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炖芋芋 吃的可是满满的文化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疆奇台县有一道地方名小吃,土鸡芋芋子,名字很土,本身就带土,但这道菜绝对是美食,与当地的羊肉焖饼和过油肉拌面并称为“三大王牌”。
  土鸡芋芋子这道菜的主要食材是土鸡和土豆,做出来却不是大盘鸡。奇台盛产土豆(当地人称之为“洋芋”)和面粉,这两种食物源自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奇台人引以为豪的产品。芋芋子就是把蒸熟的洋芋去皮后,压碎,掺加少许面粉,揉和搅拌均匀,双手撮成小鱼状,放入沸水里煮,捞出即可食用,或拌或炒,做成汤饭、炒面、拌面、凉面均可。因为奇台人钟爱芋芋子,所以他们喜欢将它尝试着和其他美食一起搭配,而正是这种尝试成就了一道享誉全疆的美食——土鸡芋芋子。
  奇台人之所以把它叫芋芋子,一来在新疆,人们习惯把土豆称作洋芋,二来奇台作为昌吉州东三县,因地处天山北麓,人们的语言方式习惯在词汇后面加缀“子”,比如男孩叫“儿娃子”、姑娘叫“丫头子”、揪面片叫“揪片子”、耳光叫“耳巴子”等等,几乎所有的词都恨不得加上“子”。



  早先,内地人西迁进入新疆的最主要通道便是通过连接新疆与甘肃的星星峡进入新疆地界,然后顺着天山北麓由哈密的巴里坤进到木垒,然后一路向西,奇台、吉木萨尔,当年来疆的内地人以陕西和甘肃人所占比例居多,所以东三县的人就形成了新疆土话的基础,这里的语言以陕西话和甘肃话为基础,杂糅了一些当地的语言风格,就形成了新疆杂话的特征,以“子”为主要特征,芋芋子的得名也就和这有着很大的关联。
  土鸡也是奇台的特产,这里的土地广袤,而当地人的性格又豪放不羁,基本上就是将自家的鸡“野放”,任其在田地里自己觅食,小虫、草籽、遗留的稻谷粒和苞谷粒都是鸡们的饕餮盛宴,根本不会担心它们会饿着肚子,而这些鸡也会在享受了一天的自由之后,在傍晚回到自家的院落休息。
  我曾经去过一位奇台农村的朋友家,进到主人的院子,惊奇地看见一群母鸡竟然齐整整的卧在墙头上歇息,就像一群加肥加大版的鸽子。院子角落的阴凉处站着一只公鸡,这家伙看见生人来了便踱到我們面前,也把我们惊了一跳,长腿长脖,翅膀鼓着,它用不怀好意的眼睛死死瞅着我们,来回踱着步,有点像拳台上的泰森,牛哄哄的,说真的,我的确有点担心它会冷不丁地扑上来攻击我。
  其实我们的到来对于这只高头大马的公鸡来说真是噩耗,当晚主人就把它给宰了做成土鸡芋芋子,虽然说一个像是要随时对我们发动攻击的隐患清除了,但我们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主人很淡然:“哎,宰只鸡嘛,尕尕的事情,我们这孵出个鸡娃子,不用管就长成大公鸡了。”



  土鸡芋芋子实际上的做法就是红烧,和新疆的大盘鸡做法如出一辙,鸡肉剁成块状,油锅里的油有温度时倒入白糖少许上色,待白糖颗粒完全溶解之后将鸡块倒入锅中翻炒,加酱油、食盐、花椒粉,然后加入泡好的辣皮子,再翻炒几遍之后,将芋芋子倒进锅里,加水转小火慢慢炖。因为土鸡的肉质比较紧,炖的时间要比三黄鸡时间要长。
  很快,锅里的香气便会弥漫到整个房间,尚没看见菜肴上场,食物的香气便开始撩拨你的食欲了,让人垂涎三尺。
  小火炖了30分钟之后,便可转入大火,此时锅里的汤汁被收的也差不多了,剩下的是浓浓的透着晶亮的老汁,这时将切成块的青椒倒入锅中翻炒几遍,一道美味的佳肴出炉了,青红黄褐,颜色满是春意盎然。
  尽管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炖煮,土鸡的肉质依然保持了筋道的本色,并没有被高温征服成酥烂,入口仍有很好的嚼头,但味已然全部浸入其中,在舌尖上风情万种。芋芋子也同样保持了良好的形态和身姿,在咀嚼过香气十足的鸡肉之后,夹一个小鱼般形状的芋芋子放入口中,一种细沙般感觉顷刻遍布你的舌苔,绵软之中土豆的本色尽显,非常不一般的感觉。


新疆美食——烤鸡 摄影/叶金

  说实在的,这道菜无论从菜品的精致程度以及食材配料的高档程度都不是很出色,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接地气的一道美食,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到了广泛的地步。其实被流传很广甚至脍炙人口的美食绝对不是出自深宅大院的会所以及美轮美奂的五星级大酒店,它一定是出自能被普通消费者都有能力品尝的食物,如同文学作品一样,被广泛拥戴的作品它的生命力一定高于那些小众的充满了学术气息的作品。
  而且,还真不是矫情,就这么一道看似普通的菜肴,你在舌尖上品的是美食的风采,吃进去其实是满满的文化,因为在品尝的过程中你就会了解一个地方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及其内涵,多好的一种享受。
其他文献
民以食为天,这是颠仆不破的真理。  中国人最讲究吃,走进一座城市看它繁荣不繁荣,景气不景气,只需观察餐饮业便可管窥一二。  新疆大地极具包容性,随便哪座城市,走到大街上一网撒下去,捞上来的人口音五花八门、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哪儿都有,饮食也是川鲁粤、闽浙湘要什么有什么。库尔勒这座新疆南部最大的城市,人口不过百万,上至五星级酒店下到街边小吃摊,少说也有万余家。供求的需要,使得库尔勒的餐饮业兴旺不衰。想
期刊
金华带我去找帕它尔·吾甫尔的烤全羊时,进错了院子,院子里出来的是帕它尔·吾甫尔的弟弟,而帕它尔·吾甫尔则是斜对门的一家。  其实这也难怪,吐鲁番市高昌区的幸福路基本上成了烤全羊一条街。虽然这里被称之为“路”,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条弯曲而狭窄的小巷,两侧的好几家房屋前都高立着巨大的烤全羊招牌,一家家的院门里也堆积着色彩鲜艳的烤全羊包装盒。在这条路上,除了帕它尔·吾甫尔和他两个弟弟都在经营着烤全羊店之
期刊
烤肉,是打开新疆的正确方式。  新疆人喜欢把进入一个地方叫打开,比如到了南疆吃过红柳烤肉后,就说这才是打开南疆的方式。叶城是我到新疆后的第一个落脚点,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喜欢说,叶城是我打开新疆的地方。前些天翻开当年在叶城留下的一本相册,第一张是我和一位战友举着烤肉的合影,我们微笑的脸上全是稚气,但那是舒心和快乐的微笑,背后透着青春和理想交织在一起的慰悦和自信。新疆美食——馕坑肉  照片上的我之所以能
期刊
吃早饭这个事儿,中国人其实一直以来是不太重视的,重视都是近几十年的事儿。古时候大约只有富贵人家早上起了床,才会吃些点心什么的,而皇上身边的文武百官,早上起床想吃两个点心也来不及,因为上朝的时间很早,大家起了床,就得提着灯笼去上班,空着肚子去见皇上汇报工作,贯彻指示。新疆美食——奶茶、烤包子  有些朝代,皇上一般会在上朝完毕后,给这些饿着肚子开了半天会的手下们安排一顿工作餐,大家挤在大殿下面的一个地
期刊
在托克逊县,很多人都给我说起托克逊的馕。后来我发现,很多高昌区的人如果去了托克逊,差不多都会买一些那里的馕。  事实上,我也曾吃过几次托克逊的馕,主要是托克逊县克尔碱镇的馕。因为我曾多次去过托克逊的克尔碱镇,去看那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文化遗存,这样便经常会在乡村间乱逛的时候,遭遇到克尔碱的馕。作为一种新疆最为普通的食物,维吾尔族聚居的乡村中几乎家家都有馕坑,那些村民们刚刚烤出来的馕常常是一排排露天摆
期刊
去年九月有事回甘肃天水,一天中午被安排在张家川县城吃午饭,进入那家饭店时觉得眼熟,一问果然是九年前参加关山笔会时吃过“十三花”的那家,便暗喜既然是老地方,应该又能吃到十三花。坐下不久,果然上的是十三花,心里顿时就乐了。  我老家在天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吃十三花。那时候,凡乡间红白喜事都叫“过事情”,而亲戚与邻居前去贺喜则叫“跟事情”,主家待客均要准备酒席,且有专门称呼——坐席,也就是吃席的意思。
期刊
1994年底的一天,我从新疆疏勒回甘肃天水探亲,那是我当兵后第一次回家,兴奋得一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早上赶到喀什长途汽车站时,便有些头晕腿软,急需吃早餐补充一下能量。先前就打算在汽车站附近吃早餐,但在周围转了一圈却找不到一家餐馆。新疆人吃早餐的习惯与别处不同,在当时的那个时间点上,不会有油条、豆浆和稀粥一类的东西出现在街头。  无奈之下,我决定买几个面包应付一下,这样想着脚步便往候车室拐去。当时的
期刊
新疆人所说的“三凉”,指的是“凉皮”“凉面”和“凉粉”,所谓的“三凉”,在新疆主要的消费季节在夏季。  “三凉”其实是普遍存在于西北地区,尤其是凉皮和凉面,可以算作是整个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凉皮,也被写作酿皮、酿皮子,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知道这是一道陕西风味小吃,但实际上在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等一些地方都很著名,主要做法就是用凉水洗面团,将淀粉和蛋白质,也就是面筋分离,然后沉淀淀粉,倒去清水,加入碱
期刊
这几年在单位,如果上午忙碌,做的是赶急费力的工作,午饭前就会想到拌面。新疆人的胃是拌面的胃,力气亦来自拌面,所以新疆人最喜欢吃的是拌面。我虽然生在甘肃,但在新疆已近三十年,饮食喜好已全然是新疆习惯。  拌面有菜有汁不软不硬,吃起来口感舒爽。一盘拌面端上来,人们把菜倒入面中,然后翻拌几下,夹几根面送至嘴里,一吸一嚼,都极富新疆人直爽的个性。  吃拌面,往往选择只做拌面的饭馆,进入店中报上要吃的菜名,
期刊
如果你没有在新疆经历过冬天,你肯定不明白新疆人性情中的那些最鲜明的东西都与季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季候与人仿佛互為启发、互为参照、互为融合。新疆人的果敢、豪爽,正是新疆冬天的写照。而新疆冬天的极寒冷极热烈,正如新疆人的敢大恨、敢大爱,它代表着那一特殊的地区特殊的标志,是对所有暧昧含混的甄别。  当拾秋的老妇,在有枣没枣的枝头都打那么两竿三竿的时候,红熟的太阳是这个季节的硕果仅存。来自巴尔喀什湖和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