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疆奇台县有一道地方名小吃,土鸡芋芋子,名字很土,本身就带土,但这道菜绝对是美食,与当地的羊肉焖饼和过油肉拌面并称为“三大王牌”。
土鸡芋芋子这道菜的主要食材是土鸡和土豆,做出来却不是大盘鸡。奇台盛产土豆(当地人称之为“洋芋”)和面粉,这两种食物源自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奇台人引以为豪的产品。芋芋子就是把蒸熟的洋芋去皮后,压碎,掺加少许面粉,揉和搅拌均匀,双手撮成小鱼状,放入沸水里煮,捞出即可食用,或拌或炒,做成汤饭、炒面、拌面、凉面均可。因为奇台人钟爱芋芋子,所以他们喜欢将它尝试着和其他美食一起搭配,而正是这种尝试成就了一道享誉全疆的美食——土鸡芋芋子。
奇台人之所以把它叫芋芋子,一来在新疆,人们习惯把土豆称作洋芋,二来奇台作为昌吉州东三县,因地处天山北麓,人们的语言方式习惯在词汇后面加缀“子”,比如男孩叫“儿娃子”、姑娘叫“丫头子”、揪面片叫“揪片子”、耳光叫“耳巴子”等等,几乎所有的词都恨不得加上“子”。
早先,内地人西迁进入新疆的最主要通道便是通过连接新疆与甘肃的星星峡进入新疆地界,然后顺着天山北麓由哈密的巴里坤进到木垒,然后一路向西,奇台、吉木萨尔,当年来疆的内地人以陕西和甘肃人所占比例居多,所以东三县的人就形成了新疆土话的基础,这里的语言以陕西话和甘肃话为基础,杂糅了一些当地的语言风格,就形成了新疆杂话的特征,以“子”为主要特征,芋芋子的得名也就和这有着很大的关联。
土鸡也是奇台的特产,这里的土地广袤,而当地人的性格又豪放不羁,基本上就是将自家的鸡“野放”,任其在田地里自己觅食,小虫、草籽、遗留的稻谷粒和苞谷粒都是鸡们的饕餮盛宴,根本不会担心它们会饿着肚子,而这些鸡也会在享受了一天的自由之后,在傍晚回到自家的院落休息。
我曾经去过一位奇台农村的朋友家,进到主人的院子,惊奇地看见一群母鸡竟然齐整整的卧在墙头上歇息,就像一群加肥加大版的鸽子。院子角落的阴凉处站着一只公鸡,这家伙看见生人来了便踱到我們面前,也把我们惊了一跳,长腿长脖,翅膀鼓着,它用不怀好意的眼睛死死瞅着我们,来回踱着步,有点像拳台上的泰森,牛哄哄的,说真的,我的确有点担心它会冷不丁地扑上来攻击我。
其实我们的到来对于这只高头大马的公鸡来说真是噩耗,当晚主人就把它给宰了做成土鸡芋芋子,虽然说一个像是要随时对我们发动攻击的隐患清除了,但我们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主人很淡然:“哎,宰只鸡嘛,尕尕的事情,我们这孵出个鸡娃子,不用管就长成大公鸡了。”
土鸡芋芋子实际上的做法就是红烧,和新疆的大盘鸡做法如出一辙,鸡肉剁成块状,油锅里的油有温度时倒入白糖少许上色,待白糖颗粒完全溶解之后将鸡块倒入锅中翻炒,加酱油、食盐、花椒粉,然后加入泡好的辣皮子,再翻炒几遍之后,将芋芋子倒进锅里,加水转小火慢慢炖。因为土鸡的肉质比较紧,炖的时间要比三黄鸡时间要长。
很快,锅里的香气便会弥漫到整个房间,尚没看见菜肴上场,食物的香气便开始撩拨你的食欲了,让人垂涎三尺。
小火炖了30分钟之后,便可转入大火,此时锅里的汤汁被收的也差不多了,剩下的是浓浓的透着晶亮的老汁,这时将切成块的青椒倒入锅中翻炒几遍,一道美味的佳肴出炉了,青红黄褐,颜色满是春意盎然。
尽管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炖煮,土鸡的肉质依然保持了筋道的本色,并没有被高温征服成酥烂,入口仍有很好的嚼头,但味已然全部浸入其中,在舌尖上风情万种。芋芋子也同样保持了良好的形态和身姿,在咀嚼过香气十足的鸡肉之后,夹一个小鱼般形状的芋芋子放入口中,一种细沙般感觉顷刻遍布你的舌苔,绵软之中土豆的本色尽显,非常不一般的感觉。
说实在的,这道菜无论从菜品的精致程度以及食材配料的高档程度都不是很出色,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接地气的一道美食,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到了广泛的地步。其实被流传很广甚至脍炙人口的美食绝对不是出自深宅大院的会所以及美轮美奂的五星级大酒店,它一定是出自能被普通消费者都有能力品尝的食物,如同文学作品一样,被广泛拥戴的作品它的生命力一定高于那些小众的充满了学术气息的作品。
而且,还真不是矫情,就这么一道看似普通的菜肴,你在舌尖上品的是美食的风采,吃进去其实是满满的文化,因为在品尝的过程中你就会了解一个地方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及其内涵,多好的一种享受。
土鸡芋芋子这道菜的主要食材是土鸡和土豆,做出来却不是大盘鸡。奇台盛产土豆(当地人称之为“洋芋”)和面粉,这两种食物源自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奇台人引以为豪的产品。芋芋子就是把蒸熟的洋芋去皮后,压碎,掺加少许面粉,揉和搅拌均匀,双手撮成小鱼状,放入沸水里煮,捞出即可食用,或拌或炒,做成汤饭、炒面、拌面、凉面均可。因为奇台人钟爱芋芋子,所以他们喜欢将它尝试着和其他美食一起搭配,而正是这种尝试成就了一道享誉全疆的美食——土鸡芋芋子。
奇台人之所以把它叫芋芋子,一来在新疆,人们习惯把土豆称作洋芋,二来奇台作为昌吉州东三县,因地处天山北麓,人们的语言方式习惯在词汇后面加缀“子”,比如男孩叫“儿娃子”、姑娘叫“丫头子”、揪面片叫“揪片子”、耳光叫“耳巴子”等等,几乎所有的词都恨不得加上“子”。
早先,内地人西迁进入新疆的最主要通道便是通过连接新疆与甘肃的星星峡进入新疆地界,然后顺着天山北麓由哈密的巴里坤进到木垒,然后一路向西,奇台、吉木萨尔,当年来疆的内地人以陕西和甘肃人所占比例居多,所以东三县的人就形成了新疆土话的基础,这里的语言以陕西话和甘肃话为基础,杂糅了一些当地的语言风格,就形成了新疆杂话的特征,以“子”为主要特征,芋芋子的得名也就和这有着很大的关联。
土鸡也是奇台的特产,这里的土地广袤,而当地人的性格又豪放不羁,基本上就是将自家的鸡“野放”,任其在田地里自己觅食,小虫、草籽、遗留的稻谷粒和苞谷粒都是鸡们的饕餮盛宴,根本不会担心它们会饿着肚子,而这些鸡也会在享受了一天的自由之后,在傍晚回到自家的院落休息。
我曾经去过一位奇台农村的朋友家,进到主人的院子,惊奇地看见一群母鸡竟然齐整整的卧在墙头上歇息,就像一群加肥加大版的鸽子。院子角落的阴凉处站着一只公鸡,这家伙看见生人来了便踱到我們面前,也把我们惊了一跳,长腿长脖,翅膀鼓着,它用不怀好意的眼睛死死瞅着我们,来回踱着步,有点像拳台上的泰森,牛哄哄的,说真的,我的确有点担心它会冷不丁地扑上来攻击我。
其实我们的到来对于这只高头大马的公鸡来说真是噩耗,当晚主人就把它给宰了做成土鸡芋芋子,虽然说一个像是要随时对我们发动攻击的隐患清除了,但我们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主人很淡然:“哎,宰只鸡嘛,尕尕的事情,我们这孵出个鸡娃子,不用管就长成大公鸡了。”
土鸡芋芋子实际上的做法就是红烧,和新疆的大盘鸡做法如出一辙,鸡肉剁成块状,油锅里的油有温度时倒入白糖少许上色,待白糖颗粒完全溶解之后将鸡块倒入锅中翻炒,加酱油、食盐、花椒粉,然后加入泡好的辣皮子,再翻炒几遍之后,将芋芋子倒进锅里,加水转小火慢慢炖。因为土鸡的肉质比较紧,炖的时间要比三黄鸡时间要长。
很快,锅里的香气便会弥漫到整个房间,尚没看见菜肴上场,食物的香气便开始撩拨你的食欲了,让人垂涎三尺。
小火炖了30分钟之后,便可转入大火,此时锅里的汤汁被收的也差不多了,剩下的是浓浓的透着晶亮的老汁,这时将切成块的青椒倒入锅中翻炒几遍,一道美味的佳肴出炉了,青红黄褐,颜色满是春意盎然。
尽管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炖煮,土鸡的肉质依然保持了筋道的本色,并没有被高温征服成酥烂,入口仍有很好的嚼头,但味已然全部浸入其中,在舌尖上风情万种。芋芋子也同样保持了良好的形态和身姿,在咀嚼过香气十足的鸡肉之后,夹一个小鱼般形状的芋芋子放入口中,一种细沙般感觉顷刻遍布你的舌苔,绵软之中土豆的本色尽显,非常不一般的感觉。
说实在的,这道菜无论从菜品的精致程度以及食材配料的高档程度都不是很出色,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接地气的一道美食,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到了广泛的地步。其实被流传很广甚至脍炙人口的美食绝对不是出自深宅大院的会所以及美轮美奂的五星级大酒店,它一定是出自能被普通消费者都有能力品尝的食物,如同文学作品一样,被广泛拥戴的作品它的生命力一定高于那些小众的充满了学术气息的作品。
而且,还真不是矫情,就这么一道看似普通的菜肴,你在舌尖上品的是美食的风采,吃进去其实是满满的文化,因为在品尝的过程中你就会了解一个地方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及其内涵,多好的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