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近年来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作为评定建筑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文主要探讨工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保障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措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如果设计中存在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在地震灾害中难以承受所造成的破坏。近几年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国家及人民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失,这是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不开的。因此,做好工民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对于提高建筑整体质量、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工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述
现代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平时所关注的建筑安全、环保以及实用性外,对于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也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保证在小震下地震不能破坏建筑、中震时建筑可以维护加固、大震时建筑不倒。根据这个指导方针,我们国家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不断的探索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对工民建筑进行抗震设计中,一定要强化自身对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然后选择科学合理的抗震结构形式及适宜的施工场所,保证抗震设计方面能够提高建筑自身的安全性,最终促使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
2工民建结构抗震性能所存在的问题
地震所造成的损害主要来源于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波,地震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通过土壤、岩层和低级,使建筑物发生外部的裂变和挤压,当结构内部的力量超过了建筑物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建筑物的变形、损坏甚至倒塌。现阶段,工民建的抗震技术主要采用等效斜撑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其精确度较低,所以在实际的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些学者企图从非线有限元的角度进行模型的填充,但是施工过程过于复杂,实际效应并不高。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其有理论上的把握。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主要在于建筑物的刚度,所谓抗震的刚度,按照相关理论的规定,与在按空框架分析的基础上乘以小于1的周期修正系数体现填充墙对结构的刚度贡献,而不去计算填充墙的刚度。周期修正系数与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的反应密切相关。所以在抗震设计中对于周期修正系数的确定是确定框架填充墙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没有进行精确的计算,那么该范围将直接导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稳定性和抗震性的不精确。另外,对于框架周期系数的合理性,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疑问,并没有十分肯定的理论依据和学界认可。
3常见的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3.1以工民建筑结构的基本构造为依据。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案的确定主要依据工民建的基本机构,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主要特点的工民建为例,则主要考虑钢筋混凝土的构件尺寸、最小配筋率等等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抗震技术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抗震设计规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对于建筑的屋顶电梯,楼道构造的设计等等都已经成为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内容,进而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较为牢固的整体,加强提出部分和其余部分的吻合度。
3.2以工民建筑规划和场地为依据。
為了提高工民建的抗震水平很多开发商在建筑的前提是对建筑场地进行较为科学准确的测定和选择。抗震层对于建筑物未来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工民建的外部情况与其他建筑物质之间物理空间关系也应该进行综合的考虑,例如邻栋楼之间的距离、建筑物的外观等等都十分重要。同时在设计的前期,应该考虑到建筑物上部位移的特点、位移的性能等等方面。我们知道建筑物的使用周期较长,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在建筑能够移动的范围内不能有其他物体成为障碍物。所设计的入出口等等要保证在出现地震时的绝对安全。
3.3以工民建筑结构的结构性能目标为依据。
抗震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物所在区域最容易出现大地震烈度的结构性能应该成为设计的最终指标,在地震波进行纵向内力影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能够不受到影响。同时,对于不具备抗震能力的建筑物的部分结构,也应该进行综合的抗震考量,使工民建发生故障时,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在可控的范围内。同时,大风对于建筑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在进行设计方案确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大风对于建筑物水平震动所能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
4提高工民建筑工程杭震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
4.1选择恰当的建筑场地。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方案前,对于重大工程来说,应该综合考量建筑地址的地理特性,对其进行较为科学详细和准确的地震安全性评估。形成评估结果后,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评估的结果,设计较为科学的防震标准要求,然后进行相关施工。所以拟定进行建筑的前期,应该选择地震发生频率较低、发生地震后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影响的地方进行选址,尽量避免那些本身就容易给建筑物带来不良影响的地方。
4.2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形式。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的材料和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现阶段主要使用的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混结构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互相结合的结构。在实际选择中,由于地域不同和设防烈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建筑结构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抗震方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形式。对于以上几种结构形式而言,钢筋混凝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它具有较强的柔韧性,在承受高压的条件下变形能力较强,是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但是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建筑的时期情况进行综合的考量。我们知道随着房屋层数的不断增加,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所能造成的水平位移也不断增大。建筑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给予较多的考量和关注。
4.3提高抗震设计的质量。
地震的破坏力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建筑本身的抗震的能力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关系密切。我国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的关注较晚,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如果建筑的设计防范不够合理,不仅会加大建筑工程的成本,同时对于建筑的质量而言也并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合理科学的观点,提高建筑结构自身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的内部细节能够给予较多的关注,提高抗震能力。
5总结
综上所述,工民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判断整个建筑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人们安全生活的重要保障,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抗震意识应该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该理念进行严格的执行和操控。本文论述了传统工民建抗震的方法,并且在实际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旨在希望可以提高建筑自身的安全性,使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逢秀,刘春刚.工民建结构抗震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4).
[2]娄宇,温凌燕,徐小燕,王庆扬,王传甲,陈志强,彪仿俊.基于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构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2011(05).
[3]张大勇,施养杭.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概念设计[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4]高鹏,乔可义.重视概念设计,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5]张大勇,施养杭.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概念设计[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关键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措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如果设计中存在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在地震灾害中难以承受所造成的破坏。近几年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国家及人民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失,这是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不开的。因此,做好工民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对于提高建筑整体质量、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工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述
现代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平时所关注的建筑安全、环保以及实用性外,对于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也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保证在小震下地震不能破坏建筑、中震时建筑可以维护加固、大震时建筑不倒。根据这个指导方针,我们国家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不断的探索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对工民建筑进行抗震设计中,一定要强化自身对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然后选择科学合理的抗震结构形式及适宜的施工场所,保证抗震设计方面能够提高建筑自身的安全性,最终促使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
2工民建结构抗震性能所存在的问题
地震所造成的损害主要来源于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波,地震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通过土壤、岩层和低级,使建筑物发生外部的裂变和挤压,当结构内部的力量超过了建筑物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建筑物的变形、损坏甚至倒塌。现阶段,工民建的抗震技术主要采用等效斜撑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其精确度较低,所以在实际的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些学者企图从非线有限元的角度进行模型的填充,但是施工过程过于复杂,实际效应并不高。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其有理论上的把握。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主要在于建筑物的刚度,所谓抗震的刚度,按照相关理论的规定,与在按空框架分析的基础上乘以小于1的周期修正系数体现填充墙对结构的刚度贡献,而不去计算填充墙的刚度。周期修正系数与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的反应密切相关。所以在抗震设计中对于周期修正系数的确定是确定框架填充墙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没有进行精确的计算,那么该范围将直接导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稳定性和抗震性的不精确。另外,对于框架周期系数的合理性,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疑问,并没有十分肯定的理论依据和学界认可。
3常见的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3.1以工民建筑结构的基本构造为依据。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案的确定主要依据工民建的基本机构,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主要特点的工民建为例,则主要考虑钢筋混凝土的构件尺寸、最小配筋率等等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抗震技术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抗震设计规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对于建筑的屋顶电梯,楼道构造的设计等等都已经成为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内容,进而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较为牢固的整体,加强提出部分和其余部分的吻合度。
3.2以工民建筑规划和场地为依据。
為了提高工民建的抗震水平很多开发商在建筑的前提是对建筑场地进行较为科学准确的测定和选择。抗震层对于建筑物未来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工民建的外部情况与其他建筑物质之间物理空间关系也应该进行综合的考虑,例如邻栋楼之间的距离、建筑物的外观等等都十分重要。同时在设计的前期,应该考虑到建筑物上部位移的特点、位移的性能等等方面。我们知道建筑物的使用周期较长,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在建筑能够移动的范围内不能有其他物体成为障碍物。所设计的入出口等等要保证在出现地震时的绝对安全。
3.3以工民建筑结构的结构性能目标为依据。
抗震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物所在区域最容易出现大地震烈度的结构性能应该成为设计的最终指标,在地震波进行纵向内力影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能够不受到影响。同时,对于不具备抗震能力的建筑物的部分结构,也应该进行综合的抗震考量,使工民建发生故障时,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在可控的范围内。同时,大风对于建筑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在进行设计方案确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大风对于建筑物水平震动所能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
4提高工民建筑工程杭震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
4.1选择恰当的建筑场地。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方案前,对于重大工程来说,应该综合考量建筑地址的地理特性,对其进行较为科学详细和准确的地震安全性评估。形成评估结果后,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评估的结果,设计较为科学的防震标准要求,然后进行相关施工。所以拟定进行建筑的前期,应该选择地震发生频率较低、发生地震后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影响的地方进行选址,尽量避免那些本身就容易给建筑物带来不良影响的地方。
4.2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形式。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的材料和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现阶段主要使用的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混结构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互相结合的结构。在实际选择中,由于地域不同和设防烈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建筑结构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抗震方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形式。对于以上几种结构形式而言,钢筋混凝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它具有较强的柔韧性,在承受高压的条件下变形能力较强,是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但是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建筑的时期情况进行综合的考量。我们知道随着房屋层数的不断增加,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所能造成的水平位移也不断增大。建筑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给予较多的考量和关注。
4.3提高抗震设计的质量。
地震的破坏力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建筑本身的抗震的能力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关系密切。我国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的关注较晚,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如果建筑的设计防范不够合理,不仅会加大建筑工程的成本,同时对于建筑的质量而言也并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合理科学的观点,提高建筑结构自身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的内部细节能够给予较多的关注,提高抗震能力。
5总结
综上所述,工民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判断整个建筑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人们安全生活的重要保障,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抗震意识应该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该理念进行严格的执行和操控。本文论述了传统工民建抗震的方法,并且在实际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旨在希望可以提高建筑自身的安全性,使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逢秀,刘春刚.工民建结构抗震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4).
[2]娄宇,温凌燕,徐小燕,王庆扬,王传甲,陈志强,彪仿俊.基于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构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2011(05).
[3]张大勇,施养杭.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概念设计[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4]高鹏,乔可义.重视概念设计,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5]张大勇,施养杭.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概念设计[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