综合优势,通过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有针对性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共谋发展。积极引进资金、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吸引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平台;其次,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综合考察企业的投资强度、环境保护、吸纳就业、产品品牌、税费贡献和节约利用土地等情况。为用好每一寸土地,要变“招商”为“选商”,对所有入园企业在投资规模、产业方向、技术水平、污染排放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三不选”原则:即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的不选;对发展前景一般、引进成本过高的不选;对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不选。第三,根据产业群落理论,规划产业园区内的企业结构,确定企业的产业链位置,激励园区内外的不同企业互补合作,构建产业价值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园区的主要产业基础。优化以龙头企业为支柱、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区域组织结构,构筑区域创新环境,促进产业集群成长,形成规模经济。具体就是要给创业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办公、通讯与网络等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供政策、融资、法律和企业管理等中介服务,对于符合产业方向,具有国际领先自主技术或者自主品牌的企业,即使投资规模小,也应给予支持,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对区域经济和总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完善高新区的产业规划。依据产业定位进行科学的产业布局规划,就成为设计园区发展模式极其重要的方面。新型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甚至现代物流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良好、能源与社会保障稳定、法律和社会诚信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并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全新产业体系。
  
  2·成长期对策。园区内企业初步建构起来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得到强化发展。
  (1)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层次,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层次,对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清理,不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能形成产业链和集群优势的企业不引入;技术性员工和虚拟化的高新区经营发展思路是服务化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可以实现高新区对内外部资源的聚合。因此,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是各高新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决定了新一轮人才整合的成败,以高新区为依托,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区域技术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产品展示中心、职业培育中心、专业网站等配套建设。同时在较大范围内整合社会资源,实行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提高服务效率。
  (2)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营造包括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在内的区域创新环境是推动创业企业集群、特别是高新区成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6]因此,企业在创新环境中集聚,使得群内企业享受到单个企业所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组织、创新的好处,是高新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3·成熟期对策。
  (1)提升园区内企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在成熟期,根据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的观点,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即可以从核心能力衍生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提升园区内企业整体竞争力。唐礼智(2007)认为,企业集群的网络特性决定了构建与地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协同网络是工业园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工业园区竞争力有赖于集群内各行为主体间协同网络使用效率的大小,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培育和发展富有效率的企业集群。[7]
  (2)构建生态型高新区。目前国际上已进入第三代生态型高新区发展的新阶段。发达国家第三代生态高新区的建设模式,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技术平衡和能量流动规律,通过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出代谢生态链”、“环境价值链”及“产业共循环链”,实现园区内外的污染排放最小化、区域废弃互换和投入产出过程中、后期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形成“高新技术物质资源—高新技术产品产出—再生高新技术资源”的闭路生态系统,并使之成为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第三代生态高新区。[8]
  
  四、实例——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共同开发建设,由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实施具体行政管理,是中国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高新区。该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功能区之一,它将以生物医药、高端信息技术、纳米及新材料、新能源、民航科技等五大高新技术为重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集聚国内外研发资源为主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发转化环境以及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成为国内外高新技术研发转化机构的聚集地、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和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区域,成为带动滨海新区的领航区。
  目前各高新区以税收、土地为核心的招商政策以及财政支持为主的科技发展政策逐渐趋于同质化,国家级高新区都面临着二次创业的问题。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因此担负着“改革试验区”的责任,在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产业规划、招商方式、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先行先试的政策,努力为中国高新区“创世界一流”探索出一条新路。
  1·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其他高新区相比,滨海高新区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创新思路,具体来说就是教育、卫生、公共安全、医疗社保等公共管理领域由政府来管理;而建设、融资、贷款、资金的调动等经济领域,由开发公司来管理,使企业成为滨海高新区管理和建设的主体,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2·招商方式的创新。招商引资是高新区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大多数高新区以往的做法是用土地吸引投资,将土地卖给企业用以投产建厂,开发公司的使命随着土地的卖完而结束。滨海高新区意识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提出了减少以卖地为主的招商引资理念,转为以出租标准厂房为主的招商模式,这样不仅节省了土地资源,而且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3·产业规划的创新。滨海高新区在产业规划方面打破了以往靠单纯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核心的方式,强调以成为聚集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的理念。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坚持排除落后的、效率低下的、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有负面影响的、难以形成产业群集的产业为原则,重点吸引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不断优化创新环境,聚集人才,搭建创新平台。
  4·考核体系的创新。滨海高新区探索出一个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打破了过去以强调产值、利税等经济指标为主,变为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指标体系。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投入强度、创新产出贡献、技术转移等方面都进行了指标的补充与完善,如:在技术转移方面,将技术的转移数量及其占知识产权贡献的比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考察科研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度和技术扩散能力,避免单纯用绝对指标进行考核的弊端。同时滨海高新区作为滨海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内最具创新活力机制的功能区,在考核指标中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的先行先试方面是否发挥了先导作用也在考核体系中有所体现。另外,滨海高新区在国内外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度也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
  
  五、结束语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集群整合,应根据园区发展的生命周期,采取不同的整合策略。在初创期,工作的出发点是根据想要构建的核心能力,对已有的各企业所有能力加以详细分析,找出工作的重点、难点,然后采取适当的手段获取这些要素并对其加以有机整合。在成长期,主要工作在于继续获取和进一步整合核心竞争力的各构成要素来强化和提升这一集群的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成熟期,园区内企业集群的管理工作就应该以扩散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这种扩散可以分为内向型扩散和外向型扩散,内向型主要指的是将核心竞争力转化为更多的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外向型指将核心竞争力应用于企业集群的上游和下游,促进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发展。在衰退期,重点一是继续最大限度利用核心竞争力的潜力;二是要着手准备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期间要做到居安思危,从长远的角度促进园区内企业整个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伟奇,赵小丽·我国各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综合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7, (3):26-29,55·
  [2] 周印利·基于组织视角的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关联机理分析[J]·攀登, 2007, (4): 73-75·
  [3] 徐传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探讨[J]·计划与市场探索, 2003, (11): 46-47·
  [4] 陈祝平·开发区的招商引资与服务营销策略[J]·国际商务研究, 2002, (6): 5-9·
  [5] 陈柳钦·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4, (2): 11-16·
  [6] 李超·基于组织域视角对创业企业集群创新机制的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 2007, (3): 108-120·
  [7] 唐礼智·工业园区竞争力:基于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新视角[J]·工业经济, 2007, (5): 27-31·
  [8] 孙波,贺静·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对绿色供应链的要求——兼论高新技术开发区竞争力[J]·江苏商论, 2007, (8): 149-151·
  (责任编辑:杨全山)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运用1996-2007午我国16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出口结构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按利润率水平、外资企业进入度和外资企业出口结构进行了分组检验,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从短期来看,外资企业进入的市场冲击效应较大,挤占了內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会产生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随着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的模仿、学习和人
期刊
摘 要: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余额作为可交易的客体构成碳交易市场化制度安排的基础。美国东北部七个州联合签署《区域性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希望借助“总量管制和交易”行动实现减排目标。在自1869年肇始的判例中,美国最高法院逐步发展与完善了“补偿税理论”,作为支持表面上有歧视性的州际商业管理措施的正当根据。补偿税理论的历史演变和新近发展趋向都表明,它是化解碳交易法律难题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碳交易;补偿税理
期刊
摘 要: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的目标是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而管制经济学在研究人的生命价值时,往往忽略了哲学意义上人的人道价值、精神价值等,单纯强调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因而无法全面准确把握人的生命价值内涵,难以形成合理的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评价。本文从哲学本源上探寻人的生命价值内涵,通过将其与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意蕴比较分析,为从哲学角度吸取有价
期刊
摘要:本文关于短期国际资本对股票市场间波动的传递效应进行研究,首先运用GARCH模型,研究了美国的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规律,并量化生成了中美股票市场的波动序列;其次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短期国际资本能否作为一种渠道,将美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影响传递到中国股票市场;最后选取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性指标、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与外汇储备占比指标、中美股市收益率差指标等来构建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T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采集中国1999—2011年季度数据,构建由GDP、外汇储备、CPI和不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组成的四变量SVAR模型族,然后通过Cholesky分解施加约束,测算出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具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在中短期内对产出波动具有最多不超过11%的影响,且数量型中介目标的冲击效应要强于价格型中介目标;多数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其对产出波动的影
期刊
摘 要:管理控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对行为因素的有效调控。本文基于预算参与的视角展开对管理控制中行为因素的研究。首先,我们发现预算参与能够通过正向的动机传递机制来提高管理绩效,但是预算参与和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还会受到组织和个人层次上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次,我们研究了预算参与降低管理绩效的抵消因素,分析了组织内不同层次管理者及员工的预算参与程度所产生组织剩余的差异,并提出合理分配决策权力等降低组织剩余的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股票市场的变化致使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波动明显。本文以深沪两市8家证券公司最近3年的年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股票市场行情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行情看好,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偏高;而2008年由于股指深度下挫与股票市场交易萎缩,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大幅下滑。对此,证券公司应重视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预测,加强对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关键词:股票市
期刊
摘 要:中国目前的稳定汇率政策是对金融危机前的稳定汇率承诺的兑现,它可以有效稳定市场汇率预期,抵制随时可能到来的货币投机行为。本文在Mundaca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稳定汇率承诺特征的序贯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均衡理论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货币投机冲击下的政府救助和汇率承诺的作用机制,提出一种结合政府事前汇率承诺的政府救助机制,详细分析“自实现”的稳定汇率承诺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摘要:晚近对国际投资中对征收问题的研究重点已经从补偿标准之争转移到间接征收认定问题上。间接征收往往以保护东道国的健康、安全、环保等公共利益的形式出现,加上国际投资协定中对间接征收定义不明确、认定标准不统一,经常引发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纠纷。我国投资者要扩大海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必须对间接征收问题有清晰和全面的认识。2008年6月,中美正式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而美国历来在“间
期刊
摘 要: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2006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已执行两年,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方式是否发生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沪深市场上市公司2005—2008年的财务报告中关于资产减值的信息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方面的变化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的资产减值政策的确在非流动资产减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