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继续“审计风暴”的同时,刘家义把侧重点放在了预算决算的全面执行情况上,将目光主要聚焦在之所以产生问题的制度因素上。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6月23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了“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报告》”),首次曝光了地方债务高达2.79万亿元、部分中央部门接受和使用虚假发票套现1.42亿元等问题,在公众舆情中炸开了锅。
此次审计范围之广、力度之深、问题细节披露之详细,被称为有史以来第一次。但无从回避的是,“屡审屡犯”的怪圈依旧,“问题年年被披露,违法势头未见明显好转”,“长期以来也没有一个行政首长因为预算问题而受到问责或法律制裁的”。年复一年的“审计风暴”,只能是“茶杯中的风暴”。
始于李金华时代的“审计风暴”,曾让审计署的公誉度达到了巅峰,也令李2008年3月得以荣升全国政协副主席高位。在前任的光环下,刘家义在继续“审计风暴”的同时,把侧重点放在了预算决算的全面执行情况上,将目光主要聚焦在之所以产生问题的制度因素上。
而显然,这个特殊的部门能否成为制度的推动者,还远待观察。
再掀“审计风暴”
《报告》首次披露了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
其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当年新增1.04万亿元。在这些新增债务中,仅有8.92%用于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还有相当部分用于建设2008年前已开工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各地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45万亿元,平均占本级债务余额的一半以上。
刘家义坦承:“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本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涉及56个中央部门,并延伸审计310个所属单位。《报告》披露了中央部门已纠正自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资金54.40亿元,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资金2.94亿元。
在审计署提出的四大问题中,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最为突出,共涉及金额34.84亿元。
列入刑事犯罪打击的假发票,赫然出现在中央部委账本中,尤其让人震惊。刘家义指出,接受和使用虚假发票列支问题比较普遍。抽查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363张可疑发票中,有5170张为虚假发票,列支金额为1.42亿元。其中,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背景的情况下,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84.1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等;12个部门本级和37个所属单位对票据审核把关不严,接受虚假发票报账4456.66万元。
此外,还包括: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10.95亿元,多申领财政资金或瞒报收入和资产等6.21亿元,违规收费及未按规定征缴非税收入等16.26亿元。
在各项审计中,审计署上报国务院或直接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04起,涉案人员473人。其中级别最高的是副省级,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受贿案。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形式上有了很大变化。审计署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工作报告的同时,还提交了已公告的21个单项审计结果、56个中央部门2009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和2008年以来已结案的审计署移送的36起典型案例等3个附件。
去年审计工作报告曾因不点名存在问题的部委而饱受社会质疑,今年审计署则专门将56个中央部门的预算、预算执行以及审计结果的详细列表,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在附件中全部按照部委分别列出。
除此之外,今年审计报告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和分析问题,这是其一大亮点。在宣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反映民生资金政策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时,将问题产生的漏洞与机理重点曝光,报告在“秋后算账”的同时增加了“提前督导”的威力。
最年轻的副审计长
再度掀起的“审计风暴”,也让审计署掌门人刘家义再次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现年54岁的刘家义出生于重庆开县,资深而又年轻的他,见证了中国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的全过程。
1980年,刘家义进入四川省财政厅监察处工作,此前他还曾担任过开县某村支部书记。财政监察机构,后来成为各级审计机构的组建基础。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刘家义曾在江西财经学院“全国中专师资班1-2班”学习。
四川省审计厅组建时,刘家义于1984年12月调任该厅,先后任业务处和综合处副处长。审计署组建成都特派办时,他又于1988年12月调至该办,历任综合处处长、副特派员。1992年8月,刘家义上调至审计署担任经贸司副司长,一年后即升任司长。
1995年,刘家义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成为著名财政学专家刘邦驰教授的弟子。与此同时,他成为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这是提拔的前奏。1996年11月,40岁的他获拔擢为最年轻的副审计长。
据悉,在审计署内部,刘家义被公认是李金华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但置身“审计风暴”中的他却始终处于幕后,极其低调,以至不为外界所知。
事实上,审计署核心业务财政审计,即每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以及25个驻部派出局,都曾由刘家义分管。他还分管过金融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和企业审计,是最重要的三项审计业务。
2000年审计署成立信息系统建设(即“金审工程”)规划领导小组,刘家义任副组长,组长是李金华。其中,刘家义亲自担任最核心的“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课题组组长。
据称,刘家义专门“啃硬骨头”:1989年他还在成都特派办时,就曾办过四川省电力工业局所属6栋电力调度综合大楼超标修建案;任经贸司司长时,持续多年审计粮食行业,对“中农集团”截留3亿多元国家专项补贴以及倒卖化肥非法获利案进行查办。
过去数年中,一些大的审计项目,刘家义都曾亲自带队。如2003年进驻财政部的审计,2005年对浙江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开发区的审计。
除了业务能力外,刘家义也是公认的“绩效审计”专家。2006年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成立,他被推举为名誉会长。李金华力推的绩效审计,被认为是中国审计工作正在进行的重大转型。与一般审计指向“钱是怎么花的”不同,绩效审计重点是考量政府“花钱的效果”,是审计的“更高目标”。刘家义早年的几部专著,均与绩效审计相关。
“免疫系统”论
2007年7月,在审计署5名副审计长中,原来排名第二的刘家义跃居第一,并接替了李金华的党组书记职务。同年10月,他当选十七届中央委员。次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担任副审计长长达十余年的刘家义接替已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李金华,当选为新一任审计长。
在“铁面官员”李金华让审计工作为公众熟知,并被寄予反腐、堵漏等诸多厚望之后,刘家义终于走上前台。
有人认为,李金华时代的审计署屡屡刮起风暴,却没有完成体制破冰。而不同于李金华,刘家义将审计工作视作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制‘病害’的建议”。按照他的观点,现阶段审计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他还打了一个比方: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
李金华对此表示认可。他说,现在的审计,不仅考量数据真实合法,以及花钱的效益问题,还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前瞻和评估。
2008年8月27日,履新后刘家义的首份审计报告,让外界看到了积极变化:财政管理资金方面的审计进一步细化为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三大方面;在大量揭露审计问题的同时,更多增添了相关部门整改情况的内容。而与以往审计报告相仿,该报告最后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加强财政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的价值,不仅仅是揭露问题,更追求通过审计使得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有关专家当时表示。
2008年,审计署还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开展了对4名省部长和12户中组部直接管理企业原主要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此外,对汶川地震后抗震救灾、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的审计,都成为审计署的工作重点。
在审计署推进“风暴”的同时,谁来监督审计也被提出。2009年9月1日,审计署发布了2008年审计报告,被披露的部门中首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报告称,当年4月,审计署党组授权行政事业审计司对审计署办公厅承担的审计署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
屡审屡犯
尽管今年审计报告被称为迄今为止体系最完整的审计报告,同时报告也在淡化“风暴”的意味,不注重个案介绍而注重对政策执行的评价,正如2009年2月19日刘家义所指,以往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屡查屡犯”现象,“说明此类问题不是个案,带有一定的共性,是制度性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审计揭露彻底改掉,需要改革体制。”但屡审屡犯的怪圈,还是让审计署尬尴不已。
从2003年开始,审计署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由此掀起了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在过往的审计报告中,中央部门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每年都有涉及。“现在民众已经麻木,不像以前那样对‘审计风暴’关注了。”深圳某资产管理公司CEO吴君亮感叹,屡审屡犯的现象将重创政府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针对今年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署仍然让“问题部委”先自查自纠。对此吴君亮很不认同,“自查自纠是一种非法律手段,用行政温和的办法很难触动违规单位吸取教训,因为他们违规成本很低”。
他认为,审计改革首先要对预算建立科学严格的审议和批准制度。其次才是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直至违规后的问责和纠偏。“但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违规、违纪没有相关的问责机制”。“使用假发票套现,这明显是触犯刑法的,但我们没有看到哪个部委的领导因此受罚,这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吴君亮说。
在任何一个民主国家,行政部门发生假发票报账的丑闻,其首长一定要向公众谢罪,引咎辞职,相关责任人要绳之以法。去年英国下议院议员“报销门”丑闻被披露以来,布朗首相马上代表政要向公众道歉,多名议员辞职或被停职,最后导致执政党丧失选民信任而狼狈下台。
2003年,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宣布增加汽车首次登记税前,购入一辆房车,却未向行政长官报告该事,涉嫌避税,以权谋私。此后他多次道歉,且两倍捐款,最后因此请辞,还差点摊上刑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政专家蔡定剑说,“我们现在有因为矿难、维稳而受到问责的官员,但还没有看到因为滥用政府预算资金而受到惩罚的官员,用钱是国家最大的问题,反而没有问责机制,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启动政治问责
中国是少数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序列的国家,审计不可避免地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在现有政治权力架构下,发挥孱弱的人大监督被认为是可行之途。
目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缺少问责这一环节。吴君亮呼吁,改变目前“审计部门报告什么,人大听什么”的状况,启动人大问责制。
2006年6月1日新修订的《审计法》明确规定,政府应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问题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2007年开始实施的《监督法》也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大监督领域就是预算的执行情况,听取审计报告是实施预算及财政收支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
蔡定剑认为,人大应依法介入审计问题的处理,并借助于人大监督权的实施,加大对政府行政机关行为的监督力度。
对此,北京大学宪政学者姜明安表示赞同,审计署只负责公布审计结果,在国外也是如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财政预算的监督者,必须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否则某些行政部门在没有强制监督的情况下,必然为了‘集体私利’而滥用预算资金。”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也指,“审计风暴”事实上是审计署部分行使了人大的监督权,而这种越位做法却获得了人们的理解甚至赞赏。只有行政与法律的力量齐头并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由审计做出建议,全国人大采纳变成法律意志,有些事通过国务院以法规的方式来对一些机制、政策进行完善,如此,“风暴”才有望取得制度上的建设性成果。
蔡定剑具体建议,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应启动询问或质询案:在审计报告完成之后,要求各部门行政首长或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签字的负责人,到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进行面对面的解释、说明,对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问题责任人,应启动政治问责制度,并向社会公开。
刘家义简历
1956年8月生,重庆市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高级审计师。
1980年2月 四川省财政厅监察处办事员;
1984年12月 四川省审计厅业务处、综合处副处长;
1988年12月 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综合处处长;
1989年12月 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副特派员;
1992年8月 审计署经贸司副司长;
1993年8月 审计署经贸司司长(1995年9月-1996年7月,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6年11月 审计署副审计长;
2007年7月 审计署党组书记、副审计长;
2008年3月 审计署审计长。
第十六届中纪委常委、十七届中央委员。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6月23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了“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报告》”),首次曝光了地方债务高达2.79万亿元、部分中央部门接受和使用虚假发票套现1.42亿元等问题,在公众舆情中炸开了锅。
此次审计范围之广、力度之深、问题细节披露之详细,被称为有史以来第一次。但无从回避的是,“屡审屡犯”的怪圈依旧,“问题年年被披露,违法势头未见明显好转”,“长期以来也没有一个行政首长因为预算问题而受到问责或法律制裁的”。年复一年的“审计风暴”,只能是“茶杯中的风暴”。
始于李金华时代的“审计风暴”,曾让审计署的公誉度达到了巅峰,也令李2008年3月得以荣升全国政协副主席高位。在前任的光环下,刘家义在继续“审计风暴”的同时,把侧重点放在了预算决算的全面执行情况上,将目光主要聚焦在之所以产生问题的制度因素上。
而显然,这个特殊的部门能否成为制度的推动者,还远待观察。
再掀“审计风暴”
《报告》首次披露了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
其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当年新增1.04万亿元。在这些新增债务中,仅有8.92%用于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还有相当部分用于建设2008年前已开工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各地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45万亿元,平均占本级债务余额的一半以上。
刘家义坦承:“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本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涉及56个中央部门,并延伸审计310个所属单位。《报告》披露了中央部门已纠正自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资金54.40亿元,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资金2.94亿元。
在审计署提出的四大问题中,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最为突出,共涉及金额34.84亿元。
列入刑事犯罪打击的假发票,赫然出现在中央部委账本中,尤其让人震惊。刘家义指出,接受和使用虚假发票列支问题比较普遍。抽查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363张可疑发票中,有5170张为虚假发票,列支金额为1.42亿元。其中,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背景的情况下,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84.1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等;12个部门本级和37个所属单位对票据审核把关不严,接受虚假发票报账4456.66万元。
此外,还包括: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10.95亿元,多申领财政资金或瞒报收入和资产等6.21亿元,违规收费及未按规定征缴非税收入等16.26亿元。
在各项审计中,审计署上报国务院或直接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04起,涉案人员473人。其中级别最高的是副省级,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受贿案。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形式上有了很大变化。审计署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工作报告的同时,还提交了已公告的21个单项审计结果、56个中央部门2009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和2008年以来已结案的审计署移送的36起典型案例等3个附件。
去年审计工作报告曾因不点名存在问题的部委而饱受社会质疑,今年审计署则专门将56个中央部门的预算、预算执行以及审计结果的详细列表,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在附件中全部按照部委分别列出。
除此之外,今年审计报告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和分析问题,这是其一大亮点。在宣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反映民生资金政策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时,将问题产生的漏洞与机理重点曝光,报告在“秋后算账”的同时增加了“提前督导”的威力。
最年轻的副审计长
再度掀起的“审计风暴”,也让审计署掌门人刘家义再次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现年54岁的刘家义出生于重庆开县,资深而又年轻的他,见证了中国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的全过程。
1980年,刘家义进入四川省财政厅监察处工作,此前他还曾担任过开县某村支部书记。财政监察机构,后来成为各级审计机构的组建基础。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刘家义曾在江西财经学院“全国中专师资班1-2班”学习。
四川省审计厅组建时,刘家义于1984年12月调任该厅,先后任业务处和综合处副处长。审计署组建成都特派办时,他又于1988年12月调至该办,历任综合处处长、副特派员。1992年8月,刘家义上调至审计署担任经贸司副司长,一年后即升任司长。
1995年,刘家义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成为著名财政学专家刘邦驰教授的弟子。与此同时,他成为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这是提拔的前奏。1996年11月,40岁的他获拔擢为最年轻的副审计长。
据悉,在审计署内部,刘家义被公认是李金华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但置身“审计风暴”中的他却始终处于幕后,极其低调,以至不为外界所知。
事实上,审计署核心业务财政审计,即每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以及25个驻部派出局,都曾由刘家义分管。他还分管过金融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和企业审计,是最重要的三项审计业务。
2000年审计署成立信息系统建设(即“金审工程”)规划领导小组,刘家义任副组长,组长是李金华。其中,刘家义亲自担任最核心的“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课题组组长。
据称,刘家义专门“啃硬骨头”:1989年他还在成都特派办时,就曾办过四川省电力工业局所属6栋电力调度综合大楼超标修建案;任经贸司司长时,持续多年审计粮食行业,对“中农集团”截留3亿多元国家专项补贴以及倒卖化肥非法获利案进行查办。
过去数年中,一些大的审计项目,刘家义都曾亲自带队。如2003年进驻财政部的审计,2005年对浙江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开发区的审计。
除了业务能力外,刘家义也是公认的“绩效审计”专家。2006年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成立,他被推举为名誉会长。李金华力推的绩效审计,被认为是中国审计工作正在进行的重大转型。与一般审计指向“钱是怎么花的”不同,绩效审计重点是考量政府“花钱的效果”,是审计的“更高目标”。刘家义早年的几部专著,均与绩效审计相关。
“免疫系统”论
2007年7月,在审计署5名副审计长中,原来排名第二的刘家义跃居第一,并接替了李金华的党组书记职务。同年10月,他当选十七届中央委员。次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担任副审计长长达十余年的刘家义接替已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李金华,当选为新一任审计长。
在“铁面官员”李金华让审计工作为公众熟知,并被寄予反腐、堵漏等诸多厚望之后,刘家义终于走上前台。
有人认为,李金华时代的审计署屡屡刮起风暴,却没有完成体制破冰。而不同于李金华,刘家义将审计工作视作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制‘病害’的建议”。按照他的观点,现阶段审计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他还打了一个比方: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
李金华对此表示认可。他说,现在的审计,不仅考量数据真实合法,以及花钱的效益问题,还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前瞻和评估。
2008年8月27日,履新后刘家义的首份审计报告,让外界看到了积极变化:财政管理资金方面的审计进一步细化为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三大方面;在大量揭露审计问题的同时,更多增添了相关部门整改情况的内容。而与以往审计报告相仿,该报告最后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加强财政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的价值,不仅仅是揭露问题,更追求通过审计使得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有关专家当时表示。
2008年,审计署还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开展了对4名省部长和12户中组部直接管理企业原主要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此外,对汶川地震后抗震救灾、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的审计,都成为审计署的工作重点。
在审计署推进“风暴”的同时,谁来监督审计也被提出。2009年9月1日,审计署发布了2008年审计报告,被披露的部门中首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报告称,当年4月,审计署党组授权行政事业审计司对审计署办公厅承担的审计署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
屡审屡犯
尽管今年审计报告被称为迄今为止体系最完整的审计报告,同时报告也在淡化“风暴”的意味,不注重个案介绍而注重对政策执行的评价,正如2009年2月19日刘家义所指,以往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屡查屡犯”现象,“说明此类问题不是个案,带有一定的共性,是制度性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审计揭露彻底改掉,需要改革体制。”但屡审屡犯的怪圈,还是让审计署尬尴不已。
从2003年开始,审计署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由此掀起了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在过往的审计报告中,中央部门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每年都有涉及。“现在民众已经麻木,不像以前那样对‘审计风暴’关注了。”深圳某资产管理公司CEO吴君亮感叹,屡审屡犯的现象将重创政府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针对今年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署仍然让“问题部委”先自查自纠。对此吴君亮很不认同,“自查自纠是一种非法律手段,用行政温和的办法很难触动违规单位吸取教训,因为他们违规成本很低”。
他认为,审计改革首先要对预算建立科学严格的审议和批准制度。其次才是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直至违规后的问责和纠偏。“但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违规、违纪没有相关的问责机制”。“使用假发票套现,这明显是触犯刑法的,但我们没有看到哪个部委的领导因此受罚,这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吴君亮说。
在任何一个民主国家,行政部门发生假发票报账的丑闻,其首长一定要向公众谢罪,引咎辞职,相关责任人要绳之以法。去年英国下议院议员“报销门”丑闻被披露以来,布朗首相马上代表政要向公众道歉,多名议员辞职或被停职,最后导致执政党丧失选民信任而狼狈下台。
2003年,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宣布增加汽车首次登记税前,购入一辆房车,却未向行政长官报告该事,涉嫌避税,以权谋私。此后他多次道歉,且两倍捐款,最后因此请辞,还差点摊上刑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政专家蔡定剑说,“我们现在有因为矿难、维稳而受到问责的官员,但还没有看到因为滥用政府预算资金而受到惩罚的官员,用钱是国家最大的问题,反而没有问责机制,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启动政治问责
中国是少数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序列的国家,审计不可避免地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在现有政治权力架构下,发挥孱弱的人大监督被认为是可行之途。
目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缺少问责这一环节。吴君亮呼吁,改变目前“审计部门报告什么,人大听什么”的状况,启动人大问责制。
2006年6月1日新修订的《审计法》明确规定,政府应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问题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2007年开始实施的《监督法》也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大监督领域就是预算的执行情况,听取审计报告是实施预算及财政收支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
蔡定剑认为,人大应依法介入审计问题的处理,并借助于人大监督权的实施,加大对政府行政机关行为的监督力度。
对此,北京大学宪政学者姜明安表示赞同,审计署只负责公布审计结果,在国外也是如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财政预算的监督者,必须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否则某些行政部门在没有强制监督的情况下,必然为了‘集体私利’而滥用预算资金。”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也指,“审计风暴”事实上是审计署部分行使了人大的监督权,而这种越位做法却获得了人们的理解甚至赞赏。只有行政与法律的力量齐头并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由审计做出建议,全国人大采纳变成法律意志,有些事通过国务院以法规的方式来对一些机制、政策进行完善,如此,“风暴”才有望取得制度上的建设性成果。
蔡定剑具体建议,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应启动询问或质询案:在审计报告完成之后,要求各部门行政首长或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签字的负责人,到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进行面对面的解释、说明,对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问题责任人,应启动政治问责制度,并向社会公开。
刘家义简历
1956年8月生,重庆市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高级审计师。
1980年2月 四川省财政厅监察处办事员;
1984年12月 四川省审计厅业务处、综合处副处长;
1988年12月 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综合处处长;
1989年12月 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副特派员;
1992年8月 审计署经贸司副司长;
1993年8月 审计署经贸司司长(1995年9月-1996年7月,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6年11月 审计署副审计长;
2007年7月 审计署党组书记、副审计长;
2008年3月 审计署审计长。
第十六届中纪委常委、十七届中央委员。